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飲方式再引熱議 專家冀採唐代會食氣氛分餐制

2020-12-23 中國新聞網

(抗擊新冠肺炎)餐飲方式再引熱議 專家冀採唐代會食氣氛分餐制

中新社北京4月7日電 (記者 孫自法)新冠肺炎疫情來襲,給人類生產生活方式帶來廣泛而深遠影響。這當中,中餐氣氛熱烈的圍桌會食方式,繼2003年因SARS引發變革呼聲之後,再度引起普遍關注和熱議。餐飲飯店行業多個團體近期推出分餐制相關標準和服務規範,並倡議推廣。

考古學家王仁湘指出,圍桌共餐的會食方式,雖是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但其歷史並不古老,更古老的則是地道的分餐方式。他呼籲餐飲方式變革採納唐代曾出現的具有會食氣氛的分餐制,既科學衛生,又遵循傳統,實現「兩全其美」。

古代中國分餐制至少曾實行三千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中國考古學會公共考古指導委員會主任王仁湘從考古視角介紹說,分餐制在中國的歷史可上溯到史前時代,經過不少於三千年發展過程。到唐代大體上誕生會食制,其後逐漸轉變,到宋代以後,具有現代意義的會食才形成氣候。

古代中國人分餐進食,一般都是席地而坐,面前擺著一張低矮小食案,案上放著食具,所謂「筵席」正是這古老分餐制的一個寫照。考古發現的漢墓壁畫及畫像石磚等實物和繪畫資料,就可見古代席地而坐、一人一案的分餐制場景。根據《史記》《漢書》《後漢書》《陳書》等文獻記載,至少在隋唐以前,正式筵宴還維持一人一份食物的分餐制。

王仁湘稱,以小食案分餐進食的方式,至遲在龍山文化時期便已出現。考古已發掘到公元前2500年時的木案實物——山西陶寺遺址出土一些用於飲食的木案,不僅將食案歷史提到4500年以前,而且也指示分餐制在古代中國出現的源頭。隨著飲食禮儀逐漸形成,此後周秦漢晉時代,持續推動筵宴實行一人一案分餐制。

過渡時期出現有會食氣氛分餐制

一人一案的分餐制後來為何演變為會食制?王仁湘解釋說,高桌大椅的出現和應用,是中國古代由分餐制向會食制轉變的一個重要契機。西晉王朝滅亡以後,生活在北方的匈奴、羯、鮮卑、氐、羌等民族陸續進入中原並先後建立政權,使中原地區傳統習俗、生活秩序及相關禮儀制度受到一次次強烈衝擊。這種歷史背景再加上高足坐具的使用和流行,導致傳統席地而坐逐漸被更輕鬆的垂足坐姿取代。

研究表明,至少在唐代中晚期,古人已基本拋棄席地而坐,最終完成坐姿的革命性改變,也直接影響飲食方式由分餐向會食的轉變。同時,過渡時期還存一種有會食氣氛的分餐制:人們雖然圍坐在一起,但食物還是一人一份。這種以會食為名、分餐為實的飲食方式,也是古代分餐制向會食制發展的一個必經階段。

王仁湘表示,在中國,分餐制、會食制以及實質為分餐的會食制,都是歷史的產物。如今從應對疫情防控出發倡導分餐制,不僅不是放棄傳統,反而是回歸歷史更悠久的傳統,只要重啟唐代名為會食實為分餐的模式即可,「既有熱烈的氣氛,又講究飲食衛生,而且弘揚了優秀的飲食文化傳統」。

餐飲行業團體倡議推行分餐制

記者梳理發現,近期餐飲飯店行業多個團體積極倡議,呼籲中餐推行分餐制。中國貿促會商業行業委員會和世界中餐業聯合會共同組織起草的《中餐分餐制、公筷制、雙筷制服務規範》團體標準已正式發布並實施,使分餐制從行業倡議提升到標準化層次。

中國飯店協會倡議開展「公勺公筷雙筷」健康行動,向全行業推廣分餐制。還有官方網媒專門聯合中國烹飪協會、中國飯店協會發布倡議書,倡導餐飲服務提供者和廣大消費者實行「分餐制」「公筷、雙筷制」。

山東省餐飲與住宿行業協會聯合該省55家行業協會和重點餐飲企業共同發出分餐制倡議。中國營養學會表示,分餐不但不會分愛,還會分享健康。

實際上,17年前SARS期間,中國倡導分餐制並被很多餐廳採用,王仁湘研究員當年也提出分餐制考古溯源及建議,但遺憾的是隨著SARS的銷聲匿跡而被束之高閣。究其原因,餐飲行業認為分餐制增加運營成本,動力不足,而消費者也不甚在意。

專家希望以這次疫情防控為契機,將分餐制特別是傳統的有會食氣氛的分餐制,真正持續推廣應用開來,以免重蹈「好了傷疤忘了疼」的覆轍。

另有專家提醒,除分餐外,社交方面也可以考慮用中國傳統的抱拳、拱手、作輯、鞠躬等替代握手,在日常交流時相互致意。(完)

相關焦點

  • 古人放棄分餐制,是因為褲子和椅子?
    隋朝時期,宴飲多實行分餐制,一人一桌,席地而坐,根據官職品位,身份高低,座次有所不同。到了唐代,高足坐具已經十分流行,敦煌的唐代壁畫當中就有很多高桌高椅會食的景象。會食是一種從分餐到共食的過度狀態,這個狀態當中,多人圍繞在「食床」邊,同桌不同器,只有餅類或者羹湯使用同一個器皿。到了武周中期後,國家空前繁榮,達到鼎盛,此時分餐與合食並存,但合食遂成為主流。
  • 古人是如何從一人一份的分餐制,演變成同桌共食的聚餐制
    很明顯,戰國時期,老古人們依舊採用分餐制,假如孟嘗君所使用的是聚餐制,那很顯然,這位俠客根本不會懷疑孟嘗君所食與他有所不同。 時間繼續推移,來到秦漢時期,研究這一時期的宴會,我們會發現這一時期還在使用分餐制,譬如說大名鼎鼎的鴻門宴,或者群雄討董時的諸侯宴。在形式上都是大家各有一案,分席而食。
  • 分餐制,食尚生活新方式
    變革理念,改變傳統飲食方式,培養健康飲食習慣,推廣實行「分餐制」「公筷制」「雙筷制」勢在必行。疫情之下,餐飲企業如何順應消費者的心理變化,變「危機」為「機遇」是每個餐飲企業面臨的最大困難。花舍餐飲集團積極響應行業號召,用十五年的經驗積累,在困境中突圍,找到了一條屬於自己的生存之道。
  • 疫情之下西安多家餐廳主動實施分餐制
    自全省疫情防控應急響應級別由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調整為三級響應後,餐飲行業安全有序恢復營業已經具備基本條件,大家又能外出堂食了。但還是有市民擔心,堂食會不會造成交叉感染?疫情之下,西安多家餐廳主動實施分餐制。專家也呼籲,分餐制可以極大降低疾病的傳播率。
  • ...是愛不是見外,公筷分餐文明風尚漸起,多方獻策推廣文明餐飲習慣
    12 月 23 日晚,張先生看到深圳晚報發起的《分餐制調查》後,計劃在教師餐廳推行 " 公筷分餐 "。由於學校部分教師住處與學校相距較遠,中午會留在學校休息。因此,學校一般會在食堂安排廚師做幾道菜,讓留校的老師們一起吃。" 大家彼此間都很熟,基本都是圍在一起吃幾道菜。" 張先生說。
  • 泉州石獅:分餐不分愛 讓「分餐制」成為「新食尚」
    長久以來,圍桌合餐是中國人的主要就餐方式,親朋好友圍坐成一圈共享美食,其樂融融。但筷來箸往間,一桌桌「口水菜」極有可能造成疾病傳播,成為舌尖上的「隱患」。日前,關於是否應該普及「分餐制」話題再次引起熱議,對於分餐問題網友看法不一。
  • 「分餐制」你了解多少?
    >「席地而坐,分案而食」的分餐制。分餐制VS合餐制分餐制的歷史無疑可上溯到史前時代,它經過了不少於三千年的發展過程。會食制的誕生大體是在唐代,發展到具有現代意義的會食制,經歷了一個逐漸轉變的過程。之後,宋代商業經濟發展,勾欄瓦舍遍布街頭,飲食文化逐漸平民化,合餐的用餐方式也更加為大家所接受。到了元朝,北方遊牧民族入主中原,帶來了他們圍坐一處,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的飲食方式。中式分餐制再次受到衝擊,合餐制開始登上主流。近日,新華社專門發布問卷調查:分餐制VS合餐制,你會pick哪一個?
  • 石家莊部分飯店恢復堂食 專家給出6點公眾聚餐建議
    疫情日漸緩解,石家莊越來越多的飯店恢復堂食。陸續開門迎客的大小飯店,讓城市又有了親切的煙火氣。如今,如果你和朋友一起外出吃飯,餐桌上會怎麼做?隨著分食分餐在當下的盛行,人們的就餐文明能否真正得到重新構建,並長久保持下去?
  • 調查|長沙超五成餐飲店重啟堂食服務,公筷公勺有人用嗎?分餐制推行...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勢好轉長沙市開工復業餐飲企業已超五成一大批餐飲名店均已開始堂食服務討論分餐制為何推行難?玉樓東總經理李明方介紹,中餐講究「一熱抵三鮮」,熱度對口感有較大影響,湘菜分餐後會導致溫度下降,進而影響口感,「分餐會提高服務員服務頻率、餐具使用及清洗頻次,增加餐廳的固定成本。」
  • 中國人為什麼很難接受分餐制?
    伴隨疫情在國內逐漸得到有效控制,餐飲業逐漸復工復產,我們身邊有關安全飲食、使用公筷、推廣分餐制的政策、討論和倡導也越來越多。早在2月,上海市四部門即聯合發布了「關於使用公筷公勺的倡議書」,次日上海首批100家餐廳對外承諾,將做到根據用餐人數、菜品數量配備相應的公筷。3月9日,北京烹飪協會、北京市餐飲行業協會聯合發布了《推行公筷公勺共建文明餐桌倡議書》。
  • ...餐制調查(上)堂食分餐推動「餐桌革命」,分餐習慣為何應取代會餐
    分餐制再次進入公眾視野。在過去的一周裡,從山東省商務廳發出通知要求全省餐飲企業推行堂食分餐制,到淄博市出臺《關於進一步加強餐飲行業疫情防控措施促進餐飲企業有序堂食的指導意見》,堂食分餐制的推行成了推動本地餐飲企業更大面積復工開業的「助推劑」。
  • 分餐制:昨日黃花今又俏
    近日,山東在全國率先發布分餐制與無接觸供餐省級地方標準。分桌制、分餐制、公筷制的做法得到越來越多父老鄉親的認可。其實,分餐制是昨日黃花今又俏,這一古人的傳統食俗,其存在的時間遠遠超過「會食」的歷史。在遠古的齊魯大地上,原始部落的先民們在茹毛飲血向刀耕火種的過渡中,沿襲著樸素的分餐方式:氏族內食物公有,食物烹調好後,按人數平分;沒有飯桌,各人拿到飯食後,或站著或坐著吃;飯菜的分配,先是男人,然後是婦女和兒童,多餘的存起來。這種原始的分餐制,隨著餐具等器物的改進而升級。
  • [網連中國]多地推行分餐制,公筷「夾」出「新食尚」
    酒店負責人沙蕾介紹說,疫情發生後,酒店用餐逐漸改為分餐制,「很多客人對分餐方式很肯定,覺得衛生方便。」 實行分餐制,避免交叉感染,是保衛「舌尖安全」的有效舉措。5月以來,部分地區出現散發病例和聚集性疫情,防止疫情反彈的任務仍然艱巨。日常生活中,如何保持良好的就餐秩序、健康的就餐方式成為擺在人們面前的現實問題。
  • 各地出臺政策大力推行分餐制 公筷「夾」出餐桌新文明
    這是健康的生活方式「我很支持推行分餐制和公筷制,因為這是健康的生活方式。」小楊說。小楊的看法也道出了推行分餐制和公筷制的核心目的:健康。民以食為天。飲食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必不可少。但是中國還有一句古話:病從口入。這就說明,許多疾病都是通過飲食來傳染。
  • 來pick下一人食餐廳,能否成為你的最愛?
    如今,「單身經濟」崛起,一個人吃飯早已不再是「孤獨」的代名詞,而是重視個性發展的年輕一代眼裡自我意識覺醒的一種生活方式。2003年,中國飯店協會就曾制定《餐飲業分餐制設施條件與服務規範》,作為全國300多萬家餐飲經營企業分餐制的操作指南。以「一人一鍋」模式為大眾所知的快餐火鍋品牌呷哺呷哺,就因這種特殊的就餐方式,快速發展起來。
  • 咱古人吃飯都是分餐制 一人一桌大氣 為什麼後來淪陷了
    《後漢書·梁鴻傳》:「(鴻)為人賃舂,每歸,妻為具食,不敢於鴻前仰視,舉案齊眉。」梁鴻靠給皋伯通舂米維持生活,他的妻子孟氏每次在家做好飯菜,將盛飯菜的木案舉得與眉間齊,遞給丈夫單獨享用。這是一個夫妻之間互敬互愛的特寫鏡頭,分餐在古代民間也有,說明就連夫妻之間也會分餐。
  • 多地推行分餐制,公筷「夾」出「新食尚」
    酒店負責人沙蕾介紹說,疫情發生後,酒店用餐逐漸改為分餐制,「很多客人對分餐方式很肯定,覺得衛生方便。」 實行分餐制,避免交叉感染,是保衛「舌尖安全」的有效舉措。5月以來,部分地區出現散發病例和聚集性疫情,防止疫情反彈的任務仍然艱巨。日常生活中,如何保持良好的就餐秩序、健康的就餐方式成為擺在人們面前的現實問題。
  • 「網連中國」多地推行分餐制,公筷「夾」出「新食尚」
    酒店負責人沙蕾介紹說,疫情發生後,酒店用餐逐漸改為分餐制,「很多客人對分餐方式很肯定,覺得衛生方便。」實行分餐制,避免交叉感染,是保衛「舌尖安全」的有效舉措。5月以來,部分地區出現散發病例和聚集性疫情,防止疫情反彈的任務仍然艱巨。日常生活中,如何保持良好的就餐秩序、健康的就餐方式成為擺在人們面前的現實問題。
  • 人民大會堂現「史上最強分餐制」,能否成為餐廳經營主流?
    隨著全民的健康認知不斷加強,或許在未來的餐飲行業中,這樣的推行勢必會成為餐企們的關注點,也成為了顧客的關注點。行分餐制,是要改變長久以來大多數人的用餐習慣,這無疑是一件略微艱難的事。在人均消費相對較高的餐廳當中,一般設有專人負責使用「分菜」;在較為講究的家庭裡也能看到「公筷」的身影,這說明健康飲食已開始逐漸走進更多人的心中。但在習慣了混餐的大眾餐飲門店,餐飲老闆們除了要先過「自己這關」,還需要思考如何讓更多普通食客接受這項對他們有些「麻煩」的用餐方式。
  • 婚宴分餐制來了
    據了解,為制止餐飲浪費行為,在全社會努力營造文明用餐、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良好社會風尚,濱海一號酒店自覺將「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納入餐飲生產、加工、服務的全過程,推出精緻分餐式婚禮,受到社會消費者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