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晗告訴你,音樂社會學為什麼太天真

2021-02-19 樂談Soundtopia

在最新一期的頂級社會學期刊《美國社會學評論》(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裡,有一篇和音樂相關的文章。來自法國英士國際商學院(INSEAD)和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的兩位學者,在研究了1958年至2016年《公告牌》流行音樂榜單上的27000首歌之後,公布了他們的驚人發現:上榜的歌曲聽起來都差不多,但最熱門的歌曲肯定有什麼地方很特別

奇怪嗎?一點兒的都不奇怪。一位朋友甚至說,世界上大多數的事情都無非如此,比如你去看看街角公園的相親市場,大叔大媽們為自己孩子找對象的標準相差無幾,但又希望對方最好不要太過路人。

稍微了解社會學的朋友可能會知道,在《美國社會學評論》裡發表一篇文章有多麼困難,在這個大多數文章是關於階級、種族、勞工、組織的雜誌裡,發表一篇關於音樂的文章則更是難上加難。這篇文章之所以能夠入選,在我看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1. 關於音樂的社會學研究和社會學其他領域相比太落後,有一點進步便可喜可賀;

2. 這一點進步體現在,在這篇文章之前,絕大多數的(尤其是美國的)音樂社會學研究不把音樂當做音樂,要麼是把它當做一種產品,跟菜市場裡面賣的黃瓜沒什麼區別,要麼就是把它當做產品說明書(只研究歌詞),也就是賣黃瓜的時候附贈你的那本黃瓜烹飪指南(更不要提很多時候並不存在這種指南);

3. 兩位學者通過嚴格的定量分析,確立了音樂作品中的音樂特徵,比如節奏、調性、音色等等,和銷售量之間存在的相關關係,符合當代社會學研究規範,順應了當代社會學研究的主流,是音樂社會學擺脫(在很多定量學者看來)滿嘴放炮的文化批評範式的重要一步,出於扶貧考慮,刊文以表示鼓勵。

我剛開始讀到這篇文章的時候,一度感激涕零,心想這幫學術界的人的研究終於開始上路子了。畢竟,音樂作品有它的特殊性,它是時間維度上的聲音組織,而不是一口鍋,能實實在在扣在你頭上。要研究對聲音產品的消費,你至少應該去想一想你為什麼會願意為這堆聲音來花錢,對不對?你不能光說,我花錢是因為歌詞裡面體現了我們的民族性,那你為什麼不花錢去買一盤同樣內容的詩朗誦?(如果你說是因為沒有這樣的詩朗誦,那你就應該想想為什麼沒有人會去製作這樣的詩朗誦。)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我是很欣慰的。

但從現實意義的角度來說,我的心是涼的。因為這一套分析的出發點仍然是很單純的,有時候天真。

沒錯,我們確實可能找到了音樂特徵和作品銷量之間的相關性,但其中的因果邏輯是怎麼走的呢?有可能,一個長度在3分鐘左右的、節奏清晰的、和聲進行比較保守但有亮點的、結構鮮明的音樂作品,大家可能會覺得比較容易接受,但大家容易接受上不代表大家一定都會去消費,而反過來,銷量高的音樂作品也不一定就是因為它在音樂特性上容易接受。

這裡面有一個很重要的事情被忽略了。

如果你猜不出來是什麼的話,我建議我們蹭一波熱點。說實話,要不是今天突然被鹿晗刷屏,我還舉不出這麼好的例子來。

我必須要承認,鹿晗在我的生活裡出現了有一段時間了。但由於我並不關注他,他的出現不太連續,比如偶爾出現在電視、朋友圈以及網絡視頻廣告裡面。但有一天我突然發現,我竟然沒有完整地聽過他的任何一首歌。作為歌手出道的鹿晗,在我知道他的名字的很長一段時間內,我都不確定他到底唱過什麼。然而,他的歌曲仍然在各大歌曲排行榜中排名前列,顯得我好像在時代之外。

很多研究已經對這種現象做了很多分析,他們會說,對呀,這是因為,現在的娛樂行業不再是靠作品先行,而是靠偶像先行。人們不是通過一首歌喜歡上一個歌手,而是通過一個歌手喜歡上一首歌。

還有一些報導也描述了,鹿晗的粉絲是怎麼樣通過瘋狂買專輯來把銷量頂上去的。有的人一口氣能買幾千張,管她買回家到底是不是當磚頭砌牆去了,反正銷量上去了。怎麼樣,氣不氣?

所以,音樂特徵和銷量之間的相關性,很有可能是建立在一系列的邏輯鏈之上的,而音樂特徵和銷量只不過是在這一個鏈條的兩端。比如說,我們可以把鹿晗看作一個起點,只要鹿晗的音樂沒有奇怪到喪心病狂,能夠延續他自己的風格,他的粉絲不會太在意他的音樂究竟是什麼樣的,反正買就是了。很多看到這裡面有錢可賺的公司,可能會用同樣的方法複製偶像,並且在這個過程中複製了音樂特徵,從而導致了統計上音樂特徵和銷量存在相關性,但實際上音樂特徵只是銷量的一個很小的原因。

可憐的是,音樂在這裡面又被消解掉了。很多偏保守的人可能會看不慣這一點,覺得這些小鮮肉,還沒有什麼能夠留得下來的作品,根本稱不上是歌手,憑什麼靠一張臉就火?

然而,這恰恰就接近了問題的本質。

剛才我們說到,有一個很重要的事情被忽略了。這就是人的複雜性在不同維度上的延伸。

我們在討論文化作品的消費的時候,經歷了很長一段時間「到底誰更傻逼」的辯論。最開始研究流行文化的學者,普遍有一種精英主義傾向,覺得消費者,或者說大眾,比較傻逼。比如霍克海默和阿多諾,他們就覺得,文化工業製作出來什麼,大眾就吃什麼。後來有一些人,比如費斯克,開始意識到,消費者不全是傻逼,他們會用錢投票,反過來決定文化產品製作者的策略和選擇。但無論如何,消費者作為揮舞著鈔票的需求方,總是容易處在被針對的地位上。

問題是,真的有絕對、全面和徹底意義上的傻逼嗎?絕大多數情況下,是一個人在很多時候看上去都很「正常」,只是在某些事情上顯得好像不太著調。

比如說,我們以為毫無理智的鹿晗粉絲卻有著如軍隊般嚴明的紀律(以及我們以為低齡的王俊凱的粉絲卻有強大的經濟實力世界各地精準投放慶生廣告),這些粉絲們真的可以用一個「腦殘」來形容嗎?如果他們愛自己的偶像愛得毫無理由而顯得腦殘,可是除此之外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和普通人並沒有什麼不同。難道我們就沒有信什麼信得毫無道理的時候嗎?

我們無法假設消費者是不是「傻逼」,也無法要求消費者一定是出於喜歡音樂的角度而去消費音樂,因為沒有誰規定人們必須這樣做。我們同樣無法認定這種消費行為是「不理性」的,因為這個消費行為並不只是在音樂唱片市場的這個維度上有效,還在其他的維度上有效,好比光從聽音樂的角度來說,一個人確實沒有必要買幾千張同樣的專輯,但從積累聲譽的角度來講,這很顯然提高了他在一個群體裡的地位,有助於他今後在群體中說話的分量,是一種採用了經濟手段的理性策略。

所以,之前的很多研究在維度上太單一,不夠豐富,遇到鹿晗這樣的狀況就缺乏解釋的能力。在整個研究過程中,很少有人去關注作為「人」的消費者,他們在消費行為中究竟是怎麼理解音樂的。人們為什麼會認為一個作品「好聽」?在這個問題裡,「人」和「好聽」一樣,是需要考量的對象。要想回答這個問題,需要考慮到人本身非常複雜的維度,比如腦神經、時空環境、文化、個人的歷史等等,都會對人的判斷和選擇產生影響。

用一個同義反覆的話來說,我們必須要知道人們消費音樂的理由,才知道他們為什麼要消費音樂。人們消費音樂的理由,可以跟音樂特徵有關,也可以跟音樂表演者有關,更有可能是兩者的綜合。人對於音樂作品的感情的投射,很有可能會和他與音樂創作者的感情投射聯繫在一起,因為音樂表演者本來就是嵌在音樂裡面的,你很難把這兩者單獨剝離出來。但無論如何,他會對音樂作品有一個整體上的理解,並依據這樣的理解,來做出消費與否的選擇。而千千萬萬的人對一個作品都會有自己的理解,他們理解中相似的部分,就構成了所謂的「市場需求」。

因此,在統計意義上,我們可以找到音樂作品和音樂市場之間各種有趣的聯繫,但要理解其中的道理,我們必須把人作為其中的重要因素加以考慮。畢竟,如果沒有「人」,其實也根本不可能存在什麼「聲音」,更不要說「音樂」了。

點擊標題,延伸閱讀

· 深夜雞湯 · 第十一碗

· 秋假將至,我們為你測評了這七張專輯

· 剛剛,我們成為新華社10萬+了

· 我很矮,可是我很有錢

· 守望者本寧頓

· 中國,到底誰有嘻哈?

以上插圖來源於網絡,侵刪。

文字編輯:小白

微信編輯:銀壺

Copyright © 2017 Soundtopia.

保留所有權利,轉載請聯繫後臺。

相關焦點

  • 人大教授告訴你:社會學是幹什麼的?
    女(強勢打斷):你咋不上天  ● ● ●每個人生下來時,首先認識的是自己的媽媽、爸爸,隨著自己的成長,會認識越來越多的人。這些人與自己是什麼關係?你在這些人中處於什麼樣的位置?為什麼同樣的話可以跟他這樣講、同樣的行為可以跟他這樣做,對別的人卻不行?等到自己慢慢長大了,更多的疑問撲面而來,怎麼有這麼多的規矩,這也不讓幹、那也不讓幹?這也不能說、那也不能說?
  • 經典語錄 音樂社會學:音樂的世界,學術地看
    你也許知道《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是韋伯的代表作,但你也許不知道韋伯在音樂社會學這一學科的奠基過程中也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本書中,作者通過對歷史及當代事實的回顧,尋求音樂理性化的規律,採用民族志研究原始部落的方法,檢驗歐洲古代的音樂歷史發展。在節選段中,韋伯論述了鋼琴何以成為了中產階級的重要樂器。
  • 六月推介 | 社會情境中的音樂使用與意義: 讀《音樂與社會學觀察》
    社會情境中的音樂使用與意義:讀《音樂與社會學觀察》 文 / 裴禕穎音樂與社會學觀察彼得·約翰·馬丁 著柯揚 譯. 在音樂社會學視角下,不局限於古典音樂,所有音樂的意義都不在作為一種藝術作品的音樂自身之內,而存在於真實社會情景中的真實人們的互動過程之中,音樂社會學的研究應將音樂置於真實社會情境中,考察不同社會情境中人們對音樂的使用及其目的、方式與結果。
  • 進入音樂社會學的基礎性必讀之物 | 書評 ​
    對於普通樂迷來說,音樂社會學是研究音樂和社會關係的交叉學科,但對於如何兩者相互作用的認識,則較為模糊。德國學者馬克斯·韋伯的《音樂社會學:音樂的理性基礎與社會學基礎》(1911)一書是很好的認知參考,它雖然作於百餘年前,但其深入內在學術機理的闡釋,對復調、調式、音程關係等音樂基礎理論所進行的心理學層面的「經驗豐富、目光銳利」的思考,使音樂社會學達到了有據可辨的學術水準。
  • 700人搶修的臺大《音樂社會學》到底上什麼?
    近日,臺大社會學系助理教授李明璁所開設的課程「音樂社會學」,作業題目之一為「如果你希望有一首歌能從地球上永久性地消失,那會是什麼
  • 郭星華:社會學是幹什麼的?
    你在這些人中處於什麼樣的位置?為什麼同樣的話可以跟他這樣講、同樣的行為可以跟他這樣做,對別的人卻不行?等到自己慢慢長大了,更多的疑問撲面而來,怎麼有這麼多的規矩,這也不讓幹、那也不讓幹?這也不能說、那也不能說?是的,沒錯,你我他組成了社會,你就是這個社會中的一員。你和他人的關係,叫社會關係;你和他人的交往,叫社會互動;約束你行動自由的那些條條框框,叫社會規範。
  • 好書推薦之《社會學視野下的音樂天才:莫扎特的成敗》
    當社會學家遇到音樂家最近拜讀了埃利亞斯(Norbert Elias)所著《社會學視野下的音樂天才:莫扎特的成敗》(見下圖)一書,從另一全新視角領略了莫扎特的傳奇人生,從中受益匪淺。故現將此書推薦給所有音樂愛好者。本書被譽為社會學大師寫音樂大師的奇書,長壽卻飽受流離之苦的埃利亞斯,用社會學來研究短壽卻享盡身後盛名的莫扎特。
  • 你為什麼喜歡鹿晗?
    作為多年的鹿飯,喜歡鹿晗真的是始於顏值,忠於才華,陷於人品!那個時候播的正是鹿晗的<重返二十歲>,那個時候就覺得這個男生好好看啊當時的<我們的明天>也非常好聽,鹿晗的聲音真的沒有的講
  • 寶詠琴的遺憾離世告訴你:「女人別太天真」有多麼重要?
    抗癌成功之後,寶詠琴又變成了那個女強人,並且幫助蕭永豐大賺一筆,但是不知道為什麼在蕭永豐的公司是上市後,二人還是分手了,沒能走到一起。被洪朝豐追債比起愛情上的失落,寶詠琴的身體更令人擔憂,因為沒過多久她的癌細胞轉移到了肺部,所以她又不得不再次經歷痛苦的化療。寶詠琴的勇敢又一次戰勝了癌細胞,而感情上還是很空虛。
  • 7點聽書《愛情社會學》
    編輯推薦  愛情,這門人生的必修課,很多人的學分卻是不及格  愛情,不僅是個人議題,更是社會議題  臺灣大學孫中興教授,帶你學會談情說愛  趕快跟著孫老師一起補習吧!《愛情社會學》這本書,正是對這一議題的解讀。不同的人,基於不同的人生經歷、戀愛婚姻經驗,可能會給出不同的答案。很多人認為,愛情是個純粹個人的事情,告白、戀愛、失戀、結婚、離婚,都是個人的行為、個人的選擇。孫中興教授告訴我們,錯誤!愛情從本質上講,是一種社會行為;愛情關係,是人際關係的一種;現代的婚戀制度,是一種社會制度;現代的婚戀觀念,是一種意識形態。於是,就有了「愛情社會學」這樣一門課程。
  • 社會學類:不學社會學,何止是少賺了一個億
    錢途無量這件事,在社會學專業的學生身上,毫不誇張。 這一講我們開始介紹社會學的就業情況。不可否認,在社會科學類的專業中,社會學的就業狀況總體並沒有金融、會計之類的熱門專業樂觀,但在詳細介紹社會學的就業去向之前,我們仍然想給大家畫個餅。既然社會科學專業的整體就業形勢已然如此,不妨多考慮一下社會學類專業,或許會有幾十億的大機會等著你。
  • 孫中興,講「愛情社會學」的老頑童
    孫中興扇一扇,抽出一張紙條:「我這麼帥,為什麼還沒有女朋友?」然後面向學生,撇了下嘴,臺下頓時爆笑。沒等學生緩過勁兒,他又說:「那你回去照照鏡子?」現場笑癱一片。隔壁教室的同學探過來,瞧瞧發生了什麼,一看,挺有意思,乾脆搬個小板凳擠在門外聽課。這時,孫中興嚴肅起來,「你再怎麼帥、再怎麼漂亮,如果對方並不覺得好看,這又有什麼用呢?更何況,對方要喜歡你,真的是因為外形嗎?」課堂從抽紙條進入解讀階段。
  • 這位臺灣社會學大佬為什麼不讓學生來念研究所?
    社會學老師狂想 一堂課改變臺灣文 / 李映欣當你以為社會系學生不是在學理論,就是上街抗議時,一位社會系教授下定決心開辦一門非傳統創業課,讓社會企業在臺灣遍地開花。這位擔任過國科會人文社會處處長,已是臺灣社會學界大老的學者,當時擔任臺灣社會學會會長,他要求學會調查社會學博士生畢業後的出路,結果發現,在少子化海嘯中,將有大量博士失業。陳東升不但把結果披露出來,還直接告訴學生要「想清楚」,若真心喜歡學術再來考研究所。之後,博士生報考人數果然大減。可是,已經踏進社會學領域的學生呢?他們的出路在哪裡?陳東升開始問自己。
  • 朱婧汐為什麼不給鹿晗寫歌了 朱婧汐和鹿晗什麼關係
    ,朱婧汐給鹿晗寫過很多的歌,但是近幾年朱婧汐為什麼不給鹿晗寫歌了呢?朱婧汐和鹿晗之間是什麼關係呢?1朱婧汐為什麼不給鹿晗寫歌了相信很多喜歡鹿晗的粉絲都知道,鹿晗的很多歌曲都是朱婧汐寫的,也很受大家的歡迎。但是不少網友發現,朱婧汐現在不給鹿晗寫歌了,這是怎麼回事呢?
  • 鹿晗朱婧汐為什麼關係那麼好 她和鹿晗到底是什麼關係
    朱婧汐曾參與音樂真人秀節目《中國好歌曲3》的錄製,因高顏值的外表和獨特的音樂風格引得眾人眼前一亮,令人意外的是,朱婧汐是以鹿晗幕後音樂人的身份參與錄製,朱婧汐和鹿晗是什麼關係?  朱婧汐1988年生於雲南普洱,是國內音樂獨立創作人,內地流行女歌手,模特。
  • 年末將至,社會不告訴你的,社會學家悄悄告訴你
    為什麼我們永遠在「剁手」?人性可以被教育嗎?坐在寶馬裡哭,還是坐在自行車上笑?為什麼我們痴迷於濾鏡?為什麼那麼多人熱衷於抖音?選擇廣場舞還是麻將?……社會總愛給我們出難題,尤其今年,發生了太多會被歷史記錄的社會事件。但社會卻不樂於告訴我們這些難題的答案。
  • 致遠塾日本留學情報站:為你全面解讀社會學專業
    本·期·重·點情報丨日本大學院---社會學如何劃分?推薦丨社會學---日本留學熱門學校介紹解讀丨適合報考社會學大學院的人群類型入試丨日本社會學大學院---入試介紹案例丨日本留學社會學畢業生就職前景社會學是什麼?
  • 法學門類——社會學專業介紹
    二、 為什麼選擇社會學這是社會學領域的基本問題。社會學就是讓我們對於生活中熟悉又容易被忽視的現象提出疑問,獲得新知,理解社會,然後依然熱愛生活。 社會學專業非常注重社會調查在理論分析中的作用,主張用事實和數據說話。
  • 社會學 - 社會學-高等教育 / 高等學歷 / 本科專業-中國農業大學...
    中國農業大學社會學介紹 社會學專業   專業前景 社會學既是一門面向世界的國際性學科,又是一門面向現實的應用性學科,同時也是一門面向未來的發展性學科,它通過實證研究深入系統地認識社會,從而提出相應社會理論,並提出解決社會問題的辦法。
  • 社會學家關於「佛教社會學」的發現
    「1979年,社會學家英奇·貝爾寫了一篇題為《佛教社會學:對社會學與東方解脫道趨同共存的思考》的短文,發表在麥克納爾的《社會學理論透視》上。這可能是第一次有人寫關於「佛教社會學」的文章。隨後,少數社會學家和社會理論家探討了各種佛教哲學和實踐與社會學之間的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