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餐制堵住「幽幽眾口」

2020-12-24 騰訊網

幽門螺旋桿菌「大名鼎鼎」,許多人對它的第一印象是「引發胃癌」,尤其是近日江蘇南京一名男子胃痛不舒服,進而檢測出全家人都感染了幽門螺旋桿菌的新聞,再次讓「一人感染全家被傳染」登上熱搜。許多市民在體檢後發現幽門螺旋桿菌呈陽性,心裡會七上八下。自己到底怎麼感染的?什麼情況下無需治療,什麼情況下又需要馬上治療?青島西海岸新區中醫醫院脾胃病科主任薛文婷為大家解讀了這一特殊的細菌,並指出,並非所有感染患者都需要把幽門螺旋桿菌趕盡殺絕,但是採取分餐制等措施,是能使全家健康的重要方法。

一人感染全家傳染?

共餐易致交叉感染

「我胃口很好,沒有任何症狀,難道是因為常吃外賣? 」最近在單位體檢中查出幽門螺旋桿菌,26歲的白領小張很不解。查出幽門螺旋桿菌陽性,60歲的王女士同樣疑惑:「我很少在外面就餐,很少吃不健康食物,不過這兩年確實經常腹脹、反酸。 」王阿姨很擔心,還能不能照看孫子?能不能給寶寶餵食?

薛文婷解釋道,幽門螺旋桿菌(Hp)是一種革蘭陰性菌,生存能力極強,可寄生在胃黏膜,藏在胃小凹中,既能避免胃酸環境的影響,也不易隨著食物排出體外。它在生長繁殖過程中會產生毒素,破壞胃黏膜,引發慢性、淺表性胃炎等疾病,逐步發展為胃潰瘍甚至胃癌。作為一種非常特殊的細菌,它是已知唯一能夠在人胃中生存的細菌,67%~80%的胃潰瘍和95%的十二指腸潰瘍由它引起,而感染率也非常高,據統計,全世界超過一半的人口受到過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在中國,20歲—40歲感染率為45.4%-63.6%;70歲以上人群感染率高達78.9%。「之所以感染率這麼高,是因為它的傳播途徑主要為『口口』『糞口』傳播,共餐易致全家感染。」薛文婷說道,而隨著年齡增加,發病率會越來越高。

這些現象需要警惕

有的人感染後無症狀

「這一病菌的最大特點是傳播後不一定會致病,也就是說,感染這一病菌後,有的人會出現身體不適的症狀,有的人則毫無症狀。」薛文婷指出,有些患者前來就診,是因為出現了胃部不適、反酸燒心等症狀,因為Hp感染會導致胃酸分泌增多,刺激被破壞的胃黏膜,出現腹痛、腹脹、飯後噯氣、反酸燒心等症狀;或者食慾不佳,由於Hp感染,胃功能受到影響,可導致消化不良,進而引起食慾不佳;還有的會出現口腔異味,這是因為Hp感染本身不會導致口臭,但其引發胃部疾病後,患者由於噁心、反酸等會出現口臭症狀。

「但還有許多人是沒有這些不適症狀的,如果不是體檢結果顯示,他可能自己並不知道。 」薛文婷強調,懷疑Hp感染,可到醫院進行C13/14呼氣試驗,這是公認的檢測Hp感染的金標準之一。C13/C14檢查,患者對著儀器吹氣即可,非常簡單、無創,但是要注意,檢查當天早上起床要空腹、一個月內沒有吃過消炎藥或治療胃病的藥,這樣做出的檢測比較準確。

感染了需要治療嗎?

結合症狀和檢查決定

人體一旦感染幽門螺旋桿菌,正常的胃黏膜會產生炎症,即發生慢性淺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縮性胃炎。 「從門診統計上來看,往往來就診的,反映經常胃不舒服的市民,青壯年感染陽性率為30%,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則能達到50—80%。 」薛文婷介紹,若不進行幹預治療,胃黏膜細胞不堪重負,完成不了修復任務,只能用腸道細胞去修復,可能進一步導致低級病變、高級病變等癌前病變,最後甚至惡變為癌。但是發現感染幽門螺旋桿菌也不必恐懼,體檢查出陽性的人非常多,但並不是每個人都要治療,很多人並沒有消化道的不適症狀,在這種情況下,可以進一步做胃鏡檢查,然後根據胃鏡檢查的結果,再決定要不要治療。如果胃鏡檢查發現有消化性潰瘍或活動性胃炎的要積極抗菌治療,現在可以通過兩種抗生素+質子泵抑制劑+鉍劑的四聯規範治療,大部分也能夠實現根除。

「四聯治療是根除Hp最有效的方法,治療過程持續10至14天,但是要求服藥期間必須遵醫囑,否則極易導致根除不成功,甚至增加耐藥性,加大後續根除難度。 」薛文婷指出,門診中也不乏出現治療三四次都不成功的病例,原因就是出現了耐藥性。 「牢記醫囑是指戒菸限酒,按時、按劑量、按療程服藥,足療程殺菌後,間隔4周再就醫進行檢查,若結果為陽性,說明根除失敗,需間隔3個月以上再次殺菌,並在醫生指導下慎選抗生素,以免造成Hp耐藥性增加。 」薛文婷強調,若結果為陰性,說明根除成功,往後需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飲食習慣,並定期複查。

「吃進去」的菌

注意生活細節防感染

「採用家庭分餐制,是最重要的預防措施。即使是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者本次治療成功轉陰後,也不意味著就終身不得病,還可能會在某些場合下再次感染。」薛文婷建議,不管外出就餐還是家庭用餐,最好分餐制,如果家庭成員中有人感染了幽門螺旋桿菌,那一定要分餐,並使用公筷、公勺盛飯、夾菜,不要相互夾菜;餐具可以定期煮沸消毒20分鐘;儘量減少在外就餐,若餐館的碗筷消毒不達標,或幾個人一起吃飯時不使用公筷,互相夾菜,都可能會造成傳染。要注意飲食衛生,蔬菜、瓜果要洗淨或削皮,不吃半生不熟的肉類,不喝生冷水;不吃太燙的東西,特別是火鍋、燒烤以及酒和辛辣食物,因為它們會刺激胃黏膜,降低其抵抗力,從而為幽門螺旋桿菌的入侵創造條件。

特別需要提醒的是,對於有寶寶的家庭,尤其要注意不要「口對口」餵飯,因為兒童由於免疫系統發育不完全,也是幽門螺旋桿菌的易感人群。另外要養成良好衛生習慣,飯前便後洗手。

另外,薛文婷還提醒,目前多數體檢項目中包含這一檢測,但是如果只通過抽血查抗體還是無法明確,到醫院體檢時,C13/14呼氣試驗這種方式是最有效能檢測幽門螺旋桿菌的手段。一旦確診,要儘快到正規醫院就診。幽門螺旋桿菌高危人群應每2至3年進行一次胃鏡檢查,50歲以下的成年人需每3年做一次胃鏡;50歲以上者,每2年做一次。

【名醫對話】

問:家裡已有大人感染,需不需要帶孩子去做檢測?

答:答案是否定的。14歲以下兒童是不建議做檢查和治療的,因為本身兒童的肝腎功能尚正在發育中,治療中使用的四聯用藥對兒童身體的傷害比較大,治療效果也欠佳,並且可能出現治療後再感染,所以重點工作還是要預防減少感染。對14歲以上兒童來說,只有長期明顯腹痛的患兒,並有很明顯的胃癌家族史,確定經過胃鏡檢查發現消化性潰瘍,才需要藉助胃鏡同時檢查幽門螺旋桿菌。家中成員患有感染,孩子被感染的機率確實增加了,但如果沒有上面提到的症狀,就不需要主動給孩子做檢測。

問:吃生大蒜、使用抗幽牙膏,對治療有幫助嗎?

答:目前醫學並不認可食物療法能夠治療幽門螺旋桿菌。幽門螺旋桿菌具有特殊性,它在強酸的環境下都能存活,生大蒜對它不會構成影響,吃花生、蜂蜜等或許能夠起到養胃的作用,但也無法消滅幽門螺旋桿菌。所謂「殺幽牙膏」也是商家宣傳,可能是因為感染幽門螺旋桿菌者口腔異味都比較嚴重,但胃才是幽門螺旋桿菌的居住地,因此僅通過簡單刷牙來治療是不可能的。但我們也建議患者在進行四聯方案科學治療時,同時更換家中原來的牙刷牙膏。

作者:

來源:青島早報

相關焦點

  • 中國人為什麼很難接受分餐制?
    有人覺得,中國人天性愛熱鬧,圍桌會食是我們的傳統;有人則認為,分餐制並非西方現代文明社會的標配,中國才是最早進行分餐制的國家。這些說法都有一定道理,但卻未必完全準確:親密會食的傳統並非我們想像的那麼「古老」,只有一千年多一點;而中國古人三千年前就實行的分餐制,背後也不是我們今天秉持的「現代理念」。中國是如何從分餐制過渡到合餐制的?西方的分餐制與中國的分餐制有何不同?
  • 分餐制應該普及嗎?
    有網友指出,應普及分餐制,使用公筷公勺避免病菌傳播;也有網友認為,合餐制更符合國人習慣和傳統;在今天中國人在飲食方式上是分餐還是合餐,既受到傳統的影響,也是個人的選擇。在此次疫情中,分餐制因為更乾淨衛生、有利於預防疾病被特別提倡。不過讓如此喜歡聚會的中國人放棄合餐,還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還有網友認為,應加大對分餐制的宣傳和科普工作。
  • 分餐制:昨日黃花今又俏
    近日,山東在全國率先發布分餐制與無接觸供餐省級地方標準。分桌制、分餐制、公筷制的做法得到越來越多父老鄉親的認可。其實,分餐制是昨日黃花今又俏,這一古人的傳統食俗,其存在的時間遠遠超過「會食」的歷史。這種原始的分餐制,隨著餐具等器物的改進而升級。最初,先民們將有足的飲食器直接放到席上,後來每人面前放一個食案,各吃各的飯菜。據考古學研究,這種方式至遲在龍山文化時期便已出現。考古專家發掘到公元前2500年時的食案實物,雖然木質已經腐朽,但形跡相當清晰。古代的分餐制在生產力的助推下,逐漸有了階級之間的「禮」。
  • 婚宴分餐制來了
    一位食客對記者表示,新冠肺炎疫情促進了人們衛生習慣和用餐方式的革新,大家都自覺抵制餐飲浪費的行為了,「這種分餐制婚宴既乾淨衛生、最大限度地避免了新冠疫情的傳播,又能夠有效節約糧食,希望所有餐飲企業都能學習這種分餐制。」
  • 分餐制,食尚生活新方式
    變革理念,改變傳統飲食方式,培養健康飲食習慣,推廣實行「分餐制」「公筷制」「雙筷制」勢在必行。疫情之下,餐飲企業如何順應消費者的心理變化,變「危機」為「機遇」是每個餐飲企業面臨的最大困難。花舍餐飲集團積極響應行業號召,用十五年的經驗積累,在困境中突圍,找到了一條屬於自己的生存之道。
  • 疫情之下西安多家餐廳主動實施分餐制
    疫情之下,西安多家餐廳主動實施分餐制。專家也呼籲,分餐制可以極大降低疾病的傳播率。西安飯店與餐飲行業協會也呼籲推廣分餐模式,響應「推廣公筷公勺、倡導文明餐飲」倡議,積極推行分餐制,提供廚師分餐、服務員分餐和就餐者自行分餐等不同分餐模式,主動提供公筷公勺。
  • ...實行分餐制應這樣做|在外就餐應自帶餐具|家有兒童更應採取分餐制
    專家面對面:家裡實行分餐制應這樣做重慶市健康教育所健康傳播部負責人郭田:在家裡面分餐首先要給每個家庭成員提供固定的碗筷,要用公筷公勺來夾盛飯菜到自己的碗裡面。家裡還可以設置一個監督員,比如讓小朋友來監督分餐的過程,提高分餐的效果。
  • 多地推行分餐制,公筷「夾」出「新食尚」
    「分餐制雖然增加了廚房工作量,但餐廚垃圾處理工作減少了,員工總體勞動量並未增加。」 一些食客也是分餐制的擁躉者。在北京一家粵式餐廳就餐的張小姐發現,與之前相比,每個餐位上都多擺了一雙公筷;點餐時,工作人員也會宣傳「公筷行動」。這些做法讓張小姐和朋友衷心「點讚」。
  • 從分餐制開始
    從分餐制開始 2020-05-23 06:1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古人放棄分餐制,是因為褲子和椅子?
    當時捕獲的食物以肉類為主、烹飪方法簡單粗糙,加工後,平均分配給眾人,然後各自進餐,這就是最原始的分餐制。 到了夏商時期,分餐制有了發展。人們用鬲吃粥,鬲的容量大約只夠一人一餐之用。趙汝珍在《古玩指南續編·古代禮器》中指出:「古時盛饌用鼎,常飪用鬲。」也就是說辦大宴的時候用鼎,平時吃飯就用鬲。可以推斷出當時人們進食是一人一鬲的分餐制。
  • 回歸傳統,合餐制轉向分餐制,從商務會餐開始
    而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分餐制的,就好像現在大家去吃西餐,吃日料,每個人都單獨上幾份菜,你有一個盤子裡放著烤肉,一個碗裡盛著濃湯,我也有一個盤子裡放著烤肉,一個碗裡盛著濃湯。大家雖然吃的都一樣,但是各人吃各人的菜,你不能夾我盤裡的烤肉吃,我也不能舀你碗裡的濃湯吃,這是分餐制。那麼,分餐制和合餐制各有什麼好處和缺點呢?
  • 泉州石獅:分餐不分愛 讓「分餐制」成為「新食尚」
    日前,關於是否應該普及「分餐制」話題再次引起熱議,對於分餐問題網友看法不一。近日,針對這個問題,記者在石獅市進行走訪調查,發現石獅市一些婚宴、餐廳都在積極推行分餐制。同時,大多數市民表示應加大對分餐制的宣傳和科普工作,鼓勵使用公筷公勺。
  • 人民大會堂現「史上最強分餐制」,能否成為餐廳經營主流?
    「分餐制」能否成為餐廳經營主流,這也成了很多人關注的重點。近日,世界中餐業聯合會提出倡議推廣「分餐制、公筷制、雙筷制」。對很多人來說,分餐制似乎是舶來品,是西方飲食文化的產物,有悖於現代中餐基調。其實,中國古代曾長期實行分餐制,席地而坐,鋪上筵席,一人一案。
  • 「分餐制」你了解多少?
    疫情期間,分餐制再次進入公眾視野。事實上,倡導分餐制早已有之,它曾於2003年「非典」期間被很多餐廳採用,但很快又銷聲匿跡。究其原因,餐廳覺得成本高,增加了運營壓力,沒有動力;消費者也不甚在意。此次疫情,能否成為推廣分餐制新的契機,讓其真正走入我國百姓生活?
  • 各地出臺政策大力推行分餐制 公筷「夾」出餐桌新文明
    分餐制和公筷制在中國已經推廣了很多年,但是成效不明顯。這其中有文化的原因,也有經濟成本和個人習慣的原因。新冠肺炎疫情的發生,為推行分餐制和公筷制提供一個新的契機。各地也在紛紛出臺相應的政策,加大宣傳力度,鼓勵實行分餐制和公筷制。這既是文明新風的體現,也有助於保持良好個人衛生的習慣,值得在全社會推廣。
  • 圍餐與祭祀-為什麼要提倡分餐制?
    在宋朝的時候,其實中國的主流是分餐制的。我們今天說的坐席、主席什麼意思呢?是指我們用一條蓆子放在合適的地方,然後大家坐在蓆子上,蓆子位置是非常講究的,最重要的位置就是主席。然後要喝酒,誰管喝酒這事就相當於今天我們經常看見的一種人,他自稱為「著名酒桌主持人」。他在什麼酒局上都要主持以調節氣氛和制定規矩,然後一套東西都是他說了算,這在古代叫祭酒。
  • 餐飲方式再引熱議 專家冀採唐代會食氣氛分餐制
    古代中國人分餐進食,一般都是席地而坐,面前擺著一張低矮小食案,案上放著食具,所謂「筵席」正是這古老分餐制的一個寫照。考古發現的漢墓壁畫及畫像石磚等實物和繪畫資料,就可見古代席地而坐、一人一案的分餐制場景。根據《史記》《漢書》《後漢書》《陳書》等文獻記載,至少在隋唐以前,正式筵宴還維持一人一份食物的分餐制。
  • 咱古人吃飯都是分餐制 一人一桌大氣 為什麼後來淪陷了
    如果分餐制,一人端一碗,蹲在地上,還像團圓飯嗎?那為啥古代風行一時的分餐制,後來都淪陷了呢?我們今天也來八卦一下。《史記》中還有一個故事,講的是分餐制引發的一個「血案」。大疫當年,不妨試試老祖宗實行了幾千年的分餐制。現在流行的幾種看法,認為要細化分餐制,可以採取三種方式:第一種,圍桌分餐制。由於中國天人合一的思想,大家不坐在一起,情感的交流、家族的交流都受影響。因此,我們還是可以圍著圓桌坐下去,但是坐下後採取分餐。實際上,我們現在接待重要的外賓,大部分都是採取這種分餐制。
  • 2021寧夏事業單位考試備考之面試熱點:不讓分餐制推行難
    【導讀】寧夏華圖事業單位考試網同步寧夏華圖發布:2021寧夏事業單位考試備考之面試熱點:不讓分餐制推行難,詳細信息請閱讀下文!   因為疫情,各類隔離辦法展現在人們視野當中,當然引起民眾好感的政策之一的分餐制,在多個省份被大為推行。但推行了一段時間之後,分餐制似乎又消失了。究其原因,餐廳覺得成本高,增加了運營壓力,沒有動力;消費者也不甚在意。
  • [網連中國]多地推行分餐制,公筷「夾」出「新食尚」
    酒店負責人沙蕾介紹說,疫情發生後,酒店用餐逐漸改為分餐制,「很多客人對分餐方式很肯定,覺得衛生方便。」 實行分餐制,避免交叉感染,是保衛「舌尖安全」的有效舉措。5月以來,部分地區出現散發病例和聚集性疫情,防止疫情反彈的任務仍然艱巨。日常生活中,如何保持良好的就餐秩序、健康的就餐方式成為擺在人們面前的現實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