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父親未必需要和孩子交朋友,多陪伴就足夠——侯文詠

2021-02-08 Thinkso思維館


   今天是父親節,特別想和大家分享一篇文章,原文來自臺灣《親子天下》雜誌,作者是臺灣作家侯文詠。我們正與其聯繫授權。

   我有兩個兒子,一個十五歲、一個十七歲。回想陪伴這兩人成長的這些年,不知不覺心境竟也改變不少。

   一開始,我覺得「做之父,做之師」,但等孩子慢慢長大,我發現這期望太高,於是退一步想「做他的朋友」,可直到有次去打禪,聖嚴法師問我「做爸爸感覺如何」,我如是回答,得到的回應竟是:「期望孩子做你的朋友,和他將來有很多錢報答你,或他變得很有才華……這都沒什麼兩樣。」

   當下,我嚇一跳,本以為「做朋友」算夠卑微了。那時師父淡淡地說:「此時此刻,你就只要好好的跟他相處。」當時我沒有明白。之後,小孩經歷小學,到青少年。我慢慢發現,父母能影響他們的,真的很有限。往往去演講時,你講一句話可能改變別人一生;但在家裡,在孩子眼中我只是個穿短褲的伯伯,就算跟他說一百句他也記不住半句,比不上同儕或身邊朋友。

   直到最近讀到一句話,我才終於頓悟,「養兒無須屙金溺銀,只需見景生情」,意指養兒不須用金、銀去保護安排他的未來,只要在他難過挫折時陪伴安慰他,生日開心時為他慶祝。看來,「見景生情的陪伴」或許才是為人父親最美好的境界。

放下老爹架子,才不「累己累兒」

   此前,我對孩子抱有不少期待。社會上那些但凡事業順利或者有所成就的父母,一般對孩子都有點過度期待。說實話,我的孩子要像我一樣考上臺大、寫小說勝過我,恐怕會很辛苦。久而久之,我便不免擔心孩子是否會產生「我是不是不如我的爸媽」的類似想法。

   但話又說回來,我可能在幾個專業領域做得還不錯,但這隻佔我人生不到百分之一啊!我的其他部分都不怎麼樣。我老婆經常罵我笨,拍戲當製作人也常被說是個濫好人。

   現在,我自己先放下當人老爹的架子,變身和孩子一起欣賞人生風景的人,一方面,是不想自己過多的期望「累己累兒」,另一方面,也是希望兒子把我當成個真實的人來看,而不是個盡善盡美的楷模。

   還記得一次,大兒子學校的語文課本裡收錄了一篇我的文章。一天,大兒子問我,同學想知道會考什麼,我哪知道!後來兒子拿試卷給我,結果裡面考修辭,還要比詞性,真難!我照著做,只考了八十幾分。

   兒子看了我的成績後很樂,直說這在他班上大概只是十幾名,我知道,我這個作家老爸瞬間變得親和而有人性了,因為眼前的大兒子只顧「虧」我說:「你還作者咧!我以為你什麼都很厲害。」

陪伴就像養田,是個技術活

   雖然我前面一直強調「陪伴」,但陪伴是個技術活,拼質不拼量。就像養植物一樣,不是澆很多水、施很多肥,就能開得好的,應該像農夫養一大片田,早起看有沒有水,該除草的除一除,很勤快但沒花很多時間。我常跟太太說,小孩要「陪伴」,而不要常常「看著」他。

  只需要做好「基礎工程」就好。比如「健康」。我從小就把孩子丟去學遊泳、打跆拳,各種能夠勞累的都要去做。然後是「品格」,包括:守時、懂得承擔責任不逃避。這些事情我會用六到十年來做,持續的、有態度的去做,花時間和他們聊,了解其中邏輯,但都不給結論,否則他們就失去學習的機會。

   比如我是一個非常守時的人,我也希望兒子能繼承這一點。但小兒子很會賴,常常下課看人家打籃球忘了時間,遲了上課或回家。每次他遲到,我一定不在當下念他、訓他,而是等他有空時再好好聊。

   聊什麼呢?我要他回溯在整個過程裡自己的想法,要他至少記住自己最後一次看表是何時?當時心裡在想什麼?就這樣,談了六年。漸漸的,他遲到的次數減少了。

   還有件事情我和小兒子一玩也是十幾年,那就是「認錯」。他小學時曾經偷媽媽的錢買電子遊戲玩。事後我就和他聊,你看報紙上一些人物的行為會發現,他們跟小孩一樣,總是不認錯、說謊、把事情搞大、惹出麻煩、到最後事情就爆了。錯誤不會死,但人犯錯誤之後的反應很關鍵,然後再一本正經地問道「你覺得事情控制在哪個階段時,你付出的代價會最小?」漸漸地,他就比較不會犯錯,也有勇氣認錯了。

帶給孩子一個更多元的世界

  我對孩子的這種「不為人師」,也體現在對他們成績的態度上。事實上,我並不怎麼關注他們的成績,我在乎的是他們學習的態度。這種情緒是會感染給孩子的,沒了父母的監督,他們其實也會自己給自己施壓——「現在不拼,以後更沒得玩」,這個理由可比大人們的「為你好」管用多了。

  既然人生如見景,那麼,儘可能讓孩子接觸到更多元的世界,便遠比多考幾分更重要。我過去覺得,書讀得好不好很絕對,以後出社會的成就,也很絕對。但多元化的社會,行業變多,只要有足夠熱忱、能力與興趣相符,同時可以熬過一段無聊過程以鍛鍊出一種專業,絕對能成為個中佼佼者。亦即學歷並不等於人的幸福力。現在,我便儘量讓小孩多方面去接觸,找到自己的興趣。

   像我的小孩,從要當總統、消防員到當醫師,想法很多,經常在變。但我都願意見證他們的一次次嘗試,只有在不斷的嘗試後,他們才最起碼知道自己喜歡什麼、能做什麼。

  老大就說他想學財經,想變有錢。可在他小學三年級時,他曾經因為不愛寫字,跟我說他不想上學了,要我給他三天好好考慮。我當時沒有反對,反正可以在家自學,或者也可以日後去念職業學校,都會有出路的。結果他到處徵詢意見後,還是決定回學校念書,只因學校裡有同學可玩。

  讓他們在自由中得到自由,幫助他們茁壯、長得更好,更有幸福競爭力,遠比課業、學歷上的高低還來得重要。讓孩子帶著我們去見識更多人生的風景就是了,何必在孩子身上安放太多呢?


相關焦點

  • 薦書 | 侯文詠:沒有神的所在——私房閱讀《金瓶梅》
    侯文詠說,年輕人之所以不容易看得懂《金瓶梅》,倒不是情色的問題,而是對人性的理解。其實,隨著閱歷的增長,才有能力把閱讀的注意力從性愛、背德這些情節中解脫出來,發現其間隱晦卻又綿密的連結,才會有了更多的發現和震撼。
  • 塗磊為女兒吹風:父親陪伴的孩子有多幸福
    好多網友熱情點讚,誇吳京是個好爸爸。在大多數人的眼裡,父親應該是不夠言笑,羞於或不善於表達兒女之情。可是遇到孩子時,父親也會象個孩子,「黑臉」塗磊在笑,「鐵漢」吳京笑,因為他們明白自己是父親,陪伴是責任。陪伴,不管是對父親還是孩子,都是一件幸福的事情。01不關富有,不關康健,不關形式,有父親的陪伴孩子就是幸福的。
  • 學會交朋友,讓孩子輕鬆融入新環境!
    但是當孩子慢慢開始走進幼兒園和學校的時候,爸爸媽媽的陪伴就會受到一定的限制。有的孩子剛開始上幼兒園的時候,每次和爸爸媽媽分離都會淚雨如下。但是看到同班的小夥伴以後慢慢就可以和同學手拉手走進學校。所以當孩子慢慢長大除了需要家人的鼓勵,還需要學會如何在新的環境中去交朋友。
  • 《父子情深》,孩子的成長需要父親一直的陪伴
    在過去的遊樂場,沒有那麼多的高科技遊樂設施,孩子們最中意最豪華的遊樂設施旋轉木馬當仁不讓。旋轉木馬的魅力是無可替代的,現今最先進的遊樂場也能看到它的身影,雖略顯老邁,但依舊存在。每次我看到色彩斑斕的旋轉木馬時,頭腦裡總會響起一段優美的旋律,回映出一副斑駁的光影。
  • 父親的陪伴,給孩子帶來生命的重量
    當然大部分指的是父親角色的缺失。  在生活中我們常聽到這樣的聲音:  「孩子他爸根本不會教孩子,動不動就打罵孩子!」  「我家那頭『豬』什麼都不管,孩子只得我來操心!」  「我們家那個什麼都聽我的,我說一他不敢說二!」
  • 【好家長事跡展播】陪伴是給孩子最好的愛——劉芳瑜爸爸
    能夠得到老師和各位家長們的認可,我倍感珍惜,同時也深感壓力,因為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並沒有特別的事跡與閃光點,我只是在做好了一名父親該做的每一件小事。在這裡,我想和大家交流一下,我作為一名父親的個人經驗及和女兒們相處的趣事兒。我是一名典型的80後獨生子,在我的人生軌跡裡,最缺失的應該就是陪伴。
  • 從小缺少父親陪伴的孩子,除了難管教,還容易形成這3種性格缺陷
    從小缺少父親陪伴的孩子,除了叛逆,極難管教之外,這三種性格和心理上的缺陷也經常出現。容易缺少安全感在孩子6歲之前,爸爸媽媽都需要付出大把時間來陪伴和進行幼兒教育的。如果在這段時間,父母能夠給孩子充分的陪伴和足夠的安全感,那麼他們就能在將來擁有獨當一面的實力和強大的心理承受能力。
  • 朱茵老公綜藝節目帶娃翻車:陪伴才是父親給孩子最好的愛
    殊不知,孩子並不在意自己的爸爸職位有多高,能賺多少錢,只會在乎爸爸給了自己多少陪伴和快樂。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偶爾放下工作多陪陪孩子,你會發現,有了父親的陪伴,孩子的笑容不知不覺間,也多了許多。小時候,因為工作關係,父親常年在外跑長途,張靚穎和父親一年都見不上幾面,父親在她的心中一直是缺席的。
  • 朱茵老公綜藝節目帶娃翻車:陪伴才是父親給孩子最好的愛
    作家尹建莉說過:僅有血緣是不夠的,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感情,必須要有相處時間的長度和頻次。爸爸不應該只是身份的象徵,陪伴孩子的成長才是爸爸最應該做的。殊不知,孩子並不在意自己的爸爸職位有多高,能賺多少錢,只會在乎爸爸給了自己多少陪伴和快樂。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偶爾放下工作多陪陪孩子,你會發現,有了父親的陪伴,孩子的笑容不知不覺間,也多了許多。
  • 家有萌寶:足夠的陪伴,將轉化為孩子面對世界的底氣
    那這幾天孩子晚上又回來大房跟父母一起睡了。可是朋友說,無論她怎麼哄,小孩都不願意和她睡,軟的講道理,孩子不聽,也聽不進去;來硬的,又罵又嚇唬的,好不容易大家都精疲力盡睡了,半夜孩子翻身後醒來發現身邊的不是奶奶,自己摸著牆走回去小房裡,抱著奶奶的衣服一邊哭一邊睡去。
  • 萌犬好聲音:讓音樂陪你交朋友
    可對另外一種性格的寶寶來說,交朋友就很困難了。他們似乎天生害羞,不敢說話,不敢主動和別人一起玩,在一群孩子裡,總是站在邊緣徘徊。這樣我們爸爸媽媽不免會擔心,當孩子長大以後,依然這樣害羞,無法交到朋友可怎麼辦?尤其在今天,交朋友無論對工作還是學習都無比重要,不會交朋友的孩子將更加難熬。如果你擔心這個問題,有一部電影可以幫到你。
  • 兒子哈佛,女兒哥大,父親劉墉:小學到初中,我堅持陪伴孩子
    劉墉的兩個孩子相差17歲。老大兒子劉軒,哈佛大學心理學博士畢業,還是茱莉亞音樂學院的高材生,當過音樂製作人,主持人,還在綜藝節目《我是演說家》第二季拿了總冠軍,和父親一樣,是個才子。他說:家庭教育最為重要的是陪伴,從兒童期到青春期,都要陪伴孩子們共享快樂時光,與他們一起歡笑、一起成長。01,每個孩子不一樣,因材施教劉墉說他的兩個孩子相差很大,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陪伴他們時做法不一樣。
  • 缺少父親陪伴的孩子,上學後易被欺負,幾種性格缺陷可能伴隨一生
    執筆:明珠定稿:蘇子後受「男主外女主內」思想的影響,諸多父親將教育孩子的任務全部推給妻子,或者因工作、性格等原因很少參與孩子的成長,甚至理所當然地逃避育兒責任,用當今網絡熱詞形容就是「喪偶式育兒」,沒有父親陪伴的孩子,可能難逃如下幾種性格「缺陷」。
  • 他12歲被遺棄,卻成了千萬孩子的雲爸爸:父親,我不再需要你了!
    美國前總統歐巴馬說過,我未必是一個好總統,但我一定是一個好爸爸。作為妻子的米歇爾,對丈夫的盡職盡責總是不吝誇讚,她在多次演講中提到,她的丈夫歐巴馬每天晚上都會和女兒們共進晚餐,並且耐心地回答孩子們的問題。
  • 慈母多敗兒?未必!
    也就是說,孩子長大以後和伴侶的互動模式,和他們小時候和父母之間的互動模式高度相像。如果孩子在早期被父母深深愛過關注過,獲得足夠的安全感和自信。那麼長大以後,他和伴侶之間也會更有愛,並且會更願意探索周圍的世界、與他人進行交際。並且,在孩子智商一定的情況下,孩子和父母之間關係更健康親密,孩子日後學術成就更顯著。
  • 育兒:謝娜曬張杰給孩子講故事上熱搜:陪伴才是父親給孩子最好的愛┃夢禾
    心理學家弗洛姆說:「父親,是向孩子指向通往世界之路的人。」 眾所周知,爸爸在孩子成長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雖然孩子總是天然親近媽媽,但爸爸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參與也是及其重要的。 一個孩子的健康成長,不僅需要一個完整的家庭,還需要一份完整的愛;不僅需要媽媽的付出,也需要爸爸的陪伴。
  • 董潔、邱澤逼患癌父親提起「不孝訴訟」?比起金錢他們更需要健康和陪伴!
    作為外科醫生的他本是父親的驕傲,但他卻越發瞧不起經營小麵店的父親,競升失敗的他埋怨父親幫不上自己,為謀高升娶了院長女兒,最初還向未來丈母娘妥協,斷絕與親生父親和家人的關係。      這種狀況在如今的中國已是一種常態,越來越多的子女與父母呈現出電視劇中的狀態,父母把孩子當成自己的未來,對他們付出不計成本、不留後路,到最後付出全部,卻養不出感恩的孩子。
  • 換個方式看孩子,愛和陪伴永遠在線
    特別是在今年這個特殊的春節裡,為了家人的安全著想,也為響應「非必要不返鄉」的號召,很多在外工作的父親選擇了就地過年。而隨著年味愈發濃烈,他們也愈加感受到內心的糾結與不平靜。 不能長期陪伴在孩子身邊,父親心中孩子的模樣是否跟得上孩子的變化?這是許多父親會思考的問題。
  • 李玫瑾:長期缺少父親陪伴的孩子,長大後這4種缺陷就越明顯
    有不少家庭正處於這樣的狀況中,那就是父親負責出門賺錢養家,而且是一年到頭很少有時間回來看望老婆孩子。這就導致了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只有媽媽的陪伴,對於父愛是怎樣的,這些孩子只是模模糊糊認識一些基本的,很難體會到父親的陪伴。
  • 鄧超女兒教鄧超劈叉,好的父親都是和孩子做朋友
    在我們的印象中爸爸都是一個嚴父,要不就是因為上班很少陪孩子,而鄧超為了讓孩子做自己喜歡的東西,他願意放下嚴父的身份去配合孩子,和孩子做朋友。這幾年喪偶式育兒讓越來越多人深思,也讓更多人明白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爸爸的陪伴對孩子有很大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