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的成書,取材於北宋末年宋江起義的故事,經由作者綜合創作而成。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部以白話文寫成的長篇小說,《水滸傳》對後世的影響是巨大的。《水滸傳》問世以來,世人大多對其評價甚高,然而對於小說中主要人物宋江的評論,卻是眾說紛紜,各執一詞,幾百年來爭論不休。有人對他褒獎有加:如明朝的思想家、文學家李卓吾說:「宋江身 居水滸之中,心在朝廷之上,一意招安,專圖報國---忠義之烈也。
真足以服一百單八人者之心。」但也有人對他大肆指責:如明末清初著名文學批評家金聖歎認為「《水滸傳》獨惡宋江。」,金聖歎還曾慨嘆:「宋江其人, 驟讀之而全好,再讀之而好劣參半,又再讀之而好不勝劣,又卒讀之而全劣無好矣。」當然也有人保持中立,認為宋江優劣參半:當代文藝評論家李希凡認為:「宋江有進步的一面,也有落後的值得我們批判的一面」,「宋江初期領 導梁山泊革命運動是進步行為。
值得讚揚:而他日後接受招安。歸順朝廷,卻是對統治階級的妥協和投降,是他最大的過錯,應該給予嚴厲而深刻的批判。」那麼,宋江是到底一一個什麼 樣的人呢?本文就從宋江這個藝術形象本身的思想性格來做一下分析。宋江作為梁山義軍的領袖,是《水滸傳》中最複雜的人物形象,也是最經得起琢磨的一一個人物形象,其形象和性格有一定的代表性。對宋江藝術形象的理解過程。
也就是對於《水滸傳》的思想內容深入探索的過程。對朱江形象的正確認識。也就幫助我們對《水滸傳》這部以農民起義為題材的現實主義作品做出正確的評價。宋江出身於地主階級,本身為「刀筆小吏」。雖為形勢所迫走E起義之途,卻不忘「忠君」。最後,落得個「招安而被毒」的可悲結局。宋江的形象並不是幾個簡單詞彙的概括,而是多種性格要素相互交織、相互滲透、相互影響的。
宋江在做鄆城縣押司時,為人仗義疏財,好扶危濟困,而被稱為「及時雨」。作品中有這樣一段描寫生平只好結識江湖上好漢。但有人來投奔他的,若高若低,無有不納,便留在莊上館穀,終日追陪,並無厭倦。若要起身,盡力資助,端的是揮金似土。人問他求財物,亦不推託:且好做方便,每每排解難紛,只是周全人性命。時常散施棺材藥餌:濟人貧苦,周人之急,扶人之困,以此山東、河北聞名。
都稱他做及時雨,卻把他比做天上的及時雨一般,能救萬物.-這雖然不是對宋江的性格的具體描繪。但卻揭示了宋江「濟人貧苦,周人之急,扶人之困」的性格特點。及時雨」四方稱頌,「呼保義」八方揚名。為宋江之後的際遇和發展做了充分的準備。擔著血海也似干係」營救晁蓋是他的性格中「義」的重要表現。身為鄆城押司的宋江,緝賊捕盜是他的本分與職責。但是聽到晁蓋「生辰綱」事發之後,朱江「吃了一驚」「心內慌張。
巧言安撫如何觀察,獨自飛馬,急急的「舍著性命」去救晁蓋。對朋友的義成了宋江性格的要素,也將其推向了-條全新的生活道路。怒殺閻婆惜」是宋江性格中「義」的要素髮展的關鍵。晁蓋書信是兄弟義氣的見證,閻婆惜以此來要挾宋江,使宋江在義與不義間進退失據。「宋江一一時怒起,殺了閻婆惜,取過招文袋,抽出那封書來,便就殘燈燒了。」宋江用自己的行動再一次維護了弟兄間的義。
也由此走上了亡命之路。逃亡的路上「義」的要素得到了進-一步發展。橫海郡、孔家莊、清風山,宋江結識了一一個個新的知音。柴進莊上與武松推心置腹;孔家莊與孔明、孔亮義同師友,情同手足:清風山與燕順等義結兄弟....英雄好漢的深情厚誼增強了宋江性格中意的分量。大鬧青州道、刺配江州,群雄劫法場,聚義梁山泊,在群雄的影響下,形勢的推動下,宋江的性格要素髮展到了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