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來,想嘗試通過不食五穀,以期延年益壽甚至羽化登仙的不乏其人,這種獨特的修行養生方法被稱為「辟穀」。雖然避開五穀雜糧,但仍需要服用一些既能滿足口腹之慾,又可以起到益壽延年功效之物,黃精便是其中一員,有著「長生藥」之美譽,備受養生人士的推崇。
一、黃精之藥名
黃精入藥,歷史悠久,在歷代本草中均有記載,並誕生了一些有趣的別稱。有的為了強調其外形特點及生命力,命名雞頭草;有的根據其在道家養生文化中的屬性特點,取名鹿竹;有的則為了凸顯其功效特點及藥食兩用的特性,賦予仙人餘糧的美稱。
1.雞頭草 雞頭草形象地描述了黃精的外形特點及頑強的生命力。黃精根狀莖肥厚,常呈結節狀或連柱狀,外形呈現不規則的圓錐狀,頭大尾細,形似雞頭。黃精原植物多生長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灌木叢、陰坡或溝谷溪邊,適應性強,生命力強,如同雜草一般,故名雞頭草。
2. 鹿竹 以鹿為名,一方面黃精是野鹿多食、愛食之物;另一方面鹿多幽居山林,逐食良草,安於自然,追求恬淡、清淨的生活,與道家的隱士精神契合。因此,道家常將鹿視為仙獸,是仙人的坐騎。此外,黃精一枝多葉,葉皆對生,葉片呈條狀披針形,先端漸尖並拳卷,其葉似竹,故名鹿竹。
3.仙人餘糧 此名強調了其藥食兩用的品性。作為藥用,黃精服用後可以令人益壽駐顏、輕身延年,是道家修仙養生之必備靈藥。作為食用,黃精甘美易食,味道可口,特別是在災荒之年可以代替糧食,故有餘糧之稱。
4.黃精 「黃」字一方面描繪了黃精的顏色,其色生黃熟黑;另一方面則代指土,強調了黃精的土性:取之於土,補土之體,充土之用。黃精的藥用部位為地下的塊狀根,是藥中精華所聚之處。其吸取坤土之精華,得土之衝氣,俱土德之全,獲天地之精,古人譽之為黃土之精粹,故名黃精,又名地精。「精」字不僅體現了其「柔軟而滋潤」的藥用特點及養生功效,還展示了黃精複雜而精細的炮製過程。生品黃精通過九蒸九曬,再用白酒噴灑九次而成黑色,這便是臨床常用的制黃精。「九」在道家中認為「數之極」。採用這種炮製法能使黃精充分發揮其藥效,取其精華。
二、黃精之食用
黃精口感怡人,性質滋膩而平和,不但可以替代糧食以果腹,而且可以作為糕點、菜餚、湯水、藥酒、藥膳等形式在飲食中廣泛應用,特別是在一些慢性疾病的食養、食治中有著特殊的地位。
「食肉者勇敢而悍,食谷者智慧而巧,食氣者神明而壽,不食者不死而神。」這裡的「不食」指的就是辟穀,即不食五穀之意。辟穀又名卻谷、卻粒、絕谷、去谷、斷谷,起源於先秦,盛行於唐宋,是古代養生家經常採用的一種修行養生之法。但真正的辟穀絕非完全不吃東西,它所「闢」的只是諸如五穀雜糧之類的「人間煙火」。在「闢」的同時卻需要另有所「取」,「取」的便是谷麥飯食以外的雜食藥餌以果腹充飢。黃精自古以來便被道家視為辟穀服食的要藥,有「草芝之精」之稱。黃精被譽為集大地之精華,採天地之靈氣,是以前尋常百姓渡過災荒之年的救命糧草,其味甘甜,食用爽口,且久服耐寒暑、不飢、輕身延年,可以達到潔淨身心、延年益壽的目的。
三、黃精之藥用
黃精屬於百合科植物,入藥部位為根部,生長在溼潤、蔭蔽的地方,尤其是土層較厚、疏鬆肥沃、水分充足的土壤中,具有喜陰、耐寒、怕乾旱的特性,盡得土性之物。目前將黃精歸類於補虛藥中的補陰藥,認為其味甘性平質潤,入肺、脾、腎三經,具有補氣養陰、益肺健脾補腎的功效。主要用於以下幾個方面:
1.益肺氣、補肺陰用於肺氣不足、肺陰虧虛的病證。黃精性味甘平,入肺經,既可益肺氣,又能養肺陰,適用於肺氣不足、肺陰虧虛的病證,如咳喘、自汗等,尤宜於肺陰虛之咳嗽。
2.補脾氣、養胃陰用於脾氣不足、胃陰虧虛的病證。黃精色黃具土性,汲取土壤之精華,味甘性平,歸於脾胃經,乃補脾氣、益胃陰之要藥,常用於脾胃虛弱之證,出現神疲乏力、飲食不振、面黃肌瘦、四肢倦怠、慢性洩瀉、脈象虛弱或口乾食少等症狀。
3.養腎氣、補腎陰、益腎精用於腎虧病證。黃精性味甘平,性質滋膩,歸於腎經,乃平補腎臟,是治療腎虧的常用藥。無論腎氣不足還是腎陰虧虛,或腎精虛損,黃精均可用之。
黃精雖然性質平和,無明顯不良反應,但其質地黏膩,易助溼生痰滯氣。因此,對於脾虛痰溼內盛,氣滯不暢者不宜服用。
專家簡介
楊柏燦,上海中醫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華中醫藥學會中藥基礎理論分會副主委,上海市藥學會常務理事,老年藥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世界針灸教育專家委員會委員,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文化科普巡講團巡講專家。
【來源:陸家嘴金融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