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您的閱讀,如果覺得本篇文章對你來說有幫助的話,別忘了點讚、評論、轉發和收藏哦
電影《誤殺》憑藉過硬的質量,一口氣入圍了最佳故事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最佳編劇、最佳攝影、最佳剪輯等多項榮譽的提名。而演員肖央,也成為了本屆金雞影帝的熱門候選人。
其實,在華語大銀幕上,像《誤殺》這樣的電影翻拍作品並不少見。但奇怪的是,能達到《誤殺》這樣水準的華語翻拍作品,卻少之又少、極為罕見。
《誤殺》與《「大」人物》的對比差異,其實就暴露出了「華語翻拍片」在製作上的一個巨大問題,那就是如何在國外的電影故事框架中,有效地融入華語文化特色,說白了就是:如何有效地對電影進行本土化改編。
《「大」人物》沒能取得《誤傷》那樣顯著的市場效果,根源就在於雙方製作團隊對故事本土化改編的差異。
由於國內電影市場沒有採取「電影分級制」的管制方式,所以,國內電影人翻拍「國外警匪犯罪題材」電影時,如何在權衡故事主題、內容隱喻的同時,對作品進行本土化處理,成了一個極其難把握的問題。
而對主題、內核的把控不當,也讓不少華語導演,在電影翻拍的道路之上意外翻車,張藝謀導演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相較於《三槍拍案驚奇》、《「大」人物》在主題、內核上的點到為止、瞻前顧後,《誤殺》則通過對社會隱喻、人性剖析的大膽表現,獲得了觀眾們的一片好評,引發了不錯的市場反響。
這種「中國人在泰國遭遇不測」的創作思路,最開始是由陳木勝導演引入華語警匪片之中的。
除了幕後團隊在劇情本土化上的移花接木、討巧設計,《誤殺》在故事主題上的另闢蹊徑、獨立思考,也是該片在國內電影市場,取得好評的一個重要原因。
《誤殺》在故事主題表達上的另闢蹊徑,讓其獲得了廣大影迷的一致好評。而過於恪守原作主題的思想內核,也成了不少華語翻拍片市場失利的一個重要緣由。比如劉德華、鞏俐合作的這部《我知女人心》。
11月7日,第3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的提名榜單正式公布。
03
究竟是什麼原因,讓華語翻拍片陷入了質量堪憂的製作怪圈?今天,我們就和大家聊聊這個問題。
01
2019年12月13日,電影《誤殺》走入了內地電影院線。憑藉過硬的質量、出眾的口碑,該片最終拿下了13.32億的累計票房。
同樣都是在2019年上映,同樣都是翻拍作品,同樣都是「警匪犯罪」題材的電影故事。於2019年1月10日上映的《「大」人物》,就沒能像《誤殺》那樣博得滿堂彩,僅以3.8億的票房成績草草收場。
兩部作品的口碑,也拉開了一定的差距。
翻拍自韓國電影《老手》的《「大」人物》,將原作的框架融入到國內背景之後,雖然在故事設計上,沒有出現太大的毛病,但也沒有出現太大的亮點。故事內核的點到為止、劇情呈現的中規中矩,最終導致了該片平淡的市場反響。
其實,國外「警匪犯罪」題材電影的翻拍,一直是華語電影創作的一個難題。
一些較為出色的國外警匪片作品,在鏡頭呈現尺度、內核深度挖掘上,都有著過於「個性化」的表現,也正是這些原因,不少國外的「警匪犯罪題材」電影作品,被打上了R級片的烙印。
《七宗罪》、《沉默的羔羊》、《消失的愛人》都是典型的例子。
2009年,張藝謀翻拍了科恩兄弟的經典犯罪片《血迷宮》,打造了《三槍拍案驚奇》。《血迷宮》原本是一個黑暗、壓抑的故事,但為了照顧國內市場的形勢,張藝謀對原作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編,而最終呈現出來的效果如何,大家也都有目共睹。
《三槍拍案驚奇》的國內市場翻車,也從側面說明了「國外警匪犯罪題材」電影作品本土化的難度。
02
當然,《誤殺》能如此直接地表達想法,也得益於創作團隊在故事劇情上的獨特設計——《誤殺》沒有將故事引入國內環境,而是將故事背景設計在了泰國。
有了泰國「背鍋」,《誤殺》創作團隊在劇情橋段的處理上,也都放開了手腳。對「社會體系的隱喻」、對「人性黑暗的諷刺」,也成為了這部作品的故事亮點。
在泰國的社會環境之下,講述一個中國人的故事。這樣的「跨國創作思路」,並非是這部《誤殺》的首創。
2013年,陳木勝導演拍攝了《掃毒》。這部電影在內地票房市場的熱映,讓「泰國」成為了華語警匪片中的「哥譚市」。
《掃毒》之後,葉偉信、鄭保瑞也在2014年攜手,拍攝了一部風格黑暗、隱喻濃重的電影作品,並將故事背景搬到了泰國。它就是《殺破狼2》。
2015年5月,《殺破狼2》正式上映,這個「臥底警察」追蹤「器官買賣團夥」,最後身陷「泰國監獄」的故事,在當年的內地票房市場掀起一陣熱潮。
而經歷了《掃毒》、《殺破狼2》的鋪墊之後,這種「中國人在泰國」的警匪片創作思路也正式成型,《殺破狼·貪狼》、《誤殺》等充滿「社會隱喻色彩」的警匪電影作品,也相繼誕生在了華語大銀幕上。
這部《誤殺》翻拍自印度電影《誤殺瞞天記》,在原版的故事裡,電影將鏡頭焦點,對準了環環相扣的案情。故事的主題,也以諷刺「社會體系的陰暗」為主。
而在這部《誤殺》裡,導演可能也明白,案件的脈絡在不少觀眾心中早已有了答案。於是,他將鏡頭對準了肖央飾演的「李維傑」,通過案件的一步步發展,李維傑心理活動的一次次改變,對「人性」、「善惡」進行了深刻探討。
片尾引入的「懺悔之塔」、「男主角自首」等橋段,更是加重了人性主題的表達。
2010年,內地導演陳大明買下了好萊塢電影《偷聽女人心》的版權,翻拍了電影《我知女人心》,併集結了劉德華、鞏俐、袁立、安雅的一眾大咖。
東西方文化的差異,造就了東西方不同的價值理念、愛情觀點。可是,在這部《我知女人心》裡,導演幾乎是對原版電影進行了復刻,讓一群東方的演員,按照西方人的邏輯、舉止,上演了一場愛情鬧劇。
這樣的呈現效果,也讓《我知女人心》在2011年遭遇了票房、口碑的雙項失利。
當然,國外電影的國內化翻拍,是一條逐漸探索、逐漸完善的成長之路。
經歷了一系列的失敗嘗試之後,如今的華語翻拍片,也開始注重本土化結構的改編、自我觀點的表達。
2018年年末的《來電狂響》、2020年年初的《大贏家》,雖然最終的呈現效果不似《誤殺》那樣優秀,但片中對於本土化元素的細節表現,拋開原作主題的自我獨立思考,也讓我們看到了國內電影人們對於翻拍片的態度。
相信在未來的華語大銀幕上,還會出現更多像《誤殺》這樣優秀的翻拍作品。
原創丨文章版權系屬:神奇的絡腮湖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