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後的首次觀影竟然是《八佰》,意外之餘又很慶幸。
意外是經過幾次改檔風波,原本興致滿滿的觀眾差點遺忘了這部電影。慶幸是自己最後得償所願,還拉上了「志同道合」的哥們。
電影講述的是淞滬會戰的最後一場戰鬥「四行倉庫之戰」,舉世矚目,悲壯慘烈。
八佰劇照
因為其屬於「戰爭片」,我們從「歷史背景」和「電影技巧」兩個維度(交叉)來展開說明。
1歷史背景
(1)
1937年8月13日,淞滬會戰爆發,國軍投入了75萬精銳,中央軍和地方實力派的精華悉數登場,包括飛機、坦克、重炮、德械師等。
國軍精銳
參戰日軍30萬,其戰機群輪番轟炸後,裝甲部隊火力壓制,強力配合地面進攻,以壓倒性的優勢閃電推進,攻城略地。
戰爭殘酷到什麼程度,舉例說明:白崇禧的廣西軍總共帶了6個師參戰,一天就報銷了4個旅,四天被打垮了6個師。
日軍炮火
3名師長陣亡,3名師長重傷,不得不全軍退出戰鬥。
10月26日,日軍攻勢如潮,大場陷落,隨即陷入一片瓦礫火海。
大場陷落
淞滬戰役失敗後,國軍大部隊全部撤離上海,留下88師524團420人的孤軍堅守四行倉庫進行阻擊。
(2)
國軍已撤離上海,留下孤軍奮戰意義何在?
從地理位置上說,當時倉庫的西面和北面均被日軍佔領,而倉庫的東面是英租界,南面是蘇州河,同時在倉庫旁邊還有兩個巨大的煤氣儲罐。
四行倉庫地理位置
考慮到地理位置條件和國際影響,日軍不敢大規模炮擊四行倉庫,只能派陸戰隊輕武器強攻,這也是四行保衛戰能夠進行下去的前提。
選擇此地原因也是極為特殊的,除了四行倉庫本身易守難攻外,就是為了讓一河之隔的租界觀察戰況。
蘇州河對面的租界
四行保衛戰何以「舉世矚目」?
國軍在正面戰場節節敗退,其之所以組織四行倉庫保衛戰,就是希望以四行倉庫守軍的浴血犧牲來贏得國際社會的同情與支持。
[延伸閱讀1]國際背景
日本全面侵華後,國民政府曾向國聯呼籲,請求各國出兵制止日本的侵略。
國聯提議召開由《九國公約》籤字國及其它諸國參加的會議,調停中日戰爭。
會議定於1937年11月3日在比利時的首都布魯塞爾召開,上海的戰況,將直接影響到會議談判上中國的利益。
國聯提議召開會議
為了向歐美展現中國軍人與日本侵略者慘烈搏鬥的景象,蔣介石命令留下少許兵力堅守蘇州河北。
「無論如何,必須有一支部隊守住最後的陣地,即使戰至一兵一卒,也要撐到會議召開。」
10月30日,英美等國要求以「人道主義原因」停止戰鬥,中方認為四行倉庫保衛戰的目的已經達到,遂下令部隊於10月31日撤離四行倉庫。
四行倉庫之戰
10月31日,英軍駐上海總司令史摩萊少將親自來到蘇州河新垃圾橋(今西藏路橋)邊,
指揮英軍壓制日軍火力,掩護勇士們撤退。
2電影技巧
因為電影是用鏡頭語言來講述故事,其中的人物刻畫、劇情推進需要演員的高超演技體現出來,
鏡頭語言
但光影下的人物角色怎樣才能更加鮮活和深入人心呢?
我們拋開電影技巧或者說表演的羈絆,回顧那段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的戰鬥,
租界劇照
也許這種情境氛圍只有靠充滿時代感的「真實環境」才能營造出來。
(1)
「環境布景」原本在電影製作過程中佔的比例並不是很高,但導演管虎為了讓演員更好地融入電影,代入感更加真實,不惜投入血本。
搭建四行倉庫周邊實景
管虎團隊按照1:1的比例實景打造了四行倉庫和蘇州河等一系列拍攝所需的建築物,這項開銷就用了5.5億人民幣。
據說影片《八佰》成本8000萬美元,約6億人民幣,意思是說電影還沒拍,就要先花5.5億「蓋樓」。
四行倉庫實景模型
管虎在2011年就已經敲定了劇本,直到2015年才找到這片20萬平米的場地,不惜財力、人力把200米的蘇州河和68棟建築真實還原。
從觀影角度來說,的確是視聽震撼,畫面衝擊力很強,讓演員和觀眾都能身臨其境,從鏡頭中體驗到身處戰爭的慘烈和悲愴。
戰爭劇照
當然這樣的歷史片做出如此震撼的效果,背後少不了科技的貢獻,要想讓觀眾看不出其中的特效,也是管虎所考量的。
事實上,他做到了。
管虎採用了IMAX攝影機拍攝,要知道全球只有6臺ALEXAIMAX 65mm的攝影機,他弄來一臺,但也只能拍一個機位。
管虎團隊
因為拍攝周期太長了,經費也是不斷在消耗,管虎帶劇組在蓋好的「四行倉庫」前後待了近兩年,拍攝歷時8個月。
進劇組他還是黑鬍子男人,拍完出來時變成了個白胡胖子,劇組深受感染,也很給力,演員演技始終在線。
過橋劇照
除了蓋樓、IMAX技術之外,花費最多的就是道具,道具組130個人在3400平米的製作車間連軸轉忙活著所需道具。
(2)
如果你去過上海四行倉庫抗日紀念地,會發現影片所展現的歷史事件,甚至包括一些戰鬥場景甚至細節確實是有據可考的。
我們身處現今發達的社會,很難想像當時的戰爭情景:
上海四行倉庫抗戰紀念地
日軍頂著鋼板潛行至倉庫底層,企圖用炸藥包炸開一個突破口,由於是國軍射擊死角無法槍擊。
千鈞一髮之際,21歲的敢死隊員陳樹生身上捆滿手榴彈,拉開導火索,從5樓縱身跳下,跳進了欲實施爆破的日軍之中。
陳樹生劇照
一聲巨響之下,陳樹生與十幾個日軍同歸於盡,這一幕讓蘇州河對岸觀戰的民眾無比震撼!
28日深夜,一名14歲的童子軍姑娘楊慧敏,在漆黑的夜色中冒著生命危險給倉庫守軍送來了一面國旗,
楊慧敏劇照
29日清晨旗幟便在四行倉庫頂端升起。
當天上海《申報》這樣報導:「朝曦初上,國旗飄展,隔河民眾經此地,紛紛脫帽鞠躬,感動落淚。」
上海《申報》
短短4天時間裡,謝晉元率領中國軍人擊退日軍數十次進攻,斃敵200多人,傷者無數,而我軍陣亡9人,傷20餘人。
謝晉元劇照
管虎這是對歷史事實的再創作,因為有原型,有改編,如果想超越前作,就得有突破性的東西。
(3)
歷史的細節,有時是有爭議的,只要基礎史實沒有改編即可,所以管虎除了斥巨資打造「真實環境」之外,對人物刻畫也下足了功夫。
從影片的故事架構來看,他並不想拍一部傳統的戰爭片,而是通過人物的群像進行創作。
蟬聯票房冠軍
由於是群像,沒有特定主角人物,尤其導演把鏡頭從北到南轉換對照,南邊是歌舞昇平的天堂,北邊是混沌黑暗的地獄。
對岸歌舞昇平
塑造的人物涉及很多,有打散的正規軍、逃兵、流民、記者以及對岸的妓女、教授等,
而對人物個性的挖掘層次稍顯混亂,有的篇幅不夠,有的虎頭蛇尾。
結果整體表現出來就顯得有點「散」,甚至還有邏輯硬傷,讓人無法理解。
謝晉元訓話劇照
管虎想表現這群「烏合之眾」的個性,他們並非一開始就勇於獻身,只是想當普通人,過好日子逃離戰爭,這本無可厚非。
但無論洪水滔天的小人物、發國難財的人、明哲保身的人,
小人物
他們的轉變有一個撕裂和蛻變的過程,靠這種幾乎平行的鋪陳方式,很難展現。
端午(歐豪飾)是片中著墨較多的人物,從不敢向殺死父親的日軍俘虜開槍,到對夥同探路的逃兵溺水無動於衷,
端午劇照
最後遊過蘇州河時妓女歡呼就開始意識覺醒返回,這樣是不是有點匪夷所思?
姜武原本膽小怕事,後來拿起大刀唱戲,結果呢?
姜武劇照
張譯飾演的老算盤怎麼到達對岸,又良心發現?
張譯劇照
那個戰地記者通過出賣情報發國難財,又深入四行倉庫採訪守軍被感動稍顯突兀,
戰地記者劇照
後來相機丟了哪來證據?
現在很多電影比較追求所謂「視聽震撼」的特效,並不是不好,也是一種趨勢,
護旗劇照
但講好故事始終是電影的核心或者精華所在。
3結語
導演團隊嚴謹求實,加上設備技術IMAX先進,以及演員的盡職敬業,
共同塑造出了《八佰》悲壯的史詩感,對國產電影來說又上了一個新臺階。
蘇州河南岸
這場視覺盛宴中,影片對很多人物的刻畫突出其個性以及轉變過程,
但這種轉變稍微欠缺點帶有張力的撕裂感,細節還可進一步精雕細琢。
導演通過群像來講述「八佰」 向死而生的精神內核,同仇敵愾的國之大義,
劇照
雖有瑕疵,但不看可以說是一種遺憾。
[延伸閱讀2]抗戰
抗戰共分三個階段:
①戰略防禦:從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到1938年10月廣州、武漢失守;
②戰略相持:從1938年10月至1943年12月;
③戰略反攻:從1944年1月解放區戰場局部反攻至1945年8月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
「七七事變」爆發,全民抗戰開始,歷經太原會戰、淞滬會戰、武漢會戰、棗宜會戰、徐州會戰等大的戰事後,國軍敗退重慶。
國軍抗戰
第一階段,日軍雖然僅僅用了半年時間從東北打到華北,但在正面戰場國軍給日軍以巨大打擊,鉗制和消耗了日軍有生力量;
國軍正面戰場
此時中共開赴山西,堅持遊擊戰,開闢敵後戰場,南方新四軍也開展正面戰場的敵後遊擊。
敵後戰場
第二階段,以汪精衛為代表的投降派成立偽國民政府為標誌,國民黨消極抗日,積極反共;
汪精衛建立偽國民政府
日軍在正面戰場與國民黨軍戰事基本相持,把主要精力放到消滅敵後抗日武裝和根據地上。
第三階段,戰略反攻(略)。
國際上,美國艦隊基本消滅日本聯合艦隊主力,蘇聯完成西方戰場戰事,出兵東北,中國敵後戰場率先展開反攻,直至全民族抗日反攻高潮到來。
蘇聯出兵東北
最終徹底消滅日本侵略者,贏得了自鴉片戰爭以來,近代中國反抗外來侵略的完全勝利。
[延伸閱讀3]孤軍結局
這些堅守四行倉庫的壯士退入公共租界後,英軍突然變卦,全部被繳械,並被送至膠州路兵營(即後來所稱的孤軍營)拘禁。
在拘禁期間,四行孤軍堅貞不屈,保持了不畏強暴的民族氣節。
孤軍被拘禁
1941年4月24日清晨,謝晉元在率士兵早操時被4名汪偽76號特務收買的兵痞刺死在孤軍營中,犧牲時年僅37歲。
國民政府追授其為陸軍步兵少將,25萬上海市民到孤軍營為謝晉元將軍送葬。
謝晉元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12月18日,日軍從公共租界當局手中接管了孤軍營。
勸降不成後,日本人將孤軍官兵分散至南京孝陵衛、杭州南星橋、安徽蕪湖裕溪口,甚至遙遠的巴布亞紐幾內亞充當勞工。
謝晉元夫人提供幫助
孤軍官兵堅守民族氣節,寧死不當漢奸,以各種形式同日本勢力作鬥爭,但大部分人在做勞工時被折磨致死。
孤軍團聚
1945年抗戰勝利後,倖存的近百名孤軍營官兵在謝晉元夫人幫助下在上海得以重聚。
(特別說明:本文純屬觀影后個人觀點,圖片源於網絡,僅供參考,謝謝觀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