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的除夕,春晚第一次跟觀眾見面,劉曉慶主持時的紅色襯衫,在春晚結束後風靡全國。
「曉慶衫」風靡全國
李谷一獨唱7首歌
1984年的春晚,有了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喜劇小品」——《吃麵條》。
《難忘今宵》也第一次出現在春晚舞臺。
春晚從演播室搬到了北京工人體育館,觀眾可以360度無死角的欣賞節目。
1985年春晚舞臺
呂念祖,一首《萬裡長城永不倒》將民族自豪感與自強不息的精神唱響華夏神州。
春晚開始嘗試「動畫」效果。
姜昆老師捨不得和大家說再見,硬是自己「推開了」結束字幕
一曲《軍港之夜》讓海軍成為無數人的夢想職業。
那一年,費翔演唱的《故鄉的雲》與《冬天裡的一把火》紅遍大江南北,開啟了春晚舞臺的「造星之路」。
1988年,霹靂舞紅遍大街小巷。鄧志樂在春晚上邊唱邊跳的《雨中即景》,令人難忘。
「俺叫魏淑芬,俺娘說了……」1989年,宋丹丹首登春晚。小品裡提到的彩電、沙發、冰箱都是當年極具時代痕跡的家具。
這一年的春晚創新使用了「分組對抗」的模式,將演員分為三個隊PK,連入場都採用的是「運動會式」入場儀式。
「打麻將」這類大家茶餘飯後的娛樂活動被搬上舞臺,小品《打麻將》成了鞏漢林的春晚首秀。
1990年,第11屆亞運會在北京舉行。
91年的春晚,亞運會吉祥物熊貓盼盼的原型巴斯,在舞臺上大放異彩。
1992年正值春晚第十年,李谷一、蔣大為、殷秀梅、毛阿敏等人用老歌聯唱拉開了春晚序幕。
看看圖裡人,你能認出幾個?
楊麗萍的舞蹈《兩棵樹》,在1993年春晚中,獨樹一幟。抑揚頓挫的律動,如詩如畫的意境,讓人動容又動情。
24年前的狗年,宋祖英用一曲《長大後我就成了你》替莘莘學子唱出了對恩師的敬愛之情。
這一年,馮鞏第一次喊出了自己的經典語錄:「我想死你們了!」作為上春晚次數最多的演員,到2017年,他已經連續32次登上春晚舞臺。
「為什麼這麼脆?它就是一盤大蘿蔔。」1996年,小品《打工奇遇》,令人捧腹。原本不識字的的趙麗蓉,為了寫出結尾「貨真價實」四大個字,苦練許久。
1997年,趙本山接地氣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貓在走直線」、「果樹噴農藥」還有那句「勞動者才是最美的人」,讓人印象深刻。
1997年香港回歸。
1998年的春晚上,王菲和那英一曲《相約一九九八》,成為了當年最值得回味的表演。
《常回家看看》在那一年的春晚上一炮而紅。「媽媽準備了一些嘮叨,爸爸張羅了一桌好飯。」樸實又感人。
年度小品《鐘點工》再一次奉上了下一年的流行語:「你脫了馬甲我就不認識你了」。
這一年,趙本山開啟了「忽悠」三部曲。
「謝謝啊」「緣分啊」「走兩步,沒病走兩步。」至今,仍是很多人的口頭禪。
趙本山繼續著「忽悠」事業。「忽悠,接著忽悠」「都學會搶答了」,現在想起,仍能會心一笑。
這一年,網際網路越來越走入人們的生活。一首《讓愛住我家》,提醒大家永遠不要忽略親人的愛。
愛爾蘭踢踏舞《踢踏風暴》用奇幻的舞姿,動人的節奏給所有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段由21位聾啞人共同演出的舞蹈《千手觀音》,成為永恆的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