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結束的2015年美國心臟病學會上,歐洲報導了治療「主動脈瓣狹窄」的最新技術進展,一名接受經導管主動脈瓣置入術(TAVI)的患者手術當天沒有住院就直接出院了。這讓主動脈瓣狹窄的最新解決方案——TAVI成為結構性心臟病領域的一大熱點。
不開胸的主動脈瓣狹窄解決方案
所謂結構性心臟病,就是心臟的「硬體問題」。比如先天性房間隔缺損、室間隔缺損,以及各種瓣膜疾病等。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心臟內科主任陳茂介紹,人的心臟有兩堵牆和4扇門。兩堵牆是左右心房之間的房間隔和左右心室之間的室間隔。房間隔缺損、室間隔缺損也就是「牆」破了,可以比較方便地用介入手段來治療,也就是通過導管放置一個類似「小傘」一樣的器械來「補牆」,基本不用開胸手術。
4扇門分別為左心房與左心室之間的二尖瓣、右心房與右心室之間的三尖瓣,右心室與肺動脈之間的肺動脈瓣,左心室與主動脈之間的主動脈瓣。左心室收縮時,血流向上猛衝,將主動脈瓣推開,然後血液進入主動脈,進而流向全身,維持身體所需,因此,主動脈瓣這扇門可以說非常重要。
「就像牙齒經常用會有缺損一樣,心臟的這些門天天都在推,推到一定程度就有磨損。而且,主動脈瓣是分幾層的,表層有磨損以後,血脂等一些不利因素就有可能進去,久而久之導致鈣化,導致門的活動度減小,對合的地方互相黏在一塊,門開的縫越來越小,就可能引發各種症狀,甚至突然死亡。主動脈瓣狹窄這種疾病早期沒有症狀,但結局非常不好,病情最重的患者5年生存率不到4%,甚至低於肺癌等多種惡性腫瘤的5年生存率。」陳茂說。
陳茂說,主動脈瓣因為鈣化性狹窄而需要治療,在過去卻一直需要開胸手術來治療。但發生主動脈瓣鈣化狹窄的患者,一般是高齡患者,一般情況差,合併症多且嚴重,許多患者都不能耐受開胸這樣的大手術。過去醫生只能眼睜睜看著這些患者一步一步走向心衰、死亡。國外統計資料顯示,臨床上有40%重度主動脈瓣狹窄患者沒有接受外科換瓣手術,對此類患者而言,保守治療年死亡率高達50%左右
「TAVI的出現讓這一類患者得到救命和改善症狀的機會,也為原本外科手術高風險的患者提供了更好的選擇。」陳茂介紹說。TAVI是通過導管,用一個金屬支架與生物瓣膜複合在一起的器械替換掉已經鈣化狹窄的主動脈瓣。「也就是不開胸,給心臟換個門。」
難度大對器械要求高
至今,陳茂所在的華西醫院已完成70餘例TAVI手術。他的體會是,TAVI是一種對醫生操作要求高,對所用器械要求也高的治療方式。
陳茂說,TAVI技術本身對操作要求較高,因此操作者的綜合知識顯得尤為重要。TAVI是一項講究操作者學習曲線的操作,國外數據明確提示,在操作者的學習曲線比較短的情況下,患者出現併發症的機率及手術失敗的機率都會顯著增高。
TAVI需要的不止心內介入醫生,而是一個由心內科醫師、心外科醫師及其他專家構成的「心臟團隊」來實施。「由於主動脈瓣周邊有冠狀動脈開口、主動脈瓣環、升主動脈和心臟傳導束等重要解剖結構,在TAVI操作中,如果嚴重影響了這些解剖結構的功能和完整性,很有可能導致嚴重、甚至致命的併發症發生。而某些嚴重併發症的搶救需要心臟外科醫師的積極參與。因此,心臟內外科組成的心臟團隊共同參與,能夠增加TAVI的成功率。」
同時,術中用來替換原有瓣膜的Core Valve系統也必須是經手工製作的,具備嚴格指控標準的精密器材系統。
陳茂介紹說,目前由於該項技術操作複雜、風險較大,能夠開展該項技術的醫院相對比較局限。雖然該項技術能夠挽救患者的生命,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但是此類患者病情一般都比較重,操作者稍有不慎,就會導致患者的死亡。因此,要更好的發展這項技術,良好的外科團隊支持非常重要。
此外,陳茂還指出,TAVI在中國使用還面臨著獨特的挑戰,「國外患者大部分主動脈瓣仍是原本的三葉瓣結構,而中國患者的主動脈瓣往往由於鈣化而出現其中兩葉彼此融合,被稱為二葉瓣狹窄。而且中國患者鈣化程度也往往比國外患者更明顯,因此TAVI操作方法上與國外有所不同。」
陳茂希望,國內能有越來越多的醫生掌握TAVI操作技能,CoreValve這樣的瓣膜替換系統也能儘早通過我國相關部門審批,讓更多的國內主動脈瓣狹窄患者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