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花本身是第一位的。不過,豆花要做好,並不是高科技,在下就多次在家裡自己點豆花。一定用土黃豆,泡夠時間,豆漿機磨出豆漿。過濾這個環節很重要,過濾得越細,豆花會越細嫩。然後慢慢加膽巴水(農貿市場有膽巴賣),邊加邊輕輕用勺子把膽巴水在豆漿裡面刨開,待肉眼可見豆腐花出現後即可。稍候片刻,豆腐花會沉澱,這時,再用微火小煮一下(不要煮開),幫助凝固。
不過,現在做豆花很方便了,可以選擇用膽巴、石膏甚至內脂粉。
然後就是蘸水。據說,高豆花的蘸水是餈粑海椒,把幹海椒煸幹煸香,在擂缽裡面揣細,加上磨碎的永川豆豉(不能用老乾媽豆豉醬),用醬油泡製成紅醬油,最後吃的時候,再加紅油、麻油、芝麻醬、花椒麵、炒鹽等,那時沒有花生碎,就把炒得焦香的黃豆,春成米粒大小放在蘸水裡面。高豆花還有款不辣的蘸水,用甜麵醬炒制,加上豆豉和姜蒜水製成,很受怕辣的下江人喜歡。
最後就是豆花調料了,現在豆花調料有兩大流派,紅油和青椒。紅油是大城市的傳統流派,青椒則是鄉村風格。我問過當年下鄉的知青大哥。他們回憶,二十世紀的六七十年代,在農村吃豆花,就基本上是青椒做的餈粑海椒—青椒火烤,或者下鍋煸至焦香,再擂成茸,加鹽巴即可。
除非像我這種熱衷豆花本味的人,大部分吃貨都還是更看重豆花調料。對的,吃豆花就是吃調料。其實,豆花調料並不難,難的是香料油配製。我吃過的豆花館上百家,發現他們的共同缺點就是:沒有好的秘制香料油。豆花調料,本質上就是涼菜調料,所以,香料油是非常關鍵的一個環節。用哪些香料,裡面哪些是泡製,哪些是熬製,比例如何?這才是考大師傅手藝的地方。解決了這個問題,加上其他的佐料,這碗豆花就臻於大成。
一碗豆花飯,豆花、蘸水、調料缺一不可,不過能真正把這三樣都做好的館子,現在已經少之又少了,歡迎廣大吃貨朋友們留言推薦好的豆花飯館子!
最後,別忘了點讚關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