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瓣膜疾病是困擾老年人群的常見病,
它會影響心臟血液正常流動,
嚴重的會導致心功能異常、心衰等問題。
以往遇到此類問題,
時常需要開胸手術,
修補壞損的心臟瓣膜。
不過,
近期福建省立醫院心外科的一項微創手術的運用
可讓患者免除開胸手術的痛苦。
聽說要開胸 患者直擺手
今年50歲的王先生近來時常活動後氣喘加劇,端午節前,他去福建省立醫院檢查,發現原來是心臟裡的主動脈瓣出現較嚴重的返流,讓通過這扇「門」的血液無法正常供應全身。
接診的心外科主任醫師謝琦了解了王先生的病情後,建議他儘快手術治療,修補主動脈瓣。
然而,用傳統的手術方式修補,需要開胸。一聽要開胸,王先生嚇得連連擺手,堅決不做。
「難道就沒有更微創的手術來修這個瓣膜嗎?」術前,王先生的兒子試探性地詢問謝琦。
有倒是有,王先生兒子的詢問,讓謝琦想到了一種微創手術方式——3D全腔鏡主動脈瓣置換。
它只需在身上打三個「鑰匙孔」,在3D腔鏡的幫助下,即可完成手術。
可糟糕的是,主動脈瓣在心臟裡的位置特殊——它緊貼胸骨,藏在心臟最裡邊,難於顯露,而且所在的空間特別狹小,一直被視作全胸腔鏡心內直視手術的「盲點」。
「用腔鏡做這個手術,就好像是在隧道的遠端修補一扇門。如果操作不當,極有可能失敗。即使是國內最高水平心臟中心,也只是在年初才有些成功開展的案例。」謝琦說。
見王先生和家屬特別希望進行微創手術,謝琦決定根據多年來開展胸腔鏡下各種微創心臟手術積累的豐富經驗,配合去年引進的3D胸腔鏡設備,為王先生實施3D全腔鏡主動脈瓣置換。
微創傷口僅4釐米 術後第一天可下床活動
要成功實施這項手術,首先得在術前準確定位主動脈瓣的位置,若稍有偏差,可能切口打開後,腔鏡都無法準確伸達患處。
為此,謝琦在影像報告、超聲定位的幫助下精心設計定位點,並規劃好患者的手術體位,以便最大範圍擴大手術空間。
在麻醉科,體外循環科及手術護理團隊的密切配合下,手術採用經典的「三孔法」,選擇右側第三肋間切口作為主操作口,加上3D胸腔鏡的幫助,醫生在操作過程中的視野變得更為立體。
5個小時,我省首例3D全腔鏡主動脈瓣置換手術順利結束。手術刀口僅4釐米,剛夠要置入的生物瓣勉強通過。
由於術中創傷小,胸部骨性結構沒有被破壞,疼痛感明顯減少,王先生術後第一天就下床活動,今天就出院了。如此快速有效的治療過程,讓王先生一家十分滿意。
心臟瓣膜中度以上返流 應早做治療
人的心臟瓣膜包括二尖瓣、三尖瓣、主動脈瓣和肺動脈瓣,它們就像心臟中的4道小門,通過開合管理血液的流動方向和流量。
一旦心臟瓣膜出現疾病,血液流動方向和流速、流量就會發生變化,從而出現一系列的心臟疾病。
心臟瓣膜疾病有些是先天的,如主動脈瓣正常有3瓣,而亞洲人常常一出生就只有2瓣。
年輕時,這並不會對身體有太大影響,但時間久了,2個瓣膜因過度使用就會增厚、鈣化,開合出現問題。
而高血壓、動脈硬化等後天因素也會導致心臟瓣膜出現鈣化,影響開合。
當然,隨著年齡增大,心臟瓣膜也會自然地出現退行性病變,出現「小門」關不緊的情況。
心臟瓣膜疾病多呈現慢性發展的過程,一旦超聲檢查發現心臟瓣膜返流出現中度(++)以上的情況時,就要儘早手術治療。
「如果拖延治療,有可能導致心臟負擔加重,即使手術,效果也會差很多。」謝琦說。
END
編輯:喬一
福建衛生報記者:林穎
通訊員:陳鈺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