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江身居水滸之中,心在朝廷之上,一意招安,專圖報國,忠義之烈

2021-01-17 歷史仍在繼續前進

《水滸傳》的成書,取材於北宋末年宋江起義的故事,經由作者綜合創作而成。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部以白話文寫成的長篇小說,《水滸傳》對後世的影響是巨大的。《水滸傳》問世以來,世人大多對其評價甚高,然而對於小說中主要人物宋江的評論,卻是眾說紛紜,各執一詞,幾百年來爭論不休。有人對他褒獎有加:如明朝的思想家、文學家李卓吾說:「宋江身 居水滸之中,心在朝廷之上,一意招安,專圖報國---忠義之烈也。

真足以服一百單八人者之心。」但也有人對他大肆指責:如明末清初著名文學批評家金聖歎認為「《水滸傳》獨惡宋江。」,金聖歎還曾慨嘆:「宋江其人, 驟讀之而全好,再讀之而好劣參半,又再讀之而好不勝劣,又卒讀之而全劣無好矣。」當然也有人保持中立,認為宋江優劣參半:當代文藝評論家李希凡認為:「宋江有進步的一面,也有落後的值得我們批判的一面」,「宋江初期領 導梁山泊革命運動是進步行為。

值得讚揚:而他日後接受招安。歸順朝廷,卻是對統治階級的妥協和投降,是他最大的過錯,應該給予嚴厲而深刻的批判。」那麼,宋江是到底一一個什麼 樣的人呢?本文就從宋江這個藝術形象本身的思想性格來做一下分析。宋江作為梁山義軍的領袖,是《水滸傳》中最複雜的人物形象,也是最經得起琢磨的一一個人物形象,其形象和性格有一定的代表性。對宋江藝術形象的理解過程。

也就是對於《水滸傳》的思想內容深入探索的過程。對朱江形象的正確認識。也就幫助我們對《水滸傳》這部以農民起義為題材的現實主義作品做出正確的評價。宋江出身於地主階級,本身為「刀筆小吏」。雖為形勢所迫走E起義之途,卻不忘「忠君」。最後,落得個「招安而被毒」的可悲結局。宋江的形象並不是幾個簡單詞彙的概括,而是多種性格要素相互交織、相互滲透、相互影響的。

宋江在做鄆城縣押司時,為人仗義疏財,好扶危濟困,而被稱為「及時雨」。作品中有這樣一段描寫生平只好結識江湖上好漢。但有人來投奔他的,若高若低,無有不納,便留在莊上館穀,終日追陪,並無厭倦。若要起身,盡力資助,端的是揮金似土。人問他求財物,亦不推託:且好做方便,每每排解難紛,只是周全人性命。時常散施棺材藥餌:濟人貧苦,周人之急,扶人之困,以此山東、河北聞名。

都稱他做及時雨,卻把他比做天上的及時雨一般,能救萬物.-這雖然不是對宋江的性格的具體描繪。但卻揭示了宋江「濟人貧苦,周人之急,扶人之困」的性格特點。及時雨」四方稱頌,「呼保義」八方揚名。為宋江之後的際遇和發展做了充分的準備。擔著血海也似干係」營救晁蓋是他的性格中「義」的重要表現。身為鄆城押司的宋江,緝賊捕盜是他的本分與職責。但是聽到晁蓋「生辰綱」事發之後,朱江「吃了一驚」「心內慌張。

巧言安撫如何觀察,獨自飛馬,急急的「舍著性命」去救晁蓋。對朋友的義成了宋江性格的要素,也將其推向了-條全新的生活道路。怒殺閻婆惜」是宋江性格中「義」的要素髮展的關鍵。晁蓋書信是兄弟義氣的見證,閻婆惜以此來要挾宋江,使宋江在義與不義間進退失據。「宋江一一時怒起,殺了閻婆惜,取過招文袋,抽出那封書來,便就殘燈燒了。」宋江用自己的行動再一次維護了弟兄間的義。

也由此走上了亡命之路。逃亡的路上「義」的要素得到了進-一步發展。橫海郡、孔家莊、清風山,宋江結識了一一個個新的知音。柴進莊上與武松推心置腹;孔家莊與孔明、孔亮義同師友,情同手足:清風山與燕順等義結兄弟....英雄好漢的深情厚誼增強了宋江性格中意的分量。大鬧青州道、刺配江州,群雄劫法場,聚義梁山泊,在群雄的影響下,形勢的推動下,宋江的性格要素髮展到了頂點。

相關焦點

  • 專等招安的呼保義 --閒話水滸人物宋江
    招安!那是種在宋江內心裡是顆種子。於是,宋江便去了清風寨,倘若棲身武知寨花榮處,或有被朝廷招安的可能吧?事與願違,還險些讓劉知寨剮了小命。宋江人稱孝義黑三郎,因而接到父親「假歿」的家書,即刻捶胸自罵,「不孝逆子!做下非為,老父身亡,不能盡人子之道,畜生何異!」自把頭去壁上磕撞,大哭起來。
  • 品水滸——宋江招安正確嗎
    宋江所犯誤殺之罪不但坐不了幾天牢,但遇大赦還會有東山再起的機會。故宋江雖負人命官司,但官司本身卻很輕巧,所以宋江第一印象就是先找地方藏起來,等到朝廷大赦天下的時候再回來自首,不但不用坐牢,免了皮肉之苦,還有機會重新做人。問題是宋江自己不爭氣,藏貓貓技術不行,被人抓住後在牢城營裡借酒消愁吟詩作畫,不料又被奸人誣告題反詩。題反詩辱罵朝廷,這罪名一旦做實,那將滿門抄斬。
  • 品水滸:水滸大哥宋江是忠義兩全的英雄好漢,還是道貌岸然的小人
    亂世出英雄,書中一個個栩栩如生,活靈活現的人物形象,在腦海裡揮之不去。水滸一百零八將,人物形象中令我記憶最深刻的是宋江。宋江是作品中最立體,最豐滿,也最複雜,最具有藝術魅力的人物形象,同樣是最經得起人們反覆琢磨,研究的一個人物形象。那麼,宋江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物呢?是具有正義性的正人君子,還是國家的大忠臣;是忠義兩全,還是陰險虛偽;是道貌岸然,還是江湖豪傑?
  • 水滸中最「心機」3人:反對招安,處處和宋江作對,最後得以善終
    宋江本身就是朝廷的反賊,但是他卻將自己的形象樹立成忠於朝廷的大孝子,經常和自己的兄弟們說「替天行道」的益處,最後害自己兄弟的主謀也是他。    ▲水滸宋江  《水滸傳》這本書裡,前面一大部分都在寫兄弟們的雄心大志,但是最後的結局卻是宋江的投降政策導致整盤棋皆輸。
  • 水滸中最虛偽的人是誰?不是宋江吳用,他看似忠義實乃真小人
    《論語·憲問》中寫道:「君子之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人之為君子,萬事坦蕩。  自古以來,華夏便極為注重對個人道德的培養,人們崇尚君子,而遠離小人。然而「畫虎畫皮難畫骨,畫人畫面難畫心。」人心始終難測,許多人表面大義凜然,暗地裡卻行雞鳴狗盜之事,對此我們將其稱為偽君子。而在中國的四大名著之一《水滸傳》中,便有著許多偽君子。
  • 水泊梁山的招安與扼腕結局
    但是對於招安,原書的過程卻是簡單帶過,稀裡糊塗的並不佔多少章回篇幅。 原著中從五十四回打破高唐州開始冒出梁山招安的痕跡,那時宋江開始「傳下將令,休得傷害百姓」,但是我們說事情總是趨向保持他們原有的狀態,比如宋江有招安之志,卻不能阻止手下在後回書裡的「滿門良賤通殺」和「州城百姓死傷」的行為。
  • 自古忠義兩難全,但《水滸傳》卻完美詮釋了忠義的真正涵義
    中間不斷為人物插入忠誠,每個人都有忠義。但在梁山的生活中,曾經肝膽相照的兄弟之間有磨擦,會出現感情裂痕,需要磨合。後來被朝廷招安,出徵和被朝廷的利用才導致梁山百零八好漢或殘或傷或死的下場,但,仍然能看出他們十分的忠義。
  • 論水滸傳的忠義觀,是反對忠義還是頌揚忠義
    而後世不知何等好亂之徒,乃謬加以忠義之目。嗚呼!忠義而在水滸乎哉!忠者,事上之盛節也,使下之大經也;忠以事其上,義以使其下,斯宰相之材也。」金聖歎認為只有盛節以事上,大經以使下的宰.相才配享受「忠義」的稱號,怎能把這稱號給盜賊呢。羅爾綱從另一面否認《水滸傳》的「忠義說」。他說,《水滸傳》原本的作者是羅貫中。羅貫中所處的時代,正是元末農民大起義的時代。羅貫中是一個「有志圖王」者。
  • 朝廷欲招安梁山好漢,期間損兵折將,為何到第三次才成功?
    接受朝廷的招安一直都是宋江一個最大的心願,這也是梁山好漢不可避免的一個最終宿命,但是想要將這一伙人完全詔安,卻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 宋江只能算半個梟雄:有三條出路可走,他為什麼還要冒險受招安?
    宋江其實是被朝廷打怕了,熟讀水滸原著的讀者都知道,在童貫高俅先後率領地方軍徵討梁山之後,宋江的日子就不好過了:梁山就是水泊環繞下的一座小孤山,沒有發展空間也沒有戰略迴旋餘地,就是山上都堆滿了糧草,也有吃完的一天,官軍有源源不斷的糧餉接濟,梁山軍卻連打家劫舍的機會都沒有了。
  • 水滸後傳中,徵方臘結束,為什麼阮小七會成為頭領?
    反佞臣,打貪官,聚上梁山受招安。敗遼國,徵方臘,忠義好漢留佳話。一部大水滸,講述了一百單八將,從九紋龍史進拜師王進開始,到宋江被高俅等奸臣毒死結束。 《水滸後傳》以阮小七為開篇,講述因為感念兄弟們死的死,散的散,所以阮小七到梁山給宋江等人祭奠。結果,阮小七為奸臣蔡京的狗腿子張幹辦所構陷,阮小七一怒殺之。
  • 解析水滸(連載一六六):離別梁山泊,歷盡艱難,終受招安
    非但如此,朕還聽說宋江這夥人皆是忠義之士,而並非是你們所說的奸惡之徒!童貫聽到這裡,早已嚇得魂飛天外;他搜腸刮肚地想要為自己申辯,卻見趙佶用手一指他,更加怒火中燒地罵道:反而是你們這幫奸佞之臣,屢次暗地從中作梗,破壞朝廷招安大計;食君之祿,卻不忠君之事;難道你們就不知道,這世上有羞恥二字嗎?此言一出,童貫緊張的心情倒立即放鬆下來了。
  • 水滸與尼採
    水滸的故事涉及不同的人物,各自因為人海紛爭,殺傷鬧事,被官府追捕,無處容身,唯有落草為寇,聚嘯梁山;後來宋江做了頭領,勢力壯大,遂有歸順朝廷,接受招安的打算。歷來有關《水滸傳》的討論,有兩個問題可以用尼採的哲學來解讀,第一是宋江求招安的舉措,是好是壞;第二是這群遊民的行止,常涉及殘暴不仁的狂性,我們應當怎樣詮釋。
  • 梁山很多人反對招安,為啥不反抗或不走呢?原因是宋江有「法寶」
    他對呼延灼表白心懷:  "權借水泊裡隨時避難,只待朝廷赦罪招安。"  對宿太尉展現忠心  "權借梁山水泊避難,專等朝廷招安。"  對徐寧訴說衷情:  "現今宋江暫居水泊,專待朝廷招安,盡忠竭力報國……。"  由此可見,宋江落草梁山,只不過是"暫居""權借"的權宜之計,目的乃是等待時機受招安。
  • 假如宋江不接受招安,梁山108好漢的結局會怎樣?只會有一種下場
    武鬆快意恩仇,本來有報國之志,但是因為給武大郎報仇,誅殺了西門慶和潘金蓮,至此正道武松已經沒有辦法走下去了,所以他才落草為寇的;宋江跟武松完全不一樣,宋江之所以會選擇上梁山,是因為他審時度勢,再加上當時朝廷已經給他判了死刑,如果這個時候他不加入梁山大軍的話,對於他而言只有死這一條路了。但是即便宋江上了梁山,他的心裏面也沒有放棄報國的志向。
  • 水滸中哪五位好漢不忠宋江呢?
    這個話,應該倒過來說,水滸裡有哪幾個是忠於宋江的呢?這樣問才對!水滸傳有句名言,叫「逼上梁山」,從許多上梁山的人經歷看,並不是衝著宋江,衝著晁蓋上梁山落草為寇的,絕大多數被逼的,這才是主流。逼上梁山者,有被官府逼的,有被自己逼的,也有被梁山上的晁蓋、宋江設計陷害逼的。比如林衝,就算是被高衙內逼的,晁蓋、吳用去劫生辰綱,事情敗露,才逃上梁山,這算自己逼的,盧俊義是吳用用計陷害,給逼上梁山的。這樣的人很多,比如關勝、呼延灼和他們的副將,因徵討梁山失敗,回去沒法交代,這才當了賊寇。徐寧是梁山為破連環馬給騙上山的……仔細數數,三十六天罡中,有多少是自願上的山呢?
  • 招安後,宋江喝下毒酒喪命,手握大權的三大將為何會無動於衷?
    直到後來晁蓋去世,宋江坐上了梁山的第一把交椅之後才漸漸作為兄弟們的命運肯定是以悲劇來收場。他一心想要招安,雖然很多人都在反對,但似乎並沒有改變他的這個想法,直到後來與方臘的戰役當中,兄弟們都死的死傷的傷,最後所剩無幾,宋江也被奸人下了毒酒,臨死前還拉了個墊背的李逵。
  • 商偉:《水滸傳》的忠義觀、悲劇性與暴力敘述
    總而言之,既是忠義必不做強盜,既是強盜必不算忠義,乃有羅貫中者,忽撰出一部《後水滸》來,竟說得宋江是真忠真義,從此天下後世做強盜的,無不看了宋江的樣:心裡強盜,口裡忠義。殺人放火也叫忠義,打家劫舍也叫忠義,戕官拒捕,攻城陷邑也叫忠義。看官你想,這喚做什麼說話?」
  • 水滸傳:如果宋江和方臘一起對抗朝廷,最終會有什麼樣的結局?
    相信讀過水滸的朋友都對梁山好漢的結局感到惋惜,很多人都想不明白為什麼有那麼多的路可以走,宋江偏偏選擇了招安呢?當時的宋朝已經飄搖不定、民怨四起,全國各地都掀起了一股起義之風,如果宋江不接受招安,而是和這些起義者一起共舉大事,有沒有可能取得成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