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愛雷光夏

2021-02-08 奇遇電影

該找人把她的腳踝上個鐵球,否則你不過低頭系個鞋帶,她就飄走了。她熱愛腳離地,就像兔子熱愛蘿蔔。

但飄在空中的她與其他成千上百的空中靈魂極度不同,不同之處在視線。

她不在空中看風看雲,她鳥瞰地。

因為鳥瞰,她看到的人事有高度,她看到的萬象有韻味。

臺灣導演蕭雅全眼中的這個她,名叫雷光夏,是位「音樂詩人」。

雷 光 夏

說「音樂詩人」,也許有些矯情了,但樂手、歌者、配樂師這些身份的確無法很好地形容她。

從詞、曲、演唱、配樂到專輯製作,雷光夏能讓你從音樂中窺見詩意的畫面,從帶有摧毀力的寓言故事裡得到愈療。

她是位優秀的音樂人,但她並不滿足於製作只能觸動聽覺的音樂,她的音樂不僅像詩,也像電影。

實際上,雷光夏曾夢想著成為一名電影導演。而她的父親雷驤,是作家、畫家,也是紀錄片導演。

雷光夏的父親雷驤,生於上海,專注於寫作、繪畫和紀錄片拍攝已逾50多年

孩童時代,雷光夏在電視上看到爸爸和杜叔叔(杜可風)、張叔叔(張照堂)一起拍攝的「映像之旅」。她一下就被影片中音樂與影像的奇妙結合吸引了。

「映象之旅」是一檔臺灣紀實節目,旨在記錄下真實的臺灣,圖為阮義忠在「映象之旅」中拍下的屏東縣村民

對雷光夏來說,爸爸是個移動的美學資料館。不過她後來並沒有繼承父親的攝影機,而是拿起了吉他。她說這是因為自己對影像沒有特別的天分,我卻覺得她只是發現自己更擅長用音樂製造影像。

少女時期的雷光夏,手握吉他

1994年,雷光夏幫父親的系列紀錄片《作家身影》製作配樂。生於1968年的她,第一次涉足影像配樂時已經27歲了。

在此之前,她還想過要當一名記者,揭露社會不公,但在淡江大學傳播系裡,她發現學校傳授的信息轉化方式,承載不了她所追求的真實與價值。

雷光夏手舉童年舊照

與其轉述,為何不去做一名創作者呢?雷光夏還是回到了音樂的懷抱,父親雷驤也給了她很多幫助。

「他(父親)會用精準的語言說出需求,也會把我的音樂用在適合的地方,因此我做配樂的開始是受到他很大的包容及啟發的。」

不僅如此,雷光夏的第一臺電子合成器和四軌錄音機也是雷驤專門託人從香港買給她的。

今年6月,雷光夏與導演張大磊暢談電影音樂

(左起:樂評人陳德政、張大磊、雷光夏

雷光夏真正開始作為音樂人而出名,是在1996年。她的《老夏天》出現在了侯孝賢《南國再見,南國》中。

天的盡頭是海

潮水覆蓋雙眼

記憶 留下微弱的聲音

……

操場盡頭是一片令人眩惑的金黃海洋

只要用力揮動雙臂 也許 就能在市街的上空

漂浮起來

受到同為臺灣音樂人的林強引薦,雷光夏帶著音樂步入南國裡藍色水鐘的特寫鏡頭。

《南國,再見南國》原聲碟(1996,魔巖唱片)

在她的吟唱聲中,玻璃後的小高和阿瑛半裸著,抽著大麻。小高說,「我喜歡做些沒有預期的,給我一點時間。」

然後,他們和我們,都漂浮起來。

1997年《南國再見,南國》被《電影手冊》評選為十大佳片之一

憑著讓人雙腳離地的天賦,雷光夏又為南國獻上了《小鎮的海》。兩年後,她還為侯孝賢的《海上花》創作了同名主題曲。

2010年,她再次出現在侯孝賢監製的電影,《第36個故事》中。這次,雷光夏和音樂人侯志堅組成bit sound(雷猴樂團),承包了影片的配樂。

《第36個故事》講述了開咖啡店的兩個女孩與客人的奇妙故事,女孩在一系列可愛的小插曲中也發生了改變

雷光夏和候志堅期待製作一張跳脫「電影原聲帶」傳統概念的音樂專輯。所以從電影開拍時起,他們就不只是為場景設計音樂,而是想嘗試一種「多元合作」的概念。

最終,在《第36個故事》的「原聲帶」裡,並不是所有的歌曲都曾出現在電影中。

Bit sound與《第36個故事》合作出的專輯《她的改變》,主題曲《第36個故事》獲得了第47屆臺灣金馬獎最佳原創電影歌曲獎

有趣的是,bit sound在電影上映後也沒有宣告解散,還在臺灣展開了巡演。首演時,雷光夏告訴觀眾,他們可以在樂隊演奏的時候,依次講出自己覺得最有價值的事情。 

音樂就這樣走出了電影院,成為了聽者生活的配樂。它由耳朵進入,抵達心靈。我想,在那次互動中,一定有更多人漂浮了起來。

bit sound全體成員

對雷光夏而言,音樂是她從外太空帶來的禮物。

她總希望朋友們相信她不是地球人。

她說她可以讓你的抽屜一打開,就裝滿了鑽石,但可惜她上太空船時忘了把物質轉換儀帶上。所以我們只能聽她的音樂,尋找來自宇宙的訊息。

實際上,外星人雷光夏看上去真的很普通。

獲獎後站在聚光燈下的雷光夏,恬靜中帶著羞澀

「最佳作詞人」、「最佳製作人」、「電影配樂師」……一系列的獎項和名頭並沒有改變她的平淡。

生活中,她喜歡隨手拍一些照片,再配上文字,發在社交網絡上。這些照片很簡單,不講究寓意,只是興致所至的記錄。

帶著一起旅行的微笑小狗coffee

去北京演出時,在胡同裡偶遇的兩隻京巴

撒嬌的小狗

這樣的她,會讓我想起《尋羊冒險記》中相貌平平的女主角。她只要撩起頭髮,露出那對弧度完美的耳朵,就能散發出如夢似幻的獨特氣質。

雷光夏只要奏起音樂,就能傳遞出相似的魔力。她自由地漂浮在古典與民謠之間,嘗試著各種介入、改變或重建聲音的實驗。

雷光夏的現場演出結合影像、樂團演奏,帶有故事性與畫面感

即便站在舞臺中心,她也不會強調自己的存在。而在臺下,她更少有動向傳出,幾乎就像消失了一般。有媒體甚至因此戲稱她為「非職業歌手」。

舞臺上純棉質感的雷光夏

回首雷光夏走過的音樂路,我想很多「職業音樂人」也未必有她對音樂的一半執著。

20世紀初,靠做電臺主持和去女巫店駐唱,她熬過了臺灣獨立音樂的起步期,不至於斷糧;

1995年,她花三天時間把自己從高中到大學的作品錄成了自己的第一張唱片——《我叫雷光夏》;

雷光夏的首張專輯

2006年,為了使《黑暗之光》的後期製作盡善盡美,她特意飛去了遙遠的維也納;

《黑暗之光》是雷光夏的第五張專輯

22年的低調音樂旅程中,雷光夏保持著每四年一張專輯的穩健。她的音樂不多,但每一首都有足夠的厚度和質量。

只可惜,時下各種音樂收聽、下載渠道讓人越來越不在乎唱片了。我們可以用App輕鬆製作出自己的歌單,拼貼出自己的音樂。

我不知道,像雷光夏這樣,堅守唱片製作和概念的完整性,到底還有多少意義?

舞臺上認真念誦的雷光夏,像個老師

我想起幾年前初聽雷光夏的感覺。 

那時候,因為友人的推薦,我透過她的聲音,第一次聽見海浪的溫柔雋永。

後來很多個夜晚的持續聆聽,使雷光夏的聲音與我身處的現實生活捆綁在一起。她是我記憶的背景音,也是我的記憶。

忽然有一天,雷光夏在新浪微博上告知大家,自己又開始做電影音樂了,作品將在下半年發布。

看著仍舊自然真誠的雷光夏,我想我大概可以確信,她所做的,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意義。

雷光夏說的是關於生命的故事,那不屬於時間老人的管轄範圍。她既超前又念舊,既提問又回答。

透過那溫柔的女聲,你會像她預言的那樣,聽到來自外太空的線索。

雷 光 夏,歡 迎 來 地 球 

相關焦點

  • 寫給雷光夏的情書
    你還是愛她。這就是她的魅力。2015年,雷光夏發行了她的第七張專輯《不想忘記的聲音》。旋律依舊迷人。這張專輯是一場暮春周末清晨的小雨。你穿著棉麻的白裙子。白球鞋。與友人在郊外遠足。第二天醒來,獨自出門,讓細密雨絲潮溼了你。內心惘然而空寂。你的孤獨是一朵華麗的玫瑰。愛神為你摘下它。每天餵養它,放一顆阿斯匹林。等待你成為新娘的緊張時刻,插在你的發間。
  • 音樂詩人雷光夏
    第一次聽到這首歌,正是在高中歲月裡一個五月的午後,趴在課桌上閉眼小憩的時候,耳機裡正唱著:「五月的陽光灑下,五月的風吹起,便是年輕的故事最瀟灑的註腳。」睜開眼睛,看見窗外明晃晃的陽光,透過教室外的小樹叢,灑在同桌的課桌上。
  • 雷光夏:不能忘記的聲音
    我的80年代音樂人:雷光夏那天吹來的風穿過我的手中卻又不肯停留它就轉身飄離被握到你的手裡你也忘了認真地對我說究竟什麼相同屬於我們的80年代是你的笑容或那首情歌雷光夏《故鄉》任何時候,雷光夏的歌,都適合一個人靜靜的聽。在那個使用Mp3的年代,她的歌曲曾放滿了我的MP3。柔和如水的配樂中,大提琴也好、鋼琴也好,沙啞不出奇的吟唱也罷,都臻至準大師的境界。
  • 隱秘的時光歌者雷光夏
    《我是雷光夏》1995年,雷光夏出了自己的首張個人專輯,《我是雷光夏》。雖然已經1995年了,那些歌卻都貼著八十年代的標籤。那是雷光夏學生時代寫成的一系列詩作譜成的歌曲,曾經在校園裡傳唱過。我們是八十年代生的孩子,而雷光夏是八十年代上中學的孩子。那個時候沒有HIPPOP,沒有唱片工業,寫一堆美的詩句會斟酌半天,為一個優美植入人心的旋律反覆思考。我們的八十年代,遙遠又朦朧,有想說又害羞的表達,寫了信又寄不出去,有一種想法成了永遠不去實現的休止符。
  • 雷光夏|文青藏在心底的秘密聲音
    雷光夏,臺灣唱作人,臺北愛樂電臺節目製作人、主持人。代表作品:《黑暗之光》《逝》《她的改變》《第36個故事》等。✤  ✤  ✤多年來,雷光夏一直以來都是低調的,她隔很久很久才會發表一次自己的新作品,平時的她都是將面孔隱藏在電臺之後,我們一般只能在安靜的地方聽到她安靜的歌聲。
  • 不紅不火雷光夏
    有趣的是,薩蒂和巴赫也客串了一把,經典突然衝破桎梏,隨性而詼諧,怪誕與神聖的交相輝映中,我們驚訝的發現,雷光夏有可以把所有的音樂注入狡黠與童趣的魔力。我一直很喜歡《駛向都市邊緣的電車》這首作品,這是一段囈語般的獨白,鋼琴是深藍色縹緲的夢境。沒有精雕細琢的樂句邏輯和曲式結構,旋律如同在海邊漫步,出其不意的和聲則是散落在沙灘的貝殼,每一個都是無限的驚喜。
  • 張懸是大海,陳綺貞是太陽,曹方是風,而雷光夏是星空
    我第一次聽雷光夏的歌好像是《原諒》,特別驚豔,雖然唱歌技巧真的連業餘歌手都不算,但就是這種哼唱,不知為何就很動人。今天推薦的這首《黑暗之光》,非常能代表她的特點,有規律的音階引人入勝,聽得人入神,再配上樸實又自然的歌詞,形成了她獨有的詩意又治癒的特點。
  • 雷光夏「唱出成長滋味」
    雷光夏「不想忘記的聲音」雷光夏「不想忘記的聲音」,這就是成長的滋味。
  • 雷光夏,黑暗之光中不想忘記的聲音
    耳機中傳來海浪聲,鋼琴音,低沉的女聲,與這一切交疊、重合,在這靜謐的黑夜海邊,我在一首歌裡,仿佛看見了《黑暗之光》,它來自於音樂詩人「雷光夏」。《黑暗之光》我至今都無法忘記《黑暗之光》的旋律,當一個人孤寂的時候,黑暗會在心底蔓延,當有一個聲音在你耳畔輕唱,在黑暗中唱頌出一點微光,心靈碰撞的火花,在歌聲的共鳴中折射出告慰的光芒,足以將內心的黑暗驅散。
  • 民謠 雷光夏:芳意不如水遠,歸心欲與雲平
    某一天毫無徵兆的時刻,耳機裡響起雷光夏的歌,帶著一顆陳舊的心,投射在過去的某個秋日。時空的鏡頭往前推進,仿佛中間所有的記憶,都只是一場自導自演的夢境,從來沒有發生過。 只要雷光夏的聲音一想起,那些努力疏遠的日子,又無限靠近了過來,那些慢慢失焦的光影,又清晰了起來。
  • ——雷光夏與《範保德》
    比如,兩位70後臺灣獨立音樂人——雷光夏和陳珊妮。如果雷光夏的音樂是喃喃自語般的安靜清新。那陳珊妮便是氣場強大的暗黑系女王。就這樣,默默愛了很多年。雷光夏,臺灣交通大學傳播科技研究所碩士班畢業,臺北愛樂電臺主持人。直到2018年5月29日,才出8張專輯,一如我喜歡的很多歌手,低產高質。
  • 聽一把獨立的聲音,看一座慢慢被時光移動的城 雷光夏(臺灣)· 遇上民謠 · 第080期
    ▎收聽點擊音頻,即可收聽第36個故事詞曲:雷光夏演唱:雷光夏夏天的雨水飄落寧靜公園深夜的微風拂過吹乾了樹 雷光夏的聲音柔和舒服且富有磁性,不同於陳綺貞的小資,不同於陳珊妮的冷豔,表面總是那麼的平靜,但歌詞裡卻蘊含著溫暖的能量。 剛畢業那時候特別喜歡這首歌,在公車上聽著這首歌,看著迎面而來斑駁的樹影,我總覺得一定會有特別美麗的故事發生在我身上。
  • 不想你消失丨第36個故事,朵兒咖啡館,桂綸鎂,雷光夏
    對於我來說,卻或是音樂、情緒、雷光夏的那份聲音?我接著想:與實體的店相比,也許對人來說,更重要的是心裡的積澱,也就是這部電影在我們的心裡蕩漾了怎樣的漩渦吧。而且……因為即將結束營業,此刻再看這部電影,感受會更醇厚吧。
  • 情感 | 臺灣這家"女巫店"紅了二十年,陳綺貞、雷光夏等所有臺灣獨立音樂歌后,都是從這裡成名的
    20年前,女巫店的主人和客人們,大概沒有預料到,曾在這裡洗盤子的張懸、在這裡初試啼聲的蘇打綠主唱吳青峰,會成為年輕人喜愛的創作歌手;沒意料到陳綺貞、雷光夏、陳珊妮、魏如萱的好聲音會有如此多的粉和迷,他們開始被聽見、被追隨。
  • 萬芳《原來我們都是愛著的》 溫暖、夢幻、回歸
    萬芳《原來我們都是愛著的》  曾經我以為她會沿著《不確定》《夜照亮了夜》《看見快樂對我笑》這樣「流浪進行式」的調式一直唱下去。這張專輯一出,就像10年前《相愛的運氣》出來時一樣讓我耳朵一亮。相比上張《我們不要傷心了》,這張明顯是進步突破的。  身邊的朋友對這張專輯褒貶不一。我在這張聽到了一種「回歸」。朋友說的不疾不徐,對歌曲拿捏的到位非常同意。同名歌曲有種小女孩躲在爸爸懷裡撒嬌的呢喃。其實從出道至今,有三首歌的唱腔是這樣的:《原來我們都是愛著的》《慢火車》《孩子氣》。
  • 王若琳雷光夏黃韻玲蛋堡黃玠亮相
    隨著時間的日益臨近,2015上海簡單生活節的陣容名單也越來越完整……今日我們正式公布新一波演出內容,快來看看都有誰!華語樂壇的「潮流風向」蔡依林將攜樂團首度加盟簡單生活節,在第三天的星空舞臺壓軸登場。作品充滿詩意及畫面感的雷光夏,歌曲之中帶著配樂一般的氛圍,在華語樂界中獨樹一格;擁有歌手、製作人、演員多重身份的黃韻玲,素有「音樂精靈」美譽,此前已擔任簡單生活節音樂徵選評委,現在更將親自上陣。
  • 第55屆金馬獎提名揭曉,《影》橫掃、《愛他》《藥神》隨後
    影片+導演推出了共八部作品,每部都有強烈的風格特色,恰恰說明了本屆金馬獎的難擠。提名方面,《影》12項橫掃,拿下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四大主要獎項的提名。《愛他》8項、《藥神》7項隨後。
  • 這個臺灣教母,連桂綸鎂都為了她演電影,只要她一開口,你覺得什麼都被治癒了
    因為他們所認識的雷光夏就是這樣的人,她不在乎成名,所以她也不需要過一陣子就出一張專輯來刷存在感,以防這個世界忘了她,害怕喜歡她的歌迷會三心二意。 等到回來放著,就可以聽到各種不同的的聲音,包括那些連雷光夏本人都差點錯過的細枝末節的美麗。她會把這些美好,一分一秒地剪切出來,混合她朗誦一樣的溫暖聲線,組成一首又一首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