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餐與祭祀-為什麼要提倡分餐制?

2020-12-19 嚴護念

這兩天我去參加一個飯局,大家都聊得很愉快。結果走的時候剩了很多菜,當時心裡很難受,打包也不太合適,因為吃得只留下殘羹剩汁了。後來回家研究了一下,發現這種幾個人一桌吃大盤菜的方式,原來在中國並不是很長久。在宋朝的時候,其實中國的主流是分餐制的。

我們今天說的坐席、主席什麼意思呢?是指我們用一條蓆子放在合適的地方,然後大家坐在蓆子上,蓆子位置是非常講究的,最重要的位置就是主席。然後要喝酒,誰管喝酒這事就相當於今天我們經常看見的一種人,他自稱為「著名酒桌主持人」。他在什麼酒局上都要主持以調節氣氛和制定規矩,然後一套東西都是他說了算,這在古代叫祭酒。

古時候「稷下學宮校長」就不叫校長,而是叫祭酒。那時候還沒有現在這種桌子,所以大家都是坐一張蓆子上,現在稍微講究點的電視劇還能看到這種格局。不講究的就是春秋戰國時期,大家就圍在一起吃飯。他們只能是分餐,因為他們連桌子椅子都沒有。

唐朝我們還是以分餐制的形式就餐,麥克盧漢說,媒介即信息。其實我們吃飯時使用的這些設備和工具就決定了飯的品質和飯的走向。它的框架決定靈魂,形式決定內容。在這個過程中每個人吃多少剩多少是很清楚的,它實際上是分餐到戶。所以從維護自己尊嚴利益的角度上看,你吃得剩下東西其實是很不禮貌的一件事情。

還有我看到有個規律,一個人想減肥有一個很簡單的方式,少聚餐。假設你一個人吃飯攝入的卡路裡是1000,兩個人吃就會增加25%,就是2500卡路裡。然後隨著就餐人數增加,食量不知不覺就會增加好多。如果幾個人是分餐吃的話,那準備餐食的人很容易知道要準備的量。但是如果是一桌人在那兒,人家寧可多做一點,因為主人請客要是沒菜的話是一件很尷尬的事情。

如果是西餐,餐廳給你上牛排之前,會拿一個法棍給你。法棍有個很重要的特點是足夠硬,通常你在咀嚼的過程中會分泌大量的唾液酶,這對於消化是很重要的。歐洲的這些東西都強調流程化管理。比如說吃飯,尤其是男士跟比較熟的人在一塊聚餐,我們幾乎不會考慮著裝,但是在歐洲哪怕是小型的三四人的宴請,他們都非常注重。我以前對他們有個印象,當平時穿得很隨便的人,有一天穿得很正式的時候,那一定是今天有個小聚。有了這種儀式以後,它對人的行為就有了節制的作用,那種胡吃、海喝和吹牛自然會得到抑制。

今天我們只要是分餐就都有一種儀式感,因為食客清楚了自己的角色。但是當一個人混雜在一群人的時候,他會各種沒有節制,飯量沒有節制,說話沒有節制。加上我們中國吃飯的時候要喝白酒,這叫無酒不歡,你要是不上點白酒大家就覺得很冷清。酒過三巡,大家說話聲音就開始大起來,然後開始拍胸脯了,整個就是一種熱鬧。

當然你可能問這是不是也是一種儀式?廣義上也是一種儀式,但其實它是一個氛圍。你個人在整體當中要意識到你的角色,要小心翼翼等等。實際上我們中國文化在元朝以後是有一個基因突變的。這個可以想像元朝蒙古人圍在一起吃羊肉喝酒的情景,過去我們覺得這是一種蠻風,後來漸漸地也習慣了。有時候我在餐桌上看見有人吃完東西後,他覺得筷子不乾淨就拿著它放水裡焯一下,然後才去夾菜。你一晚上都不想吃那盤菜,但是你又覺得好像很不禮貌,不願意指出來。

領導也是可以給人夾菜的,以表示對員工的親切關懷。這是一個西方人跟中國人交往時最大的文化衝突,我覺得這事受不了。雖然他是看得起你才給你夾菜,但是我卻很難受,覺得好像是剛吃完他在水裡焯過的筷子。而他只是以此表示親密無間就進行唾液交換了。

言歸正傳,說到分餐制的問題,我覺得就不要說從「禮」的角度來看,就是從節約糧食或者不要浪費的角度上來看,我們也應該提倡分餐制了。如果你現在走進中國任何一個餐廳,你會發現吃完飯後的桌子上一片狼藉,這就導致很多浪費。我們剛才說這是由於大家不是分餐而是聚在一起吃造成的,因為準備餐食的人知道這個彈性很大,所以一定是要朝峰值那裡準備。而且經常會出現這種情況,當你吃飯時發現桌上的菜有點不夠的時候,你只要是再加的菜基本都不會吃。這是因為我們的胃和大腦之間不是很協調,這叫效果延遲,你覺得沒有飽,其實那只是你大腦沒有飽。

我們提倡分餐制,並不是我們要學洋人。宋朝以前的中國人就是分餐制的,這其實並不丟臉,我們可以重新回到分餐制。但這可能對於我們現在的餐飲業來說是全新的挑戰,因為很多餐廳已經習慣那樣做了。

我們說浪費有心理上的原因,因為請客的人或者備餐的人一定會按峰值準備。除了這個以外,還有一個文化上的原因,就是請誰吃飯這件事情,實際上是一個很古老甚至有點宗教意味的事情。翻閱古代歷史可以發現,不管是中國還是猶太民族,祭祀這件事情是國之大事。最重要的就兩件事情,一個是祭祀,一個是打仗。而且祭祀比打仗更重要,因為打仗之前要祭祀,打完回來還要祭祀。

祭祀的時候有一個核心的內容,用易中天的話說就是請老天爺吃飯。我們用的「犧牲」這個詞,左邊都是一個牛字旁,兩種祭祀方式,一種叫西,是把這個祭品切開來祭祀,還有一種叫生,就像烤乳豬那樣整條地祭祀。請老天爺吃飯是為了表明你的誠意,為此你得用最大代價的成本。

我們今天覺得用一頭牛祭祀是一件很小的事。那時候一個部落裡用一頭牛來祭祀,可以說是一個成本達到極其浪費的程度。你也只有達到不惜代價的程度才能表明誠意,所以你的虔誠度跟成本付出是連在一起的,這是一種隱性的信號。自虐其實就是在傳遞一種效犬馬之勞、肝腦塗地和做牛做馬回報的誠意。古人用這樣的一套東西來表示自己的虔誠,現代人早就忘了這些事情了,不再需要祭祀。但是我們在聚會的時候,為了表達自己的誠意或者是帶有某種炫富成分的情況下,有一個原則還是一樣的,成本一定要高到肉疼,覺得這才是像樣子或者是拿得出手的。

所以我們在聚餐的時候,有時候看到有些人為了表示對上級的忠誠,咕嚕咕嚕先來5杯,這個就讓人很難受。有的人策略很簡單,知道來就是要醉酒和自虐的,所以就把自己給灌醉以表示自己的誠意。那個是以金錢的成本,這個是以身體為代價的自虐的成本。殊途同歸,都是只有達到自虐自毀的狀態才能顯示出自己的誠意甚至是前程。

你要獲得信任,就必須要祭出。這種犧牲精神就是佛教講的捨身飼虎,為了表示自己的虔誠把自己獻出去作為祭品。所謂祭品都一定是高成本的。我們知道以前是為了祭祀才要犧牲自己的,現在因為歷史原因已經不再需要了,所以就沒有必要把自己搞的犧牲感那麼強。但是人們常常活在一種慣性當中,而忘了最開始是什麼樣子的。

我們剛才說的文化的原因,其實是我們不自覺地接受了一種習俗。《藍海戰略》這本書裡有個核心概念叫行業習俗,就是說能夠實現突破性創新的,往往是對行業習俗認為是天經地義、不假思索接受的那個東西的否定。一個習俗如果是非得上菜到浪費的程度,非得要喝到拍胸脯鑽桌子,然後拿出一張地圖出來,你閉上眼睛一戳說這個地就是你的,這完全都是不靠譜的。

西方七國首腦開會的時候,你知道上多少菜嗎?八盤菜,一人一盤。為什麼是八盤?就是為了避免最後拿的那個人覺得自己拿的是被別人挑的,剩下最後一盤服務員拿走也不會浪費。很多重要商務談判協議的籤訂其實都沒有那種鋪張浪費。你要做到有誠意和契約精神,那你在生產過程中就要有工匠精神,你在研發設計的時候就要有創新精神,這些才是最重要的,不在乎餐桌上的那種閉著眼睛戳地圖的那種豪氣。

當我們有時間重新審視我們的習俗,審視我們理所當然的生活習慣,包括由此而衍生出來的審視我們的許許多多的行業規範,你會發現有很多東西已經異化了,你並不需要完全地按照這樣的一個習俗,回到原點,你會發現你會獲得更多的解脫。

相關焦點

  • 中國人為什麼很難接受分餐制?
    新京報: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進行分餐制的國家,也是分餐制歷史最悠久的國家之一,最早在周朝就開始實行了。一些研究指出,分餐制在歷史早期是氏族部落不得已的選擇,在國家文明出現後,分餐制則是 "長幼尊卑"社會等級秩序的訴求。在你看來,中國分餐制的形成與哪些因素有關?王曉華:有關分餐制的言說,不僅僅涉及文化地理學相關,更牽連出歷史性的譜系。
  • 分餐制應該普及嗎?
    有網友指出,應普及分餐制,使用公筷公勺避免病菌傳播;也有網友認為,合餐制更符合國人習慣和傳統;在今天中國人在飲食方式上是分餐還是合餐,既受到傳統的影響,也是個人的選擇。在此次疫情中,分餐制因為更乾淨衛生、有利於預防疾病被特別提倡。不過讓如此喜歡聚會的中國人放棄合餐,還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還有網友認為,應加大對分餐制的宣傳和科普工作。
  • 疫情之下西安多家餐廳主動實施分餐制
    北京市商務局發文:有條件的餐廳要積極推廣分餐制就餐人員不得面對面就餐、提倡二維碼點餐、推廣分時段就餐、使用公筷公勺分餐制、停止接待群體性聚餐……3月14日,北京市商務局發布疫情期間餐飲服務單位經營服務指引3.0版,進一步明確了復工復產期間顧客就餐和餐廳服務細節,要求就餐人員不得面對面就餐,餐桌間隔要在
  • 為什麼要祭祀祖先?真正的意義和目的是什麼?不要再迷信了!
    每逢清明節,冬至,春節,我們都會祭祀祖先、追憶先人,為什麼我們會把祭祀祖先這樁事看得很隆重?因為敬祖孝親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俗話說的好:「物有報本之心,人有思祖之情。」為什麼要祭祀祖先?意義何在?在《論語》上說:「慎終追遠,民德歸厚」,讓我們的心養成一個厚道、孝順、感恩的心,而祭祀祖先是知恩報恩。祭祀祖先,是為了報本反始,緬懷祖德。我們都知道,中華傳統文化的根是「孝道」跟「悌道」。而孝、敬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大根大本。
  • 多地推行分餐制,公筷「夾」出「新食尚」
    據記者梳理,今年以來北京、河北、上海、安徽等多省份已發布具體條例或細則推廣分餐制,提倡使用公筷。如今各地推行效果如何,百姓接受程度如何?記者對此進行走訪調查。 分餐風潮漸起,多地餐館主動提供公筷甘肅蘭州,甘肅國際大酒店電梯門對面的牆上, 「就餐請使用公筷」的海報十分醒目。
  • 「分餐制」你了解多少?
    疫情期間,分餐制再次進入公眾視野。事實上,倡導分餐制早已有之,它曾於2003年「非典」期間被很多餐廳採用,但很快又銷聲匿跡。究其原因,餐廳覺得成本高,增加了運營壓力,沒有動力;消費者也不甚在意。此次疫情,能否成為推廣分餐制新的契機,讓其真正走入我國百姓生活?
  • 為什麼祭祀時要供豬頭呢?
    也和遠古的「豬神」崇拜和祭祀山神鬼怪有關係,《山海經》裡面就有這樣的記載,而「豬」是祭祀活動中最早用於祭祀的祭品。家屬於假借字,「宀」代表房屋,而「豕」就是豬。家在古人眼裡就是宗廟,而「豕」上面有一個「宀」合起來就是家。所以,古人有句話說「無豬不成家」,可見古人對豬的重視程度。
  • 為什麼我們要祭祀祖先?
    為什麼人們要追思自己的親人甚至是隔了幾代的祖先?它是怎麼來的?這大概要從古人做夢開始說起。沒有陵墓如何祭祀呢?聰明的蒙古人想了一個辦法——建了一個專門的祭祀場所「燒飯園」。其實,這也不是蒙古族的首創,契丹、女真都有稱為「燒飯」的喪葬習俗,王國維在《蒙古札記·燒飯》一文中就指出「『燒飯』本契丹、女真舊俗,亦遼金時通語。……《三朝北盟會編》卷三『女真死者,埋之而無棺槨。貴者生焚所寵奴婢、所乘鞍馬以殉之。
  • 商務部:自取或外送餐食提倡使用自製或訂製封籤,提倡就餐時間不...
    有條件的餐廳(館)要積極推廣分餐制。提倡就餐時間不超過兩小時。餐飲服務單位在店內外候餐區、取餐區、結帳區等人員易聚集區域劃設「一米線」,嚴格控制人流密度,進店人數要與餐位數相匹配,不得造成點餐、等餐、等位等人員聚集。提倡建立顧客預約制度,合理安排顧客到店時間,避免人員聚集。提倡非接觸式點餐、結帳。
  • [網連中國]多地推行分餐制,公筷「夾」出「新食尚」
    酒店負責人沙蕾介紹說,疫情發生後,酒店用餐逐漸改為分餐制,「很多客人對分餐方式很肯定,覺得衛生方便。」 實行分餐制,避免交叉感染,是保衛「舌尖安全」的有效舉措。5月以來,部分地區出現散發病例和聚集性疫情,防止疫情反彈的任務仍然艱巨。日常生活中,如何保持良好的就餐秩序、健康的就餐方式成為擺在人們面前的現實問題。
  • 泉州石獅:分餐不分愛 讓「分餐制」成為「新食尚」
    日前,關於是否應該普及「分餐制」話題再次引起熱議,對於分餐問題網友看法不一。近日,針對這個問題,記者在石獅市進行走訪調查,發現石獅市一些婚宴、餐廳都在積極推行分餐制。同時,大多數市民表示應加大對分餐制的宣傳和科普工作,鼓勵使用公筷公勺。
  • 咱古人吃飯都是分餐制 一人一桌大氣 為什麼後來淪陷了
    如果分餐制,一人端一碗,蹲在地上,還像團圓飯嗎?一頓飯端上幾十樣的菜餚,宋高宗就把自己要吃的菜用一副筷子挑揀出來,自己喝的湯用一個湯勺盛出來,再用另一副碗筷食用。因為皇帝吃剩下的飯菜按照規矩都會賞給有頭臉的宮女或者太監們食用。宋高宗不願意看到宮人們吃沾了自己口水的剩飯剩菜,於是就用了這副「公筷」。
  • 燒紙錢:中國提倡文明祭祀、禁燒紙錢,老外卻出高價搶購中國紙錢
    引言燒紙錢是中國傳統的祭祀習俗,千百年來深受民眾追捧,每年到了清明節、中元節,人們都會購置紙錢元寶,去先祖墓地焚燒祭祀。尤其是農村地區,燒紙錢的習俗更受人們重視,無論身在哪裡,工作有多忙,到了日子是一定要趕回來,給祖先燒紙。
  • 中國古代曾長期實行分餐制,為何演變成現在的合餐制?
    一個比較典型的例子是唐代敦煌四七三窟壁畫,是這樣的↓↓↓看到沒,這幅圖是一副聚餐圖,長方形食桌上兩側就是高足條凳上,但仔細觀察,每個人面前都是屬於自己的一碟餐食,這實際上是非常像西餐的「分餐制」。那麼,中國古代的「分餐制」是什麼時候開始的?源頭上恐怕要追溯到史前氏族文化了。
  • 聚餐實行分餐制、使用公筷公勺……《重慶市文明行為促進條例》擬...
    記者了解到,草案在營造浪費可恥、節約光榮的社會風尚方面細化了行為規範,提倡使用公筷、節約糧食、合理用餐。今年7月,市五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次會議首次審議了該條例草案,審議中,市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建議,為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制止餐飲浪費行為的重要指示要求,應當進一步強化節約用餐的相關規定,培育節約習慣。
  • 「網連中國」多地推行分餐制,公筷「夾」出「新食尚」
    據記者梳理,今年以來北京、河北、上海、安徽等多省份已發布具體條例或細則推廣分餐制,提倡使用公筷。如今各地推行效果如何,百姓接受程度如何?記者對此進行走訪調查。分餐風潮漸起,多地餐館主動提供公筷甘肅國際大酒店走廊內的醒目位置張貼著海報,提醒人們使用公筷。
  • 新鮮出爐|2020廣東二模作文淺析「「分餐制」與公共衛生安全」
    不過,不管是否採用某種文體,行文過程都要注意問題討論的對象性,切忌泛泛而談。分餐制最大的優點就是衛生健康,分餐制減少了許多通過唾液傳播感染疾病的風險,它為家裡所有人的健康加上了一重保障。家裡分餐用公筷,衛生合理又有愛;客人來了用公筷,不是見外是健康。使用分餐制與公筷公勺不僅是一種就餐禮儀的改變,更是社會觀念的更新與進步。這與我們的公共生活及衛生安全息息相關。
  • 中元節祭神祭祖祭野鬼,祭祀為什麼這麼重要?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電影中的這段念白:「人的一生要死去三次。第一次,當你的心跳停止,呼吸消逝,你在生物學上被宣告了死亡;第二次,當你下葬,人們穿著黑衣出席你的葬禮,他們宣告,你在這個社會上不復存在,你悄然離去;第三次死亡,是這個世界上最後一個記得你的人,把你忘記,於是,你真正的死去,整個宇宙都不再和你有關,從此以後不會有人知道你來過。」
  • 分餐制:昨日黃花今又俏
    近日,山東在全國率先發布分餐制與無接觸供餐省級地方標準。分桌制、分餐制、公筷制的做法得到越來越多父老鄉親的認可。其實,分餐制是昨日黃花今又俏,這一古人的傳統食俗,其存在的時間遠遠超過「會食」的歷史。這種原始的分餐制,隨著餐具等器物的改進而升級。最初,先民們將有足的飲食器直接放到席上,後來每人面前放一個食案,各吃各的飯菜。據考古學研究,這種方式至遲在龍山文化時期便已出現。考古專家發掘到公元前2500年時的食案實物,雖然木質已經腐朽,但形跡相當清晰。古代的分餐制在生產力的助推下,逐漸有了階級之間的「禮」。
  • 古人放棄分餐制,是因為褲子和椅子?
    當時捕獲的食物以肉類為主、烹飪方法簡單粗糙,加工後,平均分配給眾人,然後各自進餐,這就是最原始的分餐制。 到了夏商時期,分餐制有了發展。人們用鬲吃粥,鬲的容量大約只夠一人一餐之用。趙汝珍在《古玩指南續編·古代禮器》中指出:「古時盛饌用鼎,常飪用鬲。」也就是說辦大宴的時候用鼎,平時吃飯就用鬲。可以推斷出當時人們進食是一人一鬲的分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