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餐,還是合餐?這是個值得考慮的問題。學者王力曾在名作《勸菜》中寫道:中國有一件事最足以表示合作精神的,就是吃飯。十個或十二個人共一盤菜,共一碗湯。酒席上講究同時起筷子,同時把菜夾到嘴裡去,只差不曾嚼出同一的節奏來。
這種吃法雖然和氣,但未免容易使「津液交流」,傳播病菌。近年來,出於衛生和健康考慮,不少人呼喚中國人也應該像西方人那樣,實行分餐制。但是您知道麼,分餐其實並不是西方人的專利,2000多年前的中華民族就一直是「分餐而食」。而當合餐制興起之時,公筷也便已經產生了。
撰文/瀟湘晨報記者 儲文靜
[遠古至周朝]
分餐制從無奈之舉到教化規矩
其實,早在氏族部落時期,我們採用的就是分餐制,不過,那時是不得已的選擇。在生產力低下的原始社會,食物匱乏。當時的人類只能通過共同勞作來求得生存,為了維持部落的穩定與發展,必須實行嚴格的平均分配製度。當時捕獲的食物以肉類為主、烹飪方法簡單粗糙,加工後,平均分配給眾人,然後各自進餐,這就是最原始的分餐制。
到了夏商時期,分餐制有了發展。人們用鬲吃粥,鬲的容量大約只夠一人一餐之用。趙汝珍在《古玩指南續編·古代禮器》中指出:「古時盛饌用鼎,常飪用鬲。」也就是說辦大宴的時候用鼎,平時吃飯就用鬲。可以推斷出當時人們進食是一人一鬲的分餐制。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生產力逐漸提高,食物日漸充足,也不再搞平均分配主義了,那是不是就不用分餐而食了呢?你錯了。西周時期,才是中國真正意義上分餐制的正式開始。為什麼?答案只有一個字:禮。
中國古代的禮制思想,主要體現在定等級,明貴賤。西周時已建立森嚴的等級制度,並用「禮」的形式加以強化。衣食住行,行為舉止,都有嚴格而明確的標準。食禮,也就是吃飯的規矩,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那麼吃飯究竟有哪些規矩呢?來看看《禮記》:「凡進食之禮,左餚右胾,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膾炙處外,醯醬處內,蔥處末,酒漿處右。」
什麼是餚?什麼是胾?餚是帶骨的肉,剛性;胾是切成大塊的肉,柔性。所以要把帶骨的肉放左邊,純肉放右邊。飲食放左邊,羹湯放右邊,膾炙異饌,要放在餚胾的外面,醋醬油放在餚胾之內,蒸蔥佐料放在末端,酒水放在右邊。這些左右內外的區別很繁複。
家族之間怎麼吃飯?「鄉飲酒之禮:六十者坐,五十者立侍,以聽政役,所以明尊長也。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所以明養老也。」這是鄉飲酒之禮:六十歲以上的人坐著,五十歲的人站著侍候,聽候使喚,這表示對年長者的尊敬。六十歲的人上三個菜,七十歲的人四個菜,八十歲的人五個菜,九十歲的人六個菜,以表示對老人的尊敬。
那麼當皇帝與臣子一起吃飯呢?則「天子九鼎八簋,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所有食器的使用有嚴格規定,不能跨越,以此表示君臣有別。
……以上種種,充分說明,如果原始社會的分餐制是為了生存而不得不為之的「無奈之舉」,那麼到了周朝,分餐制已經成為賦予了「長幼尊卑秩序」這種政治意義的教化規矩。
[先秦到漢]
「鴻門宴」「舉案齊眉」都是有名的分餐飯局
愛看古裝劇的朋友應該有一種印象,在《孔子》《尋秦記》這類表現先秦和漢代歷史背景的影視作品中,無論聖人、文官武將、後宮美人,進食時一般都席地跪坐。每人面前都擺著小小的食案和若干精緻的盞碟,顯得講究而繁複,只有君主就餐才能高人一等地坐在床上吃飯。
這些影視情節並不是憑空而來的。一直到漢代,分餐制都十分明確,即使只有兩個人也是分案而食。
《史記·孟嘗君列傳》裡記載了一個故事:孟嘗君某日請一個新來投奔的俠士吃飯,侍從不小心擋住了燭光,俠士誤認為自己吃的那份菜與孟嘗君不一樣,欲離席而去。如果當時孟嘗君與俠士是在同一桌,同一碗裡夾菜,必然不會產生這樣的誤會,可見,二人採用分餐制的。
《史記·項羽本紀》詳細記錄了一次歷史上著名的飯局——「鴻門宴」,在此次宴會上,「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亞父者,範增也;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這五人便是一人一案,分餐而食。
西漢彩繪漆食案,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孟光之所以可以「舉案齊眉」,是因為當時分餐,一人一案,不大不重。
你或許會說,這是跟外人吃飯,因外交吃飯,分餐而食顯得比較客氣和正式。那你知道夫妻之間會怎麼吃飯呢?「舉案齊眉、相敬如賓」講的就是東漢時期梁鴻和妻子孟光的故事。梁鴻「每歸,妻為具食,不敢於鴻前仰視,舉案齊眉」。這裡的案就指食案,也就是吃飯用的「小茶几」,你看恩愛的小夫婦,也沒有合餐呢。
分餐而食,究竟怎麼食?大家可能對影視劇中的一些宴飲場景有印象,人們吃飯時是雙膝著地席地而坐,整套程序不僅規範,而且隆重。《周禮·司几筵》中記載:「鋪陳曰筵,藉之曰席」。也就是說在準備正式宴會的時候,要先在地面上鋪一層比較長比較大的蓆子,這叫「筵」,然後在筵上放上坐墊,這叫「席」。用餐的時候,每個人坐在自己的坐墊上,分別享用放在自己面前的那一份美食。
這樣的用餐方式,與當時的家具和服飾無不關係。古時候人們的服裝,不論是「上衣下裳」的兩段式,還是曲裾深衣,都比較冗長、繁瑣。唐以前漢人的服飾都是寬袍大袖的形制,以褒衣博帶為時尚,加上漢代之前的人們是不穿褲子的,下裳多是前後兩片布系起來的裹裙,為了保證有得體的禮儀,在正式場合,古代的人們都是採用席地跪坐的方式。寬大的衣裾便於蹲坐,但寬大的袖子,先不合適圍桌而食。這種分餐而食的方式,避免了趴在席面上夾菜的不雅和走光的風險,倒也熨帖。
[魏晉南北朝]
漢人開始穿褲子,催生了合餐制萌芽
分餐制雖然曾佔據主流,但是,人們的進食方式也在發生著變化。
魏晉南北朝時期,周邊少數民族紛紛入主中原,建立政權,與漢人雜居,社會結構的變化同樣影響著人們的衣食住行,胡漢之間的互相融合也讓漢族人的服飾、飲食及生活方式發生了變革。那麼,是分而食之,還是圍桌而食?答案悄悄被改寫著。
首先,胡人習慣穿的褲褶服帶來了一場服飾的變革,商周以來漢人所習慣的上衣下裳慢慢轉變成為了上衣下褲,也使原來慣穿的無襠褲變成了有襠褲,是的,漢人就是從這時候才開始穿褲子的。胡人穿的圓領窄袖的襴衫使得漢人廣袖寬裾的大袍也慢慢變得緊小便利。這種服飾上的變革也有利於人們從席地而坐,慢慢向垂足高坐的方式轉變。
東漢靈帝前後,胡床開始傳入宮廷與貴宅,胡床是古時一種可以摺疊的輕便坐具,與馬扎功能類似,一般在進餐時與低矮的俎案搭配使用。到魏晉至隋唐間,胡床逐步演進為長凳、月牙凳等,而俎案演變為大案高桌。這一時期的床榻、几案增高,高桌大凳逐漸被漢民族接受。
帶靠背的胡床。
胡服衣袖瘦窄使人在進餐時,不至於碰翻食盤,沾染油汙,影響旁人;並且胡服緊身及膝使數人圍坐合食時,不至於每人佔地過大無法落座。胡床的傳入促使高桌大椅出現,讓垂足而坐的坐姿也相應地成為一種時尚,並逐漸流行開來。人們的用餐方式在胡風熾盛的社會生活中逐步發生了衍變,合餐制已具備了條件。
查閱歷史資料,分餐和合食在這段時期都有發現,但總體上,魏晉時期多以分餐為主,南北朝時期,特別是北朝逐漸有合餐制萌芽。
這一時期,分餐制與合餐制的融合,我們可以在許多流傳至今的名家名作和壁畫、畫像石中得到印證:
東晉著名畫家顧愷之的名作《列女仁智圖》,其中一幅描述了靈公夫人服侍衛靈公進食的情景。兩人面對面席地而坐,各自面前地上分別放著各自的食盤,顯然是一種分餐制的再現。
嘉峪關魏晉墓室磚畫《宴飲圖》中兩人圍一食案相對而食,《宴樂圖》中四人並列坐於一大長方形食案一側,邊欣賞音樂,邊品嘗食物,這顯然描繪的是當時一種合餐制的萌芽。
到了北齊楊子華的《校書圖》中,這種合餐制就愈加明顯了。圖中三人圍坐於高榻上,一人靠於榻前在校書,三人中間放著食盤,顯然是合餐制的再現。
[隋唐時期]
椅子的出現促進了合餐制的發展
隋唐時期,在歷經貞觀之治、開元盛世之後,國力強盛,常有西域少數民族及友好鄰邦前來朝貢、經商、學習,同時也帶來了他們本地的風俗物產,長安城遂成為東西交流中心。一時間,長安及洛陽等地,人們的衣食住行都崇尚西域風氣。胡食、胡服等都成為仿效的對象。飲食文化受西域少數民族影響較之魏晉南北朝更甚。
隋朝時期,宴飲多實行分餐制,一人一桌,席地而坐,根據官職品位,身份高低,座次有所不同。到了唐代,高足坐具已經十分流行,敦煌的唐代壁畫當中就有很多高桌高椅會食的景象。會食是一種從分餐到共食的過度狀態,這個狀態當中,多人圍繞在「食床」邊,同桌不同器,只有餅類或者羹湯使用同一個器皿。到了武周中期後,國家空前繁榮,達到鼎盛,此時分餐與合食並存,但合食遂成為主流。
唐代圍桌合食的場面在很多繪畫作品中都有反映。如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北宋《唐人宮樂圖》,描寫後宮嬪妃十人,坐在月牙凳上,圍於一張巨型放有食盤與酒具的長方案桌四周,品茗,行酒令或用羽觴飲酒,吹樂助興。
敦煌473窟有一幅唐代宴飲圖,畫中繪一涼亭,有四男五女坐在高足條凳上,面對面圍著一長方食桌,分享食桌上大盆小盞的美食。
再如陝西省長安縣南裡王村唐代韋氏家族墓東壁有一幅《野宴圖》壁畫,畫面正中有一擺滿食物的大案,三面圍著大條凳,有九個男子圍桌而食。從這些繪畫中我們可以看到,當時人們飲食所用餐具已由小案小盤轉變為大盤大菜,坐具已由席或筵轉變成了長條凳或坐墩,盛放食盤的家具已由低矮的食案轉變為較為高大的食桌。
撰寫過《分餐與會食:古代中國人進餐方式的轉變》的王仁湘教授認為,高桌大椅的出現,促使了合餐就餐方式的形成。這一觀點已得到大多數學者的認同。
但其實,家具的要素只是由分餐制轉向合餐制的重要契機之一,就餐方式的變革,與社會歷史發展的大背景,中國古代禮樂制度、價值觀念等也有著深刻的聯繫。
魏晉至隋唐時期是我國歷史上一個特殊的時期,戰爭頻繁,魏晉名士常藐視禮法,恣意清談。在他們的影響下,整個社會出現一種前所未見的思想自由解放的思潮,僭越禮教的行為相當普遍。人們身逢亂世,朝不保夕,常覺世事無常,能得樂時且得樂,因此「唯事飲啖,一日三羊,三日一犢」,熱衷於宴飲活動,因此這個時期出現了中國歷史上宴飲活動的高潮,各種名目繁多的宴飲活動層出不窮。
宴飲的主要目的是為了交流與溝通,而分餐則不利於營造歡樂祥和的氣氛,為了營造歡樂的氣氛,禮教等級被拋到一邊,客觀上更需要合餐制來加強情感交流。
五代十國南唐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局部。這幅畫描繪了官員韓熙載家設夜宴載歌行樂的場面。
不過,歷史根基深厚的分餐制在當時仍有遺存,在五代十國南唐畫家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中,我們可以看到,韓熙載與其他幾個貴族子弟,分坐床上和靠背大椅子上邊聽琵琶曲邊宴飲,其中有一大一小兩個食桌,韓熙載和其中三名圍坐一大桌,而另一名獨自坐一小桌,桌上的食物也明顯遜色許多。這不僅證實著分餐制的存在,也顯示出了主客之間的尊卑差異。
[宋明清]
合餐制初步定型時就出現了最早的公筷
按照尚秉和《歷代社會風俗事物考》,中國人坐椅子圍著桌邊共進美食這一景象,出現時間不早於北宋。到了宋代,現代式高桌椅凳已成為各階層普遍使用的餐飲家具,合餐制亦已基本定型。這也是因為在宋代,茶樓酒肆、瓦舍勾欄等公共飲食空間出現,促使飲食文化走向商業,現代意義上的共食方式才真正形成。《清明上河圖》中,我們看到汴京餐館裡有許多坐著高椅圍著大桌的食客。
《東京夢華錄》卷四「筵會假賃」中提到了一種叫「白席人」的特殊職業,白席人的主要工作任務就是司事禮儀,下請書安排座次,貴賓品嘗了哪樣菜就指引客人同嘗。
陸遊在《老學庵筆記》中寫到一件趣事,說的韓魏公韓琦曾赴親戚家應酬。白席人亦就以韓琦韓資政為「相禮」的對象。韓琦取食荔枝時,白席人高唱一聲:「資政吃荔枝,請眾客同吃荔枝!」韓琦可真忍不住了,賭氣不吃,將手中荔枝,放回盤中。這下白席人應該知趣,不再喋喋不休了吧,誰知不然,白席人居然又唱了:「資政惡發(發脾氣)也,請眾客放下荔枝。」韓琦拿他無可奈何,反而笑了。飲食而須司儀指揮,自然是件極可笑的故事,陸遊記韓魏公一次遭遇,真是令人噴飯。但從中我們不難看出當時眾人合享一道菜的合餐制情形。
此時雖然圍坐一桌,但並不是說分餐制完全消失了。在中原,民間親友歡聚一般還是延續「分餐」的辦法。
時至明朝,眾人合吃的「會食制」完全取代「分餐制」,「八仙桌」的出現讓現代家庭飲食模式逐漸形成,在八仙桌上,每個人和餐桌當中的菜餚之間的距離相等,比較公平,再加上吃飯的過程即是分享的過程,因此共食也是一種人際關係親密的隱喻性行為。
到了清代,乾隆皇帝幾次下江南,沿途宴飲無數。據史料記載,當時除皇帝由於其特殊地位而一人一桌獨餐以外,其他隨從人員都是圍桌合食。客觀上,這也促進了南北飲食文化的融會貫通,滿漢全席也在這一時期出現,這些都標誌著飲食文化的發展,一種延續至今的「合餐」新傳統便逐漸形成了。
值得一提的是,伴隨合餐制同時出現的,還有最早的公筷。它的主人是宋高宗趙構。
明朝人田汝成輯錄的《西湖志餘》記載了宋高宗的用膳習慣:宋高宗每頓飯都要擺上兩雙筷子和兩隻勺子,其中一雙筷子是公筷,一隻勺子是公勺,凡是他認為自己愛吃而且吃得完的飯菜,都先用公筷和公勺分到一個大盤裡去,然後他再把大盤裡的飯菜吃個乾淨,剩下的那些飯菜則分賞給宮女。皇后問他為什麼要這樣做,他說:「朕不想讓別人吃我的剩飯嘛!」
看來,合餐體現了中國人的家庭觀念和人倫傳統,分餐更加講究各取所需,尊重個人喜好。你是選擇合餐還是分餐?或者一時難分上下。但不管怎樣,也許你至少可以像宋高宗一樣,先備上一雙公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