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南人愛吃豆花不是什麼稀奇的事情,其中瀘州和富順各有千秋,但是名氣上富順顯然要大得多。就在有些瀘州人跟富順爭論到底誰的豆花在正宗好味的時候,合江人則天天都在吃它,壓根不屑於參與這兩地無聊的爭論。因為在這裡,早已經把合江早豆花融入到了民俗習慣裡了,與其說是美食,不如說是一種對古早飲食文化的虔誠。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瀘州人,又跟富順又千絲萬縷的關係的江陽沽酒客,在吃豆花飯上,雖然也是一個熱衷分子,並且寫豆花的文章都可以有好多篇,但是也不得不對瀘州屬下的合江縣在豆花飯的喜愛上,深深的鞠上一躬。因為當你了解了合江人對豆花飯的狂熱以後,你就發覺可能你這些年吃了一個假的豆花飯。
很簡單的一個道理,瀘州和富順大多數是把豆花當作主餐,就是說一周中午也好,晚上也罷,吃兩三次基本上算夠意思了。兩地豆花製作技藝和佐料各有各的好。但是要說天天離不了的,恐怕非合江莫屬。我們可愛的合江老鄉,把豆花當作一天的早餐,基本上天天都吃,這種古早流傳下來的習慣,美其名曰「合江早豆花」。
要說是不是只有合江才有早豆花呢?也不見的,在瀘州納溪,重慶的一些鄉鎮據說也有早豆花,但是影響都沒有合江大,在天剛剛蒙蒙亮的時候,勤勞的合江人,就開始把『點好』的豆花搬出來了,不管你說販夫走卒,還是達官顯貴,來到這裡,舀上一碗白嫩又冒著熱氣和混合著窖水(讀告,膽水點豆花後的豆花水)與豆香的味道,在添一大碗甑子飯,拿來海椒碟子一蘸,熱露露的吃上兩碗乾飯見證巴適產生了,一天都精神十足,幹什麼都有精力。
在合江吃早豆花飯的傳統習俗,還要配上喝早單碗。吃早豆花,喝早酒,儼然已經是合江古城一道獨特的飲食文化風景。那麼我們也很好奇,他們是怎麼形成這樣的習慣的呢?
沽酒客對此多了一些小小的研究,幾個好講古的合江朋友,為我道來一段緣由。因為合江城位於川黔接壤部,長江與赤水河交匯處,唐代起便成為川鹽入黔要道,商旅往來要津,常年船幫穿梭,馬幫雲集。船幫、馬幫為省做炊之勞,趕早啟程上路,早餐多在豆花館吃豆花,既方便,又省錢。因船幫、馬幫常年在溼氣較大的環境中生活、勞作,在吃早豆花時,往往會喝一點酒,以祛寒除溼,振奮精神。各家豆花館在生意競爭中不斷改進豆花製作技藝,全城豆花普遍味道好,價錢低,到豆花館吃豆花過早餐的居民逐漸增多,於是便形成了「吃早豆花,喝早酒」的社會習俗。
看來民俗文化果然跟民間習慣息息相關,正是因為這樣的歷史原因,才造就了合江早豆花在川南豆花王國裡的獨特氣質。
豆花看起來是便宜便捷的美食,其實製作工藝頗為講究,川南一代的豆花製作,一般由選豆、浸泡、磨豆漿、燒豆漿、濾豆漿、點豆花、壓豆花、煮豆花、劃豆花九道程序構成。選新鮮豆子最好,豆腐成型後有種淺綠的隱約美。
浸泡用冷水,十二個時辰以上為佳,用石磨子推磨的漿最是自然,而城鎮中受工具的限制多採用機器打磨,因而破壞掉了一些原漿的醇厚,對味道有細微影響,當然實際上如果不是特別講究,點豆花弄好了,還有佐料搭配適中,以及『甑子飯』不軟,這頓豆花飯就很巴適了,不過要是有閒情逸緻,石磨豆花依然是首選。
早餐一般吃素豆花,但是店家也有更貼心的搭配,對於比較寬裕和想改善生活的舊時代人來說,燒白,『鮓』(zhǎ)籠籠粉蒸肉、臘肉也是非常不錯的選擇,可能對於好酒的老合江人,更能下酒。
當然到了今天,大家都可以選擇搭配,畢竟如今的生活條件不是過去多數比較拮据,然而饒是如此,豆花飯依然沒有進入奢侈領域,它始終不忘它親民的初心和本分,我想在瀘州要選擇一個既便宜,又味道巴適,還又營養價值,自己吃或者請客都不丟面子,豆花飯真的是首選了。
各位看完,這篇文章,明天早餐想去來一碗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