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父親節,特別想和大家分享一篇文章,原文來自臺灣《親子天下》雜誌,作者是臺灣作家侯文詠。我們正與其聯繫授權。
我有兩個兒子,一個十五歲、一個十七歲。回想陪伴這兩人成長的這些年,不知不覺心境竟也改變不少。
一開始,我覺得「做之父,做之師」,但等孩子慢慢長大,我發現這期望太高,於是退一步想「做他的朋友」,可直到有次去打禪,聖嚴法師問我「做爸爸感覺如何」,我如是回答,得到的回應竟是:「期望孩子做你的朋友,和他將來有很多錢報答你,或他變得很有才華……這都沒什麼兩樣。」
當下,我嚇一跳,本以為「做朋友」算夠卑微了。那時師父淡淡地說:「此時此刻,你就只要好好的跟他相處。」當時我沒有明白。之後,小孩經歷小學,到青少年。我慢慢發現,父母能影響他們的,真的很有限。往往去演講時,你講一句話可能改變別人一生;但在家裡,在孩子眼中我只是個穿短褲的伯伯,就算跟他說一百句他也記不住半句,比不上同儕或身邊朋友。
直到最近讀到一句話,我才終於頓悟,「養兒無須屙金溺銀,只需見景生情」,意指養兒不須用金、銀去保護安排他的未來,只要在他難過挫折時陪伴安慰他,生日開心時為他慶祝。看來,「見景生情的陪伴」或許才是為人父親最美好的境界。
▋放下老爹架子,才不「累己累兒」
此前,我對孩子抱有不少期待。社會上那些但凡事業順利或者有所成就的父母,一般對孩子都有點過度期待。說實話,我的孩子要像我一樣考上臺大、寫小說勝過我,恐怕會很辛苦。久而久之,我便不免擔心孩子是否會產生「我是不是不如我的爸媽」的類似想法。
但話又說回來,我可能在幾個專業領域做得還不錯,但這隻佔我人生不到百分之一啊!我的其他部分都不怎麼樣。我老婆經常罵我笨,拍戲當製作人也常被說是個濫好人。
現在,我自己先放下當人老爹的架子,變身和孩子一起欣賞人生風景的人,一方面,是不想自己過多的期望「累己累兒」,另一方面,也是希望兒子把我當成個真實的人來看,而不是個盡善盡美的楷模。
還記得一次,大兒子學校的語文課本裡收錄了一篇我的文章。一天,大兒子問我,同學想知道會考什麼,我哪知道!後來兒子拿試卷給我,結果裡面考修辭,還要比詞性,真難!我照著做,只考了八十幾分。
兒子看了我的成績後很樂,直說這在他班上大概只是十幾名,我知道,我這個作家老爸瞬間變得親和而有人性了,因為眼前的大兒子只顧「虧」我說:「你還作者咧!我以為你什麼都很厲害。」
▋陪伴就像養田,是個技術活
雖然我前面一直強調「陪伴」,但陪伴是個技術活,拼質不拼量。就像養植物一樣,不是澆很多水、施很多肥,就能開得好的,應該像農夫養一大片田,早起看有沒有水,該除草的除一除,很勤快但沒花很多時間。我常跟太太說,小孩要「陪伴」,而不要常常「看著」他。
只需要做好「基礎工程」就好。比如「健康」。我從小就把孩子丟去學遊泳、打跆拳,各種能夠勞累的都要去做。然後是「品格」,包括:守時、懂得承擔責任不逃避。這些事情我會用六到十年來做,持續的、有態度的去做,花時間和他們聊,了解其中邏輯,但都不給結論,否則他們就失去學習的機會。
比如我是一個非常守時的人,我也希望兒子能繼承這一點。但小兒子很會賴,常常下課看人家打籃球忘了時間,遲了上課或回家。每次他遲到,我一定不在當下念他、訓他,而是等他有空時再好好聊。
聊什麼呢?我要他回溯在整個過程裡自己的想法,要他至少記住自己最後一次看表是何時?當時心裡在想什麼?就這樣,談了六年。漸漸的,他遲到的次數減少了。
還有件事情我和小兒子一玩也是十幾年,那就是「認錯」。他小學時曾經偷媽媽的錢買電子遊戲玩。事後我就和他聊,你看報紙上一些人物的行為會發現,他們跟小孩一樣,總是不認錯、說謊、把事情搞大、惹出麻煩、到最後事情就爆了。錯誤不會死,但人犯錯誤之後的反應很關鍵,然後再一本正經地問道「你覺得事情控制在哪個階段時,你付出的代價會最小?」漸漸地,他就比較不會犯錯,也有勇氣認錯了。
▋帶給孩子一個更多元的世界
我對孩子的這種「不為人師」,也體現在對他們成績的態度上。事實上,我並不怎麼關注他們的成績,我在乎的是他們學習的態度。這種情緒是會感染給孩子的,沒了父母的監督,他們其實也會自己給自己施壓——「現在不拼,以後更沒得玩」,這個理由可比大人們的「為你好」管用多了。
既然人生如見景,那麼,儘可能讓孩子接觸到更多元的世界,便遠比多考幾分更重要。我過去覺得,書讀得好不好很絕對,以後出社會的成就,也很絕對。但多元化的社會,行業變多,只要有足夠熱忱、能力與興趣相符,同時可以熬過一段無聊過程以鍛鍊出一種專業,絕對能成為個中佼佼者。亦即學歷並不等於人的幸福力。現在,我便儘量讓小孩多方面去接觸,找到自己的興趣。
像我的小孩,從要當總統、消防員到當醫師,想法很多,經常在變。但我都願意見證他們的一次次嘗試,只有在不斷的嘗試後,他們才最起碼知道自己喜歡什麼、能做什麼。
老大就說他想學財經,想變有錢。可在他小學三年級時,他曾經因為不愛寫字,跟我說他不想上學了,要我給他三天好好考慮。我當時沒有反對,反正可以在家自學,或者也可以日後去念職業學校,都會有出路的。結果他到處徵詢意見後,還是決定回學校念書,只因學校裡有同學可玩。
讓他們在自由中得到自由,幫助他們茁壯、長得更好,更有幸福競爭力,遠比課業、學歷上的高低還來得重要。讓孩子帶著我們去見識更多人生的風景就是了,何必在孩子身上安放太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