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大夫人,《知否》原著中最讓人交口稱讚的賢惠妻子,也是最為彪悍的女子。
同為閨閣中的脂粉英雄,鄭大夫人的彪悍和《紅樓夢》中王熙鳳的彪悍又有所不同。
鄭大夫人的彪悍是會讓人發自內心感到產生一種敬意,而王熙鳳的彪悍則會讓人覺得太過狠辣。
這其中最大的區別是什麼呢?大概就是底氣吧!
因為有底氣,所以她不懼怕一切的紛紛擾擾,無論面對什麼,她總能以堂堂正正的態度一往無前。
一、高德厚望的宿族世家賦予了她最初的底氣
一個女子最初的底氣大多是來源於家族。
鄭大夫人出身出身高德厚望的宿族世家,素有美名。原著中說,她的先祖中有人享配太廟,忠烈祠裡更是供著她家的祖叔伯父,就連全國的貞節牌坊都叫她家佔了一成。
這樣的家世家風,這樣的家庭出來的女子,生來就比別人更加的有底氣。
要知道在那個男尊女卑的時代,想要知道一個女子的品行,除了看父母,更多的還是看她所在的家族。
一個素有美名的家族出身的女子,從一開始就註定了比別人更加讓人有好感,所以先天上,她就已經走在了別人的前面。
其實這和我們現在經常說的寒門難出貴子是一樣的道理,人家幾代人的努力你拿什麼去追趕?
所謂的宿族世家從來都不是一代人的努力,這需要幾代甚至幾十代人的堅持不懈,再好的名聲都是需要後代去不斷維繫的。
君子之澤,五世而斬,說的就是這樣的一個道理,所以沒有什麼公不公平,只是別人的祖宗更加努力罷了!
鄭大夫人顯然就是這個祖宗餘蔭下的受惠者,因為有了來自於家族的底氣,所以她的未來註定了會有一個好的開端。
二、自小受的教養讓她有底氣過好屬於自己的生活
出生於世家的鄭大夫人自小所受的教養自然也是極其出眾的,無論是人品才學,亦或是管家理事那都很拿得出手。
鄭大夫人在未出閣之前就素有才名,她的好口碑除了家世的加持之外更多的也是憑著自己的能力贏來的。及至嫁人後,她的品格德行滿京城更是有口皆碑。
一嫁進鄭家,婆母體弱,家裡家外都是她一把操持,生兒育女,孝順長輩,照顧小叔子,把個鄭家打理的妥妥帖帖。
對於她來說,婚後的日子並沒有太多的難過之處,憑著她自小所受到的教養完全可以處理好生活的方方面面。
身為庶女的明蘭剛剛嫁到顧家的時候,猛然面對那樣的一大家子還會有些手忙腳亂,可是初嫁給長柏的海氏卻從一開始都是雲淡風輕。
無論是面對林小娘的撒潑,亦或是墨蘭出嫁之前的雞飛狗跳,她總是有著自己的手段去應對。
這就是高門閨女與小門庶女的不同,培養的方向不一樣。
世家大族出身的鄭大夫人一開始就是朝著高門宗婦的位置培養的,十幾年的精心教養從來都沒有我們想的那麼簡單。
所以她打理鄭家幾十年,婆母病弱,她更是長嫂如母般一手拉拔小叔子長大,這其中任誰都無法挑出一點不是。
很多時候,你受到的教養會決定你未來的走向,當然也不排除非常有天分可以自學成才的人,可是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我們都是普通人。
鄭大夫人自小受到的精心教養讓她無論面對什麼都心有底氣。
當你有底氣面對一切的時候,前面就是一片坦途,對於鄭大夫人來說,生活就是如此。
三、行得端做得正的品行是她無懼一切的最大底氣
鄭大夫人的品行在滿京城都是有口皆碑的。
嫁進鄭家幾十年,婆媳相處的勝過了母女,小叔子也是她一手帶大,對她尊敬有加,親朋中更是無人不敬重她的端莊賢良。
小沈氏剛進門的時候,因為嫌嫂子管教太多,想著有皇后姐姐撐腰,也進宮抱怨告狀過,盼望由皇家出面,殺殺長嫂的威風,她好過得舒坦些。
誰知這一狀告的可真是捅了馬蜂窩了。
鄭大夫人直接跪到鄭老夫人面前,言道『妾身卑微,不足為沈氏長嫂』,自請下堂歸去。七老八十的鄭老夫人被嚇得散了一半魂魄,十幾年婆媳,情誼非同一般,她對這這長媳素來滿意的很,又兼她生兒育女,操持家務,闔家和美,如何能棄。鄭老夫人當即挺著病弱不堪的身子,披掛上全副誥命穿戴,去宮裡請罪討饒。
一時之間,到處議論紛紛,一個才進門不久的媳婦逼得賢良淑德的嫂子在夫家待不下去,簡直令人髮指。
最終還是皇后宣鄭家女眷進宮,搶在聖德太后發難之前,把自家妹子狠訓了一頓,又指派了兩位教養嬤嬤去力行約束,最後還和顏悅色的撫慰了鄭家婆媳一番,賞了不少東西,這事才算了結。
這一場新婦與鄭大夫人之間的交鋒就這樣結束了,誰贏誰輸自然一目了然,而鄭大夫人憑的就是她的立身正。
因為她一向行得正做得端,所以無論面對任何事情她都底氣十足。
大有一種任你是皇親國戚又如何,皇后的妹子又如何,她自有一種平生不做虧心事,夜半不怕鬼敲門的豪邁。
明蘭曾問過小沈氏,若是當時……,鄭大夫人是否會真的自請下堂。
小沈氏回答說:「嫂子娘家家教,便是輕生死,重禮法,她真性情確如此,賠上性命也有數」。
那是她的底氣,也是她的真性情,鄭大夫人之所以品行讓人稱道也正是因為她自己的立身正。
堂堂正正做人,不耍什麼隱私手段,就連小沈氏最後都不得不說一句:「我大嫂那人,雖不愛說笑,但為人實是極好的」。
這才是真正的聰明人,她的彪悍從一開始都自有底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