為何俗語說:「驢馬同槽,瘦馬不瘦驢」?背後是什麼道理?

2021-01-12 全生歷史

為何俗語說:「驢馬同槽,瘦馬不瘦驢」?背後是什麼道理?

愛情、親情和友情是人生在世最難割捨的三種情感。關於愛情,我們想要找到一個能與之白頭偕老的人並不容易,但也並不難;關於親情,從一出生就註定了我們應該擁有怎樣的家人;關於友情,高山流水知己難求,友情需要尋找也需要經營。

除了血濃如水的親人之外,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需要不斷的火花碰撞,有些人一見如故,而有些人卻互相看不順眼,如果把他們固執地湊在一起,那麼必定會有一方遭到傷害。

有一句俗語就是專門用來形容這種扭曲的關係的:「驢馬同槽,瘦馬不瘦驢」。這句話的意思是,將馬和驢放在同一個棚裡進行餵養,長時間下來,馬會逐漸消瘦,而驢卻正常生長。很多人可能會奇怪兩個愛好同樣食物的動物住在一起怎麼會出現這樣的狀況呢?雖然它倆都愛好吃青草,但是畢竟他們是兩種不同的動物,喜歡和討厭的東西也不盡相同。

比如,馬無法忍受驢身上的奇怪的味道,主人家餵草的時候是將青草全部撒進圈養棚裡,並沒有區分馬和驢的就餐區域,於是驢在吃草的時候就會連帶著味道一起沾染到未吃的青草中。馬一向對這種味道避之不及,就算是面對它最喜愛的青草,只要上面有驢身上的那股奇怪的味道,它就堅決不吃,反倒便宜了驢,久而久之,馬因為無法進食自然就消瘦了,而驢因為每頓都吃得十成飽就慢慢地長胖了。

我們經常開玩笑說兩個要好的朋友臭味相投,而馬和驢就是那種臭味不相投的那種朋友,強行將它們湊在一起一定會造成物極必反的效果。在氣味方面,一向被人稱讚的聰明的馬卻被蠢驢給打敗了。

馬和驢可能只適合當彼此之間最熟悉的陌生人,就像我們面對與自己三觀不合的人只能報以最疏遠的微笑,而不能給他誠摯的擁抱,因為我們知道,兩個人彼此之間有自己在意的點,如果我們一旦觸碰就會一發不可收拾,還不如將它埋藏在心底的最深處。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在人生這條無盡大道上,有些人只能是我們生命中的一個過客,他們可能是大街上與我們擦肩而過的人,也可能是彼此相處過但最後卻分道揚鑣的人。而有些人卻能從18歲彼此陪伴到80歲,我們從各自的身上總會發現閃光點,並不用擔心卻缺乏新鮮感,因為我們被各自與生俱來的「氣質」所吸引。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是一門大學問,需要我們用一生去鑽研。你覺得這句「驢馬同槽,瘦馬不瘦驢」說的有道理嗎?歡迎留言討論哦!

相關焦點

  • 農村俗語「馬驢同槽,瘦馬不瘦驢」,為啥這樣說?有根據嗎?
    以前,農業生產還沒有機械化,大家種地全靠人力,其實那時候農村人家有不少養牲口的,能幫著幹些活,像牛、馬、驢以及騾子等等,那時候這些牲口是特別寶貴的,是農民家裡的一大筆財產,要是被人偷了,或者是生病死了,家裡面的就特別著急,花錢請醫生也是常事,平常餵養更是小心翼翼。
  • 在農村,老人常說:「馬驢同槽,瘦馬不瘦驢」,什麼意思?
    農民朋友閒聊的時候,老人們偶爾會說一些俗語老話,很多人認為這些俗語是老人們亂編的,其實不是,俗語主要有兩種來源,一種就是農民們口頭廣泛流傳的現成語言,主要以諺語歇後語為主,這種俗語大多數都是總結了,歷代勞動人民的生活經驗,和對自然的認識等等,往往都是詼諧生動,含蓄攜永,極具生活的情趣性,還有一種是來自書面語言,包括各種著作,詩文,小說等等,這種俗語以成語為主,一般都是言簡意賅,形象生動
  • 古人講「驢馬共槽,瘦馬不瘦驢」,是這樣嗎?老祖宗教你生存門道
    俗語說:「驢馬共槽,瘦馬不瘦驢」,是這樣嗎?都是四個蹄子一個頭,外形相似,為什麼二者卻不能和諧共存呢?關乎習性,更關乎「道理」。關於「養驢」養驢,成本極低。低到什麼程度呢?驢基本上可以不吃糧食,不吃飼料,只要定期餵些青草和水,就可以長得身強體壯、肌肉發達。驢,長得極快。幼年的驢(又稱驢苗),只要餵上一年青草就可以「出欄」,進入市場,進行販賣。
  • 農村俗語「驢馬共槽,馬瘦驢不瘦」啥意思?為何馬瘦驢不瘦呢?
    摘要:農村俗語「驢馬共槽,馬瘦驢不瘦」啥意思?為何馬瘦驢不瘦呢?文/農夫也瘋狂在你們村裡還有人養馬或者是養驢嗎?因為我們這裡地處比較偏僻,在以前村子裡不僅養牛的很多,而且還有很多人養驢,就連養馬的也有幾家,養殖這些大型的牲畜主要是用它們來拖拉一些糧食。
  • 俗話說:「養馬不養驢,搬磚不和泥」,為什麼驢和馬不能同槽?
    在80年代的農村,幾乎每個村子都有人養驢或者騾子,但是很少有人養馬,其主要原因還是因為馬比較嬌貴,因此在農村還是很少有人飼養。有句俗語叫:「養馬不養驢,搬磚不和泥」,下面就來看看這句話到底有沒有道理?養馬不養驢其實這句話的意思並不是說養馬的時候不能養驢,而是馬和驢不能同槽飼養。其實大家都知道,馬和驢還有騾子幾乎都差不多,彼此之間還有血緣關係,騾子就是馬和驢雜交出來的,照這樣看,這三樣動物也算是「一家」,為何不能同槽飼養呢?
  • 小雪節氣俗語:「小雪雪打頭,瘦馬不瘦牛」,為啥?今冬冷嗎?
    俗語:「小雪雪打頭,瘦馬不瘦牛」的意思很簡單:小雪節氣前後降雪的話,馬就會變瘦,牛卻不會瘦。相信大家對此都感到困惑,同樣是牲畜牛和馬有什麼區別,接下來筆者將帶大家認識。小雪雪打頭我國南北緯度差異大,氣候差異也大,尤其是降雪問題上。南方基本上不會遇到下雪的天氣,因此俗語就不是很適合,要意識到南北氣候差異。
  • 俗話說:「養馬不養驢,搬磚不和泥」,養馬為啥就不能養驢呢?
    導讀:俗話說:「養馬不養驢,搬磚不和泥」,養馬為啥就不能養驢呢?農村向來不缺少俗語老話,很多俗語都是採取大白話進行描述,不但朗朗上口,也非常容易理解,這些俗語包羅萬象其中也有很多俗語具有很深的道理。在過去的農村,農田之中的工具不像現如今的機械化,主要依靠的是騾馬等牲畜,這些牲畜的價值很高,過去誰家要是有一頭牲畜,跟現如今家裡有一輛豪華轎車一般。價值是非常大的,在這些常見的牲畜之中,農村餵養的最多的莫過於是馬、騾、驢和耕牛。農村有句老話叫做養馬不養驢,難不成家裡養了馬之後就不能在養驢了嗎?
  • 細說《延禧》結局的瘦馬現象,反觀現代娛樂圈,原來瘦馬從未間斷
    可鏡頭一切,所謂的瘦馬不就是普通的江南歌姬嘛。她們就在那邊唱歌跳舞,觀看的后妃和近臣們也沒什麼異常。看著是挺瘦的,可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啊。但皇后就是多番勸諫皇帝,一定要當場把她們給撤了。據說唐朝那會兒有人在長安招妓,說價時那名妓女只因會誦《長恨歌》,客人立馬服氣給她漲價。不過從妓館裡買回來當妾,覺得不乾淨,那只能是平日裡一次性消費的。而瘦馬,則滿足了消費者的這點特殊需求。
  • 農村俗語「浪子回頭金不換」說的是什麼道理?
    在農村鄉下有很多膾炙人口的老話,這些老話也叫俗語。俗語來源於農民們平常的生活,話糙理不糙,仔細琢磨一下真是特別有道理。農村的老人教育小孩或規勸別人的時候就喜歡引用俗語。農村有句俗語:「浪子回頭金不換」這話有什麼道理呢?所謂「浪子」應是人群中的佼佼者,不是智者不應稱浪子。
  • 農村俗語「二八月裡亂穿衣」,到底是什麼意思?說的有道理嗎?
    前言:農村俗語「二八月裡亂穿衣」,到底是什麼意思?說的有道理嗎?作為一個地道的農村人,小編也算是生在農村,長在農村。對於農村的情感雖說沒有莫言之於高密東北鄉和賈平凹之於商州那樣濃烈,但是就小編個人而言也是刻骨銘心的。尤其是在長大成人之後,整日忙碌於工作和瑣碎的生活,少有時間回憶那些淳樸自然的農村時光!現在網絡上很流行一個詞,那就是「寶藏」。
  • 農村俗語:「四大沒臉,四大舒服」,是什麼意思,有什麼道理?
    農村俗語:「四大沒臉,四大舒服」,是什麼意思,有什麼道理?在農村裡,老祖宗給我們留下了許多的俗語,而這些農村俗語都是真實的,也非常貼切我們的生活,一些俗語不僅有哲理,說起來還挺有意思。而今天我們就說一下這很有意思的俗語,比如四大黑是:「張飛,李逵,驢蛋,地雷」,四大難受是:「拉痢疾,穿醬杆,腿肚子轉筋,蹲風眼兒」,四大累是:「鋪馬路,挖黑煤,扛大麻袋,掄大錘」等等。
  • 俗語「晚不梳頭,早不說夢」,說的是什麼意思,有沒有道理?
    今天我們要說的這句俗語,就是關於人們早晚的兩種行為,它就是「晚不梳頭,早不說夢」,老祖宗為什麼流傳這麼一句俗語,它有什麼道理嗎?眾所周知,梳頭在古代一直都很有講究,什麼年紀應該梳什麼樣的髮髻,古代都有著嚴格的規定。「晚不梳頭」這句俗語,就是古人關於梳頭的建議。我們從文字表面意思來看,就是晚上的時候不能夠梳頭。
  • 俗語中「大手抓草、小手抓寶」,說的有道理嗎?
    農村裡有很多俗語,而且這些俗語大部分都是人們通過長時間觀察得出來了的。當然了這樣的俗語,有的是有道理的,有的是沒有任何道理。事實上「大手抓草,小手抓寶」就是這樣的一個古代人看來十分有道理,但是, 現在人看來沒有道理的一句話。
  • 農村俗語「門前不栽竹,屋後不種樹」,這是為何呢?有道理嗎?
    導讀:農村俗語「門前不栽竹,屋後不種樹」,這是為何呢?有道理嗎?農村的很多俗語和老話,之所以能夠流傳至今,也是由於其中蘊含著一定的道理。有的俗語直到現在依然發揮著很重要的作用,所以也被叫做十句俗語九句真。
  • 農村俗語「臘月不撿兔,正月不撿雞」是什麼意思?老話有道理嗎?
    在農村流傳著很多朗朗上口的俗語,這些俗語都是老一輩的人們在生活和勞作中總結出來的經驗和教訓。俗語的覆蓋面很廣,其中有很多俗語是和我們的生活有關係,比如今天要說到的俗語「臘月不撿兔,正月不撿雞」,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老話有道理嗎?
  • 俗語「地空不葬墳,天空不起屋」,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說起民間我們肯定會想到許多俗語與傳說,這些傳說可以說包含了民間農村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在大量的民間俗語中,有許多樸素的科學知識以及豐富的生活經驗都囊括其中,說它包羅萬象毫不為過。但是,我們應該理性的看到,有些民間俗語卻因為不能順應時代,而漸漸失去活力;明白是非,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是我們對傳統民間俗語最好的傳承。如今又是一個金秋9月,許多農村又開始了一年豐收的季節。在民間農村,老人們時常說會這樣一句話:「老人不講古,後人要失譜。」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說法呢?以前民間農村,可以說條件非常的艱苦,並且因為處於社會底層,許多人都沒有機會去讀書或者識字。
  • 民間俗語,為何說:「姑舅親,輩輩親;姨表親,不算親」?
    民間俗語,為何說:「姑舅親,輩輩親;姨表親,不算親」?中國人口眾多,幾乎每一個人都有龐大的親戚體系。不論是姑表親,還是舅表親、姨表親,都是與我們有血緣關係的親戚。其實,這就是民間俗語中說的「姑舅親,輩輩親;姨表親,不算親」。那麼,很多人會納悶了,同樣遠近的親戚關係,為什麼民間俗語會有這樣的說法呢?今天就來說一說這個話題。1.「姑舅親,輩輩親」。首先,先來說姑姑。
  • 農村俗語:「人窮莫與親來往,馬瘦別在軍中行」說的是啥意思?
    前兩天,在與一位老農聊天時聊到了人生的話題上,老農說:人啊!需要有自知之明,自己一定要知道自己的身份、地位或所處的環境究竟如何。如果一個人沒有這種認識,就會遭人看不起。在咱們農村,有這麼一句俗語-----「人窮莫與親來往,馬瘦別在軍中行」,說的就是這個意思。「什麼?咱農村還有這麼一句俗語?
  • 俗語「樹怕三搖,女怕三撩」指什麼意思?背後的道理讓人深思
    但要說最樸實的就是農村俗語,因為這與古人的生活習俗和文化交流息息相關,而且至今為止,俗語諺語多得數不勝數。 但其實有些俗語永遠不會過時,在如今的生活中依然適用。 俗語:「樹怕三搖,女怕三撩 」相信有不少朋友聽過,但是可能還不太明白它的意思,那給大家解釋一下。細聽這句俗語,其中都有一個量詞「三」,這個字表示多次,反覆的意思,所以這句話可以簡單理解為一顆樹害怕被搖多次,同樣一個女人害怕被撩多次。那這句俗語背後有什麼意思呢?
  • 俗語:「不嫖莫轉,不賭莫看」,啥意思?有道理嗎
    生活在農村的朋友,對俗語都很熟悉,因為家中的老人經常會說上幾句。俗語在農村很流行,因為他語言簡單易懂,沒有那麼深奧,不想詩詞歌賦那麼辭藻華麗,讓人很難理解其中深意。俗語內容雖然簡單,大部分都是幾個字而已,但是一字千金,其中包含很深刻的道理,如果領悟到其中的真正含義,對我們的人生道路有很大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