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醫三院開心臟瓣膜病門診,換瓣可以不開胸!

2020-12-22 瀟湘名醫

11月8日,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心內科心臟瓣膜病門診開診。繼開設心力衰竭、房顫及抗凝、起搏、代謝等心血管專病門診後,該院在心血管精準醫學道路上邁出新的一步。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心內科主任唐熠達教授介紹,這裡將開展最先進的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TAVR),配備心內、心外、呼吸、麻醉、康復等專科醫生組成的多學科診療(MDT)小組。有了新技術和新模式的雙重保駕護航,中重度主動脈瓣狹窄或反流患者將有更好的獲益。

TAVR手術創造更多治療機會

10月15日,在北醫三院心內科的胸痛中心介入手術室,一場高難度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TAVR)順利完成。由唐熠達教授帶領的專家團隊,為一位84歲的高危主動脈瓣狹窄合併心力衰竭患者換瓣,老人重獲「心」生。

「為老人換主動脈瓣風險與挑戰兼具。」唐熠達教授說,該患者主動脈瓣的開放程度不到正常人的1/4,心功能非常糟糕,急需進行主動脈瓣置換手術。常規外科手術更換主動脈瓣需要開胸,手術期間需要讓心臟停止跳動,使用體外循環來維持患者的生命;手術創傷大,出血多,恢復時間較長。而且,這名患者高齡,腎功能衰竭,不到正常人的1/3,同時合併肺部感染,很有可能無法安全下臺。即使成功完成了手術,術後康復也是非常困難的。

經過綜合評估,唐熠達教授建議為患者實施TAVR手術。TAVR是一種革命性的介入治療技術,通過股動脈置入導管,將特製的人工瓣膜精準送到主動脈瓣的位置,代替原來有病變的主動脈瓣。手術避免外科開胸和體外循環,不需要輸血,創傷很小,術後患者恢復快。

在團隊密切配合下,手術獲得成功。術後超聲檢查顯示,老人的人工瓣膜工作良好,與原瓣環貼合緊密,TAVR常見的併發症——瓣周漏幾乎沒有出現。

在唐熠達教授看來,對於部分重度主動脈瓣狹窄患者來說,TAVR手術意味著希望。他介紹,傳統外科手術是多數重度瓣膜病患者的首選治療手段,但存在創傷大、術後死亡率和併發症較高等風險。而且,隨著人口老齡化,老年瓣膜退行性病變發病率不斷增加,主動脈瓣狹窄逐漸成為這一人群最常見的瓣膜性心臟病。這些老年患者因為高齡、體質差、病情重,或者合併多種疾病,基本無法接受開胸手術。TAVR手術由於微創,打破了這一治療困局。

北醫三院心內科設立心臟瓣膜病門診後,TAVR手術將在該院更順暢地開展。「一旦瓣膜病患者出現症狀,後期健康狀況急轉直下。危急時刻,患者將通過專病門診走上診療的『綠色通道』,第一時間被發現和幹預,必要時開展TAVR手術。」唐熠達教授如是說。

多學科協作促進個體化治療

除了為患者提供更加便捷精準的就醫路徑,開展多學科診療(MDT)也是北醫三院心內科心臟瓣膜病門診的另一張「好牌」。

心臟瓣膜病門診主要針對主動脈瓣狹窄或反流的患者。這類患者往往高齡,有許多臨床合併症,心臟功能差,腎臟、肺功能可能也有問題。在手術,以及整個治療過程中出現併發症的風險比較大。這就要求在治療和康復期間,包括心臟科醫生在內,麻醉科、呼吸科、感染科、營養科、康復科等多科室緊密協作,為患者提供更完善的個體化治療。

MDT是近幾年才在國內發展起來的先進診療模式,作為一家知名的綜合性醫院,北醫三院多學科支撐能力強,已經在MDT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如今,心內科心臟瓣膜病門診開展MDT,實屬水到渠成、駕輕就熟。

專科能力強是基礎。北醫三院心內科成立於1958年,是教育部重點學科和全國知名的心血管疾病診療、科研和教學單位,國家級冠心病介入治療、起搏電生理和心臟康復培訓基地,也是國家胸痛中心認證單位、國家心衰中心和房顫中心的建設單位。尤其是,該科與康復科合作,在國內引領心臟運動康復,康復教育和康復訓練已成為心內科病人的基本治療內容。

「以前,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康復通常是在出院後開展,現在提倡把康復提前——從出院後到院內,從院內到床旁,從床旁到床上。患者術後很快就要開展握力、呼吸等訓練,有助於功能恢復。」唐熠達教授介紹道,北醫三院的心臟康復團隊非常健全,不僅有營養、呼吸等專科醫師,還與北京體育大學開展合作。

如何聯動其他專科醫師,實現MDT模式在心臟瓣膜病門診的高效運轉?北醫三院心血管內科副主任醫師徐昕曄介紹,心內、心外、麻醉、呼吸、康復、營養等專業醫師組成了TAVR小組,形成了較為完善的協作機制。在術前、術中、術後,小組為患者提供全鏈條服務。

徐昕曄舉例說,在每名主動脈瓣狹窄患者進行TAVR手術之前,組內會討論患者病情,從各專業角度為患者的診療計劃提出建議。手術主要由心內科和麻醉科醫師協作完成,心外科醫師則進行體外循環和急診手術的備臺,以應對術中出現的嚴重血流動力學不穩定等情況。如果患者在圍術期合併或繼發肺部感染、呼吸功能衰竭,呼吸科醫師會及時介入。術後第二天開始,康復科和心臟康復專業的醫生會指導患者進行一期心臟康復訓練。每位患者在住院期間和出院時,都將獲得專業的生活方式和飲食建議。

「在患者康復出院後,小組會對患者住院期間的診療過程進行復盤,總結經驗教訓。」 徐昕曄說,如此能夠持續提高TAVR小組的診療水平。

做強亞專科才能壯大心內科

隨著心臟瓣膜病門診開診,北醫三院心內科的專病門診隊伍又添一員。其與冠心病、心力衰竭、房顫及抗凝、起搏、代謝等心血管專病門診一起,共同架構起該院心內科發展的骨架。

「這是學科亞專科細化的結果。」唐熠達教授說。心內科醫生通過專攻某個專業方向,對某一類心血管疾病的治療以及技術應用更熟悉。心血管疾病的治療有共性,也有差異性,在學科交叉方面側重點也不一樣。比如,治療房顫和神經科有關聯,治療瓣膜病跟腎臟內科、呼吸科交叉多。不斷做強亞專科,一個科室才能豐滿,精準治療才能更好地實現。

雖然在病例數量上無法與心血管病專科醫院相提並論,但是北醫三院作為大學附屬醫院,始終保持著「學院派」的嚴謹治醫傳統。唐熠達教授說:「疾病重在預防,通過在門診開展健康宣教,提高患者的預防意識和健康管理能力,是預防心血管疾病發生、延緩疾病進展的有效舉措。作為大學附屬醫院,醫生們在課堂上通過給醫學生講課,可以培養未來的醫療人才;醫生們在門診通過對患者進行科普宣教,可以提高公眾健康素養水平。」另外,綜合醫院的學科多樣性,也為心內科開展MDT診療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在打造拳頭科室、品牌科室的道路上,北醫三院心內科不會止步。

文:健康報記者 喬寧

【來源:健康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心臟瓣膜病該「換瓣」還是「修復」?手術風險大嗎?
    就治療技術而言,瓣膜病的外科手術治療主要分兩種方法:(1)心臟瓣膜成形術,即對損害的瓣膜進行修復;(2)心臟瓣膜置換術,用人工機械瓣或生物瓣進行替換。心臟瓣膜成形手術的目的不僅是為了單純恢復心臟瓣膜或瓣環的解剖形態,而更重要的目的是為了改善和恢復瓣膜以及心臟的正常功能,使心臟能夠正常健康運作。心臟瓣膜置換手術是採用由合成材料製成的人工機械瓣膜或用生物組織製成的人工生物瓣膜替換的手術,簡稱換瓣。
  • 海醫二院為心臟瓣膜病患者成功實施微創手術
    小小切一口,一周就出院海醫二院為心臟瓣膜病患者成功實施微創手術消費日報網訊(記者 鄭紅梅)近日,海南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下稱「海醫二院」)心血管病醫院心外科成功為一名62歲男性患者實施心臟瓣膜病微創手術治療
  • 七旬婆婆面臨二次換瓣 醫生為她不開胸完成心臟手術
    中新網湖北新聞6月16日電 (李晗)七旬的黃婆婆14年前因心臟瓣膜病進行了心臟換瓣手術,今年再次出現胸悶心慌,到醫院檢查,需要進行二次換瓣手術。醫生通過「不開胸的心臟手術」,從她大腿入手「長途奔襲」成功換瓣。
  • 廣元市成功開展首例不開胸置換心臟主動脈瓣手術
    近日,廣元市中心醫院心血管病中心採用經導管主動脈瓣植入術(TAVR),不開胸、不藉助體外循環成功為心臟主動脈瓣嚴重狹窄的馮先生實施了心臟主動脈瓣置換。該手術創口不足4毫米,患者術後第二天即下床活動。市中心醫院TAVR術的成功運用,開創了川北地區心臟瓣膜病治療先河。
  • 心臟手術不開胸,微創手術1釐米傷口為心臟換「門」
    尹曉清教授團隊為患者行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今年67歲的李嗲嗲,8年前因為風溼性心臟病聯合瓣膜病變置換了生物二尖瓣和主動脈瓣,近兩個月來開始出現活動後胸悶氣促,後來被醫院確診為「雙瓣置換術後主動脈瓣重度狹窄伴關閉不全」,此後症狀逐步加重,喘不上氣、睡覺不能平躺,生活都無法自理,需要靠藥物維持生命,情況十分危險,隨時有死亡的可能。
  • 8釐米小切口,心臟換瓣手術不用「大開胸」
    楚天都市報7月19日訊(記者晏雯 通訊員鄒亞琴)心臟大手術也可以通過微創「小切口」完成,近日,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心血管外科王志維教授團隊僅通過胸骨上段8釐米的小切口,就完成主動脈瓣置換手術。明天,手術後的張先生帶著不為人知的「美容切口」,痊癒出院。
  • 「超微創」換心臟瓣膜,老年患者免受開胸之苦
    楚天都市報訊(記者劉迅 通訊員王紫) 67歲老人心臟最重要的一扇「大門」出問題,一直不敢開胸手術,最近經常胸悶喘氣,一活動就難受。上周,在家門口的義診現場,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梨園心血管臨床醫學中心醫生智瑩建議,可通過微創手術換瓣膜,提高生活質量。
  • 心臟手術不開胸 微創手術1釐米傷口為心臟換「門」
    今年67歲的李爺爺,8年前因為風溼性心臟病聯合瓣膜病變置換了生物二尖瓣和主動脈瓣,近兩個月來開始出現活動後胸悶氣促,後來被醫院確診為「雙瓣置換術後主動脈瓣重度狹窄伴關閉不全」,此後症狀逐步加重,喘不上氣、睡覺不能平躺,生活都無法自理,需要靠藥物維持生命,情況十分危險,隨時有死亡的可能。
  • 心臟裡的「降落傘」壞了,微創不開胸完美修復!浙大一院完成全國...
    這些瓣膜壞掉了 只能開胸、開心進行修復或置換 隨著微創介入技術的發展 越來越多的瓣膜病患者可以享受 不開胸就治療疾病的紅利
  • 心臟手術不開胸!微創手術1釐米傷口為心臟換「門」
    此後症狀逐步加重,喘不上氣、睡覺不能平躺,生活都無法自理,需要靠藥物維持生命,情況十分危險,隨時有死亡的可能。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心胸血管外科主任尹曉清教授介紹:由於心臟有較強的代償功能,主動脈瓣狹窄早期可以沒有很多不適。
  • 「超微創」換心臟瓣膜,高齡老人免受開胸之苦
    據了解,這種不開胸的超微創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為高齡老年退行性瓣膜病患者帶來了福音。當天手術的三名患者中,年齡最大的是83歲的袁爹爹,高齡、虛弱的體質,都讓他讓他無法接受外科手術帶來的創傷。65歲的左先生因患有頑固性嚴重的甲狀腺功能減退,不適合進行外科手術。
  • 【病案現場】心臟瓣膜病置換術後心臟康復
    病例分享心臟瓣膜病置換術後心臟康復孫某某,男性,77歲,於2016年因心臟瓣膜病行二尖瓣和主動脈瓣生物瓣膜換瓣術。二診斷1)心臟瓣膜病合併冠心病 二尖瓣和主動脈瓣換瓣術後(生物瓣) 二尖瓣置換術後(生物瓣) 心功能Ⅲ級(NYHA)2)高凝狀態
  • 省立心外科專家不開胸,給患者心臟換主動脈瓣
    心臟瓣膜疾病是困擾老年人群的常見病,它會影響心臟血液正常流動,嚴重的會導致心功能異常、心衰等問題。以往遇到此類問題,時常需要開胸手術,修補壞損的心臟瓣膜。    聽說要開胸 患者直擺手今年50歲的王先生近來時常活動後氣喘加劇,端午節前,他去福建省立醫院檢查,發現原來是心臟裡的主動脈瓣出現較嚴重的返流,讓通過這扇「門」的血液無法正常供應全身
  • 如何在北醫三院建檔?2021年北醫三院建檔指南及掛號攻略
    北醫三院是北京市兒科和產科都為重點科室的三甲醫院,是很多孕媽的首選之一,尤其是海澱區孕媽。但由於床位有限,北醫三院建檔很難。小脈孕寶和大家分享下北醫三院的建檔技巧和掛號秘訣,助大家建檔一臂之力。建檔時間北醫三院是按照預產期進行建檔的,大概每15天左右變更一次建檔時間。
  • 不用開胸換心臟瓣膜,心內科又成功完成一例介入瓣膜置換手術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發展,退行性瓣膜病患者在我國人口基數巨大前提下的急速增加,其中主動脈瓣狹窄已逐漸成為這一人群中常見的瓣膜性心臟病。主動脈瓣通俗來說就是「心門」,通過這扇門的一關一張,把心臟的動脈血送出去到達全身,支持全身器官的正常運作。
  • 高齡老人「不開刀」進行心臟換瓣手術
    核心提示:近年來,瓣膜疾病的發病率持續增高,除先天瓣膜不全、風溼性心臟病因素外,年齡成為了瓣膜疾病最大的阻礙,它就像一個機器的「零件」,長年累月的不停歇工作後總會逐漸老化,最終帶來打不開、關不嚴等問題。瓣膜好比心臟的「開關」,在心臟每天持續不斷的為全身供血時,起到讓血液往正確的方向流動的作用,若一旦失靈,輕則胸悶氣短,重則心衰死亡。
  • 心臟瓣膜病治療|二尖瓣|瓣膜|主動脈瓣|-健康界
    自從2000年第一代球囊擴張式瓣膜被引入血管狹窄病變治療,新型裝置、替代技術及新治療途徑已經使心臟瓣膜病治療變得更為精準。經導管修復術與置換術使我們具備了治療心臟入口及返流病變的能力。3D及4D成像與新技術的聯合使用使治療內容不斷豐富,從術前規劃到術中指導,再到術後快速評估與隨訪。多模態成像的應用有助於手術操作者克服各種局限性並促進多學科治療團隊的形成。
  • 不用開胸換心臟瓣膜,心內科又完成一例介入瓣膜置換手術
    前一段時間,他來到濟南市中心醫院進行檢查,確診為主動脈瓣狹窄,需要做心臟瓣膜置換手術,由於徐大爺今年80歲了,沒法做開胸手術,家人也非常擔心,中心醫院決定採用微創介入方法,進行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TAVR),不需要開胸,就能完成主動脈瓣置換。如今,手術已經完成,徐大爺恢復得也很好,目前已經康復出院。
  • 不用開胸,經導管做手術!78歲高齡患者「換瓣」難題解決了
    ,無法承受開胸手術,綜合考量下,煙臺山醫院心血管內科為其實施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TAVR),成功為該患者植入了主動脈瓣膜 。術後經心臟超聲評估顯示人工瓣膜無瓣周漏,手術效果顯著,目前患者已經康復出院。據了解,該患者胸悶、憋氣一年多,曾在其他醫院多次就診,經藥物治療後症狀改善不明顯,近兩個月患者病情進一步加重,活動耐量明顯減退,稍事活動即可誘 發,夜間不能平臥,伴雙下肢水腫,既往有高血壓及2型糖尿病病史。
  • 北醫三院:科技創新 驅動學科群建設
    喬傑:醫者仁心是創新原動力多年來,北醫三院以平均住院日管理聞名全國。在不斷提高運營效率的同時,醫院的學科發展和科技創新亦是碩果纍纍。作為掌舵人,北醫三院院長喬傑上任三年多來,既用女性管理者特有的敏銳和細膩,精準地把握著醫院發展的方向;又在自己所在的生殖醫學領域不斷獲得重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