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眾號平臺改變了推送規則,每次閱讀後,請給我的文章點一下「在看」。
這樣,每次更新推送才會第一時間出現在你的訂閱列表裡。
原題:《正義之裁》——一部關於日本刑事司法的教科書式影片
性騷擾在日本是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日本政府一個研究小組公布對632位女性的調查報告表明,三分之二的年輕女性在公共運輸工具裡遭到過性騷擾。社會呼喚消除色狼作案機會,日本13家鐵路公司在31條線路特設「女性專用車廂」。
1996年至1997年,日本警方開展「消滅痴漢行為「。東京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城市之一,公交車上俗稱「電車之狼」的猥褻行為也很常見,影片設置地點就是東京早高峰的電車上,爭議是徹平是否是騷擾人的事實認定。圍繞於此,控辯審、當事人等各類群體粉墨登場,小小一案成為日本司法實踐的透視景深。
我對日本刑事司法了解不多,有限的了解來自於書本閱讀,也希望通過對影片研磨加深理解。在日本,部分微罪案件不進入訴訟程序,而是以罰款等刑罰外措施脫離刑事程序,即司法前處理。不移送處分、檢察官起訴猶豫都是司法前處理,這一處理有助於中止程序,也會鼓勵犯罪嫌疑人接受訓誡、鼓勵賠償損失、主動道歉等,預防再犯也撫慰被害。但是,司法前處理很多是行政機關做出的彈性處理,既有特效也有危險。所以影片伊始,處理大量此類事件的山田警官,忽視衣物纖維鑑定和指紋識別等正常物證提取,無視徹平辯解急於誘導認罪,值班律師也同樣認為徹平認罪是「明智」之舉,於是力勸徹平認罪。畢竟實踐表明,歷經庭審程序後無罪開釋的可能性很小,定罪率是99.9%,選擇認罪罰款走人,豈不是趨利避害、順理成章的選擇。但徹平堅決不認罪,於是案件一路經過偵查、起訴、庭審直至判決、糾錯。不可否認,猥褻案件屬於輕罪,供證一致不難處理,但其中也不乏棘手情形。受害人舉報真摯可信,需要司法支持,惡行理應受懲,犯罪放縱也極有可能導致再犯。但是,與此對應,無辜者的自尊同樣應小心呵護,「什麼都沒做過卻被當作犯人起訴,甚至被判有罪」,更是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所以,司法人對待每一個案件,都應當保持必要的尊重與重視,嚴格證據取證,細緻證據認證,杜絕偏見與私念,防止先入為主,正確適用法律。性騷擾犯罪行為隱蔽,調查取證困難, 事實認定有難點。難點分別在於猥褻行為有無和行為人鎖定。
影片中,公開聆訊,女孩證言真實可信,認定猥褻行為存在無疑;但是,女孩不認識徹平,主觀上無誣陷動機,目擊指認是否準確無誤存疑。隨著訴訟進程推進,女孩雖無誣陷故意卻有指認疏漏,已逐漸被發現,說明案件在人員鎖定方面存在合理懷疑,而初期取證疏漏也造成補強不能。對此如何處理,則不啻為考驗控、辯、審三方立場的試金石。在女律師表示不願為痴漢辯護時,他表示要先確定情形,不能先入為主,以理性代替偏見;
值班律師行為失誤,他對值班律師的評價,既體現對律師生態深刻洞察,也保持了對律師職業操守的堅持;
積極尋找證人出庭,證明徹平在電車上碰到證人時主動道歉,這不符合「痴漢」行為表現;
而在庭審詢問被害人時,敏銳捕捉到「看到顏色相似外衣的男人」內容,延伸闡述眼神有轉移,說明在行為人確認上存有漏洞;
徹平接觸羈押後,適時提出模擬實驗,結果證明徹平如果縮手會被門擋住,現實狀況下徹平不可能是猥褻人,而左側男人則具有猥褻的空間條件,證明有罪指控存在不可排除的合理懷疑。
上述調查取證和庭審辯護相互結合,步步為營,瓦解指控體系,也影響到前法官的判斷,雖然在判決當時沒能有力扭轉,但相應取證在後續糾偏中一定發揮了重要作用。相比較而言,影片中警官、檢察官與法官的表現都存有遺憾,雖然前法官對證據矛盾關注,但中途更換後這一關注卻沒能延續,訴訟結果並沒有根據證據變化動態跟進,差強人意。但是這也正是影片力圖抨擊的司法現實,精密司法現象,也就是影片中多處提到的99.9%定罪率問題。在定罪率高達99.9%的情況下,法官判無罪意味著否定警察和檢察官的證據,有時也要經受住社會壓力,畢竟法官個人生活中也面臨家庭負擔、升職壓力、工作調動等諸多問題,於是就有部分法官不能堅持無罪推定、疑罪從無,先入為主,即使攻防對壘已經發生變化,仍然堅持偵查視角的證據,對認定結果不能動態調整跟進。無罪推定原則是現代法治秩序的保障,實體上為解決證明不能和證明不力提供依據,程序上則解決嫌疑人的訴訟地位和舉證責任承擔。影片很明顯的表現了訴訟中的有罪推定思路:基於有罪推定,警察自然急於從嫌疑人口中獲取供述,而不是先去查證;基於有罪推定,檢方出示色情雜誌的證據;基於有罪推定,法官罔顧先前供述錯誤,不認可合理解釋和當庭辯解。司法現象來源於司法發展進程的歷史定位,上述現象的產生也是日本司法改革進程中的局限所致。日本刑事訴訟現代化進程先後融合了德、美元素,逐漸形成自己的特色體系。對美國法的借鑑始於戰後,美國法的特點在於分散性以及民眾參與,但這些在移植過程中難免水土不服,出現排斥反應,繼受的理念沒有完全落實到現實,而產生的反作用則是過度倚重偵查,審判依賴審前證據,訴訟動態性弱等現象,這也正是松尾浩也教授總結的精密司法現象。錯案釀成有其特殊的司法構造、特殊的訴訟邏輯,影片融合司法內外的視域,充分展現日本司法生態及背後的主導因素,是一部優秀而深刻的法律影片。日本司法存在的問題由來已久,司法官表面上大同小異,但實際上每個人的思考方式和司法理念都有所不同。從事司法工作的法律人一個共通點,就是都會與普通市民相遇在他們一生中最重要而且最艱難的時刻。司法人的角色本身就容易帶有先入為主的觀念,如果邏輯理解和社會經驗不足,不正視司法高度細緻化的現實,主動窮盡一切證據調查、事實認定,就很可能形成誤判。當然,本案在錯案形成後戛然而止,之後的糾錯並未得以展現,但其實糾錯過程更應觀察思考。畢竟「與成功案件相比,錯案更能夠讓我們學習更多,而與形成錯案相比,糾正錯案的過程更加耐人尋味。」今天又是消息及時更新的一天,早早完稿更祈願平安。希望,明天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