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數2016年博物館舉辦過的大大小小展覽,無論是從《蛇杖Ⅲ:左開道岔》、帶你了解魔都歷史的《市民都會——上海:現代城市主義的樣本》,還是容易引發吃貨本質的《零食》群展,我們都從中獲得不少靈感和啟發。而昨日,萬眾期待的第十一屆上海雙年展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盛大開幕了。
蕃茄田藝術首席教育官鄭怡女士受邀出席此次上海藝術界盛會,與各界藝術家、藝文愛好人士以及媒體們,在第一時間感受新銳藝術的魅力。
▲歷屆上海雙年展觀眾參觀現場
上海雙年展創立於1996年,是中國歷史最悠久、最具影響力的國際當代藝術雙年展,也是亞洲最重要的雙年展之一。
上海雙年展始終以上海城市為母體,聚合最優秀、最新銳的國際策展人和藝術家資源,探討都市文化、當代藝術和社會公眾的互動關係,成為每兩年一次集結於上海的大型國際當代藝術展示與交流平臺。
在過去的20年裡,上海雙年展經歷了從「不自信」到「自信」,從「國產品牌」到國際知名的過程。
藝術不分國界,如同蕃茄田藝術這個由中國本土孕育的少兒創新藝術教育品牌,歷經多年,遍及全國123個城市,也終將迎來走出國門,實現創意中國的夢想。
「何不再問?何不從一個問題或者欲望的原點、末端、中點——開始發問(因為『提問』的任務既是提出問題也是喚起欲求)?」
——這段文字,是Raqs媒體小組(Raqs Media Collective)受「印度新電影」( Indian New Cinema)運動先驅李維克•吉哈塔克(Ritwik Ghatak)的作品《正辯,反辯,故事》(Jukti, Takko aar Gappo, 1974)啟發而書,它錨定了本屆上海雙年展的策展構思。
▲上海雙年展由來自印度的Raqs媒體小組擔任主策展人
在Raqs的構想中,作為本屆上海雙年展主角的藝術家就如同一個寓言中的人物,拋出各種謎團和動機,提出必要、艱難而動人的問題,從而轉化了他們自己所處的那個故事。
「正辯,反辯,故事」——三者就像物理學中的「三體問題」。
受此啟發,本屆雙年展期待:
•充滿寓言和故事中渾然天成的驚喜,並以新奇有趣的方式展開問題和辯論;
•構建介於圖像、觀點與表達之間,藝術、文學與哲學之間的異於主流、非教條化的連結矩陣;
•超越並質疑對世界的慣常劃分的藝術和話語視角。
本屆雙年展藝術家們圍繞著「終端站」展開,每個藝術家是問題的化身。首次公布的重點藝術家名單為:孫原和彭禹(中國)、李明維(中國臺灣)、託馬斯·薩拉切諾(阿根廷)、羅班·邁耶(瑞士)、喬治∙阿德阿格伯(貝寧)、楊振中(中國)、王海川(中國)、張怡(美國)、SUPERFLEX(丹麥)、默依納克·比斯瓦(印度)、鄭重賓(中國)。
《層層天牆》
▲《層層天牆》(2015年),鄭重賓,圖片來源藝術家本人
《層層天牆》是一件具有紀念碑性的、多維的紙上著墨作品,放置在一個由半反光的地板與傾斜的牆面搭建組成的空間裡。
《So Far》
▲《So Far》(2016年)孫原和彭禹,圖片來源藝術家本人
《So Far》是一件雕塑裝置作品,由一個管子連起的三個罈子組成,一臺真空機通過管子將罈子中的氣抽空。這些罈子將成為一個系統,被兩臺叉式升降機從不同端拉住,在作品周圍創造出一個具有張力的場域。
時間:2016年11月11日 – 2017年3月12日
地點: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回首過去的二十年、十檔雙年展,我們同時也經歷了無數觀念、思維、邏輯上的改變與擴寬。每一次看展都有與上雙說不盡的獨家回憶與歷史……而來此次雙年展,參展的藝術家,向觀眾拋出各種謎團和動機,從而挖掘理性、直覺與美妙間不斷變化的奇妙感。
如果這個周末您不是那麼忙碌,如果你也是個藝術迷,那就千萬別和孩子錯過這麼特別的雙年展,好好地來實地享受一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