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有答案,何不再問?上海雙年展一言不合就發問!

2021-02-14 藝術與設計

作為中國歷史最悠久的雙年展,上海雙年展歷年來受到業內外廣泛關注,本屆雙年展也不例外,邀請到王功新、鄭重賓、郝敬班、林科、謝藍天、李明維、劉韡、法布裡斯·蒙泰羅、克裡斯汀·孫·金、蘇珊·克萊曼、雅贊·卡裡裡等國內外知名藝術家參展。

2 0 1 6 / 1 1 / 1 1   上海


第11屆上海雙年展

The 11th Shanghai Biennale

何不再問?

正辯,反辯,故事

Why Not Ask Again? 

Maneuvers, Disputations & Stories

上海雙年展自1996年誕生,經過14年的歷練,不僅成為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的藝術展示,更受到了國際藝術界的廣泛肯定,被公認為是亞洲最重要的國際雙年展之一。它不僅在學術層面上向世界展示當代藝術的最新成果,而且也在當代藝術與大眾間構建起了一座溝通交流的平臺。



本次雙年展的主題為「何不再問:正辯,反辯,故事」。它從主題開始就延續了一種開放的、發問的態度,充滿了無限的可能性。就像將每一位觀者投入無限的宇宙之中,讓你自由地漫遊於其中,擁抱藝術與生活。


策展人Raqs媒體小組

本次雙年展由來自印度的藝術家團體Raqs媒體小組擔綱策展。本次雙年展的主題為「何不再問:正辯,反辯,故事」,雙年展主題靈感來自於「印度新電影」運動先驅李維克·吉哈塔克(Ritwik Ghatak)的作品《正辯,反辯,故事》(Jukti, Takko aar Gappo, 1974)。策展小組賦予參展藝術家寓言人物的角色模式,藉由他們的作品拋出各種必要、艱難卻動人的問題,再次追問人與自身、真實與虛幻、現實與想像、過去與未來等多重矛盾間的辯證關係。

終端站  (PSA)

又可被視為展覽的中轉站、發射臺、連結中心。4 位 / 組藝術家通過一至多件作品不斷鞏固、演進、拓展,從而協助人們解決對身體與自然,感受與認知,科學與藝術等問題的思考。 

軌道  (PSA)

主題展的填充物,每條軌道都由一系列藝術家作品構成。它們分布於展廳中,與復策展平臺、終端站一起,構成聯動與引力的曲線,正辯與反辯的狐步舞,嶄新而不可預知的彈道。

復策展平臺  (PSA)

來自 7 個國家的 7 位策展人對主題展「何不再問」的再次提問。由此衍生出 7 個與主題展密切相關的獨特案例,其中包含一個在雙年展期間開放式出版及過程性展覽。

理論劇院 (PSA)

本屆雙年展的子項目,與雙年展處於「之間」關係的設置,意在探索思想的感官性,通過在展廳和城市空間發生的如歌劇般的「實時劇情」,以及作品與作品的交互,持續激活本屆雙年展。

▷ 51 人  (分散於上海各地區)

一個與上海的多樣性和特殊性邂逅的方案,在雙年展期間,每周將實現三個人的活動方案,共計 51 次事件在上海不同地方發生,指向上海城市生活的 51 個不同面向。

城市項目  (上海斯沃琪和平飯店藝術中心及其他)

一部分是主題展的館外延伸,一部分是由上海當代藝術館發起的館外聯動,在這裡,每一個人就是一個城市館,一個流動的藝術項目。

 

潛流  (PSA)

由施韋塔·薩爾達創造,她從藝術家自述、採訪、口頭對話、藝術家和策展人之間的交談,以及策展評註中抽取了這些語句,由此形成探究的關聯和思潮的途徑。


策展邏輯圖 & 展廳分布圖

本次雙年展亮點之一是Raqs媒體小組專門設置的「終端站」項目,如果將本次雙年展比喻成眾星閃爍、軌道交錯的行星宇宙的話,這其中有四個「終端站(Terminals)」,它們作為連接點串聯起整個宇宙網絡。藝術家們圍繞著「終端站」展開創作,每個藝術家都是問題的化身,四個「終端站」的藝術家分別是瑪卓林·戴克曼、依凡娜∙弗蘭克、瑞吉娜·侯賽·加靈多和牟森+MSG。在終端站裡,藝術家受邀進行實踐,通過不斷演進的藝術創作拓展出星群式的問題、議案與敘述。

本次上海雙年展還特設「復策展平臺」項目,除主策展人以外,邀請七位來自世界各地的策展人附生在主題展之下。每個「復策展平臺」都是一個獨特案例,對策展人角色、視角和切入點的多重可能性展開深入探討,通過對知識網絡、檔案、和圖像的梳理與分析,試圖解答「新的一代策展人應如何找到自己的方式,切入策展版圖,並給出回答?」這一縈繞每一代策展人的問題。

/ PSA 一樓 /


▲一樓:軌道、終端站、復策展平臺

(點擊圖片,保存大圖)

一樓藝術家名單

軌道一與終端站:于吉,謝藍天,孫原 & 彭禹,彼得·皮勒,李明維,繆格·伊爾馬茲,穆依納克·比斯瓦思,尼古拉斯·赫氏/米歇爾·穆勒,依凡娜·弗蘭克(終端站藝術家

軌道二與終端站:瑪卓林·戴克曼(終端站藝術家),克裡斯蒂安·湯普森,蘇拉比·夏爾馬與特賈斯維尼·尼南賈納,海蒂·芙歐特,肯德爾·戈爾斯,殷漪,加幹迪普·辛格新德裡,陸平原

軌道三與復策展平臺:楊振中,郝敬班,廖斐,賈格迪普·萊納,羅班·邁耶,陶輝,維努·維.維.,納夫喬特·阿爾塔夫,拉賓·孟達爾,SUPERFLEX,烏古楚克烏 - 史慕斯·澤衛(復策展平臺策展人),比安卡·巴爾迪,安娜瓦納·哈羅巴,薩米·巴羅基

藝術家瑪卓林·戴克曼:終端站《月亮站》,其中包括裝置、錄像、現成物等各種形式的藝術創作。


▲瑪卓林·戴克曼,《月亮站》,2015+新委任製作

對瑪卓林·戴克曼來說,《月亮站》是「一間當代百寶屋,在那裡科學、哲學和藝術能匯聚到一起,並試圖重新想像人類目前的全球狀況、與世界的各種關係,以及在宇宙中的位置」。值得一提的是,在整個展覽期間,每到滿月,「月亮會談」(理論劇院)便會在這個空間發生,以重訪 19 世紀伯明罕月亮協會——一個由業餘實驗者、商人和工匠所組成的組織,改變英國乃至世界面貌的歷史性時刻。

 


▲2016 年 11 月 13 日是 21 世紀最大的超級滿月,恰逢上海雙年展開幕後兩天。戴克曼將重新聚集一桌「月亮會談」(理論劇院),會談由戴克曼與策展團隊成員劉畑主持,參會成員包括主策展人 Raqs 媒體小組成員舒德哈巴拉特·森古普塔、李斌、沈俊太、陸丁、賈勤、朱達一、廖斐、夏本明、糖匪、飛氘、繆其浩等。

▲李明維,《如實曲徑》,參與式表演裝置,稻穀、服裝、舞蹈,2015至今

在上海雙年展展演的作品《如實曲徑》招募了 8 名舞者,2 人一組,四組輪流,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一樓大廳每天做六個小時的表演。李明維為此進行了兩次舞者甄選,他認定作品所需的是非常內斂的表演,除了舞蹈學院畢業的職業舞者,一些比較沉靜的肢體表演者,也非常接近這個作品的美學。因此他選定的舞者中也包括瑜伽老師和太極老師。

▲蘇拉比·夏爾馬與特賈斯維尼·尼南賈納,《利亞茲》,2016


▲繆格·伊爾馬茲,《水,土壤,叢林》,2016


▲克裡斯蒂安·湯普森,《他者的博物館》


▲ 《他者的博物館》(2016),克裡斯蒂安·本巴拉·湯普森(博士),攝影衝印

《他者的博物館》呈現的是一系列似是而非的人像,藝術家將自己眼睛嵌入這些英殖民時期的重要人物中,似乎是在今天的視角反觀與質疑世界的構成史。

畫布格上是顯要的大英帝國殖民時期的人物——一個探險家、一個藝術評論家、一個民族志學者和一個人類學學者——這些人物畫像上的眼睛被小心的挖掉了,被換上了克裡斯蒂安自己的眼睛,於是畫布成了他戴的面具。這些眼睛在問一個問題:「你們當時是如何對這個世界進行分割和歸類的?」


▲海蒂·芙歐特,《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盜》

《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盜》則剛好代表了時間的更替,從《一千零一夜》到阿里巴巴電商平臺,再到從阿里巴巴購入的地毯,持續的文化翻譯也說明了時代的歷程。

▲孫原和彭禹作品《那麼遠》,2016年

孫原和彭禹自90年代後期開始合作,其作品以引人入勝的複雜議題為創作核心,充滿煽動性,創作題材包括幹細胞研究、整容手術、恐怖主義、暴亂和鬥狗等,有些議題對觀眾造成一種直接的感官衝擊。最新作品《那麼遠》是一件雕塑裝置,由一個管子連起的三個罈子組成,一臺真空機通過管子將罈子中的氣抽空,這些罈子自成一個系統,被兩臺叉式升降機從不同端拉住,將容納該作品的空間提升成一個頗具藝術張力的場域。


▲鄭波,《為伊唱》 ,互動裝置 ,2013-2016

鄭波的《為伊唱》盤旋於城市上空,他用巨型交互式擴音器,不斷播放香港和上海勞工的鄉音,好像要讓城市聆聽屬於它自身的歌。


▲ 《停在外邊的車》(2016),謝藍天,裝置,新委託創作

一輛停在外邊的大眾桑塔納,急促閃爍的刺目燈光。裡屋播放著從兩張專輯中節選的勉強能辨認的爵士樂曲;李摩根的《響尾蛇》(1972)和薩拉·拉格伯的《埃及爵士樂》一直持續地振蕩。

1969年刊的《生命》雜誌放在副駕駛座上,翻開到火箭穿過清澈藍天的那一頁。

通過對金屬、音樂和運動的特別關注,這本雜誌引向了交集點——一輛廢棄的汽車上,並以為暗示出歷史與敘事力量的不同動力。在這日常場景中的碰撞,是那個以工業化、現代化和民族化為標誌的時代的殘留與迴響。



▲ 依凡娜·弗蘭克,《迷失站臺》,2016

▲尼古拉斯·赫氏/米歇爾·穆勒,「正辯,反辯,故事」之家,2016(新委任製作)

▲穆依納克·比斯瓦思,《穿越燃燒的路途》,2016(新委任製作)



▲楊福東,《偽裝》,2015


▲郝敬班,《正片以外》,2016(新委任製作)

▲廖斐,《事件》,2015

▲賈格迪普·萊納,《混合線圈》,2015-2016


▲羅班·邁耶,《化石唱片》,2015


▲維努·維.維. ,《午休》,2014


▲陶輝,《談身體》,2013


▲納夫喬特·阿爾塔夫,《靈魂呼吸著風》,2014

▲加幹迪普·辛格,《將畫》,2016(新委任製作)

辛格在展牆上作注釋,為大家展覽作品,並留下秘密的記號。他的作品元素分散在整個展覽中。


▲拉賓·孟達爾,《國王系列》,1975-1977


▲殷漪,《海浪》,2016(新版)



▲SUPERFLEX,《豬,時間與空間》,2016(新委任製作)

▲安娜瓦納·哈羅巴,《沉睡的榮耀石中的龍王》,2016



▲ 《零緯度》(2014),比安卡·巴爾迪,高清彩色無聲影像

在真實地帶與虛構空間中存在著一種張力。來自歐洲帝國野心與殖民冒險主義時期的遺物、雕塑、歷史密碼以及表演性道具,預示並斷然指向了1884-85年的柏林會議產生的不可逆轉的結果。它使得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政治領土被大面積地劃分,一塊定製的、便攜的探險者地帶被重新洗牌。


▲薩米·巴羅基,《科盧韋齊》,2011-2012



▲ 彼得·皮勒,《朝洞穴裡看》(2000-2005),塗料印刷

彼得·皮勒在漢堡的廣告銷售代理商Carat Hamburg工作的時候,每周都要將幾千份報紙歸檔,為了調劑工作的無聊,他開始收集自己的圖像檔案庫,並將它們以某種視覺或概念性的主題聯繫起來。於是,《朝洞穴裡看》這個奇特而富有幽默感的系列出現了。

在上海雙年展展出的作品《朝洞穴裡看》(2000 - 2006)共分 2 組,每組有 8 張圖片。




▲肯德爾·戈爾斯,《後波普革命》,2011



▲陸平原,《故事系列》,2013至今


/ PSA 二樓 /

 


二樓展廳:軌道、終端站、復策展平臺

(點擊圖片,保存大圖)

二樓藝術家名單

軌道一與終端站:牟森 + MSG(終端站藝術家),維雲娜·菲德,劉韡,費布利斯·蒙提偌,娜布其,奧利維耶·德·薩加贊,託馬斯·薩拉切諾,艾莎·賈託伊,欲望機器小組,新井卓,廖斐

軌道二與復策展平臺:雅贊·卡裡裡,林科,約翰· 傑拉德,阮芳靈,烏古楚克烏 - 史慕斯·澤衛(復策展平臺策展人),歐魯·歐奇貝,巴哈爾·貝巴哈尼,提奧·愛舍圖,陶斯·馬哈切娃,蘇珊·克萊曼,拉菲克·舒沃,斯拉加那·卡伊基尼(復策展平臺策展人

軌道三與復策展平臺:王功新,馬茨·萊德斯坦姆,笹本晃,胡向前,劉畑(復策展平臺策展人),毛晨雨

軌道四與復策展平臺:卡爾·馬克思,細胞小組,張怡,雷姆·阿爾卡迪,薩比赫·艾哈邁德(復策展平臺策展人),夏碧泉,阿扎德·阿卡拉基,劉雨佳,馬海蛟,喬治·阿德阿格伯

軌道五:CANTONBON,羅斯·曼寧,激烈空間,陶輝,阿甘·哈拉哈普

步入二樓展廳,任何人都無法不去注意牟森 + MSG 共同打造的《存在巨鏈——行星三部曲》(終端站)。這件龐然大物如同遠古怪獸,吞噬了四十多件藝術家的創作。一個仿造星球表面而鋪設的坡面從二樓平臺傾瀉而下,想要進入作品內部,觀眾必須途徑一架介於宇宙飛船與越戰直升機之間的部件,像一場儀式一般跨入這個未來性與紀念碑性並存的時空。然後,沿著狹窄的螺旋型步道前進,方能完成地心冒險的遭遇戰。那麼,我們會遭遇些什麼呢?一道刻有箴言的窄門,兩道在黑暗中指引的光、七條道路、十三棵碳化樹、上萬隻蜜蜂……而這些與紅旗渠、塞繆爾·貝克特、威廉·莎士比亞有著怎樣的關聯?機器裝置如何講述故事,無人戲劇該怎樣上演?


▲牟森 + MSG,《存在巨鏈——行星三部曲》(終端站)

▲胡向前,《勞動者之歌丨夜》, 單頻影像/行為 2012/2016

演員們唱著歌,擠在一個狹小的保安亭裡,誇張的聲音和肢體語言模仿歌劇的形式,他們身上專門訂做的豪華制服,類似當下中國典型的上中流階級公寓小區的保安。這是一出表演,它看起來如此荒誕。


▲張怡,《遊移湖》,2009至今


▲託馬斯·薩拉切諾,《音速宇宙網》,2016


▲王功新作品《對話》,1995年。

 

中國知名藝術家王功新攜1995年的作品《對話》亮相此次雙年展。這件裝置作品類似一座天平,兩端各掛一個燈泡,一個向上運動,另一個受力作用朝下,親吻到墨水的表面製造出波紋,時間流逝讓波紋逐漸平息。整個過程體現了由平衡到不平衡到再次平衡的循環,光隨著燈泡的移動映照在旁觀者身上,製造出時間的流動與凝滯兩相合一的心理體驗。

▲笹本晃,《微妙的循環》,2016(新委任製作)


▲劉韡作品《全景》,2016年

 

劉韡將在本次上海雙年展上,進一步創作曾在2016年於韓國PLATEAU三星美術館首次展出的裝置作品《全景》。這件浸入式的作品延續了藝術家對於非真實空間的長期探索,積極地混淆了二維與三維空間的邊界。藝術家使形式扭曲、變形,觀者被從真實世界中拉出。

全景式的景觀不能自洽,而是持續地在其內部進行分裂性的發展。

▲拉菲克·舒沃,《群體陌生化》,2014


▲拉菲克·舒沃,《更快的滿足感,然而不過如此;群體陌生化》2014


▲羅斯·曼寧,《二向色濾光片(延伸的投影)》 二向色濾光片投影 2013(2016年新版)


▲阿扎德·阿卡拉基,《來自一個目擊者》 ,數碼列印, 2012


▲ 《我們的摯愛》(2013),阿甘·哈拉哈普,72版照相印刷

「安息吧親愛的」,「媽媽的女兒」,「絲綢公主」,「寶貝」,「摯愛的」。在人類與動物間存在著情感的紐帶。通過雅加達拉古南寵物公墓墓碑上的文字,可以看出這種紐帶是不同的,是超越邊界、準則、習俗和宗教的。

▲ 廖斐,裝置 | 大理石,鋼板,燈泡,機械臂,水泥基座 275×70×160cm


▲ 《奮進》(2010),陶斯·馬哈切娃,錄像 

如題,作品表現的是一個人奮力而徒勞地試圖推動一塊巨石。這個視頻與其另一件作品《散步》有一定的相似之處,其中都是渺小的、卡通一樣的人物與雄偉的自然對抗著。攝像機的角度強調了身體的附屬性,但整個行為又略為滑稽。由此,行為本身的無望失去了悲劇性。

▲ 馬茨·萊德斯坦姆,《眼淚的饋贈》 ,根據馬可·帕爾梅扎諾《背十字架的基督》(1534)複製的油畫,望遠鏡及改裝的取景器,曼富圖三腳架;印刷海報和橡木桌子 2016 (新版)


▲法布裡斯·蒙泰羅作品《預言》,2013年—現在

( 費布利斯·蒙提偌)

工業工程師出身的法布裡斯·蒙泰羅,曾是一名專業模特,後接觸並發展了他的攝影才能,致力於創造出一個處在攝影新聞和時尚攝影之間的視覺世界。對蒙泰羅而言,透過神秘主義視角看到的世界環境惡化卻希望猶存,並隨時處在變化的狀態中,而這些異次元的景觀與城市裡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彼此共存。以此為出發點,他與塞內加爾時尚設計師Doulsy(Jah Gal)合作創作了《預言》系列,藉由古希臘神話中代表大地之母和生命之源的蓋亞為表現主題,描繪了一個又一個世界末日時希望不滅的場景。


▲阮芳靈,《聖化的雲》,2015年

 

阮芳靈出生於1985年,現居住在河內。其作品對表象和真相的關係進行反思,利用瞬間性的表現手法,傳達出一種似是而非的錯位感受。《聖化的雲》是本次雙年展的參展作品,這件作品,乍看仿佛美麗的煙火正在綻放,具有讓人無法抗拒的魅力,實際上畫面中瀰漫的煙霧來自炸彈爆炸。作為越南籍藝術家,阮芳靈的創作繞不開越南歷經六十年硝煙的近代史(1930-1980)。火焰在人體、橋梁、城鎮上四處燃燒,炸彈的煙霧貌似美麗的雲朵,卻能致無數人死地。阮芳靈的創作體現了其作為一個藝術家跨越國籍地域的人道主義情懷。


▲喬治·阿德阿格伯 ,《「革命,以及革命」...!》 現成品、人造物、文字、繪畫、雜誌 2016年(新委任製作)


▲劉畑《捉鬼者》,毛晨雨《稻電影2003-2016》


▲雷姆·阿爾卡迪,《夜間計程車》,2016


▲細胞小組,《只要功夫深》,2013



▲夏碧泉,《夏碧泉檔案》

▲薩比赫·艾哈邁德,《橫紋光》

▲ 《諾斯替滲透》(2016),卡爾·馬克思,綜合媒體拼貼

卡爾·馬克思著迷於當今時代中圖像的超級傳播與超級生產,在圖像間的痴狂遊戲中,他捕捉著圖像激流的永恆狀態。他的拼貼作品在社交媒體上廣泛流傳。


▲ 《黑色海洋》(2016),劉雨佳,單屏電影,作品版權:藝術家

在建於資源豐沛的戈壁灘那富有侵蝕性的雅丹地貌之中的工業景觀中,機械和動物變成了影子和標識;人類是工作運轉著的生物,操作著鑽頭、機械和車輛。制服包裹著身體,沒有可識別的面孔。浩瀚的景觀,持續的系統。這是一個能導致幻覺的幽靈似的地方,它的一隻腳深深地紮根於遙遠的過去,另一隻則大步邁向遙遠的未來。


▲CANTONBON,《情書》 有裝置、書信的行為表演、兩位表演者 2016(新委任製作)




▲陶輝,《我們共同的形象》,2016(新委任製作)


▲馬海蛟,《馬國權》 影像、照片、文獻,2016



▲ 《陌生的風景》(2016),娜布其,場域特定裝置

這些雕塑呈現了某種風景,但它們是被抽離的空間變形的想像景觀,而非具體的地方。兩種不同的空間由此產生:一種是現實的,與身體有著直接的聯繫;而另一種唯有作為視覺並通過想像才能得以接近。路燈是隨處可見的城市景觀之一,當作為雕塑整體的一部分出現,同時擺放在諾大的美術館空間之內時,產生了一種「景觀中的景觀」;路燈矩陣式地在空間中閃爍延續,又構成另外一種陌生的城市景觀。



▲ 《晾衣繩》(2006),艾沙·賈託伊,錄像

通過一個家庭懸掛在晾衣線上的衣服,我們可以對這個家庭的生活有一些了解;通過一個地方的公共紀念碑,我們可以對一個國家的思想有一些了解。一架1971年與孟加拉交戰中使用的戰鬥機被立在了拉合爾的一個叫做「中國集市廣場」的城市交叉路口處。在這家戰鬥機上,藝術家掛上了一件被染成麥克白式紅色的衣服,將一個體現私密的關愛的動作(為某人洗衣服)和公開的野蠻(戰爭與屠殺)形成鮮明的對比。一個情報工作人員來要求藝術家對此進行解釋,但是她迅速的就逃走了。

▲ 《A地區搶劫案》(2013/2016),雅贊·卡裡裡,裝置

幾年前在拉馬拉發生了一起銀行搶劫案。搶劫犯根據當地地緣政治的狀況,成功逃脫了追捕。警察局的檔案裡對當時的情況有所紀錄。這些照片完整講述了緊急情況下如何穿越這座城市。


▲烏古楚克烏 - 史慕斯·澤衛,《過去的未來(二)是否非洲的記憶我有世界的預兆》


▲歐魯·歐奇貝,《無題》,2015-2016


▲巴哈爾·貝巴哈尼,《花園政變》,2015-2016


▲提奧·愛舍圖,《阿克蘇姆方尖碑的回歸》,2009


▲林科,《星際旅行,2013》《蒼蠅》 ,行為影像, 2013、2016



▲斯拉加那·卡伊基尼,《親緣的向度》


▲蘇珊·克萊曼,《鈾礦》2016


▲欲望機器小組,《噪音生活1》,2008-2014


▲新井卓,《為福島第一核電廠的多重紀念碑所做的初步設計》,2015


▲ 《上海電影地理》(2016),激烈空間,影片

移動影像是一種不斷提出革新要求的寫作。對上世紀二十年代以來,上海的各種空間被不斷寫入電影之中。對這些空間重訪的呼喚,發展出了全新的書寫和排演。這便是「復拍」。它們是片段和插曲,圍繞著臆測的軸心旋轉,而非對老電影的重新製作。它們是對電影的再次理解,提供看待這些空間的新的視角,通過對話,通過全新的表演、模仿,在地的行走。

激烈空間建於2014年,創始人包括石青、黃淞浩和姚夢溪等人。它是一個項目空間,試圖探索藝術生產和關係之中的空間和實踐問題。

/ PSA 三樓 /

 


三樓展廳:軌道、終端站、復策展平臺

(點擊圖片,保存大圖)

三樓藝術家名單

軌道一與終端站 + 復策展平臺:司法海洋學,迪德姆·雅滋茨(復策展平臺策展人),西蒙娜·法塔爾,森納·奧澤曼,凱勒·巴勒凱,伊斯提凡·西洛斯,尼古拉斯·威爾斯,艾特爾·阿德南,陳哲,王海川,法爾扎納·艾哈邁德·烏爾米,周子曦,伊凡·伊薩葉夫(復策展平臺策展人),索菲亞·斯道恩,瑪麗娜·安卓索維奇,萊納·佐布措娃,欲望機器小組,烏古楚克烏 - 史慕斯·澤衛(復策展平臺策展人),阿尤達莫拉·坦尼莫沃·奧昆森德與莎樂美·阿瑟加,傑弗遜·平德,蘇拉伯·胡拉,瑞吉娜·侯賽·加靈多(終端站藝術家

軌道二與復策展平臺:維沙·達爾,譚麗薩,鄭重賓,格拉哈姆·哈伍德 / 優哈,克裡斯汀·孫·金,鄭波,慕娜·梅卡阿爾(復策展平臺策展人


▲ 欲望機器小組,《阿薩姆之牆》,2012-2014

▲傑弗遜·平德,《黑暗之門》,2015

▲阿尤達莫拉·坦尼莫沃·奧昆森德與莎樂美·阿瑟加,《伊亞彼檔案館》




▲瑞吉娜·侯賽·加靈多,《我還活著》 照片,影像,2001年至今(2014)


▲ 克裡斯汀·孫·金,《未來系列》(2015-2016),紙上鉛筆和乾粉筆繪畫

像音樂一樣,美國手語是一門高度空間性的語言。克裡斯汀·孫·金認為,美國手語的一多半都是通過人臉表達的。在美國手語中,要表達「未來」,是用一隻手的手掌從臉部朝外畫出兩個半圓。每次她在做這個動作的時候,她都將自己設想成具有截然不同性格的人。通過調整她的臉和手的運動,她能讓「未來」變得安靜或者躁動,平淡或者害羞,飢餓或者巨大。


▲尼古拉斯·威爾斯,《能量教學法》,2014


▲伊斯提凡·西洛斯,《無界之愛》,2015

▲格拉哈姆·哈伍德 / 優哈,《藍佩杜薩之筏》,布展現場

同樣是捕捉縹緲之物,格拉哈姆·哈伍德 / 優哈想要探討氣體的承受力,正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皮筏艇裡的氣體絕不僅是物理意義上的,在海面上究竟什麼拯救了我們?《藍佩杜薩之筏》這件有關塑料救生船的作品說不定能帶領我們找尋答案。


▲王海川,《七天》 裝置 2013年

▲法爾扎納·艾哈邁德·烏爾米,《已知未知;加沙系列》, 紙上混合媒介繪畫, 2014年

大街上的一個男人,加沙的一個孩子,甚至還有她自己——這些象徵性的作品和心理狀態的肖像,都被抹掉和抽象化了,暗示著一種煩躁不安和自我否認。


▲索菲亞·斯道恩,瑪麗娜·安卓索維奇,萊納·佐布措娃,伊凡·伊薩葉夫

《母親/土地》,《光之帝國》,《牆紙》,《離開室》


▲陳哲,《把忘記的想起,把想起的忘記(重訪<可承受的>)》 攝影 2007–2010年/2016年

▲西蒙娜·法塔爾,《拼貼畫》, 紙上拼貼畫, 2004

▲凱勒·巴勒凱,《無名的圖像》, 攝影裝置, 2014

▲森納·奧澤曼(迪亞巴克爾),《如何向一隻活鴿子講述和平?》 影像, 2015

▲鄭重賓,《層層天牆》

鄭重賓的《層層天牆》則企圖拆解牆體厚重的金屬感與溫度,將其轉換為輕盈的墨影,亦或者相反,他讓影子凝固在牆面,保留為一處觸手可及的實體。

 

該作品將觀眾面對的牆體強化成單純和無物的環境,由此醞釀出一種體量、引力和金屬般的溫度,既喚起墨韻成光的先知世界的瞬間體驗,又切實在光幕下造就了可感可觸的空間。鄭重賓對光與空間的解構汲取了道家的能量和氣韻,體現了現代主義的人文關懷和普世精神。


▲譚麗薩,《海浪》,2014—2015年

 

維吉尼亞·伍爾夫的實驗小說《海浪》,庫爾貝畫中的海浪,被波羅的海冷卻著的谷歌數據中心,不可見的水母和跨越大洋的電纜——在大陸與海洋的交界處,不同的水文關係間正形成著一次對話。從伍爾夫出發,這件作品對社會及其技術條件影響下意識的形成展開了想像,並考察了地理和水文過程的表達形式。

▲《把忘記的想起,把想起的忘記(重訪<可承受的>)》(2007/2016),陳哲,攝影

陳哲的作品聚焦於人體的塑型和不屈的身份。抒情詩般的方式使她的研究課題變得更加複雜。「這是一個艱苦的過程:和自己和解,跟自己做朋友,保護自己的本性而不是扭曲它,接受那些人格不夠美的地方並就這麼保持下去,不想變更好,而只想自然地活著。」

▲維沙·達爾 2016 ,《暴風神》,含光線和反光池的特定場域裝置

烏雲,能搖動山丘,也能毀滅森林,它們像火焰一樣閃耀和無所畏懼,鋒銳有力:馬爾殊是吠陀梵的暴風神,能揮舞雷霆閃電。他們創造出模糊的疆域和迷幻的地帶,同時由電腦控制的光線隨著不斷變化的節拍器的節奏,在巨大的反光池上方擺動。


主策展人 Raqs 媒體小組希望「何不再問」最終能像一個行星宇宙,一株左右逢源的附生植物,一種潛伏著不完整的開啟狀態,這屆上雙仿佛在為「思」本身賦形。思考、思索、思緒……運動中的冥想軌道,一臺發問永動機已誕生。從這個周末開始,讓「思」成為我們生命的狀態吧!




開幕:2016.11.11  16:00

展期:2016年11月12日至2017年3月12日

主策展人:Raqs媒體小組

策展組成員:薩比赫·艾哈邁德、劉畑、陳韻、黛絲·默恩德

復策展平臺策展人:迪德姆·雅滋茨、伊凡·伊薩葉夫、劉畑、慕娜·梅卡阿爾、薩比赫·艾哈邁德、斯拉加那·卡伊基尼 和 烏古楚克烏-史慕斯·澤衛

展覽協調人:徐辰斐

主題展地點: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1-3樓(PSA)

城市項目地點:上海斯沃琪和平飯店藝術中心、大悅城摩天輪、線上、長陽路糕潮麵包坊、寶山路、定海橋以及上海音樂廳廣場、震旦博物館等。

本次上海雙年展的首個周末(11月12日至13日)將開啟能量堆,連續兩天舉辦藝術家講座、表演等多場活動,而上雙項目「理論劇院」將發聲歌唱,「51人」的故事也將開始述說。我們為你準備了一份周末活動指南,讓你享受「失重」,自由自在地漫遊宇宙。


點擊大圖在手機中保存這份指南,隨時調用

▲作為本屆上雙的子項目,「理論劇院」意在探索思想的感官性,通過歌劇般的實時劇情,以及作品與作品的交互,持續激活整個雙年展。圖為此項目協調人劉畑模擬的視覺概念。

11月12日 上雙「51人」開張大吉之繆記黃魚面

上雙項目 「51人」

雕刻味道的人

時間:2016年11月12日(周六) 11:00 - 20:00

地點:定海橋互助社,楊浦區定海港路252號

*人數不限,無需預約。

第十一屆上海雙年展「51人」項目將在11月12日正式啟動。在雙年展發生期間,「51人」每周將有三個人在他們選擇的地點和觀眾們見面、聚會並互動。他們是上海蒼穹之下閃爍的星群,是生活的藝術。

上雙「51人」開張大吉之繆記黃魚面將半日營業,用料講究、口感濃鬱、手藝精湛、不容錯過。附贈繆老闆寧波、杭州、上海、東京四地之人生故事地圖集。

11月12日 上雙「理論劇院」  《愛因斯坦與柏格森》


時間:11月12日(周六)16:00 – 16:30 

地點:PSA 2樓5號展廳

編劇:希梅納·卡納萊斯

出演: Raqs媒體小組成員莫妮卡·納如拉與舒德哈巴拉特·森古普塔

*活動免費,無需預約,但入場需購買上海雙年展門票,歡迎隨時空降。

11月12日 上雙「理論劇院」  《愛因斯坦與柏格森》


時間:11月12日(周六)16:30 – 17:00 

地點:PSA 2樓4號展廳

編劇:希梅納·卡納萊斯

出演: 黃芳翎、陳致良

聲音構作:殷漪

翻譯:申舶良

*活動免費,無需預約,但入場需購買上海雙年展門票,歡迎隨時空降。

「關注理論與實踐如何彼此交談」的上海雙年展「理論劇院」項目,根據稀少的史料重新演繹愛因斯坦與柏格森圍繞時間所展開的爭論,這將是一場「理性」與「直覺」之間的較勁。上海雙年展主策展人Raqs媒體小組成員莫妮卡·納如拉舒德哈巴拉特·森古普塔被這個題材所吸引,將親自上陣扮演柏格森與愛因斯坦。

11月12日 上雙「理論劇院」  《愛因斯坦與柏格森》


上雙項目 理論劇院

《出色的藉口》——理論小歌劇

聯合出品:中國美術學院跨媒體藝術學院

演出時間:2016年11月12日 18:00

地點: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3樓小劇場

地址:上海市黃浦區花園港路200號 

格瓦拉預售票:50元

小歌劇的題目出自波德萊爾《1859年的沙龍》,是他對「藝術」的定義:提供「出色的藉口」劇中的每一個人物都以不同的理由進入當代藝術,為完全不同的目標奮鬥著,各各在其中找到了活著的出色藉口。嗯,只要做到這一點,就是成功的!一切都行,一切都蠻好,誰都得到了活該或幸運地撞見的那一份。每一個人物都以自己的方式介入了當代藝術,都貢獻了不可或缺的一份。「當代藝術」正是這樣一部多聲部匯成的合唱。


11月12日  《勞動者之歌Ⅱ日》

藝術家表演

胡向前 《勞動者之歌Ⅱ日》

表演地點:PSA 主入口外

表演時間:11月12號11:00-19:00

*活動無需預約,入場需購買上海雙年展門票,歡迎隨時空降!


胡向前為上海雙年展的「開幕周末活動」帶來演出《勞動者之歌Ⅱ日》,《勞動者之歌Ⅱ日》延續了他的作品《勞動者之歌I夜》,是一場有四個角色組成的滑稽歌劇。在新的表演中,歌劇的演員隊伍會增加,演出場域也會擴大。他們將佔據PSA崗亭,並走向更廣的室外空間。而這一支《勞動者之歌》也將從夜晚唱轉至白天……

11月12日《變形》


藝術家表演

Olivier de Sagazan《變形》

表演時間:11月12號17:00-18:00

表演地點:PSA 2樓平臺

觀看對象:14歲以上,不適宜14歲以下兒童觀看

報名方式:活動預約已滿。

*觀看須知:活動免費,但入場需購買上海雙年展門票。

因表演視覺與聲音效果強烈,可能會引發眩暈、耳鳴等身體不適症狀,請謹慎預約;演出過程中需保持全程安靜,嚴禁走動與任何形式的攝影攝像。

還記得藝術電廠夏天的展覽「零食」中Olivier de Sagazan那兩場驚心動魄的表演《變相》嗎?這件作品將來到第十一屆上海雙年展,Sagazan本人也將助陣「開幕周末」,他將置身於全新的語境裡表演,並加入更多的即興。本次《變形》將探討社會的「人(man)」、「人之本性(beast)」以及「發達機械(machine)」三者之間的關係。

11月12至13日  《飛屋首航》


藝術家表演

Meriem Bennani《飛屋首航》

時間:11月12 - 13日(周末)11:00-19:00

地點:PSA 五樓Spa空間

*活動無需預約,入場需購買上海雙年展門票,歡迎隨時空降!

飛屋(Flying House)」是本次上海雙年展七層「復策展平臺」裡的其中一層,由來自慕娜·梅卡阿爾(Mouna Mekouar)策劃,是一個在雙年展期間的開放式出版及不斷生成的展覽。它的首站將在上雙開幕周末活動中,以新銳藝術家梅麗姆·本尼納(Meriem Bennani)的行為表演呈現。

11月12- 13日  《幽靈旅行者之歌》

藝術家表演

羅班·邁耶 《幽靈旅行者之歌》

表演地點:PSA 車庫頂樓

表演時間:11月12- 13日11:30-17:00

每次15分鐘,次數待定,可留意PSA 館內廣播。

*活動無需預約,入場需購買上海雙年展門票,歡迎隨時空降!

2015年,邁耶在一個不斷有列車來往的火車站中,創作了一件融合的音樂作品《幽靈旅行者之歌》。他在鴿子的尾部綁上鴿哨,隨著鴿子飛翔產生的空氣振動,哨子會發出不同的音調。伴隨著飛鴿發出的音樂,三位在地的樂手們以邁耶譜好的樂曲進行演奏。此時,列車、飛鴿、鴿哨、樂器、旅行者所發出的聲音此起披伏,融合併交織在一起……


這件作品將助陣第十一屆上海雙年展的「開幕周末活動」,羅班·邁耶在藝術電廠的車庫頂樓準備了50隻鴿子,他嘗試將《幽靈旅行者之歌》帶入全新的語境與環境下進行演奏。屆時會發生何種奇特的音樂,就等你來見分曉了!

11月12日至11月13日《情書》

參與性項目

CANTONBON《情書》

演出時間:2016年11月12-13日(周末) 13:00~18:00

地點: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二樓作品所在地

*活動無需預約,入場需購買上海雙年展門票,歡迎隨時空降!

在CANTONBON(博爾赫斯書店藝術機構)出版的作品中,《通信集(1951-1990)》是最為特別的,因為它只是作家夫婦兩個人之間的情話,甚少涉及人們熟知的文學內容,這些情話是那麼密集與細膩。反觀我們如今習慣於網絡世界中碎片式的交流,通信集是那麼地處於一個相對凝固的美好時刻。

所以在第十一屆上海雙年展上,CANTONBON意圖還原這一切,以互動參與性作品《情書》,將那個靜謐且私密的場景帶入展覽現場。屆時,將由一對男女主角相隔一定的距離進行朗讀,以造成「通信」的現實效果。

11月12日至11月13日 《The Guest 作主 - 客人 Play the Host》

藝術家表演

The Guest 作主 - 客人 Play the Host

時間:11月12 - 13日(周末)14:00-17:00

地點:PSA 一樓前臺開始

*活動無需預約,入場需購買上海雙年展門票,歡迎隨時空降!

本次上海雙年展參展藝術家維雲娜·菲德(Verina Gfader)的作品The Guest 作主 - 客人 Play the Host,靈感便是來源於《猴:一個中國民間故事》。這件作品的名字像是一句俏皮話,更是一種打通中西民間故事的方式。菲德將於上雙開幕周末重新演繹這個古老的故事,但是這次故事的四個角色不再是師徒四人。而是雲、全景、竹之細語以及鬥篷。在上雙開幕周末的兩天中遊走於PSA四處,並向你提問、互動。

在提問與回答之間,你與角色之間會有討論,亦或是辯論。這些交流互動的問答都將被藝術家記錄下來,並整理成一本半科幻的小說《一則未來的民間故事》,你是這個小說的聯合創作中,你的角色也將由參與演出的客人,轉換為真正的主人。

11月12日 藝術家維沙·達爾對談Raqs媒體小組成員

藝術家講座

主講嘉賓: 維沙·達爾、Raqs媒體小組成員

時間:2016年11月12日(周六) 15:00-16:00 

地點: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五樓八號展廳

語言:英語(中文口譯) 

*本場講座免費,無需預約,請提前15分鐘入場。


講座由第11屆上海雙年展參展藝術家維沙 · 達爾主講,他將探究其作為藝術家和建築師在印度新德裡的實踐。本屆雙年展的主策展人Raqs媒體小組成員將與維沙對談有關其作品《馬爾殊-暴風神》,此作品為第11屆上海雙年展特別委任製作,並將在PSA的煙囪空間中呈現。本次項目由Gujral基金會支持。

11月13日 上雙「51人」騎自行車的磨刀人

上雙項目 「51人」

騎自行車的磨刀人

時間:2016年11月13日(周日),上午7點半到日落

出發地點:新昌路北京西路口北面

人數:15人,需預約,並提前加入微信群。

報名方式:請於「煙囪ㆍPSA」(yancongpsa)後臺留下「51人+李師傅自行車城市行+姓名+微信號+電話號碼」,我們將會聯繫你。

提示:請自備自行車,安全行駛。希望每位參加者也攜帶可以在社區工作、服務或銷售的小物品。

跟隨磨刀師傅的一天,從早上7點半開始,騎他騎的路,去他去的地方,聽他的吆喝,遇到/等待他遇到/等待的人。同時,我們是否也有街頭智慧和可以和居民交換或銷售的技能與物品?帶著這些加入到這特別的自行車之旅

11月13日 上雙兒童工作坊

第十一屆上海雙年展系列兒童工作坊

動感光色一瞬間

【活動形式】3D 懸掛工作坊

【活動時間】11月13日(周日) 14:30-16:30

【集合地點】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1樓前臺

【活動人數】15個家庭

【活動對象】7-12歲

【活動費用】PSA50元/兒童,非PSA100元/兒童(含1張雙年展門票)


第十一屆上海雙年展的主題為「何不再問」,策展團隊希望每個觀眾都像兒童一樣保持好奇之心,持續發問的狀態。所以藝術電廠策劃了上雙系列兒童活動,以一些參展作品為切入點,設計了各種不同的活動,邀請小朋友們的參與,給予他們自由想像與創作的天地。

本次工作坊靈感來源於藝術家劉韡七彩斑斕作品《全景》,我們將讓小朋友們探索光影、色彩和運動,對於理解形態和空間的影響力。物件的形狀和色彩雖然簡單明了,然而一旦處於運動之中,它的每一個狀態便轉瞬即逝,即為我們帶來了經驗的轉變、空間的構成和時序的誕生。小朋友們可以用透明的紙張、現成的物件,將其懸於細線之上,創作出屬於自己的動態雕塑。

11月13日  「正辯,反辯,故事 變為復策展平臺」


策展人講座

復策展平臺策展人對談

講題:正辯,反辯,故事 變為復策展平臺

時間:11月13日(周日)16:00-17:30

地點:震旦博物館(上海市浦東新區富城路99號)

語言:英語(中文翻譯)

報名方式:活動需預約,關注PSA官方微信公眾號了解報名方式。

第十一屆上海雙年展開幕周末活動的機會,有三位復策展平臺策展人將來到上雙城市項目之一震旦博物館,與觀眾們一同分享他們對本次上海雙年展的見解以及他們在策展中發生故事與趣事兒。而上海雙年展的主策展人Raqs媒體小組成員莫妮卡·納如拉也將親臨現場,與觀眾們進行面對面的互動與交流。

11月13日  《微妙的循環》

藝術家表演

笹本晃:《微妙的循環》

時間:11月13日(周日)16:00-16:35

地點:PSA 2樓作品所在地

*活動無需預約,入場需購買上海雙年展門票,歡迎隨時空降!

在笹本晃的最新作品《微妙的循環》中,她運用一些日常物件:一臺洗衣機、一臺烘乾機、500條床單、動物標本以及雕塑形裝置等。她將以奇妙的順序來安排這些物件的位置,使它們處於相對平衡的狀態。

然後她再將自己的身體作為一個「力」,與這些物件發生推、拉、轉等互相促進的關係,不斷地打破一個平衡的狀態再進入下個平衡的循環。笹本運用萬有引力的原理,改變並重新想像物件的運動。她的裝置和表演產生的動態環境是對物理軌道力學的科學探索,折射了三體問題。

11月13日  《月亮會談》


月亮會談 第一場

會議時間:11月13日 17:00-19:00

地點:PSA 1樓作品所在地

語言:英語/中文(中英文口譯)

主持:瑪卓林 · 戴克曼、劉畑

嘉賓:舒德哈巴拉特·森古普塔、李斌、沈俊太、陸丁、賈勤、朱達一、廖斐、夏本明、糖匪、飛氘、繆其浩

報名方式:發送以「月亮會談」為標題的簡短自我介紹或感興趣的話題至郵箱:education@powerstationofart.com

藝術家瑪卓林 · 戴克曼復刻了傳說中「月光社」的會議桌,並將它帶來第十一屆上海雙年展,嘗試重現當年的月圓之談。我們將於上海雙年展期間,每月滿月之時召開「月亮會談」(LUNÄ Talk)

2016年11月13日21世紀最大的超級滿月(NASA將其稱為「世界級超級月亮extra-super moon」),也正恰逢上海雙年展開幕後的兩天。 戴克曼將發起號召,重新聚集一桌「月亮會談」,會談將由戴克曼與策展團隊成員劉畑主持,參會成員包括了主策展人Raqs媒體小組成員舒德哈巴拉特·森古普塔、國內知名科學家、天文學家、藝術家等。目前,月亮桌還有幾張空位,期待一些未知的驚喜人物。歡迎你加入這場會談,注入月亮的力量,與我們共同暢聊。


在當下高度互聯的全球語境之中,第11屆上海雙年展將著重於探尋「南南合作」的可能性,意圖去呈現一個超越東西分野的具有發散性的藝術世界。集研究、創作、策展於一體的Raqs媒體小組表示:本屆雙年展不僅是一系列探索和研究的小結,更是新視角和新觀點的起航。

上海雙年展創立於1996年,是中國歷史最悠久、最具影響力的國際當代藝術雙年展,也是亞洲最重要的雙年展之一。

2013年,雙年展迎來了它歷史上最年輕的工作團隊。同時,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學術委員會暨上海雙年展學術委員會成立,為其學術的高度、深度掌舵。從2014年第十屆開始,雙年展採用了總策展人負責制,策展團隊更加高效,展覽也呈現出高度的一致性。


猜你喜歡




-END-

相關焦點

  • 何不再問?蕃茄田藝術首席教育官應邀出席上海雙年展開幕式
    細數2016年博物館舉辦過的大大小小展覽,無論是從《蛇杖Ⅲ:左開道岔》、帶你了解魔都歷史的《市民都會——上海:現代城市主義的樣本》,還是容易引發吃貨本質的
  • 海浪——歷屆上海雙年展文獻及作品展
    海浪——歷屆上海雙年展文獻及作品展Shanghai Waves Historical
  • 歷屆上海雙年展文獻及作品展本周末開幕
    在第13屆上海雙年展「水體」今秋盛大開幕之前,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將於2020年7月31日至11月15日隆重推出「海浪——歷屆上海雙年展文獻及作品展」,重現52位/組國內外藝術家的60餘件歷屆上雙參展作品,涵蓋繪畫、裝置、影像等多種形式。
  • 一言不合就翻臉,一言不合啪啪啪
    ,一言不合啪啪啪文|林宛央 出處|宛央女子(ID:Apple1990-kun)01朋友圈裡有個姑娘說:結過婚的出來聊兩塊錢的,我TM的才結婚一年,一言不合就吵架。那當然,結婚前,也沒耳鬢廝磨啊,隔著一段婚姻的距離,你那麼貌美如花,他那麼風流倜儻。結婚後,大不一樣,一日三餐,終日相對,你卸了妝有幾個斑,他一清二楚,他脫掉衣服,身上是肌肉還是肥肉,你也火眼金睛。沒人比你們更熟悉彼此,別人都只看到他一面,你卻看到了多面,有點怨言,再正常不過。劉嘉玲都說了:你們看到的梁朝偉都是完美的一面,不好的都是我看到的。
  • 買賣不成仁義在:鬼區大爺一言不合就殺人
    今天跟往常一樣,看見世界有人要收卡片,3W一張,花妖卡,  正好前面有人要狐狸卡 我就去倉庫看了 ,沒有狐狸卡 但是有花妖卡,  真特麼巧了,世界有人要花妖卡,按照我單身20年的手速,果斷加了臨時。 大爺一言不合就殺人
  • 2018上海雙年展主策展人:墨西哥人夸特莫克·梅迪納
    上海是最合適雙年展發生的地方,因為這座城市的快速發展不僅可以清晰地反映出當前全球文化敘事的去中心化,更能凸顯中國和亞洲在現今全球文化和經濟領域中的重要地位。隨著我們步入新的全球史時代,在今後的數年內,上海雙年展必將成為重新思考和討論地緣關係和當代藝術的重要平臺之一。我希望與來自中國和世界的夥伴一同協作,促進文化生產的不斷發展,將複雜的個體融入時代縱橫交錯的肌理之中。」
  • 昆明人一言不合就小爛屎,曲靖人一言不合就......笑尿了,還有宣威和羅平
    點我,了解2016曲靖網際網路+中秋大餅 眾籌方案-正文分界線--這年頭,人心浮躁,沒點一言不合就爆發的氣節都不好意思出來混,全國各地都可以一言不合,我大雲南也能一言不合就上天!看看你的家鄉一言不合會怎樣?
  • 「一言不合」用日語該怎麼說
    話說現在追劇,彈幕上總會跳出來各種「一言不合」:一言不合就kiss、一言不合就分手、一言不合就擁抱、一言不合就吐血、一言不合就和好……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下吧,如有不妥,歡迎指正~~「一言不合」曾入選2016年十大流行網絡語,最開始是因為wca比賽舉辦方態度令廣大DOTA2觀眾不滿,所以觀眾就跑去爆wca百度貼吧,使得百度貼吧自動封吧。
  • ULSUM.你睡覺時發生的事 挺大歲數了一言不合就互相傷害
    「哎呀你看你真笨 領子都沒弄好」都挺大歲數了,一言不合還是互相傷害。多倫多藍鳥隊的外接手 Russell Martin 用 Air Jordan 12 Retro「French Blue」自己做了一雙。
  • 圖說2016上海雙年展 何不再問?(圖集)
    2016年11月12日,2016上海雙年展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開幕  2016年11月12日,2016上海雙年展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開幕  在過去的40年裡,夏碧泉在他的工作室裡收集、記錄和保留了大量畫報、書籍、相版和相冊。他將其中一部分加工成拼貼,另一部分則憑奇思妙想歸入不同的類目。復策展平臺項目展現了他的這一系列實踐,意在理解一個藝術家令人難以置信的復生產價值。
  • 《巴霍巴利王》:一言不合就跳舞二話不說就開掛
    《巴霍巴利王》:一言不合就跳舞二話不說就開掛◎董銘關鍵詞:電影《巴霍巴利王:開端》每隔幾年,就有一部印度「神片」蹦出來,刷新我們的觀影經驗——原來寶萊塢是這麼拍動作戲的,印度人是這般撩妹的,一言不合就跳舞,二話不說就開掛,風吹秀髮耍耍酷。
  • 一言不合就尬舞,三哥的世界你真的懂嗎?
    許多觀眾在早期接觸印度電影時,對印度電影有一個刻板印象—「一言不合就唱歌跳舞」 。主要是由於印度總體上是一個貧窮落後的國家,人民的文化娛樂活動十分匱乏,普通的勞苦大眾好不容易買了一張電影票,他們想在影院裡面呆上半天,而且印度民族又是個熱愛歌舞的民族,因此,電影從業人員為了迎合大眾的口味,就把電影時長普遍安排在3個小時左右,其中穿插很多的歌舞,這就給中國的小夥伴造成了一言不合就尬舞的刻板印象。
  • 趙海棠別唱了是什麼梗 真是一言不合就開唱
    趙海棠別唱了是什麼梗 真是一言不合就開唱時間:2020-01-14 09:53   來源:深圳熱線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趙海棠別唱了是什麼梗 真是一言不合就開唱 《愛情公寓5》火爆螢屏,雄霸熱搜!《愛情公寓5》中曾經賤賤的曾小賢,現在也變成正經人,曾小賢不賤了,這你信麼?
  • 一言不合 | 科幻內容節目小合集
    有段時間他的頭像就是劇中截圖Morty跟一個姑娘的對話,大意是「天吶你太逗了,你簡直是在準備你的第一個單口五分鐘表演」。他有R&M主題的一件T恤和一件帽衫。他還有一把portal gun玩具。來聽聽這三位關於劇集的討論,順便再刷一遍,一天三集,健康得體!
  • 一言不合換畫風 百度輸入法7.0進擊二次元世界
    還在為微信群裡一大堆「一言不合就飆車」、「對方不想理你並向你扔了條狗」、「猝不及防被塞了一嘴狗糧」等流行語懷疑自己是否與世界脫軌?還在羨慕好友金句頻出、人見人愛花見花開的「聊天情商」?不少少男少女都在向小編感慨時代變化太快,連聊天想跟個流行語都心有餘而力不足。而小編只想說少年們真是too naïve,想要「有趣、萌萌噠、耍酷」,其實只需要下載一個百度輸入法。
  • 你個「一言不合就開車」的文案老司機是好編劇?
    「一言不合就開車」的老司機從幾年前風靡島國的反轉劇,到大衛芬奇的經典電影《心理遊戲》,除了沉浸在編劇渲染出的故事裡之外,那個永遠猜不到的結局才是我們為之著迷的關鍵。這也解釋了「一言不合就開車」的老司機梗為什麼能風靡整個社交媒體。
  • 深夜劇場:一言不合就做飯
    ↑↑↑關注叔叔,把世界撩起來哎呀呀,晚上好呀~今天給小表貝們介紹一個美劇叫做《一言不合就做飯但是用「一言不合」來形容很恰當因為這部剛播出兩集的美劇主人公每次做飯真的就是因為吵架什麼的我喜歡這部劇的原因是因為
  • 一言不合就跳舞 二話不說就開掛
    ,一言不合就跳舞,二話不說就開掛,風吹秀髮耍耍酷。此類非娛樂片難以吸引國際市場,除了電影節罕有機會接觸到,譬如今年上海電影節就有一部《葬禮》,講述偏遠山村的家族爭端,一舉奪得了「亞洲新人獎」。這種對主角肆無忌憚的渲染,說到底還是在印度人心中,英雄崇拜的「神格化」,他們是神在世間的分身,「一言不合就開掛」,豈是肉體凡胎能夠享受的待遇。
  • 一言不合就開車
    你個單身狗……看到《武極神王》這麼霸氣的名字,老翰心裡美滋滋,又可以愉快地看爽文了。不過,主角一登場,老翰心裡撲通一下,臉都綠了。大家來感受一下主角的形象:少年的面容蒼白如紙,嘴角不斷的有鮮血淌出,他體內的經脈骨骼斷碎了大半,就連手筋腳筋也被人挑斷。
  • 有求必應 一言不合就HIPHOP——DOK2&The Quiett駕到!
    韓國是一個流行HIPHOP的國度,在這當中不乏有無數的實力Rap,但能夠稱為天才的卻寥寥無幾,Dok2就是寥寥數人中的一個「侵略性」Rap天才。1990年出生的Dok2在12歲便已經出道展現出了他非凡的個人才華,15歲和microdot通過mnet的一個新人培訓節目組成了ALL BLACK。從此踏上了韓國HIPHOP領軍人物的進擊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