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與尼採

2021-02-23 夢醉瀟湘

《水滸傳》成書大概在公元十四至十六世紀,而尼採(Friedrich Nietzsche)則是十九世紀的德國哲學家,兩者出現的時代和地點相隔甚遠,為什麼要把兩者並在一起來看呢?理由是兩者有共通的議題,可互相參照,令我們對《水滸傳》這本小說的理念以及尼採哲學加深認識(本文的焦點在於前者)。水滸的故事涉及不同的人物,各自因為人海紛爭,殺傷鬧事,被官府追捕,無處容身,唯有落草為寇,聚嘯梁山;後來宋江做了頭領,勢力壯大,遂有歸順朝廷,接受招安的打算。歷來有關《水滸傳》的討論,有兩個問題可以用尼採的哲學來解讀,第一是宋江求招安的舉措,是好是壞;第二是這群遊民的行止,常涉及殘暴不仁的狂性,我們應當怎樣詮釋。[1] 

漢子嫵媚,卻非英雄俠士

《水滸傳》對人的描寫,不管是粗豪或狡詐,均各有特質。其中最有趣的,就是宋江和一群「直性」的漢子(例如武松、魯智深、李逵等)的對比。宋江雖然有「呼保義」、「孝義黑三郎」等綽號,但是細看他行事為人,所謂「忠義」也者,反而更像是籠絡人的圈套,所以評論者說他是「假道學,真強盜」(李贄)、「內小人而外君子」(金聖歎)。至於武松李逵等人物,李贄說他們直性(金聖歎說他們是「上上人物」,而武松更是「天神」)。什麼是直性?用牟宗三的話說,他們「理無大小,罪無大小,一有不義,即時打去」,絕不委曲求全;牟氏對他們甚為讚許:「漢子二字頗美,有氣有勢,又嫵媚,比起英雄又是一格。」 (1984: 232)

留意一點,以這群水滸漢子的行徑,真稱不上什麼英雄俠士(雖然我仍沿用「梁山英雄」作指涉)。武松在鴛鴦樓對張都監復仇,殺絕張的一家老小,又把自己的名字蘸血寫在牆上,殺完人還要喊句「我方才心滿意足」(貫本30 回);李逵也殺過小孩(只是為逼朱仝上山),更誇張的是,在江州劫法場時,輪起板斧不顧一切地砍殺人群,「殺得屍橫遍野,血流成渠」(容本40 回)。其實,相對於在整本小說中一眾水滸漢子對百姓的屠戮,這些例子可謂冰山一角,不少當代論者對這些行徑均什表憤慨。問題是,從倫理學的角度看,除了「憤慨」之外,我們還可以說些什麼呢?

強人、祭司和奴隸

對尼採來說,倫理道德的存在,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原因。它或者只是人的病態的表徵,或者是其自欺欺人的掩飾,甚至是毒藥或興奮劑(GM1 S6) 。所以,如果要全面了解道德行為的性質,有時我們不能單純以它如何違背良心(或有違道德直覺)來判斷對錯,我們要注意某些道德情緒(或信念)的由來。在暗地裡我們是否也在逃避什麼,懼怕什麼。或者我們可以用寓言來想像道德倫理的演變模式,尼採在其著作《道德系譜學》( On the Genealogy of Morality )的首章,即談及了這個故事:幻想在原初社會,也有貴族和奴隸。這些貴族階層的人,大多是歡欣快樂,任性狂野的強人,他們既自由奔放,充滿生命力,亦愛好戰爭、狩獵、舞蹈、狂歡;若感到憤懣不平,他們會馬上回應挑戰,因而不會讓負面的情緒長留心內。

不過,在貴族階層裡面,另有一些作為祭司的,因為體弱而抑鬱。他們雖有怨懟和忌恨,卻不會表露出來,更無力在戰場上堂堂正正與敵人交手。即使如此,祭司的權力欲並沒減退,只是以迂迴的方式表達出來:他們會為「好壞」及「正邪」等概念賦與全新的意義和內容,例如戰爭、力量和歡快已經不再是正面的事, 取而代之的是寬恕、溫柔、自我壓抑、和諧合作等價值。這種轉化,對一眾一直被強人打壓的奴隸來說亦正中下懷,他們反正沒能力在戰場上挑戰貴族強人,遂乾脆宣揚他們自己才是道德高尚的群體,而強人和戰士都是社會的壞份子,理應被剿除或馴化。

尼採的這個故事點出了強人道德和奴隸道德兩套價值理念。現代資本主義社會受基督教文化影響深遠,我們都會傾向接受和諧、有秩序和容許人們計劃將來等等的倫理觀。至於尼採自己,他雖然對祭司的角色深痛惡絕,但也承認這種心態和傾向能創造出深刻、奇詭和多樣性的文化內涵(GM1 S6) 。

宋江作為祭司

尼採曾經再三強調,強人和祭司之間要互相隔離,否則以祭司的聰明和狡猾,強人最終會受其荼毒和馴化,失卻了生命中剽悍原始的力量(GM3 S14) 。在《水滸傳》裡,自從晁蓋一死,宋江在梁山泊當了頭領之後,他就將山上的資源和人事分配製度化,並將聚義廳改名「忠義堂」,宋氏自己亦著力招攬名將,以增加其談判資本;一意策劃招安,三句不離「替天行道、忠君報國」。最重要的是他帶領眾人回歸社會,效命朝廷。自此,晁蓋的世界一去不返,晁氏是大性人,粗豪任性,其自身處處自如,令梁山不同於其他山寨,其淋漓元氣亦吻合武松魯達之風。至於宋江,在山上設建制,水泊之內,已不能自由任性,何異朝廷。此是宋江之山與晁蓋之山之不同。

祭司對他人的「幫忙」,總是充滿弔詭的,尼採這樣形容祭司:

帶著軟膏和香油,但他首先要傷害人,然後才可以作為其醫治者;當他舒緩別人傷口上的痛楚時,同時卻又毒害之。因為那正是他最拿手的技能,他這個魔術師和獵食獸的馴化者,他的存在必然令所有健康的人變成病態,所有病態者變成馴化(GM3 S15) 。

金聖歎斷言宋江之求歸順朝廷,乃是「強盜之變計」,金氏甚為厭惡宋江的手段和偽善。不過話說回來,梁山泊內直性的上上人畢竟屬於少數。當山寨勢力日大,其被緝捕,只是遲早的事,晁蓋的模式並不能讓大多數人安身立命。所以,從大的敘事角度看,宋江求招安是大勢所趨,是為罪人皈依之路。其務實的考慮,是一種俗世化的舉動。雖然破滅了神話,但為了大家的福祉,或許是非如此不可的舉措,而這個醜人,亦唯有宋江能做,能策劃經營——但凡所有社會衝突和運動,總會有些中間人居中斡旋,令大家有個下臺階,不必打到最後。在水滸,宋江正是這個下臺階的執行者。或者,換個角度看水滸的隱喻,用尼採的話說,文化規律於社會所為何事,就是要生養(breed and tame) 一群奉公守法、安份守己的良民;文化(包括道德語言和概念)作為一種工具,就是要控制人的各種本能和怨憤情緒,推祟自我壓抑,以摧毀貴族強人及其理念(GM1 S11) 。

水滸的株連殺戮

讀水滸,很多人都會因其中的野蠻及殘酷行為感到錯愕。在小說裡面,割頭、株連、凌遲等手段屢見不鮮。不獨梁山好漢如此,即使是州縣的知府文官一樣可以很殘酷。例如在青州的慕容知府,以為其大將秦明變節,指撥人馬殺害百姓,便也殺掉秦明一家人口,將其妻子的首級挑在城牆上教秦明看。另外在梁山好漢攻打青州府時,有這一幕:

宋江大隊人馬見城上火起,一齊擁將入來[筆者案:即衝入城門]。宋江急急傳令,休教殘害百姓、且收倉庫錢糧;就大牢裡救出孔明,並他叔叔孔賓一家老小,便教救滅了火。把慕容知府一家老幼,盡皆斬首,抄札家俬,分俵眾軍。(容本58 回)

讀這一段,我們可以留意作者下筆的平實無奇,敘事時竟不帶絲毫現代的人道主義心懷。「一家老小」,若是相識自可營救;若是為敵盡可殺戮。這種剽悍之氣,與我們心目中中國文化溫柔敦厚的「詩教」相距甚遠。除了慕容知府一家遭逢此劫,其他如黃文炳、劉高、梁中書、王太守等文官,於其城破之日無不是被一家翦除的(如黃文炳,更是「四五十口,不留一人」)。明乎此,我們或許不會對武松在鴛鴦樓的暴行很感詫異;唯一分別是前者的株連殺戮只是一筆帶過,在鴛鴦樓的場景則放大了,一格格地展現人前。對此,不少現代的文評家連聲聲討,這卻令我想起尼採說,生活現代社會的人,總是失去了前人的開朗和歡欣。從前的人,對殘酷的活動沒有現代人那種羞怯的表現(GM2 S7) 。我會在下文再談鴛鴦樓事件。接下來我會先討論《水滸傳》中復仇和節慶(festivity) 的關係。

酷刑和節慶

殘酷活動和歡慶,在現代人眼中恍似一個矛盾的組合。他們或會忽視了在盛宴的餐桌上,放著幾多曾經生蹦活跳的生命。(不過現代人對殘酷活動的揀擇、隱閉和曖昧的表現,或者只是反映了他們一些奇怪的欲拒還迎的心態。)尼採也說(GM2 S7) ,上古的人們全都熟知,若沒有精彩的表演,怎會有盛宴的歡快?從前的世界,沒有什麼不可以在一個公共、公開的環境下進行的,而嚴苛的刑罰本身就有很強的節慶元素在內。

在《水滸傳》中,有關眾英雄歡慶復仇的描寫甚多,有些簡潔一點的,如盧俊義殺李固賈氏;有些是比較精細的「大龍鳳」,如梁山眾人對黃文炳的復仇,因為篇幅關係,我會略過後者。以下是有關盧氏的「慶典」的敘述:

忠義堂上,設宴慶賀。大小頭領相謙相讓,飲酒作樂。盧俊義起身道:「淫婦姦夫,擒捉在此,聽候發落。」宋江笑道:「我正忘了,叫他兩個過來。」眾軍把陷車打開,拖出堂前。李固綁在左邊將軍柱上,賈氏綁在右邊將軍柱上。宋江道:「休問這廝罪惡,請員外自行發落。」盧俊義手拿短刀,自下堂來,大罵潑婦賊奴,就將二人割腹剜心,凌遲處死;拋棄屍首,上堂來拜謝眾人。眾頭領盡皆作賀,稱讚不已。(容本67 回)

讀上文時,留意眾人的歡欣自如,雖然筵席間有人會被凌遲處死,但這明顯是必備的慶賀環節,就好像我們在生日會上唱生日歌或在聖誕聯歡會交換禮物一樣。這與尼採對刑罰的看法很相像:

刑罰的殘酷乃是人類社會歷史最悠久的部份,並且是人類最根本的節慶和快樂的來源。即使到了近代,在皇室婚禮和平民節慶中,如果沒有加入處決、酷刑、火燒異端等環節都是很難想像的,同樣假如在貴族家居沒有一些奴隸(creature)可以拿來出氣,可以供人不遐思索殘酷地嘲弄取樂,那也是難以想像的。(GM2S6) [2] 

強人與弱者的復仇

所謂復仇,在強人及祭司(弱者)所表現出來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祭司對仇家的恨意很大,但是因為他的力量太弱,怨毒的情緒在其內心盤桓甚久;他的報復,到最後扭曲變形,唯有加在一些不相干的弱者或人偶(effigy ) 之上。尼採認為與他同期的哲學家杜林(Eugen Dühring) 的反猶太主義正是出自這種怨憤心(GM3 S14) 。至於強人的復仇,卻不會像祭司或現代人般充滿罪疚感及責任意識。強人對敵人的回應,尤如暴風雨來臨一樣,沒來由沒藉口,卻令沿路的草木望風披靡;如此,乃能號令他人,並可被視為自然的主宰(GM2 S17) 。

有關「血濺鴛鴦樓」

武松在鴛鴦樓的復仇,其殘酷的程度與其他的水滸殺戮無異(割頭、株連)。試看以下的段落,其時武松已經在閣樓殺掉了仇人張都監、張圑練和蔣門神,其聲浪引起了其他人的注意:

夫人問道:「樓上怎地大驚小怪?」武松搶到房前,夫人見條大漢人來,兀自問道:「是誰?」武松的刀早飛起,劈面門剁著,倒在房前聲喚。武松按住,將去割頭時,刀切不入。武松心疑,就月光下看那刀時,已自都砍缺了。武松道:「可知割不下頭來!」便抽身去廚房下,拿取樸刀,丟了缺刀,翻身再入樓下來。只見燈明下,前番那個唱曲兒的養娘玉蘭,引著兩個小的,把燈照見夫人被殺死在地下,方才叫得一聲:「苦也!」武松握著樸刀,向玉蘭心窩裡搠著。兩個小的,亦被武松搠死,一樸刀一個,結果了。走出中堂,把閂拴了前門,又入來,尋著兩三個婦女,也都搠死了在地下。武松道:「我方才心滿意足,走了罷休!」(貫本30 回)

對武松的行徑,在明代的文評家中,李贄稍微顯示了不悅,說除了三個罪魁禍首,其他都是「多殺」,不過他在篇末仍然盛讚武松之「以血留字」:「即殺人留字一節,已超出尋常萬萬矣」。至於金聖歎,既是水滸(70 回本)的修訂者,又在文內頻繁地以讀者的身份作評論。在這一回,金氏沿途保持情緒高漲,在旁邊數著武松第幾次出刀、殺到第幾人。以他的看法,這部份是要這樣寫「方快人意」:

寫武松殺張都監,定必寫到殺得滅門絕戶,方快人意,然使夫人深坐房中,武松亦不必搜捉出來也。只借分付家人湊在手邊來,一齊授首,工良心苦,人誰知之。下養娘引著兩個小的,亦只閒閒湊來。(貫本30 回眉批)

從尼採的角度看,金氏自己不知道,他也在參與著武松的筵席慶典;即是說, 在鴛鴦樓一回,其實舉行著兩場宴會:第一場由張都監主持的只是開胃前菜,真正的盛宴乃由武松入樓復仇之後才展開的。這個宴會是由武松復仇的歡快,以及樓內被宰殺的十五人的苦難堆疊而成。金聖歎的題旨只是「千古同歡」,將這種屠殺的狂野及集體性揭示出來;由於這是場集體的歡慶,它也透過金氏的引介向後世的讀者發出邀請。故此,某些文評家對之作出的倫理譴責也許是一場錯誤閱讀:反映我們的小題大做、對反對暴力及殘酷行為的葉公好龍。然而,這也是中國人現代化的過程中無可避免的一環,我們註定要對古時的殘酷行徑予以譴責的,這顯出現代倫理觀在尼採眼中是何等的深閏和幼稚。

如果你問《水滸傳》是什麼?我會說它是一個時代的翻弄,一個前代的紀錄,一個累世的閱讀過程,問題是到了今天我們可以用哪一種眼睛來閱讀它呢?我們為什麼對於他人的苦難不表示一點同情心?假如我們不追問這些問題,那又是否意味著我們的冷酷無情?我們也可以拿同樣的問題去質問尼採。文明的條件是什麼?難道社會秩序本身只是建基於一種對壓制的共識而已?文明、秩序相對於矛盾、壓迫:兩者乃以辯證的關係互相依存,互相補足,就好像祭司與強人,或宋江與水滸直性人的關係一樣。用金聖歎的比喻:「譬如刺槍,本要殺人,反使出一身家數。」明乎此,有關《水滸傳》的文評及閱讀過程,我覺得可以理解為「文明及其不滿」的一種中式演繹。

註:

本文的引文主要來自三本典籍:第一是尼採的《道德系譜學》, 該書共分三章, 每章有若干節;在下文, GM 之後的數字是指章數, S指節數,全部由筆者翻譯自Carol Diethe 的英文譯本。另外, 我也參考了兩個《水滸傳》的版本, 包括一百回有李贄(即李卓吾) 眉批的容與堂本, 以及七十回由金聖歎評述的貫華堂本。詳見文末的參考書目。

這幾句在原文不是連續的,我在這裡是將段落的大意以連貫的形式翻譯出來。

參考書目:

牟宗三(1984).《生命的學問》(臺北:三民文庫出版)

明·施耐庵,羅貫中(2007).《李卓吾評本《水滸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明·施耐庵(2007).《水滸傳》(清) 金聖歎評點(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

Nietzsche,Friedrich (2007). On the Genealogy of Morality . Translated by Carol Dieth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相關焦點

  • 尼採語錄
    ——尼採11、 白晝的光,如何能夠了解夜晚黑暗的深度呢? ——尼採12、 不能聽命於自己者,就要受命於他人。 ——尼採 《查特拉斯如是說》13、 人的精神有三種境界:駱駝、獅子和嬰兒。——尼採20、 所謂高貴的靈魂,即對自己懷有敬畏之心。 ——尼採 《善惡的彼岸》21、 假使有神,我怎能忍受我不是那神,所以沒有神! ——尼採22、 世界瀰漫著焦躁不安的氣息,因為每一個人都急於從自己的枷鎖中解放出來。 ——尼採 《不合時宜的考察》23、 謙遜基於力量,高傲基於無能。
  • 尼採與摩奴法
    尼採是反對民族主義的,他認為民族主義是一種狹隘思想的產物,尼採所關心的並非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興衰,而是整個人類的未來,是人類的終極目標和終極價值。在作者看來,尼採的這種思想不可能與狹隘的摩奴法——有著強大的國家和宗教意識的思想體系——相融合,這與尼採的個人主義和自我獨立的思想也是矛盾的。那麼,尼採為什麼會說一些讚美摩奴社會的話呢?事實上,這是為了批判的需要而做的。
  • 莎樂美與尼採
    當弗羅琳問及第一印象如何,尼採的評價只有短短的一句:「那是一瞬間就能徵服一個人靈魂的人!」與尼採相比,莎樂美則要冷靜得多,在她眼中,尼採的形象顯然不是什麼白馬王子的形象,與那些自己常見的華服盛裝丰神秀貌的貴族青年相比,尼採簡直無異於山野狂夫。
  • 尼採誕辰|尼採在著作中如何談論女性
    2020年10月15日是尼採誕辰176周年。作為十九世紀德國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家之一,他的文風深刻而又極具顛覆性,也往往發常人所不能發之語,「上帝死了」、「重估一切價值」等著名論斷影響深遠。其中,他關於女性的諸多論述也極富爭議性,許多表述都讓人覺得,尼採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厭女者。那麼,從尼採的哲學著作中看,他如何理解女性?
  • 尼採是自然主義者嗎?
    在《尼採論道德》一書中,他把自然主義分為方法性自然主義和實質性自然主義,並認為,無論在方法性上,還是在實質性上,尼採都是自然主義者。理察·沙赫特批評認為,萊特試圖將尼採的自然主義科學化,然而,科學自然主義卻是尼採所鄙視的東西。與其說尼採的哲學是一種科學自然主義,不如說他的哲學是科學自然主義的解毒劑,也就是說,尼採在尋找一種科學自然主義的替代性方案。
  • 尼採的秘密檔案
    莫比烏斯訪問了許多尼採學生時代的朋友,想要追溯尼採的性活動,但是沒有收穫。他的結論相當站不住腳,他認為,雖然性對尼採沒有什麼吸引力,「而且他缺少對性的強烈欲望,一個健康的男人有這種正常需求,才會願意將自己奉獻給一位女性」。但是尼採一定對性相當好奇,至少會去嘗試一次。
  • 精選|尼採名言
    尼採的母親是一位虔誠的新教徒,名字是弗蘭切斯卡·奧勒(Franziska Oehler)。尼採是他們的長子。尼採還有一個妹妹和一個弟弟。他的妹妹出嫁後叫伊莉莎白·福爾斯特-尼採(Elisabeth Forster-Nietzsche),後來成為著名的尼採著作編注家。他的弟弟在兩歲時就夭折了。  尼採的生日恰好是當時的普魯士國王弗裡德裡希·威廉四世的生辰。
  • 你看過尼採的書,但是你聽過尼採的音樂嗎?
    這段評論的對象並不是大名鼎鼎的演奏家,而是他們演繹的對象——尼採的音樂。當晚的曲目包含了尼採創作的藝術歌曲,鋼琴四手聯彈和戲劇配樂朗誦(Melodram)。尼採,在我們印象裡一直是最富創造力和顛覆性的思想家,但他作為作曲家的另一重身份常為我們所忽略。
  • 叔本華、尼採與音樂
    我們都知道叔本華和尼採主張意願主義,他們認為最真的東西是Wille或will,就是意願 (有時也有「意志」的意思)。他們這一思想的提出震撼了西方哲學的基礎,在此以前西方哲學是以唯智主義為特徵的,到叔本華和尼採,就開始有了重大變化。
  • 轉載:尼採的名言
    尼採的名言弗裡德裡希
  • 尼採:超人哲學
    尼採主張的是「超人哲學」,唯意志主義。尼採自詡為太陽是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的第一卷開篇部分。
  • 尼採的超人
    其實,美漫的超人形象,很大程度上借鑑了尼採的超人(Übermensch)哲學。尼採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中闡述了超人:超人看普通人,如同普通人看猿類。超人超越人類,如同人類超越猿類。美漫的超人,是尼採的超人的具象化。DC公司對尼採理想中品質道德的完人,賦予了上天入地的超能力,用以維護正義,滿足青少年英雄俠客的幻想。
  • 讀書尼採《權力意志》
    這些遺稿最初並不受到人們的青睞,但二十世紀初,雅斯貝爾斯、海德格爾、馬塞爾等哲學家紛紛致力於研究尼採極其學說,尤其海德格爾著《尼採》兩大卷,專論《權力意志》中的思想,尼採這一時期的成就才受到了應有的重視。  雖然尼採在自己的筆記中提到,《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只是作為他哲學的前廳,但不幸的是,他真正的哲學大廈還未建成,他就中道崩殂了。
  • 林志猛 | 尼採的悲劇世界觀
    在《悲劇的誕生》正式出版前,尼採寫過多個小冊子,如《希臘音樂劇》、《蘇格拉底與悲劇》、《悲劇的起源和目的》等等。《悲劇的誕生》由這些小冊子修改、刪定而成。[2] 這是尼採借用叔本華的術語,參叔本華:《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石衝白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第23、25、43、61、63節。
  • 尼採給我們的啟示
    尼採名言為什麼人會痛苦,為什麼社會化程度越高的人越是痛苦。思索的尼採尼採是一個我不熟悉的人,曾經一度以為他是一個自大狂,但是他有一個故事深深感動了我。晚年的一天,尼採從街上走過,看到一個馬夫用皮鞭狠狠抽打一匹馬,尼採撲上去抱住馬頭,痛苦流涕。
  • 尼採 | 虛無主義的威力與無能
    殊不知,尼採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中,借老婦之口說出的這句話並不代表他個人對女性的看法。因為恰恰在這方面,尼採有點過於羞怯。在他年輕時,父親就去世了。從此以後,就剩下幾個女人伴隨著他:祖母、母親、兩個姑姑、妹妹。儘管如此,也許正因為如此,尼採對女性一直懷有某種難言的恐懼。大學讀書時,尼採有次發現在緊閉的更衣室裡有位女郎。雖然他在這種情況下也能壯起膽子喝彩一番,卻是在其他同學的保護下才敢如此大膽。
  • 尼採,人生大師
    尼採黛荷翁作品選尼採(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弗裡德裡希·威廉·尼採,1844~1900,德國人)這傢伙確實動腦筋了,人家說得多好啊,不愧為世界級大哲學家尼採說過:你要搞清楚自己人生的劇本——不是你父母的續集,不是你子女的前傳,更不是你朋友的外篇。他還說過:對待生命你不妨大膽冒險一點, 因為好歹你要失去它。人家還說過:如果這世界上真有奇蹟,那只是努力的另一個名字。
  • 尼採超級5怎麼樣?尼採超級5評測
    隨著手機運用的越來越廣泛,智慧型手機的出現不僅可以讓我們更加方便的獲取課外知識,還可以豐富我們的生活,購買以及提高工作效率等等方面,而隨著手機產品的不斷增加,企業在生產手機也越來越科技化和創新,尼採超級5作為尼採一款跟蘋果5外型相似的手機,它究竟怎麼樣呢?下面就讓我來為大家介紹一下尼採超級5這款手機吧。
  • 尼採是叛逆者的導師
    ——貓 黍第一次知道尼採是因為一個姑娘。這個姑娘,是當時我一個同事。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個性籤名。她的籤名是。我就是尼採!我心想,大多數人的籤名都是什麼,心中無敵,而無敵於天下;男人只說三分話,七分留著打天下;慎於言,敏於行;勤奮到感動自己等。
  • 薩瑟 | 尼採的《快樂的科學》
    與其他書中的尼採相比,這部著作中的哲學家尼採顯得更和藹可親、更會循循善誘、更感人至深(這部書的出版時間也進一步保證了它表達的是尼採成熟期的思想)。實際上,我認為,如果我們在閱讀尼採的其他著作時都與這部書聯繫起來,並據此解釋有關的問題,那麼,我們會更好地理解和欣賞尼採的哲學思想。寬泛地說,尼採想通過《快樂的科學》表明他準備怎樣履行「順化」人性概念並使我們重新思考人的可能性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