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不少家庭正處於這樣的狀況中,那就是父親負責出門賺錢養家,而且是一年到頭很少有時間回來看望老婆孩子。這就導致了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只有媽媽的陪伴,對於父愛是怎樣的,這些孩子只是模模糊糊認識一些基本的,很難體會到父親的陪伴。
像這樣的喪偶式育兒,對孩子將來的成長會產生難以彌補的傷害,這也讓我想起了李玫瑾教授曾經的一句話:「缺少父親陪伴的孩子,不僅難以管教,長大後這幾種缺陷就越明顯。」
長期缺少父親陪伴的孩子,長大後這4種缺陷就越明顯
1、難管教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只要用心去關心周邊的孩子,那些不聽話很叛逆的孩子們,往往原生家庭環境不完整,要麼缺少父親的陪伴,要麼是缺少母親的陪伴,又或者是父母出遠門打工,孩子交給老人帶。
對於這類孩子來說,在他們成長的環境中,總有一種愛是缺席的,而如今缺少父愛的孩子佔比更高。缺少父愛的孩子,不僅難以管教,長大了也會變得叛逆,不願意與父親交流等等。
2、孩子的婚姻觀念受影響
心理學研究表明,孩子對於異性的認知是父母開始的,兒子在潛移默化中將母親作為異性榜樣,將來尋求伴侶時,會在無意中以母親作為參考,挑選比母親更優秀的異性,女兒也是如此,會把父親當作偶像。
如果一個家庭有女兒,並且長期缺少父親的陪伴,會影響孩子未來的婚姻觀念,對於擇偶對象缺乏榜樣,容易讓女兒在婚姻中吃虧。
3、性格不夠自信
有父親陪伴的孩子,尤其是男孩,能夠繼承父親勇猛陽剛的氣質,做事果斷有自信。但是長期缺少父愛,孩子的性格容易出現缺陷,最直接體現的就是不夠自信。
比如學習舉辦某些家長活動,有些體能類型的活動,媽媽上場並不佔優勢,所以這時候需要爸爸出場,並且拿下好成績,也會給孩子留下一個榜樣,孩子會更加自信,反之,孩子長期缺少這些不起眼的榜樣,也容易變得自卑。
4、長大後社交能力差
家長們為了鍛鍊孩子的社交能力,在過節時都會帶上孩子一起走訪親朋好友的家,並且囑咐孩子要與人問好。其實這不僅僅是教育孩子學會去尊重他們,也在無形之中鍛鍊孩子的社交能力,讓孩子學會如何去與人打交道。
但是缺乏父親陪伴這樣的「喪偶式育兒」,媽媽往往會覺得孩子缺少父親的培養,所以會對孩子十分疼愛,不捨得讓孩子受苦,讓孩子活在沒有危機感的「舒適區」裡。
而長期活在舒適區容易養成以自我為中心的觀念,在與人打交道時不會換位思考,所以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往往在社交能力上表現比較差。
結語
雖然以目前大多數家庭的環境來看,爸爸是一個家庭的主要經來源是沒錯,沒有時間去陪伴孩子也是情理之中的。
但是如今科技發達的時代,陪伴孩子也變得多樣化起來,經過父親不能陪伴在孩子的身邊,但是能夠藉助智慧型手機,與孩子通個視頻,經常與孩子保持聯繫,不僅增加親子間的感情,也能提升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所以,只要自己想要陪伴孩子,辦法總比困難多,只要多與孩子溝通,不論是什麼樣的方式,也能夠讓彼此的感情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