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節日裡的故事:端午節
——多角度認識「端午」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早在西晉的《風土記》中就有關於「端午」一詞的記載,又因為五月是仲夏,仲夏登高,順陽而上,所以五月的第一個午日又被稱為「端陽節」。此外,端午節還被稱為「午日節、五月節、龍舟節、浴蘭節、詩人節」。
如今,對於很多成年人來說,節日已然成了放假、旅遊的象徵,很少有人再去探究背後的意義。但作為中國的傳統節日,它是在歲月淘洗下沉積下來的文化瑰寶,值得每一個孩子去了解,去體驗,去銘記,去傳承。
這本《傳統節日裡的故事:端午節》內容非常豐富,與節日相關的詩詞、歌謠、節日習俗、節日來源等等,既保留了傳說中神秘悠遠的意味,又格外注重童趣和想像力。更特別的是,它還有很強的互動性,在繪本中作者穿插設計了一些與故事內容相對應的角色形象,讓孩子自己動手製作有趣的頭飾,不僅能鍛鍊孩子的動手能力,還能激發孩子的創造能力。
不論是從內容編排,畫面呈現,還是細節設計,這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讓孩子多角度了解「端午節」的好書。
端午節的傳說有哪些?
有關於端午節的傳說不止一個,除了大家所熟知的愛國詩人屈原投身汨羅江的故事。
也有人認為端午的活動也是為了紀念遠古時代的大孝女——曹娥。
端午節有哪些習俗?
吃粽子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習俗,傳說是為了將飯糰拋至江中,不讓魚群啃食投江的屈原,但又怕飯糰散掉,才包上粽葉製成。這種風俗後來還流傳到了朝鮮、日本等國。
除此之外,還有賽龍舟、掛艾葉、菖蒲、佩香囊等。
它們的由來和用途又是什麼呢?
詩歌、童謠: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這首由唐朝詩人文秀寫就的《端午節》,你能讀懂它背後的意義嗎?
作者:王曉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