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灰熊突擊炮進化史:德軍生不逢時的巷戰利器

2020-12-23 騰訊網

▔▔▔▔▔

1936年曼施坦因提出了建立突擊炮部隊的設想,他建議為每個步兵師配備若干的突擊炮連(一個連有6門突擊炮),用來配合己方地面部隊發動進攻,向步兵提供直射火力,清除步兵在進攻道路上遇到的一切防禦工事。

然而隨著戰事的不斷發展,尤其是蘇德戰爭爆發後,德軍在蘇聯紅軍海量裝甲力量面前越來越顯得力不從心,於是更多的突擊炮就被迫換裝了長管的反坦克炮充當起了坦克殲擊車的角色。

在這種情況下德軍突擊炮的發展就逐漸的走向了兩種完全不同的方向,一種是裝備有長身管火炮用於反坦克作戰,而另一種則裝備有短身管的大口徑火炮用於支援步兵。

StuIG33B型150毫米突擊炮

▲德軍SIG33(sf)型150毫米自行步兵炮和2號150毫米自行步兵炮,這些武器原本是為了應對德軍重型步兵炮機動不足的產物,後來發現其非常適合前線步兵使用,在功能上多多少少和突擊炮有些類似

從1940年到1942年的這段時間內德國人相繼發展出了SIG33(sf)自行步兵炮和2號150毫米自行步兵炮,步兵炮不同於大射程的榴彈炮和加農炮,身管一般較小但是口徑極大,能夠伴隨步兵作戰並發揮自身的火力優勢清除那些步兵進攻道路上的防禦工事、掩體陣地等,其發揮的作用一點都不比早期的突擊炮低。

但是在使用過程中這兩款自行步兵炮也是毛病不斷,比如兩款自行步兵炮都有重心過高的問題,這會大幅影響車輛的穩定性和隱蔽性,而且這種開放式車體的車輛防護性極差,很容易就被擊毀。

直到1942年的夏天史達林格勒戰役進入了最激烈的巷戰部分,德軍為了提升在巷戰中的火力支援能力,計劃於1942年秋研製一款威力更大的重型突擊炮用來替換已經日漸乏力的裝備Stuk37型24倍口徑比的短身管75毫米火炮的突擊炮。

▲德軍的SIG33B型150毫米突擊炮,和前面兩款自行步兵炮比起來SIG33B突擊炮採用了封閉式戰鬥室,正面裝甲厚度達到了80毫米,而且頂部的間接瞄準鏡也被圓形的鋼板保護了起來,因為在巷戰中戰車的防禦壓力相對較大,而且攻擊可能來自四面八方。但是這樣一來整車的視野就會變得特別差,離開步兵單獨作戰就是一個活靶子,德軍裝備的24輛SIG33B突擊炮除了一輛在史達林格勒被蘇軍繳獲外,其餘的均被擊毀,下圖是SIG33B突擊炮為數不多的影像,同時該車也是灰熊突擊炮的直接祖先

最終這個任務落到了阿爾凱特廠頭上,由於軍方要的很急,所以整個設計研製工作非常神速,在整個10月份內阿爾凱特廠就交付了全部24輛訂單。該突擊炮是在三號坦克底盤偏左的位置安裝了一門SIG33型150型步兵炮(備彈30發)。

但是仰角只有可憐的25度,左右射界各為3度,這大大的限制了150毫米步兵炮的發揮。戰鬥室整體採用了密封箱式的設計,正面裝甲厚度為50毫米焊接鋼板+30毫米鉚接鋼板,側後裝甲厚度分別為50毫米和30毫米,頂部為20毫米,這樣的設計使得SIG33B突擊炮能夠頂著敵方的火力發動打擊。

42型三號突擊炮

▲位於美國巴頓坦克博物館的42型三號突擊炮,其實早期的42型突擊炮都安裝有炮口制退器,1944年後德國人認為其作用不大,除了已經安裝的型號以外火炮製退器就被刪除了

除了充當救火隊員的SIG33B型150毫米突擊炮外,阿爾凱特廠還在10月份開始研製並生產出了42型105毫米三號突擊炮,該車是在三號F型突擊炮的底盤上換裝一門威力更大的StuH42型28倍口徑比的105毫米榴彈炮(也就是步兵用的LeFH18型105毫米輕型榴彈炮)。

受到車體的限制其火炮高低射界為-6到+20度(原型榴彈炮的最大仰角為45度),左右射界各為10度。同時戰鬥室空間也被進一步擴充用於容納更多的彈藥(一共備彈36發)和更大的火炮,除此之外整車並沒有太大的改動。車體部分由戴姆勒奔馳公司負責設計,至於火炮炮架就交給了萊茵金屬公司設計。

▲除了專門生產的型號外德軍還利用返廠重修的三號突擊炮改造了大量的42型突擊炮,上圖就是在戰爭後期用三號G型突擊炮改造而出的42型突擊炮,該突擊炮最大的特點就是豬頭炮盾,此外炮口制退器也是重新設計的,駕駛員的側觀察孔也被取消

1942年10月2日希特勒親自視察了42型突擊炮並對1.95高的車體非常的滿意,還提出該突擊炮在擁有反工事能力的同時還應該具備一定反坦克能力的要求,所以除了標準的分裝式高爆彈外該突擊炮還裝備有錐孔裝藥破甲彈。

到了1943年10月中旬德軍高層開始重新考慮這型突擊炮的產能佔比,因為此時的德軍正在陷入同蘇軍和盟軍坦克作戰的泥潭中,這種反坦克能力欠佳的突擊炮需求遠不如反坦克殲擊車大,所以戰爭還沒有結束,42型三號突擊炮就已經停產了,期間42型三號突擊炮一共生產了1300多輛。

灰熊突擊炮的誕生

▲灰熊突擊炮的各部分裝甲示意圖,其封閉式戰鬥部的設計嚴重製約著車體的內部空間,該車只能攜帶38發150毫米彈藥,而且五名車體成員在戰鬥室也略微顯得有些擁擠

但不論是SIG33B突擊炮還是42型三號突擊炮,始終都是一款臨時性的產物,根本不是長久之計。所以在1942年10月SIG33B突擊炮生產計劃還沒有完成的時候,施佩爾就提出了設計一款全新突擊炮的計劃。

該突擊炮是在四號坦克的底盤上安裝了一門StuH43L/12型150毫米火炮,車體部分由尼伯龍根工廠負責製造,戰鬥室則由埃森兵工廠負責,至於火炮就交給了捷克的斯柯達工廠。

StuH43L/12型150毫米火炮高低射界為-8度到+30度,左右射界為15度,能夠發射25公斤重的分裝式反坦克彈藥和38公斤重的分裝式高爆彈藥,可以和SIG33型150毫米步兵炮實現彈藥的通用,瞄劇方面灰熊突擊炮安裝有一具Sfl.Zf. 1a瞄準器。

▲最早版本的灰熊突擊炮,其外觀上最大的特點就是使用了虎式坦克的觀察窗(紅框),戰鬥室前部兩側裝甲有一個斜面(黃框),而且戰鬥室的通風只能依靠頂部的通風板,效率極差,早期的灰熊突擊炮在庫爾斯克戰役和此後的哈爾科夫戰役、第聶伯河戰役中被消耗殆盡

▲中期版本的灰熊突擊炮,虎式坦克的觀察窗被換成了潛望鏡(紅框),戰鬥室前部兩側裝甲還是有一個斜面(黃框),同時還改進了車體結構和火炮使得戰鬥全重變得更輕,此外還將通風板換成了效率更高的通風風扇

▲後期版本的灰熊突擊炮,採用四號H型或J型坦克的底盤改造而來,上部車體被重新設計並取消了戰鬥室前部兩側裝甲的斜面,有效的降低了整車高度,此外火炮左側的前裝甲還安裝有一挺車體機槍(紅框),同時德軍還為其安裝了一座新型的指揮塔以及一挺高射機槍,負重輪採用的是全鋼結構

1943年3月第一批次6輛灰熊突擊炮正式下線,起初的灰熊突擊炮可謂是問題不斷,首先就是沒有車體機槍,遭遇敵方的步兵或者是工兵小隊時只能用手槍或者是衝鋒鎗從車體小孔中射擊,這個問題直到1944年中期才得到解決。

其次就是過厚的裝甲和巨大的火炮後坐力使得底盤系統不堪重負,故障頻發,再加上動力系統並沒有被升級,所以該突擊炮普遍存在動力不足和油耗過高的問題,最大野外行駛速度僅為24公裡每小時,最大行程為210公裡。

到了1943年10月德軍研製出了更輕的StuH43/1型12倍口徑比的150毫米火炮並改進了車體結構,有效的降低了整車重量,但是直到戰爭結束灰熊突擊炮底盤過載嚴重和動力不足的問題都沒有得到有效的解決。

▲一輛安裝有額外電臺和天線的後期指揮型灰熊突擊炮,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其頂部安裝的全新車長指揮塔和高射機槍

1944年中期灰熊突擊炮的車體結構被重新設計,有效降低了戰鬥室的高度並為其安裝了一挺車體機槍和一挺高射機槍(備彈1200發),車體表面也塗有防磁塗料來降低磁性反坦克手雷的威脅,發展到如今灰熊突擊炮才算是一款合格的突擊利器,前前後後一共生產了306輛。

在巷戰中憑藉著堅固的裝甲和威力巨大的150毫米火炮,能夠對藏有火力點的建築物造成毀滅性打擊。但是此時德軍逐漸的成為了防守方,對於反坦克武器的需求遠遠大於攻堅武器,所以在支援步兵的常規作戰中灰熊突擊炮表現的很一般。

不論是庫爾斯克的平原,還是法國卡昂的密林,亦或者是德國魯爾的工業區,灰熊突擊炮始終都沒有取得什麼戰果,倒是在1944年8月13日,被部署在華沙的第218輛灰熊突擊炮在起義軍面前逞盡了威風,也算是唯一一次不錯的表現。

哈雷姐姐微信

MilitaryGO

本文封面及圖片素材,均源自於網絡及視頻截圖,感謝作者

本文為公眾號軍事編輯部原創,禁止一切未經授權允許的情況下進行的轉載、盜用等非法行為,一經發現必將通過法律途徑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文為原創內容,喜歡的話請多多轉發、留言支持吧~

相關焦點

  • 乍眼一看有點像,德國「灰熊」突擊炮,與四號殲擊車關係不淺
    D系TD的火炮,從精準度到火控都超越了其他國家,要說低級TD中,D系的三號突擊炮和四號殲擊車還是很不錯的。不過四號殲擊車由於裝甲過於薄弱,即便是炮的精度再準,很多人也會選擇跳過。其實在現實世界裡,"灰熊"突擊炮並非是直接研發的,而是通過德國一款十分獨特的突擊炮演變而來的,這就是德國的四號殲擊車。
  • 二戰德軍東線的坦克殺手三號突擊炮王牌弗裡茨·阿姆林軍士
    二戰初期德軍三號A型和B型突擊炮在波蘭戰役中,發揮出色,讓德軍看到三號坦克底盤二次改造的優點之處,德軍把75毫米24倍徑炮安裝在三號坦克底盤上面,既能掩護前線步兵的進攻,又能提供強大又高效的火力支援,於是在波蘭戰役結束後,德國開始正式成立多個獨立的突擊炮營,作為戰線上獨立單位,起初德軍軍工部門並沒有料想到
  • 德軍的多用途利器,三號坦克改裝的三號突擊炮,性能與表現如何?
    而三號突擊炮的存在則解決了這個問題,尤其是在面對法國的魏剛將軍組建的'魏剛防線'時,三號突擊炮頂著法軍的火力衝上前去,把這些火力點和工事通通拔出了。可以說,三號突擊炮在經過法國戰役之後,徹底得到了德國陸軍的認可,開始進入高速量產階段。在法國戰役之後,三號突擊炮經過了多次修改,但基本都是修改一些邊角,沒有本質上的變化。
  • 三號突擊炮的遠房表弟,匈牙利茲裡尼突擊炮,二戰小國的悲哀
    雖然匈牙利在二戰初期就和德軍一條戰線,但是匈牙利和羅馬尼亞等國一樣,並沒有做好迎接世界大戰的準備,尤其是裝甲部隊缺少可靠的裝甲車輛,而後方兵工廠又缺乏研發生產的後勁。茲裡尼2突擊炮蘇德戰爭爆發初期,匈牙利從盟友德軍那裡獲得了一些三號突擊炮早期型號,這些突擊炮在實戰中起到了很大作用,匈牙利渴望得到更多,但是德軍自身的裝備都緊巴巴的,難以及時大量的分出配額支援友軍
  • 二戰德軍最厲害的反坦克武器:並不是88大炮,而是士兵的肉體!
    二戰德軍步兵最主要的反坦克武器,是專用的牽引式反坦克加農炮,以及自行突擊炮,其次是士兵的肉體。從二戰時期的配置來看,一個德國步兵師通常會部署一個反坦克炮兵營,由師部直轄的反坦克營,以加強反裝甲力量。1940年5月前叫做「反坦克營」,此後改稱為「坦克殲擊營」。
  • 三號突擊炮的繼承者:二戰德軍Sdkfz 251/9型半履帶突擊炮車
    二戰初期,無論是四號坦克還是三號突擊炮都安裝的是24倍徑的75毫米短管火炮,主要用於支援步兵作戰,為步兵提供火力掩護。而作戰經驗表明,為德軍步兵提供近距離的直接火力掩護是十分必要的,必須為德軍步兵裝備新的火力支援裝甲車,德軍試圖將替換下來的75mm短管火炮安裝到Sdkfz 251型半履帶裝甲運兵車上,最終研製出了一款新的突擊炮裝甲車:Sdkfz 251/9型半履帶突擊炮車。
  • 二戰德國不止三號突擊炮,還有Sd.kfz.251突擊炮,硬著頭皮上戰場
    Sd.kfz.251半履帶車是二戰德國重要的裝甲載具,其各種型號總產量高達1.6萬輛,幾乎參與了二戰所有德軍大的行動。除了基本的裝甲運兵型,它還有一種突擊炮的變形,作用和早期三號突擊炮一樣。雖然三號突擊炮這麼好用,但是以三號坦克底盤為基礎的突擊炮產量卻不多,至少相對於德軍數百萬的大軍而言,這點裝備數量無法滿足所有部隊的需求。
  • 二戰德國裝甲洪流的支柱之一三號突擊炮:薩沙的兵器圖譜第204期
    二戰德國裝甲洪流的支柱之一三號突擊炮:薩沙的兵器圖譜第204期今天的主角是三號突擊炮F型。這是德軍在蘇德戰爭期間的主要裝備,也是蘇軍的戰利品之一。三號突擊炮是德軍二戰中生產數量最大的裝甲戰鬥車輛,共生產了高達1萬500輛,超過了4號坦克的8800輛。三號突擊炮是德軍裝甲理念的很好體現。
  • 德軍三號突擊炮的「裝甲彈藥手」:Sdkfz 252型裝甲彈藥運輸車
    二戰爆發前,德國國防軍在重建過程中最大放異彩的當屬新組建的裝甲師,按照「德國裝甲兵之父」古德裡安的裝甲戰理論,坦克必須集中使用,以儘可能的形成強大的突擊能力,因此德軍的坦克幾乎都編入了裝甲師中。而一戰的經驗表明,步兵在突破堅固的築壘地域時,同樣需要裝甲車輛的直接支援,而幾乎沒有防護力的牽引式炮兵在執行這一任務很容易遭到嚴重損失,而且難以跟上步兵進攻的步伐。當時的德軍的高級將領幾乎都是炮兵出身,因此他們非常支持炮兵也擁有自己的裝甲戰鬥車輛以便和步兵協同作戰。在這樣的戰術思想下,三號突擊炮被研製出來,德軍組建了專門支援步兵作戰的突擊炮營。
  • 四號突擊炮和四號殲擊車有什麼區別?德軍為何要裝備這兩款武器?
    四號突擊炮和四號坦克殲擊車是二戰德軍同時裝備的裝甲武器,它們都是以四號坦克底盤為基礎,安裝一門前向火炮製成,兩者形制和性能都差不多,為何德軍要不嫌麻煩的安裝這兩款裝備呢?三號突擊炮的作戰效率高於四號坦克,為此元首決定將中型坦克的重擔交給五號黑豹中型坦克,而現有的四號坦克生產線則改成四號突擊炮,用以彌補三號突擊炮數量上的不足。
  • 二戰期間德國產量最高的坦克沒有炮塔!無炮塔設計有什麼好處?
    不光是德國的,二戰期間除了美國以外,大部分國家生產的坦克殲擊車都採用的是無炮塔結構。這樣設計的優點非常明顯:在不改變車身整體結構的情況下安裝足夠大的火炮。 二戰期間德國生產的數量最多的坦克並不是我們常見的四號坦克,更不是數量稀少的虎式、豹式坦克,而是由三號坦克底盤改裝而來的三號突擊炮。
  • 一次擊毀6輛虎式坦克的蘇軍ISU-152突擊炮:薩沙的兵器圖譜第162期
    薩沙的兵器圖譜第162期今天的主角是蘇軍的ISU-152重型突擊炮,二戰蘇軍突擊炮的霸主蘇德戰爭初期,德軍大量使用了突擊炮和坦克殲擊車,在實戰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蘇聯人吸取了敵人的成功經驗,也大量研製自己的同類武器。
  • 二戰三號突擊炮的孿生兄弟,蘇軍用繳獲三號坦克自產的SU-76i
    三號突擊炮作為二戰德軍使用最廣的裝甲武器之一,它的作戰能力經受住了實戰的考驗,交戰雙方都對這種造型低矮的武器有著較高的評價。不僅德軍自己大量使用,三號突擊炮也被用於援助給德國的盟友,當然在戰爭中也有一些會被繳獲,蘇軍就在戰爭中繳獲了一些,並且還用繳獲的三號坦克有模有樣的生產了一批蘇軍版本的三號突擊炮--SU-76i。
  • 作為火焰噴射器的始作俑者,二戰時德軍還有使用嗎?
    二戰中,德軍廣泛使用噴火了火焰噴射器,主要裝備於德軍各步兵師所屬的戰鬥工兵營。早期步兵師中,師屬工兵營編制人員就多達843人,裝備34挺機槍和20具火焰噴射器,是名副其實的「戰鬥工兵」。
  • 史達林格勒使德軍製造「突擊虎」,但因其致命缺陷,再無用武之地
    一、為什麼會有「突擊虎」式二戰時期蘇德南線戰場上的史達林格勒保衛戰是戰爭史上具有經典意義的城市攻防戰典範,這座本就具有戰爭特徵的城市在蘇軍手上徹底發揮出它的長項,在面對德軍幾十萬人包圍時依然從容面對,遊刃有餘,這要歸功於蘇軍及當地民眾依託地形的完美阻擊
  • 裝甲先鋒——三號突擊炮
    在一戰時,德軍奪取一個據點往往會犧牲大量的人力,戰爭結束後,德國軍方便吸取教訓,開始研究起配合步兵的裝甲火炮,但其真正意義上的研發是從1935年開始的,最終在1937年,一種無炮塔,使用三號坦克底盤和短管75毫米火炮的新式武器(自行火炮)被克虜伯公司研發成功,這就是三號突擊炮的原型。
  • 不是坦克,而是三號突擊炮
    熟知二戰,或是玩過坦克世界的玩家,一定很熟悉三號突擊炮這個東西,可以說是新手的最愛,老手的鐘愛。在現實裡,它也是德軍官兵最渴望得到的支援,甚至於遠遠超過了他們的各種重型坦克。甚至有些將軍表示:「與其給我一個裝甲師,還不如給我一個突擊炮營!」前線的軍隊更是有「兩輛突擊炮勝過十輛坦克」的說法。那麼這種武器,到底好在哪呢?
  • 三號突擊炮的自白:我很醜但我很兇猛
    1944年起,德軍的裝甲營中,用我代替了三號坦克,四號坦克甚至還代替了小鮮肉黑豹坦克。雖然我脖子不好使,但我人矮不招風,隱蔽性好,打個冷炮就跑,這叫個刺激啊。整個二戰期間,我成了德國生產量最多的裝甲戰鬥車輛,一共生產了10,500輛,我們突擊炮家族的兄弟們共擊毀了超過21000輛盟軍坦克(這個數據是德軍突擊炮部隊自己宣稱的)其中絕大多數都是我的戰功!
  • 二戰初期德國已經有發射榴彈的四號坦克,為何還設計三號突擊炮?
    有了四號坦克之後,德軍為何還設計三號突擊炮?這個就涉及到了德軍的作戰編制問題,德軍的裝甲戰術強調對坦克的集中使用,絕大部分的坦克都編入裝甲師或者摩託化師執行主要的突擊或者防禦任務,只有成立了少數幾個坦克營,即便是這些坦克營也是作為一支完整的裝甲單位投入作戰的,一般的步兵單位是得不到坦克的支援的,德軍從原則上是禁止將坦克分散開來去支援步兵單位的。而三號突擊炮則是專門為步兵單位提供火力支援的,隸屬於德軍炮兵單位,而不是裝甲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