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荷包蛋媽媽。
冬季是感冒高發期,10個孩子8個都在咳嗽流鼻涕,我家蛋姐也沒能免俗。不過這個「小哭包」還挺讓我意外的,這次帶她看醫生,竟然沒有哭!
這一點點小進步,歸功於我之前帶她玩過假扮醫生的遊戲,讓她早早熟悉了看病的流程。(沒看過的寶媽,點這裡複習)
今天我把這個遊戲,再詳細演練一次。大家可以在家照著玩,說不定,娃還能玩出長大當醫生的夢想~
為寶寶準備專屬醫藥箱
蛋姐醫院開始掛牌營業咯~各位看診的病人不要心急,來「蛋大夫」這兒瞧瞧吧。既然上崗了,那麼工具就要配全。為了讓孩子更好地融入角色,我購買了一套兒童醫藥箱,做工精緻,醫療器具也還挺齊全的。
寶媽們都能叫出這些工具的名字嗎?
根據現有的工具,家長可以一邊填寫就診簿,一邊跟孩子交代病情。Emm,嗓子疼、牙疼、頭疼......
問我為什麼?我能直說養娃費媽嗎?!
想讓場景更逼真,我們還可以給孩子製作一個簡單的工作證。蛋姐拿到之後秒變嚴肅,這個小醫生真的像模像樣!
讓孩子體驗診斷流程
看醫生對於很多小寶寶來說都是噩夢。原因在於,冰冷、嚴肅的場合會給孩子帶來一種不安全感。
加上0-3歲的孩子會經常接種疫苗。當他們看到戴著白口罩的叔叔阿姨之後,就會自動聯想到扎針,產生不愉快的記憶。
我們之前提到過,想要讓未經世事的孩子熟悉陌生的環境,角色扮演的代入感是最強的。讓孩子扮演醫生的目的就是為了克服恐懼心理,學會勇敢。
首先,寶媽們可以準備一個孩子經常玩的娃娃,用孩子的口吻模擬娃娃說話,扮演愛哭的病人。
1、我感冒了!
「醫生阿姨,我總是咳嗽。咳咳咳,好難受啊。」
這個時候,你可以指導孩子,出現了感冒咳嗽,醫生是怎麼操作的。「先用聽診器聽一下病人的心跳,再用溫度計量一下腋下,看她有沒有發燒?」
「呀,39度,小寶寶燒得很厲害。她感冒了,要怎麼辦呢?」
蛋姐立刻回答我:「給她打一針!」哈哈哈,我這個老母親還是挺欣慰的,便立刻提醒道,「除了打針還要吃藥哦。」
大部分孩子都會很抗拒打針、吃藥這件事,強行要求孩子配合會增加他們的反抗心理。家長可以趁著空檔,和他們解釋「治療之後才會好得快」這個概念,讓孩子逐漸接受這回事。
2、我有蛀牙!
「醫生,我牙齒好疼。」
蛋姐沒有看過牙醫,搖搖頭,也不知道該怎麼辦。這個模擬牙具就可以很好地幫助孩子掌握拔牙、刷牙的知識——「假如這是寶寶的牙齒,這個小黑洞就是蟲牙,是因為不好好刷牙造成的。」
蛋姐按照我說的,敲了敲壞牙,用鉗子拔了下來。
孩子從兩歲長好牙齒開始,就可以訓練他們刷牙的習慣了,推薦寶媽們教寶寶「巴氏刷牙法」。比方說,上牙往下刷,下牙往上刷,左右來回刷,刷滿三分鐘。(更多刷牙小知識,我在之前的文章裡也提過)
像這樣,給孩子進行簡單的科普,一旦熟悉了看病流程,慢慢也不會再恐懼。
給大人看病
接下來的時間嘛,家長就可以葛優躺裝病人了,隨孩子怎麼折騰你都行。我用黑、白色的卡紙製作了一個X光片,令整個看病過程更有真實感。
「蛋蛋醫生,我的手好像骨折了,好疼!你可不可以幫助下我?」小醫生捧著我的手吹了吹,吹得我心裡暖暖的。但是下一秒,又為她的業務不熟練感到頭痛。
「骨折了,媽媽你想怎麼辦呢?」
「你是不是需要先安慰下我,然後給我打石膏呢?」
用類似引導式的對話,讓孩子的感情和注意力沉浸在故事情節中,也因此明白,原來看病沒什麼值得恐懼的。最後,蛋姐用貼紙固定住了受傷處,然後用紗布在我的手上繞了一圈又一圈,生怕出差錯。
看著她認真的模樣,相信以後蛋姐不管做什麼,都會是個負責的乖寶寶!
有些家長在管教孩子時,會把「再調皮就送你去打針!」、「不吃飯就去醫院看病!」這些話掛在嘴邊。總是這樣威脅孩子,孩子怎麼可能會不害怕醫生呢?
今天的小遊戲,就是讓他們體驗這門職業的友好和溫暖,明白醫生不會恐嚇小朋友,而是幫助小朋友。喜歡今天的遊戲,不妨一鍵轉發,分享給更多寶媽!也歡迎在評論區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