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年之前,《辛德勒的名單》成為史匹柏評分最高的作品,男主連姆尼森,也在41歲獲得人生第一個奧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
二十四年之後,72歲的史匹柏攜《頭號玩家》歸來,豆瓣9.2評分炸裂,號稱他寫給流行文化的編年史情書,一部影迷、遊戲迷、動畫迷共同的狂歡;
而66歲的連姆尼森,依舊在隔壁的《通勤營救》裡,演著「大齡下崗工人」的硬漢營救。
雖然連姆尼森小時候的夢想是當個拳擊手,從9歲就開始學拳擊,但他真正的第一個熒幕硬漢角色,卻是56歲那一年,呂克貝松的《颶風營救》。
「老年硬漢」模式火了以後,尼古拉斯凱奇也有一批「老當益壯」的作品,而連姆尼森本人,也從颶風一直營救到了火車上。
這部《通勤營救》豆瓣6.8,票房在《頭號玩家》和《環太平洋2》的夾擊之下,上映兩天有1773.5萬的成績,也還算不錯。
來,我們從頭說起。
《通勤營救》裡,連姆尼森的角色,乍看是所謂「反英雄」的。
年輕、敏捷、能打,所有這些特質,在他身上都不存在,戲裡他六十歲,拖沓窩囊還慘被開除。
一把年紀,身無長物,除了一堆債務。
下班時間擠在人潮裡,擠上他每日乘坐的火車,擁擠陰鬱的空間,整個人都有幾分喪。
忽然,來了一個莫名其妙的女人,告訴連姆尼森:給你一筆錢,你需要幫我們找一個人,這個人拿著個包,你要在包裡放進一個東西。
反派任務的分配,一開始,顯得有幾分荒誕、虛無。
而主角連姆尼森,一開始就被去除了傳統的「主角光環」。
他心知肚明是不義之財,還是去看了,真有錢!然後,就默默拿了錢。
「拿錢」這一件事,就決定了不太具有原初的絕對正確。
此後,故事慢慢展開,反派威脅要綁架連姆尼森的家人,殺死連姆尼森求助的人,威脅他必須找到人。
而在這個找人的過程裡,又開啟了「人人有故事」系列。
一個看似叛逆的少女,穿著名校的球服,實際上卻幫男友倒賣假證件。
一個看似精英的華爾街高層,一會兒diss左邊的妹子用廉價香水太難聞,一會兒diss對面的主角你太窮了、我不接受你這麼low的客戶...外表精英精緻,內心歧視斜視。
一個看似良善的黑人吉他手,卻在反派威脅之下,連連出手殺人,甚至殺了FBI探員。
而主角看似掏心掏肺的好朋友、7年警察拍檔,因為家人、因為利益,早已失去了正確錯誤的初心。
類似封閉空間的火車上,揭開一層乘客的複雜面目,這是類型片很熟悉的套路。
《通勤營救》完成的不錯,但也並不太出彩。
這部電影真正的亮點,大概是火車脫軌,電光火石、視聽效果很驚人;
無論是發現車廂下藏著的屍體,還是從鐵軌底下翻滾出來上火車,都對得起「老硬漢」的名頭。
而電影最大的毛病,是為了反轉、為了意外,局中局安排得太多複雜。
複雜到有些細節荒謬,有些節奏又顯得多餘。
無論如何,每日乘坐的通勤火車上,無論是熟悉的點頭之交,還是偶爾的一期一會,在外力作用下揭露每個人的秘密與傷疤,在極端的困境裡迸發人性最後的良善與光芒,聯手反抗一批腐化墮落的市議員,依舊值得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