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和中國傳統民俗有關係。也和遠古的「豬神」崇拜和祭祀山神鬼怪有關係,《山海經》裡面就有這樣的記載,而「豬」是祭祀活動中最早用於祭祀的祭品。家屬於假借字,「宀」代表房屋,而「豕」就是豬。家在古人眼裡就是宗廟,而「豕」上面有一個「宀」合起來就是家。所以,古人有句話說「無豬不成家」,可見古人對豬的重視程度。
古時「六畜」,「三牲」、「太牢」、「少牢」等場合總少不了「豬」的前影。農耕文明時,在中國長期的農業社會當中,豬佔據著舉足輕重的位置。有一首古詩寫得好:「年逢亥歲紅運開,人遇賢君定發財。抬頭見喜迎富貴,肥豬拱門送福來。滿腹經綸題硃筆,進士及第添光彩」。「豬」的形象,憨態可掬,而且耳朵特別大。豬肥碩的形體代表生而生,而生既為人丁興旺,也因為莊稼豐收,更意味著財源滾滾,所以豬受到了廣大人民的喜愛。豬在民間被視為富足,吉祥、富貴之象徵。豬又被稱為「福運使者」。漢族過去民間有一種「打母豬鬼」的驅邪活動。凡家中有病災不幸之事,家中長者便設香案,以打母豬鬼來祭,向神靈許願,求得驅邪。祭時,要選黃道吉日,殺老母豬,蹄、肝、腸、肺等放在一個筐裡,擺在堂屋中間,然後燒香祝拜,民間認為只要如此即可「殺死一隻鬼,驅出一個邪」。除了漢族,彝族、滿族等也是拿豬來祭祀。湖北一帶(松滋)有「豬頭祭」,祈求果樹豐收的習俗,每年臘月三十吃團圓飯之前,就有虔誠的祭拜桃樹,梨樹等。他們會把籠中的豬頭獻給果樹,希望他們好好生長,多多造福於人類。
豬肉自古便被許多民族視為美味佳餚,在古人祭祀當中豬是上品,使古人心目中的聖潔高尚之物,到了年節供品的豬成為「歲豬」或「年豬」,為什麼祭祀要供豬腦袋,那是因為祭品中豬最為「尊」,而豬頭最為重,俗稱「豬頭三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