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大廈密密麻麻,卻難以找到一塊合適的健身場地。近年來,民眾越來越注重追求健康生活,但「去哪兒健身」依然是一個難題。
9月23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聚焦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建設等議題。會議要求,各地要盤活空閒地、邊角地等資源,「規劃建設貼近社區、方便可達、向公眾開放的多功體育運動場、體育公園、健身步道、球場等」。
記者注意到,今年以來已有多個重要會議聚焦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問題。「一定要從國家頂層到省、市、縣、鄉、村層層抓規劃,一張藍圖繪到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布局健身圈,解決群眾身邊的場地設施落地難問題。」全國政協委員馮建中日前建議。
「盤活空閒地、邊角地等資源」
「順應群眾需求,加強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建設,既能增強人民體質,也有利於撬動健康產業發展和消費擴大。」這次國務院常務會議強調。
近年來,全民健身活動受到重視,相關場地設施也得到明顯改善,但是與居民「爆發式」增長的健身需求相比,我國健身場地設施總量不足、分布不均、利用不充分等矛盾依然突出。
記者注意到,為加強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建設,國務院常務會議去年8月就曾提出加大體育場地設施供給,支持社會資本投資建設體育設施,保障合法權益等措施。今年5月8日,全國政協在京召開網絡議政遠程協商會,議題也是「加強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建設」。
9月23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要重點建設好群眾身邊的健身設施。「各地要盤活空閒地,邊角地等資源,規劃建設貼近社區、方便可達,向公眾開放的多功體育運動場、體育公園、健身步道、球場等。」
會議還提到,簡化健身設施建設審批,新建居住小區要按規定配建健身設施,並與住宅同步規劃、建設和交付;既有小區要結合老舊小區改造,統籌建設健身設施。
據了解,空閒地、邊角地包括公園綠地、城市疏解騰退空間、老舊廠房等,被稱為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建設亟待重視的「金角銀邊」,也被視為打造「15分鐘健身圈」的重要資源。
記者注意到,各地在充分利用「邊角地」方面有自己的探索。在寸土寸金的上海中心城區,政府改造舊廠房、倉庫、老舊商業設施等用於體育健身,可以為足球、籃球、遊泳等眾多運動項目提供場所。
據廣東省政協常委王禹平今年介紹,廣東探索在「綠道」模式,目前已建成連接全省21個地市的1.8萬多公裡完整、連續、可達的綠道網絡,為群眾提供了綠色健身休閒場所和人行通道。
充分挖潛利用城市公共體育健身設施
這次會議提出,加強政策協同,支持社會力量參與。各地可在符合相關規劃前提下,以租賃方式向社會力量供地,健身設施建成開放達到約定條件和年限後可協議出讓。充分挖潛利用城市公共體育健身設施,推動進一步向社會開放。
關於「挖潛」和「開放」,在今年5月全國政協網絡議政遠程協商會上,多名委員提建議稱,要創新大型體育場館運營模式,完善學校、社區、企事業單位體育場館設施管理和收費等配套政策,鼓勵現有場館有序向社會開放,破解資源閒置問題。
記者了解到,以學校體育設施為例,目前我國學校體育設施對外開放程度還不夠,而日本98.8%的學校體育設施都對外開放,這說明我國城市「挖潛」的空間還有很大。
為何學校體育設施對外開放工作進展緩慢?據悉,在許多地方,衛生、文化、體育等公共設施的建設缺乏統籌規劃,未有效整合、綜合利用。
全國政協委員李有毅建議,應由區(縣)級政府牽頭,統籌教育部門、體育部門、社區委員會形成聯動機制,科學統籌推動這一工作,制定公益性收費標準,免稅並專項用於場館維護、日常管理以及購買運動意外傷害保險,解除學校後顧之憂。
針對政策落地難問題,馮建中則建議,從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視角,梳理審視現行的政策法規,並由自然資源部牽頭多部門配合落實好「多規合一」。「一定要從國家頂層到省、市、縣、鄉、村層層抓規劃,一張藍圖繪到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布局健身圈,解決群眾身邊的場地設施落地難問題。」他說。
推進「網際網路+健身」,支持線上運動平臺發展
此次疫情發生後,加強體育鍛鍊、增強免疫力成為社會共識,但疫情下如何「宅出健康」?
這次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到,推進「網際網路+健身」,豐富線上線下結合的全民體育活動,支持線上運動平臺發展,帶動常態化疫情防控下居家健身和網絡賽事活動,拉動相關消費。
實際上,在疫情發生之前,隨著運動健身成為健康時尚的生活方式,通過App記錄管理運動健身習慣已經在成為整個社會生活的大趨勢。
有數據顯示,我國城市居民用於個人健身的消費每年以30%的速度增速,明顯高於全球的20%的平均速度。在傳統健身機構快速發展卻依然無法滿足人們健身需求的情況下,「網際網路+體育」填補了這一市場空缺。
記者注意到,此次疫情進一步加速了體育產業線上與線下的融合,這一趨勢在體育培訓、健身休閒、場館服務等業態中尤為明顯,線上培訓、直播健身等新模式快速發展,培育了體育消費者線上的消費習慣。
為推動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去年國務院辦公廳專門發文給各部門分工。今年2月,體育總局經濟司副司長彭維勇曾表示,體育總局將大力發展網際網路+體育,推動電子商務平臺提供體育消費服務,支持以冰雪、籃球、足球、賽車等運動項目為主要內容的智能體育賽事發展。
「這些新業態、新模式、新消費的不斷增長對體育產業的發展一定會有更大促進作用。」他說。(記者 胡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