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發行第一張EP的時候已經28歲了,很多人覺得這已經太晚了,可是我發現,走過的路絕對不會虧待你,所有學習過、努力過的事情,都會慢慢回來。
——蘇珮卿@大不同
我很喜歡聽流行音樂,喜歡把我聽到的歌在家裡用鋼琴彈出來,改變成自己的版本,在那個過程中我得到非常多的樂趣。我知道,原來音樂不光是五線譜寫的,我可以用自己的方法、自己的旋律,用音樂講那個時候的心情。
——陳建騏@大不同
上周六,天空飄著濛濛細雨,亞洲唯一豎琴創作歌手蘇珮卿和臺灣流行樂壇金曲製作人陳建騏駕到,讓這個本該稍有清冷的周末傍晚顯得異常熱鬧。
一身藍裙的蘇珮卿輕撫那架藍色的電豎琴,笑著說:「有沒有演講會一開始就教唱的?這就是我們的style哦!」爽朗的笑聲,天籟般的嗓音,仿佛神話傳說中析出的琴音讓現場的氣息變得有些奢侈。
聽如此獨特的音樂人又談又唱,這樣的周末夜晚,請來一打!
話不多說,戳視頻,觀看珮卿演繹改編版的《橄欖樹》,時長05:03
以下文字根據當天活動內容整理。
蘇珮卿:我7歲開始學鋼琴,11歲學古典長笛,豎琴其實是我到美國念書後學的,也是我學樂器生涯中最後接觸的樂器。學了豎琴我立刻就愛上了這個樂器,抱著的感覺就是相見恨晚,覺得這就是我的聲音,我就應該要學這個樂器。
我曾在交響樂團擔任長笛和豎琴演奏的角色,但我覺得自己的聲音在古典音樂裡是沒辦法被抒發的,心情不好的時候我或許可以彈我喜歡的曲子,我越來越覺得我需要一個出口。我心情不好或有話想說的時候,我會在琴房裡偷偷寫一些東西,但是完全不敢讓任何人聽。學古典音樂就是追求完美,所以我對自己的東西充滿批判,沒有辦法分享給大家。我花了非常長的時間從一個古典音樂演奏家到開始創作,先給身邊的人聽,慢慢再分享給大家。
當我發行第一張EP的時候我已經28歲了,很多人覺得這已經太晚了,可能20歲左右才有成名的機會。我其實也有那樣的拉扯,可是我發現,走過的路絕對不會虧待你的,所有學習過、努力過的事情,都會慢慢回來。
陳建騏:我大概五歲開始學鋼琴,因為聽到隔壁人家傳來鋼琴的聲音,我覺得這個聲音很迷人。
我很喜歡聽流行音樂,喜歡把我聽到的歌在家裡用鋼琴彈出來,改變成自己的版本。其實用聽到的聲音演奏出來是需要想像的,在那個過程中我得到非常多的樂趣,原來音樂不光是五線譜寫的,我可以用自己的方法、自己的旋律,用音樂講那個時候的心情。
蘇珮卿X陳建騏@大不同
陳建騏:我的音樂路程走得挺幸運的,第一份工作是去周華建那裡,那時候華建很希望有新鮮血液加入他的公司,我就在那樣的機遇之下加入。我記得我進去的時候是9月,華建11月要發新專輯,他就把專輯裡的一首新歌交給我編曲,他說:我不知道怎麼樣interview你,最好的方法就是直接幫我編一首歌看看。
作曲是把旋律記錄下來,編曲就是把旋律加上和弦、節奏、樂器,所以同樣一個旋律可以有交響樂團的伴奏,也可以是爵士的感覺、搖滾的感覺,這就是編曲要做的事情。
雖然之前我只做過劇場,沒有編過曲子,但我絕不可能拒絕一個我可能可以發展的方向,我只能在我有限的能力範圍內盡我最大的努力。我非常緊張地用了兩個禮拜時間,只編了前奏就拿給華建聽。華建可能聽到了曲子裡有他想要的特質,對我說來幫我編曲吧。從那個時候我就就進入他的擺渡人工作室幫他編曲和彈鍵盤。
在音樂創作的道路上,我接觸非常多的不同的類型,從劇場到流行音樂到廣告到電影,在每一個類型裡都可以汲取到不同的養分。其實最大的養分是在劇場,為劇場配樂其實是在為故事寫另外一個文本。
蘇珮卿X陳建騏@大不同
蘇珮卿:很多人是因為《格格不入》認識我的,這是一首很奇特的七拍的歌曲,可能是華語樂壇唯一的七拍歌曲。
我非常愛南印度音樂,他們節奏的概念都是用數學運算的,對我衝擊很大。我曾修過一堂印度節奏課程,整整一個學期我沒有聽懂老師在講什麼,但是這堂課給我最大的禮物,是對於節奏的感受是完全被顛覆了。
寫《格格不入》的時候恰好是我從印度「修行」了半年後回來,整個人還在印度音樂的狀態裡。很多人都會覺得這首歌特別怪異,但是我完全不覺得。
我的歌裡有許多奇特的拍子。其實我們每一個人在原始的狀態下,心跳聲、鳥叫聲都不是這么正的四拍。當我們被這個世界系統化了以後,可能我們遺忘了我們原始的節奏感。其實聽習慣了之後,7 is the new 4!所以歡迎加入「七拍俱樂部」,我是「七拍俱樂部」的會長。
陳建騏:有一次我跟蘇珮卿一起參加頒獎典禮,作為一個表演團體一起彈奏這首《格格不入》,她用豎琴,我用鋼琴。我真的恨死這首歌了!雖然我是一個專業音樂人,但是表演裡我一直不知道第一拍怎麼下,但他們好像呼吸一樣自然,我在那裡就顯得超級格格不入。
但是彈完後我覺得這首歌實在太特別了,這麼特別的音樂無論是在臺灣還是華語圈都應該被聽見。而珮卿最打動我的地方就是,她即使知道自己的音樂之路不是平坦的路,但還是願意一直往前。我常鼓勵年輕人要衝去嘗試新的東西,但是我也會建議他們給自己兩三年的時間,時間過了如果生活家庭經濟有壓力的時候,你應該要想想是否還有其他的路徑。
蘇珮卿演繹另一首拍數奇特的歌曲《跨越藩籬》,時長04:09
蘇珮卿:我收到《中國好歌曲》邀約的時候覺得特別神奇,我無法想像《格格不入》那麼奇特的歌曲放到央視那麼大的平臺,會有什麼樣的反應。我當時最大的意圖就是想讓更多的人聽到,我已經知道音樂人的想法了,我想聽聽一般大眾的反饋。
其實那時候我的孩子才八個月大,我的內心是有點掙扎的,但最終還是決定試試看。經過海選、初選,最終到劉歡老師推下杆子,椅子轉過來的時候,我覺得非常訝異!我原先覺得我的音樂能夠被更多人聽到,我就很開心了,沒想到竟然進入了他的組裡面。到半決賽的時候,編曲的時候給了《格格不入》一個完整編制的管弦樂團,這對任何的音樂人而言是夢寐以求的事情,太榮幸了!
我記得評選的時候劉歡老師說的一段話深深感動了我,甚至影響我到現在。他說:其實音樂不能只有取悅大眾,不能只依主流的觀點來做音樂。音樂必須有新的意識形態進來,必須給與不同的想像和可能性。
蘇珮卿X陳建騏@大不同
我們可以不用羨慕別人,
我們身上有別人不可能拿走的東西
蘇珮卿:這次的專輯《我們都是寂寞的》,我非常喜歡主打歌《我們都是寂寞的》,我覺得是一首非常有正能量的歌曲。
在這個世界上,我們都是非常獨特的個體,沒有人跟我一樣,就憑這點我們就應該充滿自信。生命中我們或許有憧憬和羨慕的對象,但其實那個羨慕的理想對象也有自己的掙扎,我們每個人都有厲害的地方,每一個過程都是禮物,所以這首歌我唱得很坦然。
15歲的時候,我媽媽就離開了這個世界,這對青春期的我衝擊非常大,從那時候我開始,我就覺得我和別人不一樣。我開始沒有辦法參與同儕的話題,因為我一直在想生命是什麼。
後來我在歌裡非常喜歡探討生命。我的歌非常小眾,我也一直在想要被接納和想要做自己之間拉扯,在這個過程中慢慢體悟到,我可以不用羨慕別人,我的生命中有別人不可能拿走的東西。
陳建騏:這張專輯裡還有一首《寧靜海》,是珮卿十幾年前寫給男友(現在是老公)的情歌,找蘇打綠的青峰填了中文詞。在製作過程中我又想到,既然講兩個人的情感的歌曲,是否可以找另外一個人來合唱,就找到了光良。
珮卿的聲音是有偏低帶磁性的,而光良是高亮的,非常搭配。在邀請光良的時候會有一個顧慮,不知道主流歌手是否願意來給小眾歌曲陪唱,往往會自己給自己設限,而不敢去問。但有時候一旦問了,發現這些主流歌手非常喜歡,光良就是非常願意來配唱的。和聲高低交織,帶來海的感覺。
新專輯封面《我們都是寂寞的》
蘇珮卿演繹寫給兒子的歌曲《謝謝你來到我的世界》,時長05:48
蘇珮卿X陳建騏@大不同
特別感謝
● 場地提供:黃浦區文化館
● 攝像、攝影及後期:小扣
● 視頻剪輯:小扣
● 文字整理:包子
▼
蘇珮卿
Paige Su
全方位創作歌手,迷人的中低嗓音,以豎琴與搖滾樂團混搭出極具開創性的編制。畢業於美國音樂名校北德州大學,2011發行首張創作EP《格格不入》,正式成為亞洲獨一無二的豎琴創作歌手。
多次獲邀在臺北華山Legacy舉辦一系列的個人演唱會,活躍於臺灣各大Live House和音樂節,並參加幾米音樂劇《地下鐵》、《向左走,向右走》演出,更遠赴澳洲豎琴節擔任國際演出嘉賓。同時,蘇珮卿曾是[中國好歌曲]第一季學員,引起廣大迴響並進入劉歡組前8強。
2017年發行個人首張創作專輯《我們都是寂寞的》,由金獎製作人陳建騏量身製作,蘇打綠青峰、光良音樂參與,為現代迷幻空靈系的全才女歌手。
陳建騏
George Chen
音樂製作人,經常參與劇場、廣告、電影配樂及唱片製作,是臺灣音樂跨界最為廣泛的創作者。曾獲金鐘獎音效獎及金曲獎最佳編曲、單曲製作人獎,為forgood music好多音樂、forgood live好多聲活、FORGOOD SOUND好多聲音錄音室創辦人,並擔任臺灣索尼唱片、人力飛行劇團音樂總監。
劇場出身的他,也經產參與劇場、電影、廣告配樂,曾獲第43屆金鐘獎音效獎《跳格子》、第23屆金曲獎最佳編曲人獎《諾亞方舟》(五月天),並於2016年獲得第27屆金曲獎最佳單曲製作人獎《大齡女子》(彭佳慧)。
/ 大不同還有這些活動和課程/
(戳圖片,了解詳情)
【會館活動】朱德庸X馬良:我們都是絕對小孩
【視頻課程】馮頁:這樣陪伴,孩子才能好好學琴
【音頻課程】 陳默:疏解中學生學業壓力的40個藥方
【音頻課程】陳默:這樣跟青春期的孩子溝通就對了
/多元人生的實踐平臺/
人生大不同
發現自己 成為自己
長按二維碼識別
開啟大不同的人生
網站:www.renshengdabutong.com
新浪微博:@人生大不同公益行動
合作洽談:rsdbt20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