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超在《金剛川》和《集結號》(右圖)號中的劇照。
鄧超上一次飾演軍人還是2007年上映的《集結號》,巧的是,他飾演的炮兵軍官趙二鬥,也在抗美援朝戰場上有很多戲份。當《金剛川》 劇組找到他,他一看主創陣容,毫不猶豫就答應了:「我和路陽導演一直屬於在這一行遙遙相望,總是想合作但很多次都沒有機會,這一次在《金剛川》裡相遇了,對於我來說是一種興奮又期待的事情,這好像也是一種巧合,《集結號》裡我也是個炮兵團的連長,這次也是炮兵連連長,要用盡一切辦法去找到當時高福來連長的狀態。」
在找狀態的過程中,鄧超最感謝的是路陽、管虎給予他的表演創作空間。他第一次讀到劇本以後,認為高福來連長雖然戲份不多,但他對部隊的關愛,和李九霄飾演的班長劉浩之間產生兄弟情等都很感人,而他自己也是一個充滿勇氣和責任心的熱血軍官,也非常想衝鋒陷陣,但因為軍令必須「修橋」,送大部隊過橋。鄧超和路陽討論了一些人物塑造的方向,包括他與劉浩的兄弟情,如何把這麼多年的戰友情誼做到細膩、獨特,也讓觀眾相信。「我們的方言在片裡很重要,最開始我也很擔心,因為江西話的普及程度真的不高,但是老路一直給我信心說這樣做肯定可以。現在看來家鄉話是很重要的,你是四川的,我是江西的,當年大家就是這樣天南地北地共同去抗美援朝,這裡面充滿著中國戰士滿滿的情懷。」
鄧超和李九霄在《金剛川》中飾演戰友。
片中,劉浩一直想要衝鋒立功為戰友拿回勳章,高福來則一直表現出比較「穩」的一面,他們有一場戲因為家鄉話吵架,劉浩調侃「我跟了你三年,一生氣你就說你那個家鄉話,我們就聽不懂啊」,轉頭高福來問現場一個士兵聽沒聽得懂自己說話,士兵顯然是沒太聽懂,回答說「不渴」。鄧超表示,這段對話都是在現場即興創作的,劇本裡是沒有的:「雖然很多都是第一次合作,但是很奇怪的是我們演起戲來真的有很深刻的默契。現在中國電影工業體系越來越成熟,拍攝更人性化,電影永遠像夢一樣,把故事講得細膩,就可以打動人。」
《金剛川》拍攝時期正好與鄧超正在做《我和我的家鄉》之《回鄉之路》後期有衝突,那時他的時間也很趕,還要在兩個不同的劇組之間輾轉,從《回鄉之路》中飾演的喬樹林跳到高福來,兩個完全不同角色給他的表演增加了很多難度,同時還有身份的轉化,從導演思維要跳躍到演員的立場:「對於我來說難以完成的是當時還在忙《我和我的家鄉》,喬樹林因為是一個有點騙子一樣的暴發戶的感覺,角色增肥了將近30斤,面對高福來的時候需要迅速瘦下來,基本上全片是『吸著』肚子演的,記得拍《金剛川》時好幾次是到了機場,準備登機了又接到通知丹東的汛情還是拍不了,因為一直在下雨,水淹沒橋的這個時間是是佔大多數的,能完成真是很難,也是難以複製的。」
鄧超。攝影/新京報記者郭延冰
面對一個最開始很多人都認為是不可能完成的事,鄧超說自己的壓力完全可以忽略不計,「三位導演、5000人的幕後團隊,大家在短時間完美配合,一起負重前行,對於我來說更是一個學習的機會。就職責來說我就是一個演員,把高福來演好,這個身份我沒有太大壓力,但三位導演的壓力更大,我特別請欽佩他們,也非常希望下一次,無論是如何合作,都有和他們再繼續的機會,至於是什麼樣的,就交給未來吧。」表演上,鄧超依舊認為每次創作都像經歷了一場磨鍊,你越重視這個角色,就越會如履薄冰:「你會越覺得我如果塑造不好怎麼辦?每一次歸零,就像出生開始時,每個角色就像孩子,有它的出處,它的性格,它的故事,這也是表演的快樂源泉,也是這個工作的本質。」
新京報記者 周慧曉婉 攝影 郭延冰
編輯 黃嘉齡 校對 吳興發
來源:新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