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水滸(連載一六六):離別梁山泊,歷盡艱難,終受招安

2020-12-22 厲雪城

《水滸傳》第八十二回 梁山泊分金大買市 宋公明全夥受招安

燕青等四人星夜趕回梁山泊去了,到了第二天一大早,高俅得知蕭讓、樂和不見了,便知道是梁山泊派人暗中所為;心裡不由得又驚又怕,可是卻又無計可施;只得推脫有病,躲在家中不敢見人。只是他萬萬都沒想到,宋徽宗趙佶已經知道了全部的實情;這一次,他是躲得過初一,也躲不過十五了!

又過了一天,趙佶上朝大聚群臣,第一個就把童貫叫出來問話:你去年統領十萬大軍徵討梁山泊,不知勝負如何?童貫不明就裡,心中不覺詫異:這件事我不是早就搪塞過去了嗎?怎麼現在天子又問起了呢?他趕緊跪下啟奏道:因為天氣暑熱,軍士不服水土,所以我只能暫時罷兵;後來高俅前去徵討,也是同樣的原因才無功而返。

趙佶聽罷,不由得勃然大怒:住口!到了此時,你還敢信口雌黃,當面欺君!你兩陣便被梁山泊殺得片甲不留,高俅耗費許多錢糧軍馬,卻三次遭遇慘敗,連他自己都被梁山泊生擒活捉;你們做下的這些醜事,還以為朕不知道嗎?非但如此,朕還聽說宋江這夥人皆是忠義之士,而並非是你們所說的奸惡之徒!

童貫聽到這裡,早已嚇得魂飛天外;他搜腸刮肚地想要為自己申辯,卻見趙佶用手一指他,更加怒火中燒地罵道:反而是你們這幫奸佞之臣,屢次暗地從中作梗,破壞朝廷招安大計;食君之祿,卻不忠君之事;難道你們就不知道,這世上有羞恥二字嗎?此言一出,童貫緊張的心情倒立即放鬆下來了。

他聽得很清楚,也知道自己犯的是什麼錯;可是趙佶只提及了羞恥二字,卻並沒有問該當何罪;童貫心裡明白:天子本是個心慈手軟之人,而且日常喜好聲色犬馬,也離不開自己和高俅這幫阿諛奉承之徒;也正因為如此,他才說出這麼一番色厲內荏的話來;在發洩心中怒氣的同時,也有對自己網開一面的意思。

想到這裡,童貫磕頭如搗蒜,裝出一副誠惶誠恐,涕泗橫流的樣子說道:臣等徵剿梁山泊不力,自思辜負了陛下的信任與重託;因此不敢據實回奏,生怕陛下因此煩惱鬱悶,有傷龍體!總而言之,都是臣等無能,理當從嚴責罰;還請陛下念及臣等多年來鞍前馬後,忠心耿耿的份上,給臣等一個改過自新,洗心革面的機會!

童貫一邊說著,一邊偷偷地用眼角的餘光,暗中觀察著趙佶的表情;但見趙佶臉上的怒氣漸漸平息下來,語氣中稍帶和緩地說道:朕本當將爾等責成有司拿問,看在你們是初犯的面上,姑且暫免責罰;倘有下次,絕不饒恕!童貫聽罷,心裡的石頭這才徹底地落了地:多謝陛下開恩,臣等謹記在心!隨即,他焉頭搭腦,灰溜溜地退回到文武班中。

看著眼前的這一幕,太尉宿元景心中不住地嘆息:陛下怎麼會知道這麼多實情的?看來梁山泊的手段的確不簡單,這招安的事兒,也就不用我費勁了;只是陛下對這幫奸佞之臣如此縱容,長此以往,只怕朝綱不正,社稷危亡啊!就在這時,只聽趙佶又問道:不知哪位愛卿願意奉旨前往梁山泊,招安宋江等一干人眾?

這一下正中宿元景的下懷,他連忙出班跪倒:啟稟陛下,微臣願往。趙佶大喜,立即親筆寫下了聖旨;又令府庫撥出一應金銀牌面、紅綠錦緞、黃封御酒、招安御旗等物;交付給了宿太尉,讓他即日啟程,前往濟州。濟州太守張叔夜將宿太尉安頓好之後,便帶著十多個隨從來到梁山泊給宋江報信。

其實宋江早就派人探知了消息,因此也早就做好了一切準備;他先派吳用、朱武、蕭讓、樂和跟隨張叔夜回濟州,將宿太尉迎上山來。這一次的聖旨中,不再有威脅之詞,不再有斷章取義;有的只是言辭懇切,加勉鼓勵;這一次的梁山泊,不再有漏船盜酒,不再有怒火扯詔;有的只是懸燈結彩,笙樂鼓簫!

宿太尉讀罷聖旨,宋江率領眾頭領山呼萬歲,叩謝聖恩。接下來一連數日,自然是大排筵宴,觥籌交錯;賓主之間,相談甚歡。隨後,宿太尉打算先行返回東京;宋江讓聞煥章和宿太尉一起回去,又將他們送到三十裡外的金沙灘;臨別之時,宋江與宿太尉約定,十日之內準備停當,然後下山前往東京面聖。

宿太尉走了,宋江率眾返回梁山泊;一路之上,已然沒有了連日來的熱鬧氣氛;因為眾頭領都知道,這一次,招安是真的了;這一次,真的要離開梁山泊了!因此,他們一個個默不作聲,各懷心事:有的在梁山泊生活多年,心中難免依依不捨之情;有的本就不願招安,心中眷戀著往日的快意恩仇,無拘無束;有的心緒不寧,忐忑不安;心中對未來的命運充滿了困惑之感!

所有的這一切,都被宋江看在眼裡;眾兄弟的心事,他又何嘗不知道呢?他畢生的夢想,就是希望能夠接受招安;一來可以去掉頭上的賊寇之名,徹底洗白;二來可以名正言順,為國出力!這一次,他多年的夢想,在經歷艱難坎坷之後,終於得以實現;可是,在他的心中並沒有喜出望外之情,而是充滿了茫然若失之感!

他不覺緊鎖雙眉,閉上雙眼捫心自問道:宋江,你對招安後悔了嗎?沉吟了片刻之後,他睜開了眼睛,搖搖頭自言自語堅定地說道:我不後悔!他稍稍定了定心神,便開始考慮起,回到梁山之後,應該對眾位兄弟怎麼說?十萬之眾的遷徙,需要作怎樣的安排?在離開梁山泊之前,還有沒有什麼未了之事?

不知不覺,眾人已經回到了梁山大寨;宋江一聲令下:擂鼓聚將!隨即,眾位頭領都到忠義堂聚齊,有不少軍校也來到堂前;只聽宋江說道:梁山泊自王倫開基以來,後又有晁天王創業;蒙眾兄弟抬舉,推我為尊;時至今日,方得如此興旺;回想起來,時光荏苒,歲月如梭,不覺已是匆匆數年;實在令人感慨萬千!

我等兄弟一百單八人,依據石碣天文所示,乃是上應天罡地煞之星;忠義堂前,我們歃血為盟,義同生死;但願生生世世,永不分離!如今喜得朝廷招安,使我等兄弟不再身負賊寇之名;讓我們得以重見天日,再為良民;此次下山東京面聖,眾兄弟俱要前往;從今往後各盡所能,為國家盡心竭力!

說到這裡,宋江稍稍停頓了一下;他掃了一眼堂下,見眾兄弟都沒有說話,這才接著說道:此外,山寨中尚有軍校十萬餘人;你們如果願意繼續跟隨,最好不過;如果想要各謀出路,我也絕不勉強,這就給你們發放路費。隨即,宋江又讓蕭讓寫下文告,通知遠近四方村民:梁山泊買市十日,價錢公道,歡迎眾位鄉鄰前來選購!

原來宋江與吳用商議,經過慎重考慮之後,便將梁山泊府庫中歷年所劫掠的財物分成了三份;一份分給了眾位頭領和大小軍校,一份準備去東京時上交國庫;其餘的部分,便在梁山泊開設臨時市場,優惠酬賓,賣給四鄉八鎮的百姓。最後,宋江又打算安排各位兄弟的家小眷屬先行回鄉,卻被吳用勸住了:

兄長且慢!以我之見,不如先讓各家老小暫時留在山寨;待我們到了東京見過聖上,確定了名分之後,再讓他們回鄉也不遲啊。宋江理解吳用的用意,畢竟朝廷也確實太不靠譜,還是以防萬一的好;於是他點點頭道:軍師所言極是。至此,一切事務皆已安排完畢;眾頭領各自分頭行事去了,宋江也信步地走出了忠義堂。

此時已是黃昏時分,宋江登高遠眺,舉目環顧四野;神色凝重,心中波濤洶湧:這山腳下的鄆城縣,是我成長的故鄉;雖然我家資殷富,生活安逸,卻承載不了我的夢想;這眼前的梁山泊,是成就我的地方;雖然我號令群雄,揚名天下,卻寄託不了我的衷腸;這一切,都只因為遠方;那裡才有大宋的江山社稷,那裡才是我的家國之邦!

此番招安,我就要離別梁山泊了;離開這虎踞多年的深山,離開這煙波浩渺的水泊!這裡的一草一木,無一不牽動我的無限情思;一磚一瓦,無一不見證了兄弟們的英雄傳奇;可是梁園雖好,不是久戀之家;大丈夫在世,定要駕長風破萬裡浪!縱然難免權臣當道,奸佞橫行;也不能阻擋我滿懷熱血,一腔正氣!只要能夠青史留名,萬古流芳,縱然九死,我亦不悔!這正是:大鵬展翅舞風雲,怎奈夕陽近黃昏?縱然九死終不悔,正氣浩蕩滿乾坤!

相關焦點

  • 品水滸——宋江招安正確嗎
    但一提到水滸,大家首先想到的一定不是祖師爺,而是108將在宋江的帶領下,一路詔安走來僅剩27將,加之宋江、盧俊義日後也被毒酒加害,吳用、花榮殉情自縊,結局未免悽慘。難怪很多人把水滸看成一出眾好漢的悲劇,進而認為詔安大計不但枉送了兄弟性命,最終宋江自己也是死於非命、南柯一夢。對詔安策略的非議,一直是民間的主流觀點。也許是因為沒有仔細研讀,也許是因為受電視劇的誤導。
  • 解析水滸(連載一五五):舊貌換新顏,四鬥五方,九宮八卦
    宋江把臉色一沉:以軍師之意,難道就不招安了嗎?吳用搖搖頭道:我等並非反對招安,只是時機未到,急有何用?陳太尉這一去,朝廷必定派大兵前來徵討;當務之急,我們要作好準備迎敵;唯有殺得官軍人仰馬翻,片甲不留;那時才說招安也不遲!宋江還想再說什麼,可是還沒等他開口;眾頭領便異口同聲地回應道:軍師所言極當!這聲音是如此響亮,如此激蕩!
  • 專等招安的呼保義 --閒話水滸人物宋江
    有言:「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
  • 《水滸》,演繹「逼上梁山」大案
    《水滸》至第七十回梁山知名好漢幾乎都到齊了,此後或有人上山也未作詳細介紹。▐ 犯罪目的——上梁山為了什麼行為人的目的通過他的語言及行為來推斷。《水滸》前七十回是上梁山的過程,後五十回敘述的是接受招安。宋江是梁山泊的首領,他的言行具有代表性和權威性。第七十一回,聚義廳改成了忠義堂。石碣天書:替天行道,忠義雙全。
  • 說說新水滸:幾壇酒就想招安,虧皇帝想得出
    【前言】小時候,感覺三國、紅樓晦澀難懂,最喜歡的,還是西遊與水滸,電視劇自然也是看了好幾遍。筆者上小學時播出的央視版水滸雖然也很好看,但刪去了大量情節也著實令人惋惜。新水滸的劇情豐富,槽點當然也較多。吐槽並非挑刺兒,如果不喜歡,自然就不會有這些文字。希望大家看完,能莞爾一笑,就達到目的了;若能大笑出聲,就說明沒有白費力氣,心滿意足了。(年代久遠的視頻截圖像素太低,大家見諒。)
  • 宋江身居水滸之中,心在朝廷之上,一意招安,專圖報國,忠義之烈
    有人對他褒獎有加:如明朝的思想家、文學家李卓吾說:「宋江身 居水滸之中,心在朝廷之上,一意招安,專圖報國---忠義之烈也。真足以服一百單八人者之心。」但也有人對他大肆指責:如明末清初著名文學批評家金聖歎認為「《水滸傳》獨惡宋江。」,金聖歎還曾慨嘆:「宋江其人, 驟讀之而全好,再讀之而好劣參半,又再讀之而好不勝劣,又卒讀之而全劣無好矣。」
  • 解讀水滸108將丨天殺星黑旋風李逵
    招安時,李逵不願接受,大鬧東京城,扯了皇帝詔書,要殺欽差,還砍倒梁山泊杏黃旗,要反攻到東京去,為宋江奪皇帝位子,多次被宋江制止。李逵受招安後被封為鎮江潤州都統制,宋江飲高俅送來的毒酒中毒後,想到自己死後李逵肯定要聚眾造反,怕壞了梁山泊的忠義名聲,便讓李逵也喝了毒酒一塊兒被毒死了。
  • 解析水滸(連載一六一):三敗高太尉,顧全大局,心懸利刃
    《水滸傳》第八十回 張順鑿漏海鰍船 宋江三敗高太尉官軍的海鰍船隊漸漸駛入了水泊深處,就在船頭上的高俅意氣風發的時候,也是聞煥章提心弔膽的時候,船隊的前方迎面出現了數隻小船;當先三隻船上各插一面白旗,上寫著「梁山泊阮氏三雄」!
  • 水滸中最「心機」3人:反對招安,處處和宋江作對,最後得以善終
    ▲水滸宋江  《水滸傳》這本書裡,前面一大部分都在寫兄弟們的雄心大志,但是最後的結局卻是宋江的投降政策導致整盤棋皆輸。在這些人中,有三個人面對招安計劃持反對意見。他們就是阮小七、公孫勝、武松。    在朝廷招安的時候,阮小七和自己的夥伴一起在船上唱歌,但是卻招來朝廷官員的不滿,於是阮小七直接將船弄沉,導致官員們全部溼身,可以說阮小七間接的導致招安失敗。
  • 梁山泊108將,為什麼都服宋江做老大?
    「這部書好就好在投降,作反面教材,使人民都知道投降派」,掀起批宋運動;二為才子文豪所詠嘆,金聖歎稱之為天下第一奇書,「天下之文章,無有出《水滸》右者,讀之即得讀一切書之法也」,李贄、魯迅評之,至今仍有鮑鵬山、十年砍柴、倉土等人,或百家講壇,或出書點評;更為百姓所耳熟能詳,新春佳節,元宵燈會,高蹺燈籠,常有水滸人物,田間地頭,盛夏傍晚,一杯清茶一袋煙,龍門陣,常談水滸故事。
  • 梁山之所以因招安而沒落,罪魁禍首竟然是美貌的李師師?
    而《水滸》中的李師師,基本上都是小說家虛構出來的,人們自然想知道他到底是誰。對李師師來說,除了宋人筆記野史中的雪泥鴻爪,最集中的資料有兩種:一是南宋平話《宣和遺事》,一是清前期李師師的外傳。這兩個小說家的話都和《水滸》走得很近。
  • 水泊梁山的招安與扼腕結局
    四大名著紅樓、三國、西遊、水滸,相信大家都看過電視劇,但是四本原著的普及就應該不像電視劇這麼廣了。 四大名著在文採和故事上各有千秋,也適合不同的人群欣賞,不過拿老百姓的認知和原著作比較,水滸則完全不同於另外三本。 無論是老版水滸還是新版水滸,在銀幕上梁山上的人都是英雄好漢,嫉惡如仇,在梁山招安的時候,他們對於招安的態度也是大相逕庭。 但是原書卻遠不是那回事。
  • 梁山好漢中共有多少人反對招安?只有三人,接受招安才是大勢所趨
    讓我們先思考一個問題:梁山一百零八位好漢,究竟有多少人支持招安,又多少人反對招安?其實真正反對招安的人少之又少,明確反對招安的人,數來數去也只有三個。不信?第一任是白衣秀士王倫,這個人格局甚小,目光短淺,只想著四五個頭領佔據這麼大一個梁山泊,可謂不思進取。但王倫不明白,江湖上人人都盯著梁山泊,想分一杯羹。比如阮小五曾經說:他們不怕天,不怕地,不怕官司,論秤分金銀,異樣穿綢錦,成甕吃酒,大塊吃肉,如何不快活?我們弟兄三個空有一身本事,怎地學得他們!
  • 水滸後傳:梁山好漢成泰國六部侍郎,入雲龍公孫勝祈雪殺日本倭兵
    清朝小說家陳忱所寫的《水滸後傳》中,或許是不滿原著的結局,書中竟然出現六部侍郎儘是梁山好漢擔任的描述,只是效命的國家為暹羅國(泰國古稱),究竟是怎麼回事呢?且讓筆者慢慢道來。
  • 古本水滸 —— 結局 雲飛星散,水碧山空
    古本水滸是從盧俊義梁山驚惡夢 嵇叔夜草堂執長弓開始,最後終於張叔夜走馬上任。那麼,開始的這場噩夢已經暗示了梁山最終的結局。
  • 《水滸全傳》——故事梗概
    ●第六十三回宋江兵打北京城關勝議取梁山泊盧俊義、石秀被擒,下於死牢,梁山泊好漢散發沒頭帖數十張,梁中書不敢殺害盧員外及石秀,派索超於城二十五裡外飛虎峪下寨,等待梁山泊來人與之廝殺。梁山泊人馬,大戰索超,大名府危急。蔡京大驚,關勝獻圍魏救趙之計,主張攻打梁山泊。
  • 說說新水滸:武松、魯達的結局,該算是遺憾的圓滿
    【前言】小時候,感覺三國、紅樓晦澀難懂,最喜歡的,還是西遊與水滸,電視劇自然也是看了好幾遍。筆者上小學時播出的央視版水滸雖然也很好看,但刪去了大量情節也著實令人惋惜。新水滸的劇情豐富,槽點當然也較多。吐槽並非挑刺兒,如果不喜歡,自然就不會有這些文字。希望大家看完,能莞爾一笑,就達到目的了;若能大笑出聲,就說明沒有白費力氣,心滿意足了。(年代久遠的視頻截圖像素太低,大家見諒。)
  • 水滸排行前20名揭秘
    2、盧俊義  天下槍棒第一,水滸世界絕對的王者,同人交手從無敗績,或殺之或擒之、勝之。排名第二誰敢說半個不字。  3、吳用  軍師,先輔佐晁蓋、後歸順宋江,支持招安,在大老粗聚會的梁山,吳用的文化知識顯得非常珍貴,所以,要好好讀書啊,同學們。排名第三很自然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