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抗日劇」似乎成為中國螢屏的流行語, 劇情五花八門,神劇情不時出現,遭到觀眾們的各種吐槽,甚至有網友調侃:「 中國橫店每年殺死的鬼子可繞地球2萬圈。」
其實抗日劇並非中國獨有,朝鮮半島曾遭日本殖民,如今在韓國也有關於抗日題材的影視作品,只是不常用「抗日」這個字眼來描述。這類作品相對韓國其它題材影視劇而言,數量也不多。
《新娘面具》劇照
韓國電視上播出的節目分幾大種類,大致可分為現代家庭、愛情劇,古裝歷史劇和綜藝節目,但抗日題材的電視劇比較少見。 筆者查詢發現,韓國最近拍過的一部與抗日背景有關的連續劇,是2012年一部改編自漫畫的《新娘面具》 。 「新娘面具」在劇裡是一個蒙面俠客的名字,在日本佔領朝鮮半島時期,他本是帝國警察,在劇裡武功高強,被塑造成一個抗日英雄的形象。雖然談歷史,但這部劇更多是一部偶像劇。
《京城往事》劇照
再來看一看韓國大熒幕上的抗日電影作品,其數量比電視劇多一些。比如早些年的《京城往事》 ,採用了戲說歷史的方式,如「朝鮮哪兒有金子,都運到日本去了」的臺詞,以及日本軍人訓斥親日韓國人為「朝鮮豬」等。在這部劇裡,歷史的恥辱感被輕佻的氣氛和喜劇橋段衝淡了。影片裡「偽造的鑽石」也成影片對自身的隱喻。
《登陸之日》劇照
相比之下,2012年上映的《登陸之日》顯得更為厚重、嚴肅。該影片是一部韓美合拍戰爭片,以二戰為背景,講述被日本軍徵集作戰的朝鮮半島士兵們從關東軍對抗蘇聯,到被迫成為蘇聯士兵對抗德國,再到成為德國納粹士兵抵抗諾曼第登陸的故事。這裡的主人公金俊植更代表了韓國人想像中的二戰形象,具有堅強隱忍,崇高的人格。
《鳴梁海戰》劇照
去年上映的一部《鳴梁海戰》火爆整個夏季,觀眾群覆蓋了韓國各階層,該片講述了抗倭名將李舜臣,率領僅存的12艘戰船,痛擊日寇330艘戰船組成的龐大艦隊,最終創下了世界海戰史上以少勝多的經典案例。 該片算是一部基於歷史的抗日劇。
總體而言,韓國有關抗日題材的影視劇並不太多,究其原因,筆者認為,這在一定程度上與歷史有關。從1910年到1945年三十多年時間裡,整個朝鮮半島都淪為日本殖民地,期間雖也爆發過反抗運動,但都被血腥鎮壓。當時抗日主戰場在中國,半島的抗日活動也已發展到中國部分地區,所以,在某種程度上,半島本土也就沒有那麼多歷史素材,可供日後的編劇們取用。
資料圖片:韓國慰安婦舉行抗議
但筆者更傾向於認為,在一個影視作品以市場為導向的國度,抗日劇不多見,恐怕更多與這類劇在韓國觀眾中缺乏關注度,難以與其他作品爭搶受眾有關聯。對於韓國人而言,與其通過影視劇宣洩對日本右翼歪曲歷史、「索要」獨島主權等各種行為的不滿,還不如直接去日本駐韓國大使館來場示威活動(韓國民眾把慰安婦碑直接建到了日本大使館門前),或者發動韓國海外僑民四處給日本保守政府「添堵」——如在美國多地建慰安婦紀念碑、推動歷史問題決議案等——這樣的行動更為直接和有效.
來源:新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