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布袋戲劇團團長帶「男主角」遊泰山

2021-01-17 中國臺灣網
臺灣布袋戲劇團團長帶「男主角」遊泰山

2014年08月04日 11:23:37  來源:中國新聞網

  7月4日,臺中聲五洲掌中劇團團長王英峻帶著他的布袋戲主角遊覽山東泰山,圖為王英峻在一個道觀前操縱木偶擺姿勢。中新社發 張浩 攝

  他這次是參加「情系齊魯――兩岸文化聯誼行」活動的臺灣文化界代表團成員之一,以臺灣「中國電視公司」董事長林聖芬為團長的90位臺灣文化教育界人士參加了此次活動。聲五洲掌中劇團曾連續榮獲九屆的臺中縣傑出演藝團隊,並獲得臺中市第一級傑出演藝團隊,為目前臺灣中部地區人氣很高的一個金光布袋戲演出團隊。

[責任編輯:段方君]

聯繫我們

投稿郵箱:twwtougao@163.com

聯繫電話:010-83998731

相關焦點

  • 臺灣諸羅山今金光布袋戲劇團木偶戲表演在龍山寺開演!!!
    從大會活動日程表獲悉,安海龍山寺將舉辦兩場木偶戲演出,時間分別為:第一場:2015年11月9日晚上8點,由」臺灣諸羅山金光布袋戲劇團「演出。第二場:2015年11月10日上午10點半,由」臺灣諸羅山金光布袋戲劇團「演出。屆時歡迎廣大戲迷朋友前來觀看演出。
  • 臺灣金光布袋戲南安獻藝 五代木偶同臺(圖)
    他說,第一次看臺灣金光布袋戲,感覺人物造型充滿現代感,既能噴火又能變臉,非常酷炫。  「金光布袋戲經百年發展演變,目前已發展到第五代,為了讓觀眾更深入了解,我這次特地帶了一代至五代的木偶來表演。」臺灣臺北興洲園掌中劇團團長林伯祥說。  劇團此次帶來的劇目是《南俠風雲之玫瑰傳說》,分上、下集,昨晚演出的是上集,今晚7時-9時將繼續在人民會堂廣場帶來下集表演。
  • 南派布袋戲的歷史淵源,晉江潘徑布袋戲劇團於1953年成立
    (來源:晉江史志2008.3)明中葉至清末,是閩南布袋戲演出的興盛時期,清《臺灣通志》記有布袋戲傳說:此戲發明於泉,約300年前(明嘉靖年間),有梁炳麟者,屢試不第,一日偕友至九鯉仙公廟卜夢,仙公執其手,題曰:功名在掌上。夢醒,以為是科必中,欣然而歸,偶見鄰人操縱傀儡,略有所感,自雕木偶,以手代絲弄之,更見靈活,乃藉稗史野乘,編造戲文,演於裡中。
  • 掌中江湖,扭轉乾坤——臺灣布袋戲發展史
    臺灣的布袋戲由漳州、泉州、潮州一帶移民帶來,經過上百年的發展,如今布袋戲在臺灣已是家喻戶曉。2006年,霹靂布袋戲竟然擊敗玉山、臺北101大樓等強勁對手,成為最具代表性的「臺灣意象」。傳統布袋戲演出傳統的臺灣布袋戲,據說於清順治十八年(1661)從閩粵沿海一帶傳入。
  • 臺灣布袋戲大師陳錫煌賦予木偶生命
    臺灣臺北--(美國商業資訊)--臺灣和日本觀眾所熟知的紀錄片《紅盒子》講述了臺灣著名布袋戲藝師陳錫煌的人生故事,以及他和父親——臺灣布袋戲大師李天祿之間的關係。 此新聞稿包含多媒體內容。該公司的「臺灣布袋戲大師陳錫煌的影像保存」收到了臺灣「文化部」臺灣文化記憶庫項目的補助,該項目旨在保存和重建臺灣的集體記憶。 作為臺灣唯一獲「文化部」傳統布袋戲類保存者和古典布袋戲偶衣飾盔帽道具製作技術保存者頭銜的藝師,陳錫煌傾其一生弘揚傳統布袋戲。他的表演造詣賦予木偶豐富而又生動的動作,讓它們變得栩栩如生。
  • 布袋戲在臺灣
    臺灣雲林縣的霹靂國際多媒體有限公司總部展示的霹靂布袋戲人偶。新華社記者林善傳攝(來源: 新華網)  新華社臺北5月31日電(記者賈釗陳鍵興)在外演出時,陳錫煌總會帶上一尊「田都元帥」金身,開演前必定會用三炷香祈求順利。這名臺灣布袋戲大師家的供桌上,還有一尊從天花板垂到桌面的鐘馗懸絲傀儡。  布袋戲又稱掌中戲,相傳17世紀起源於福建,主要在福建泉州、漳州和廣東潮州等地流傳,後由來臺先民帶入寶島落地生根。
  • 同根同源——臺灣布袋戲
    傳承與創新兼備,開出中國傳統戲曲前所未有的演出題材──金光木偶戲;代表劇團:明興閣掌中劇團、金門傀儡戲劇團等「師心而不蹈跡。」這一宋人論畫的金句用在臺灣布袋木偶戲風格上也恰如其分,畢竟藝術總是相通的。閩臺文化,同根同源。
  • 晉江布袋木偶戲
    1951年7月,晉江專員公署將南派布袋戲定名為掌中木偶戲(臺灣稱之為南管布袋戲),以泉腔演唱,保留「鼓笛為主,唱傀儡調」的古老傳統形式,有別於唱北調的漳州北派布袋戲(臺灣稱之為白字布袋戲),是我國木偶戲中的稀有劇種。
  • 南安與臺灣初步達成兩岸布袋戲薪傳合作協議
    布袋戲由福建傳入 經過三次創新風靡臺灣臺灣布袋戲是極富鄉土特色的傳統戲曲表演,從福建傳入臺灣,至今已有200多年歷史。2日,在市文化館內,隨行的天宏園掌中劇團團長葉勢宏,用風趣的語言為南安市實驗幼兒園的小朋友上了一堂課,講述的是臺灣布袋戲的歷史與傳承。
  • 臺灣寫真:探訪臺北布袋戲主題餐廳
    17世紀,布袋戲在福建泉州、漳州,廣東潮州等地流行。隨著福建、廣東等地居民移居臺灣,布袋戲也飄過海峽,在臺灣落地生根,成為臺灣偶戲中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表演類型。  記者近日在臺北市的吉林街偶遇了一家布袋戲主題懷舊餐廳。
  • 廣東梅花戲劇團在奧克蘭Sky City歌劇院魅力綻放
    李仙花和廣東省戲劇家協會主席向惠靈頓粵劇曲藝團團長曹啟興贈送牌匾廣東梅花戲劇團成立於2011年4月,由廣東省文聯、廣東省戲劇家協會創建,是我省第一個高端綜合戲劇團,主要由廣東省榮獲中國戲劇梅花獎的藝術家組成。
  • 臺北傳統戲劇團進駐瑞芳高工校園傳承歌仔戲傳統戲曲藝術
    華夏經緯網1月8日訊:據臺灣「中時新聞網」報導,「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是大家對於表演藝術的第一印象,為了結合劇場的元素並展現學生語文方面的天賦,臺灣瑞芳高工應新北市至善學生關懷協會之邀,特別敦請頗負盛名的臺北傳統戲劇團至校園共同推廣傳統戲曲,努力同心提升歌仔戲的欣賞和學習的人口,進而活躍本土劇種
  • 臺灣布袋戲表演讓孩子們看嗨了 今後每年都會來南安巡演
    2日,在市文化館內,隨行的天宏園掌中劇團團長葉勢宏,用風趣的語言為南安市實驗幼兒園的小朋友上了一堂課,講述的是臺灣布袋戲的歷史與傳承。  葉勢宏分別拿出了三種規格的木偶:傳統戲偶、金光戲偶和電視木偶。原來,為適應時代變遷,臺灣布袋戲不斷創新發展。
  • 從掌中曲到布袋戲,霹靂布袋戲都經歷了什麼?
    因演出的戲偶偶身極像「用布料所做的袋子「因此也就有了布袋戲之通稱。輾轉300年間,布袋戲從福建泉州漳州、廣州潮汕等地流傳到臺灣等地區,逐漸發展出不同的派系。其中最出名的便是紅遍兩岸三地,流行30多年出品3000多劇集的霹靂布袋戲。從落地生根到枝茂繁榮,霹靂布袋戲又經歷了怎樣的一個發展過程,讓我們一起走進黃氏布袋戲家族。
  • 臺灣布袋戲——傳統文化文創演繹成功典範
    在這傳統地方文化藝術日益舉步維艱的時候,霹靂布袋戲作為一種傳統地區文化遺產,為什麼可以突破壁壘,做成中華範圍內第一個文創上市公司?在帶來了巨大經濟利益的情況下,同時也為更多的人所欣賞。這無疑是傳統民俗文化之中最成功的文創逆襲演繹,接下來我們就以臺灣的《霹靂布袋戲》作為研究對象,探討如何將地區傳統民俗文化與經濟結合,建立創新型文化產業。
  • 霹靂有罪,布袋戲無罪,細數霹靂幾宗罪!
    布袋戲又稱布袋木偶戲、傀儡戲、掌中戲、指花戲,是一種起源於17世紀福建泉州或漳州等地區用布偶來表演的傳統地方戲劇劇種。1750年代,大量閩南移民進入臺灣,布袋戲也隨之傳入,其劇本以古書、演義小說等為主,被稱作古冊戲,口白較則文雅多詩詞,講求動作的細緻性,伴奏音樂以南管音樂、北管音樂為主,其依託是中國五千年的文化底蘊。
  • 閩南布袋戲
    2006年布袋木偶戲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2年「福建木偶戲人才培養計劃」成功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優秀實踐名冊。本次數字藝術與本土文化實踐課程通過了解布袋木偶戲的文化、欣賞木偶戲表演、拍攝布袋木偶戲表演過程,木偶製作,欣賞運用戲偶進行講故事、演故事等。讓學生掌握布袋木偶戲表現內容、造型、形式的特色,理解和運用木偶藝術,以及本土文化與數字藝術之間緊密的聯繫。
  • 科普百科:風靡臺灣—霹靂布袋戲
    又稱作布袋木偶戲、手操傀儡戲、手袋傀儡戲、掌中戲、小籠、指花戲,是一種起源於17世紀中國福建泉州或漳州。主要在福建泉州、漳州、廣東潮州與臺灣等地流傳的一種用布偶來表演的地方戲劇。布偶的頭是用木頭雕刻成中空的人頭,除出偶頭、戲偶手掌與人偶足部外,布袋戲偶身之軀幹與四肢都是用布料做出的服裝;演出時,將手套入戲偶的服裝中進行操偶表演。
  • 戲說臺灣之布袋和尚,布袋和尚的故事
    戲說臺灣之布袋和尚,布袋和尚的故事林秀自小寄養在尼姑庵中,卻有「府城第一美女」的封號。光輝和同窗打賭一心要娶林秀為妻。金春發在府城素有「第一衰」的稱號,對林秀一見鍾情。劉爾金等搞笑巨星實力加盟《戲說臺灣之布袋和尚》,這些演員不容錯過!
  • 臺灣寫真:面向青年、創新不斷——霹靂布袋戲的變遷
    接觸過臺灣霹靂布袋戲的人,一聽這幾句「詩號」,就知道首席男主角素還真出場了。   極具中華文化內涵的傳奇故事、結合聲光電最新技術,走過30餘年曆程的霹靂布袋戲,不止讓紮根於臺灣南部地區的傳統藝術煥發活力,近年更已打開大陸及海外市場,創造新的文化產業故事。   近日,中新社記者來到位於雲林縣的霹靂國際多媒體有限公司總部,初次接觸大型布袋戲攝影棚,了解其臺前幕後的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