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國第十二屆書法篆刻展覽上,書法家郭豪的行書作品入展。郭豪是一位廣東籍的書法家,在此之前,他還曾入展過全國第四屆草書作品展、全國第二屆行書作品展。更令人欣喜的是,他是位90後書法家,出生於1990年。如此年輕,就能在全國書法大展上取得這麼多成績,的確實力非凡。
當代書法創作隊伍中,年輕人越來越多,他們從一開始學書法就起點高、眼光開闊,成為當代書法創作的生力軍。他們在技法的表現力上,是很多之前的書法家所不能比擬的。
01高二適書法,為郭豪創作帶來啟示
對於書法的研習,郭豪屬廣吸博取一類,早年多在二王、懷素、孫過庭、歐陽詢、米南宮等上面用功,又轉學魏晉殘紙、簡書和日本的三筆三跡等經典法帖。臨習多家,好處在於能夠吸收各種優秀碑帖風格,但同時也帶來新的問題:多家之間很難融合,每當展紙創作的時候,往往不能順手書寫,結字鬆散,行氣不貫,湊不成篇,有像是在集字的感覺。
近年郭豪開始接觸到高二適書法真跡,受高二適書學影響,從中學到了融合貫通探索方法 。高二適先生少承家學,一生潛心國學書藝研究,深造自得,獨學成者。高二適尤其擅長草書,他的草書突破前人窠臼,自創一格。將章草的嚴謹、今草的典雅、狂草的飛動融為一爐,形成「開章亦今亦狂」的獨特風貌。
高二適的作書使轉頓挫隨心而運,寓柔而剛,勁健綽約;結體章、今互用,縱橫開闔,曲之中險夷相生;布白一氣貫通,字行間輯讓有序,顧盼多姿,密處見凝重,疏處顯神韻,筆法古拙靈動,蒼勁灑脫,書卷氣息濃鬱。
郭豪雖然主攻行書,高二適以最為擅長草書,但高二適的學書路徑,對郭豪在行書的理解上啟發很多。在臨讀二適先生手稿的過程中,郭豪經常以草書筆意寫行書,化繁成簡,將筆畫形態化為意態,以線為基,貫通行書字法,增強字間上下呼應,使氣韻流走自然,筆意連綿。
在運筆上,郭豪也受高二適影響,信手轉側,筆馳神隨,表現線條動態之美感。使得他能夠從傳統書學中審視自我,從探索中構建自我,以求達「入古出新」之境。
02「寫意式」書風,讓他的作品進入國展
十二屆國展作品,郭豪是以此「寫意式」書風去創作的。書寫的內容選李之儀的詞,內容並不是刻意選擇的,而是隨手翻看中華書局出版繁體《宋詞全集》中看到的。
郭豪介紹說:我崇尚自然書寫,由於此次作品為投展作品,在形式設計上也難免會有幾分刻意,作品形式為四張高118cm、寬22cm的組合,這種形式不利於局部「畫心」營造,與日常手札式書寫大不相同。以這種長度謀篇有如高山之瀑布「飛流直下三千尺」,有利於表現大氣豪邁之勢,筆意連綿、顧盼多姿、痛快淋漓的氣韻風神。
郭豪這件入展作品書寫材料都是日常普通筆墨,紙張取用生宣紙,生宣在運用上,能融「畫意」筆墨之濃、淡、枯、潤。黃賓虹常言:「筆力是氣,墨採是韻,氣韻變化,可見生動。」生宣最適合表達這樣的情境。
章法建構在墨法的基礎上,郭豪嘗試以單篇內局部留白,多篇之間留白的呼應,以及墨塊之間的銜接去營造,讓墨韻濃、淡、枯、潤變化,虛實相生,留白而不白。作品寫完後,郭豪以茶水、國畫顏料潤色,以求古樸之質,待幹後,拼接鈴印完成。
03結語
好的作品都要有紮實的技法功力為基礎,審美經驗為底蘊,輔以書寫者的才情和自信心來呈現。每個人學書的方法路徑都不盡相同,都值得學習吸收。通過郭豪這件國展作品,可以看出他學書之法,多在探索融合。這也給我們一些啟示:擴寬眼界、多去嘗試,是提高書法水平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