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譽為「文房第五寶」的《現代漢語詞典》(第六版)
《現代漢語詞典》第二任主編、語言大師丁聲樹先生
中國著名的語言學家呂叔湘(左)、葉聖陶(中)、張志公合影
《現代漢語詞典》是我國第一部現代漢語規範性辭書,也是每一位讀書人案頭必備的工具書之一,素有「文房第五寶」之稱。自1970年代末問世以來,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這部詞典歷經數次編纂、增刪和修訂,與時俱進,其準確性、規範性和權威性都達到了極高的水準,深受海內外讀者朋友的好評。
今年7月15日,《現代漢語詞典》第六版由商務印書館正式出版,這部中國現代語言學最權威的著作又一次走進了人們的視野,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
「詞典」是怎樣煉成的
《現代漢語詞典》的歷史,要追溯到1950年代初期。當時新中國剛剛成立,百廢待興,就連語言也亟需一個統一的標準。在當年的政治協商會議上,一些代表發言還要通過翻譯,國內一些重要人物的講話也很少有人聽懂。這種現象我們今天聽來一定會感到奇怪,其實這都是當時的社會和歷史環境造成的。
新政府為了統一漢語發音費盡了心血,首先是名稱問題,開始準備沿用民國時代「國語」的稱呼,但有人提出把漢語說成國語,有大漢族主義色彩,不利於民族團結,後來就決定使用「普通話」這個詞。但普通話究竟以什麼發音為基礎,當時也有爭論。1955年舉行的全國文字改革會議決定從覆蓋漢語區的十幾種主要方言中,選出一個基礎方言作為標準,結果北京話以52票當選,以成都語音為標準的西南官話僅以1票之差名落孫山———這便是普通話以北京話為標準音的由來。
1956年2月6日,國務院發布了《關於推廣普通話的指示》,要求「中國科學院語言研究所應該在1956年編好以確定語音規範為目的的普通話正音詞典,在1958年編好以確定詞彙規範為目的的中型的現代漢語詞典」。同年7月,中國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成立,副所長呂叔湘兼任室主任和詞典主編。
呂叔湘是我國著名的語言學大師,接受任務後,呂先生以其一貫嚴謹細緻的作風,親自製訂了《編寫細則》,並組織了一個高水平高效率的編寫班子。經過一番緊鑼密鼓的籌備工作,1958年正式開編。1959年,詞典審訂委員會成立,15名委員都是當時全國最著名的語言、文字學方面的大師,後人應該記住他們的名字:丁聲樹、黎錦熙、李榮、陸志韋、陸宗達、呂叔湘、石明遠、王力、魏建功、葉籟士、葉聖陶、周定一、周浩然、周祖謨、朱文叔。
詞典編寫審訂工作結束後,1960年商務印書館印出了《現代漢語詞典》試印本,並在全國範圍內廣泛徵求意見;1961年,呂叔湘調離詞典室,另一位語言學家丁聲樹接替了他的工作,1965年,詞典試用本送審稿印出;1973年出版了內部發行本。1978年詞典正式出版,這才是《現代漢語詞典》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次出版發行。
梳理《現代漢語詞典》的編纂歷史,我們發現從1956年立項到1978年出版發行,這部詞典時隔22年才與讀者見面,其編寫難度之大由此可略見一斑。呂叔湘先生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這類詞典前人沒有編過,沒有嚴格意義的詞典可以參考。」《現代漢語詞典》正是在前人從未涉足的地方走出了一條新路,而支撐他們走下去的便是勤奮和辛勞———在編寫前的準備時間裡,語言所詞典編輯室的編輯們積累了100萬張卡片,這100萬張卡片就是《現代漢語詞典》的雛形和基礎。
《現代漢語詞典》的出版填補了我國規範性語文詞典的空白,據知情者透露,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外國元首來華訪問,很多人都喜歡將本國詞典作為禮物送給中國,而我們當時的回贈只能是一本薄薄的《新華字典》,這和泱泱大國的地位很不相稱———據說這也是編纂這部皇皇巨著的動力之一。
歷史上的五次修訂
《現代漢語詞典》正式出版三十多年來,國人的衣食住行和思想理念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隨著社會的變遷和人民群眾生活的變化,《現代漢語詞典》也先後經歷了五次修訂,每次修訂都是在保持原有特點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以求精益求精。
第一次修訂(1983年),這次修訂出版後即為第二版,收錄條目56000條。總的說來,第二版和第一版相比差別並不大,只是在收詞、注釋等方面略做增刪和調整,去掉了一些「文革」期間的語言和詞彙,從思想、內容等方面消除了文化大革命的影響。
第二次修訂(1996年),此次修訂與第一次時間間隔較長,這段時間正好處於改革開放初、中期,社會發展迅猛,反映新事物的新詞語、新詞義也相應迅速增長。修訂後即為第三版,收錄條目60000條。
第三次修訂(2002年),2002年的第四版又叫增補本,收錄條目61000條。本版增加了1200多個新詞語,集中附於正文後面。
第四次修訂(2005年),第五版共收錄條目65000多條。從港臺地區傳入內地的許多詞語也被該版收錄,如「搞笑」、「面膜」、「作秀」等,這次修訂還對同音同形詞、離合詞進行重新審視和梳理。
第五次修訂(2012年),此次修訂後的版本就是剛剛問世的第六版。這個版本共收錄條目69000條,其中收錄單字13000多個,新增600多個,主要以地名、姓氏人名及科技用字為主,並按照語言文字規範,對一些詞語做了統一的修訂,配合注釋增加了近百幅古代器物方面的插圖。除此之外,新版《現代漢語詞典》還收錄了眾多時下流行的新詞彙,這也成為該版詞典的一大看點。
新版本的幾大亮點
2012年7月15日,隨著第六版《現代漢語詞典》的出版發行,歷時5年的第五次修訂工作塵埃落定。7月17日是著名文學家楊絳先生101歲的生日,16日下午,商務印書館總經理於殿利前往拜賀,於殿利在微博中透露了會面的情形:「中午去她家中拜賀,一見面先生就說『你們新出了《現代漢語詞典》第六版,我正要去買呢。』我說:『昨天剛召開出版發布會,今天我給您帶來了。』說起宅男宅女時,先生幽默地說:『我就是宅女。』」
正如楊絳先生所言,這次出版的《現代漢語詞典》收入了許多諸如「宅男宅女」式的流行詞和近幾年出現的新詞彙,如給力、山寨、限行、搖號、低碳、閃婚、醉駕、首付、拼車、動車、高鐵、屏蔽門、月光族、潛規則、全職太太等,涉及社會的方方面面,真實記錄了當代社會的真實情景,反映了社會的變遷和人們對事物認知的變化,富有強烈的時代氣息,這是它的一大亮點。
新版詞典還收納了230多個非漢字書寫的新興字母詞,如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PM2.5(在空中飄浮的直徑小於2.5微米的可吸入顆粒物)、FTA(自由貿易協定)以及NBA(美國職業籃球聯賽)等等,這是它的第二大亮點。
此外,隨著方言詞、地區詞和外來詞對普通話的影響,第六版還增收了諸如微博、丁克、新人類、宅急送、手信、搞掂、無釐頭、嗆聲、力挺、太空人等一些來自海外和港澳臺地區的新條目;由於趙本山小品和東北農村題材影視劇的廣泛影響,忽悠、嘚瑟等東北方言此次也被收入。有學者認為,收入的新詞不少具有口語和方言色彩,符合現代語言生活的需要,「體現了普通話詞彙和方言詞彙、口語詞彙相互流動的關係」。
對於《現代漢語詞典》的這次大變臉,支持者有之,反對者有之,保留意見者有之,可謂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贊成者認為工具書就應海納百川,他們對《現代漢語詞典》收錄流行詞、新詞持贊成觀點,認為這樣富有時代氣息,能如實反映當今社會的真實面貌;反對者則對網絡詞彙和外來語對傳統語言的影響和衝擊表示擔憂;另外還有學者對《現代漢語詞典》選詞的取捨標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們認為只要是詞,就有資格進入詞典,詞典應該是客觀、中立的,對於任何合格的「詞」都不應再立門檻。既然「光棍」、「寡婦」能進入詞典,那麼拒收「剩男」、「剩女」就沒有了理由———當然,這也屬一家之言。
有人說,辭書是一項永遠有遺憾的事業,任何一部都不可能做到盡善盡美完美無缺。但科學、準確、權威無疑是每一部辭書的共同追求,《現代漢語詞典》也是如此,它的所有詞條都凝聚著幾代人的智慧,稱得上是千錘百鍊———其實,這才是它的生命力和魅力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