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您也有過這樣的經驗:小時候,一邊跳繩,一邊口裡念著:「小皮球,香蕉油,滿地開花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念完以後,還會因為歌詞逗趣,而和小夥伴們笑成一團。
兒歌,是這般輕鬆、有趣,融入每個人的童年裡,可能我們從小就會開心念起,卻不知道作者是誰,也不知道,它是兒童文學裡最普遍及源流久長的一個類型呢!而且,學習兒歌對小孩子而言,樂趣多多、學習多多。
1、兒歌具有強烈的音樂性
其實,兒歌本身的音樂性極強,極富節奏感,比如:「大頭大頭,下雨不愁,你有雨傘,我有大頭。」是個音節短促(四個字為一音節),卻強弱有致(弱-強-弱-強)、活潑好念又易懂的兒歌。由於它的節奏像鼓聲,短促有力,易吸引人注意,又因音節短而易於記誦,所以對於一歲的幼兒,就像鈴鼓一樣有吸引力;若能配上曲子,自然更能吸引孩子去仔細聆聽。
2、兒歌押韻,好記易念
而且,兒歌重押韻,也同樣地使兒歌易於記誦,適於譜曲,並因孩子在聽或念時,有期待韻腳的喜悅,所以倍增吟念的樂趣。
兒歌的押韻其實也有很多種,最常見的是押尾韻,比如:「小貓咪,過河西,跟奶奶,吃東西,扯花布,做花衣。」是在句子停頓的地方押「一」韻;又如頭尾交互押韻的這首:「牆上落上一個瓜,打著小娃娃,娃娃叫媽媽,媽媽抱娃娃,娃娃罵瓜瓜。」是將每一行的第一個字,隨著前一行的最末一個字,押「丫」 韻,造成句句串連的趣味效果。
這些不同韻腳的趣味,讓正在學字、「實驗」用字的孩子,得到嘗試新字的趣味,因此孩子會樂於經常吟念。有時,他還會自行借用兒歌句型,創作自己的兒歌,比如將傳統兒歌:「星期一,猴子穿新衣;星期二,猴子肚子餓;星期三,猴子去爬山……」改成:「星期一,猴子去巴西;星期二,猴子跑第二;星期三,猴子撐雨傘……」。
3、最佳的語言入門教材
兒歌也是孩子最佳的語言入門教材,因為它是以相當簡潔、凝練的用字,配上常用的句型,傳達了一些通俗、平易近人的內容,讓孩子在無形中培養對文字及聲韻的敏感度。就像常背唐詩的人,不會作詩,也會吟詩;常聽、常念兒歌的孩子,也會在潛移默化中,學到許多歷經數代錘鍊的句型及用字,無形中增進了語言能力。
4、兒歌內容親切,具故事性
此外,兒歌中慣有的喜感、幽默手法、誇大的情節,再加上常以孩子最感興趣的動、植物及日常事物為描寫對象,都易讓孩子對內容感到親切、有趣,而樂於吟念。
比如:「小老鼠,上燈臺,偷油吃,下不來,叫媽媽,媽媽不來,叫爸爸,爸爸不來,嘰哩咕嚕滾下來。」在這首兒歌中,有小老鼠從事吃東西不成(多像孩子內心常有的念頭啊),還一屁股跌倒在地的卡通式逗笑畫面,難怪孩子喜歡吟念。
而且在吟念的過程中,孩子有運用幻想力的快樂,有宣洩情緒後的放鬆,有獲知動植物習性的學習,也有「出口成章」所帶來的莫名歡喜,彷佛他自己是個小詩人;而故事中所傳述的一則「短篇故事」,也讓孩子自覺是個「說故事的人」呢!
5、兒歌擴展孩子的想像力
想像力的擴展,也是好用比喻、擬人法等的兒歌所帶來的優良效應。比如在「又會哭,又會笑,三隻黃狗來抬轎,一抬抬到城隍廟,城隍菩薩看見哈哈笑、」裡,跟著像小孩兒一樣愛哭愛笑的小狗去抬轎,都能讓孩子在腦海裡營造出不同於日常生活的畫面,擴展了孩子的想像空間。
6、兒歌具有遊戲性
兒歌不只可以吟念或吟唱,有些更鼓勵孩子「比手畫腳」、「唱作俱佳」。比如:「大拇哥,二拇弟,中三娘,四小弟,小妞妞,來看戲。手心,手背,心肝寶貝。」鼓勵孩子邊念邊輪流伸出五根指頭。
另一首「拉大鋸,扯大鋸,姥姥家,唱大戲,接姑娘,請女婿,小外孫兒也要去……」,則是讓大人小孩對坐,雙手握住,一拉一推,前俯後仰,像是在拉鋸子的模樣,讓孩子獲得遊戲的快樂。
7、兒歌為童年綴滿笑聲
兒歌為不同年齡的兒童,提供了各種不同的快樂與潛移默化的學習。趁早讓孩子接觸兒歌,孩子的語言發展必將受益,孩子也將享受前人流傳下來的智慧結晶,帶給孩子無限歡樂的童年。
目前市面上有許多參酌傳統兒歌體例而寫出的創作兒歌,有的甚至是以方言來創作。有心的父母均可選購給孩子聽,讓孩子也享有同我們一樣快樂的童年,而不是讓孩子在缺乏遊戲空間的都市裡,度過一個以水泥牆為背景的平淡無趣的童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