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專輯 國土遠望佛土:日出處天子的日本佛教美術史

2021-02-07 典藏



圖1:釋迦三尊像,日本飛鳥時代(7世紀),奈良法隆寺金堂供奉。日本國寶

7世紀前後,日本飛鳥地區(今奈良南郊明日香村一帶)迎來了日本歷史上第一個文化盛世──飛鳥時代(592-710)。舉凡最古老的寺院、最早期的佛像、最原始的規章制度、最原創的文字等,均誕生在這塊被譽為「日本人精神故鄉」的土地上。而這一切,恰緣於此前不久的538年(一說552年),佛教甫隨百濟(位於朝鮮半島西南部)國王派使者贈送佛像和經論予欽明天皇,而首度傳入日本。其後,支持崇佛的蘇我氏,在奪權政爭中擊敗了維護傳統神道教的物部氏,由推古女帝即天皇位,聖德太子攝政,下詔大興佛法,日本正式邁入飛鳥時代。自此,隨著佛教文化的興起和廣傳,中國文明亦藉由人員交流往來而大量傳入,從而使日本的文化、藝術、政治等各方面為之一新,奠定國家長遠發展的基礎。

飛鳥佛教之初

那麼,日本最早的飛鳥佛教藝術,究竟呈現何種面貌?今日飛鳥寺(前身為日本首座伽藍法興寺)雖存有609年開眼供養的本尊大佛,只可惜其於1196年遭大火毀損,僅餘眼部周圍和部分手指為原物。要說起保存最好、且能得知年代和作者的最古老飛鳥造像遺品,就屬法隆寺金堂所供奉的日本國寶釋迦三尊像(圖1)了。由佛像光背的陰刻銘文可知,此組一光三尊像乃623年出自「止利佛師」、即佛雕師鞍作止利之手。主尊坐佛面容含笑,身形修長扁瘦,袈裟下擺於臺座前層疊垂布,外展如翼,線條流暢婉麗。造像整體呈左右對稱的端正格局,連同二脅侍菩薩之蕨類狀垂髮和魚鰭狀天衣,俱與中國北魏晚期以降的造像風格頗多共鳴,可謂飛鳥雕刻之一大特色。

類此之「止利派」作風,亦見於展品菩薩半跏像(圖2),呈現佛教藝術中極其優美且富於個性的半跏思惟菩薩。此類造像一般採斂首傾身坐姿,左足下垂踏地,右足翹抬置於其上;左手垂放在翹起的足踝上,右手則舉至胸前,伸一指或數指微觸面頰,作支頤狀,舉手投足無不散發出若有所思之沉靜、神秘情狀。唯此像右手改施無畏印,殊為少見。半跏思惟圖像早在2世紀前後即出現在印度貴霜王朝,至遲於3世紀左右隨佛教東漸而傳入中國,6-8世紀間頻見於朝鮮半島和日本等地,誕生出如韓國國寶78號金銅半跏思惟像、日本奈良中宮寺藏國寶木造半跏思惟像等經典名作,誠是此特定時期中、日、韓文化交流之獨具意象。


圖2:菩薩半跏像,日本飛鳥時代(7世紀),東京國立博物館藏。日本重要文化財

文化革新的前驅


可想而知,單憑佛教,實不足以推動日本國家更新,更關鍵的在於飛鳥時代最重要的文化推手──聖德太子(即廄戶皇子,574-622)。其自推古天皇即位後,便以皇太子身份輔政,除了大力支持佛教發展,創建法隆寺、四天王寺等名寺,更在國家內憂外患中推動一系列改革:603年,先制定「冠位十二階」,以個人功勳授官賜爵,打破氏族門戶世襲;604年,又頒布《憲法十七條》,擷取儒、法、道、佛諸家思想,以德治、禮治、法治規範官僚貴族;607年,更以和隋朝建交為目的,派小野妹子率學者、沙門等首度出訪中國,之後又至少四度派遣隋使出行,致力吸收中國文化,於日本貴族間埋下改革種子,為不久後建立起律令制國家、影響日本歷史發展深遠的大化革新(645年)奠下了根基。

聖德太子其人其事是否為真?雖存在若干質疑,但歷來與之相關的諸多記事和文物遺存,無疑昭示其人在日本歷史上無與倫比的尊崇地位。前述法隆寺釋迦三尊像,便是為生病的太子祈福而造;中宮寺藏7世紀天壽國繡帳和1069年秦致貞筆《聖德太子繪傳》(東京國立博物館藏),各是與太子身後、生前事跡相關的古老國寶圖像;而展品聖德太子坐像(圖3)之太子像,雖是較晚18-19世紀江戶時代之作例,其神龕卻帶有永仁三年(1295)紀年,龕門內側並繪有供養僧眾,其上書有出自《聖德太子傳歷》「敬禮救世大慈觀音菩薩,傳燈東方粟散王」等榜題,反映太子信仰於鎌倉時代之流行。甚至,連近代C版一萬日元(1958-1983年發行)(圖4)等紙鈔上,也印有取自最古老8世紀唐本御影的聖德太子像呢!


圖3:聖德太子坐像,江戶時代(18-19世紀),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圖4:印有聖德太子像的舊版一萬日元紙幣

尋訪他山之石的勇者


自7世紀初聖德太子派遣隋使拉開中日交流序幕,至9世紀末廢除遣唐使止的300年間,絡繹不絕的使節們與求法僧眾以其攜回之隋唐流風,深深影響著日本的文化更新、都城規劃、律令制度整備、佛教理念等各個層面。令人好奇的是,迢迢路途上,這些赴唐人員實際經歷過哪些甘苦呢?對此,中國的《舊唐書》《新唐書》,或日僧圓仁(794-864)《入唐求法巡禮行記》等撰著中儘管有詳簡不一的文字描述,但顯然另一名日僧圓珍(814-891)曾貼身攜帶的《福州公驗》(圖5)《台州溫州公驗》等傳世幾稀的文物實例,更具有身歷其境的衝擊力,無愧入列日本國寶。

何謂「公驗」?簡言之,就是由唐朝官府發放、鈐署的法定通行公文,功用有些類似今日的籤證、入境登記表等。圓珍入唐的大中七年(853),已是遣唐使遭廢之後,亦值唐武宗滅佛(841-845)不久,當時對境內僧眾之通關管理甚嚴,更遑論域外僧人。以《福州公驗》為例,由第一紙可知,圓珍抵達福州欲前往台州時,得先交付身份及行程等資料,取得當地官府發行的證明書;接著在第二、三紙,則見一行七人要前往天台山等地參拜時,還需取得福州錄事參軍平仲等頒予的證驗通牒。總計此份公驗上共鈐有「福州都督府」朱印四處,其後並附有福建官員所發放的通行許可證及過境證明書,足見當時行路之不易,卻也幸運地讓後人欣賞到唐朝地方官吏各具特色的書學展演。圓珍後來於858年返日,868年任天台宗第五代座主,卒後追諡為智證大師。他所攜回的佛經圖籍千餘卷及十餘種文物,載錄於《開元寺求得經疏記等目錄》《日本比丘圓珍入唐求法目錄》等,其中不乏三論宗、法相宗、律宗、俱舍宗等日本奈良至平安時代的佛教主要宗派典籍。


圖5:《福州公驗》,局部,唐大中七年(853),東京國立博物館藏。日本國寶

密法傳承


日本赴唐人員才俊輩出,除了留學生阿倍仲麻呂(即晁衡,698-770)入仕唐朝,與李白、王維等交往唱和一事至今仍傳為美談,早於圓珍且亦入列「入唐八家」之一的求法僧空海(774-835),更由於在紹續正統密教法脈上取得空前的成就,而被尊稱為「弘法大師」,其影響迄今達千餘年。

密教本源自於印度,透過唐玄宗時期「開元三大士」金剛智(671-741)、善無畏(637-735)、不空(705-774)等三位印度法師相繼入華宏法,而於8世紀初正式傳入中國。彼時唐都長安青龍寺有惠果(746-805),先從不空受金剛界密法,又從善無畏弟子玄超受胎藏界密法,最終融金剛、胎藏二法,創「金胎不二」學說。然而,此盛極一時的密宗法脈,卻因唐武宗滅佛之故而未能於中國傳續。反倒是空海於804年隨第16次遣唐使入唐求法後,便親炙惠果學習密宗佛法,進而得其授予灌頂,於兩年後(806)攜正純密教及大量經論、法具等返國,開創了以密教為基礎的日本真言宗。此宗派以重視念誦真言(即咒語)得名,復因其以京都東寺(原稱教王護國寺)為根本道場,故又稱「東密」,有別於日本天台宗始祖最澄(世稱傳教大師,767-822)所開創的「臺密」。

信奉東密的寺院往往奉祀「真言八祖像」,即空海所列舉之龍猛、龍智、金剛智、不空、善無畏、一行、惠果這七位由印度至中國一步一腳印傳續密教法脈的「傳持七祖」,另加上將密教由中國迎至日本的空海,藉此八祖之圖像來系統性地詮釋該宗的核心教義與傳承脈絡。京都醍醐寺的下醍醐五重塔內,即繪有現存最古老的空海畫像(951年)。展品《真言八祖·空海像》(圖6)亦為此例,呈現空海脫鞋坐於榻上,右手持金剛杵、左手數念珠的修法模樣。


圖6:《真言八祖·空海像》,日本鎌倉時代(14世紀),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忿怒與慈悲


誠如前述,密教自唐武宗滅佛後元氣大傷,相關文物亦於中國佚失殆盡。相對於此,日本所留存的密教造型與圖像則可謂相當豐富,特別是空海主持過的幾座寺院,更堪稱是密教美術的寶庫,信手拈來俱是國寶。如京都神護寺即保存了據信經空海指導、以紫綾金泥繪製的最古老《兩界曼荼羅圖》(即高雄曼荼羅,約829-834年),此乃密教灌頂等修法儀式中極其重要的用具之一。京都東寺同樣藏有不少與空海有關的密教佛具,包括其師惠果請唐朝畫家李真等人繪製的《真言五祖像》及現存最早且完整的彩色《兩界曼荼羅圖》(即西院曼荼羅,約9世紀末)等;寺內講堂更貯藏有存世最悠久的純密雕刻遺品,即839年開眼、將曼荼羅圖予以立體化的廿一尊造像,其莊嚴壯觀的場面和細膩傳神的木雕絕技,著實動人心魄,觀之而流連忘返。

在種種密教形象當中,尤以不動明王最受人尊崇,亦最為普見。其乃大日如來之應化身,擁有堅固不動的慈悲心,常住火生三昧,焚燒內外障難及諸穢垢,摧滅一切魔軍冤敵。日本初期的不動明王像,雙目圓睜,露出上面一排獠牙,至平安時代後期,則多見左眼半睜、嘴唇上下各露獠牙之相,展品不動明王立像(圖7)即為其中一例。該像以整木雕刻,身形圓潤厚實,具塊量感,衣紋規整流暢,表情及形體流露大方得體的詼諧意味,雖呈忿怒相,卻予人安詳之感。雙手分持劍和索,身後熊熊烈火則為拼接結合而成的構件。佛光上墨書「南□西來寺」,唯不詳該寺之來歷。


圖7:不動明王立像,日本平安時代(12世紀),東京國立博物館藏。日本重要文化財

相較於諸多示現忿怒相、易予人距離感的明王,能袪除鬼魅、毒害、災厄,並具有護國性的孔雀明王,則罕見地以優雅、可親的慈悲相示人。其一般裝飾嚴麗,有頭冠、瓔珞、耳璫、臂釧等,四臂分持蓮華、俱緣、吉祥果、孔雀尾(各代表敬愛、調伏、增益、息災),盤坐在代表攝取慈悲的白蓮座上,以頗具詩意的金色孔雀為坐騎。展品《孔雀明王像》(圖8)為日本現存最古老的孔雀明王像,布局規整,色彩明快,線條遒勁自如,充分展現12世紀密教繪畫特色。


圖8:《孔雀明王像》,日本平安時代(12世紀),東京國立博物館藏。日本國寶

樂園之憧憬


若說密教信仰是在現世中消災滅罪,那麼,淨土信仰便是對往生後永恆喜樂之企盼。日本的淨土信仰,可溯至飛鳥時代,在607年聖德太子首派的遣隋使中,有僧人惠隱於中國求法30餘年,後攜回大量淨土經典,並在宮中開講《無量壽經》,使彌陀信仰漸漸在皇室貴族間萌芽。法隆寺大寶院藏7-8世紀橘夫人念持佛廚子,為裝貯國寶阿彌陀三尊像的廚櫃,其上裝飾有精美蓮華化生浮雕,正體現出當時上層階級對於淨土之憧憬。然而,淨土信仰在日本真正興盛,則要到10-12世紀平安時代後期。尤其藤原氏專權時期,政治專制、律令崩壞,加之10世紀中葉起天災、瘟疫頻仍,社會混亂,仿佛預告著1052年佛經所稱的末法之世即將成真,籠於末法思想的人們只得寄望於命終後的極樂世界,淨土信仰一時蔚為風潮。

相對於下層社會流行稱名念佛,財力雄厚的貴族階層則競相興造阿彌陀堂等各種佛堂,並發願製作阿彌陀像與來迎圖等。京都宇治川旁,權傾一時的藤原道長(966-1027)之子賴通(990-1074)於1053年改建別墅而成的平等院鳳凰堂(圖9),便是集建築、雕刻、繪畫於一堂的淨土美術空間。座落於蓮池間的佛堂,猶如彌陀淨土之宮殿,兩端上翹的屋脊裝飾著長尾鳳凰。當中供奉的木造阿彌陀如來坐像本尊,是當時名家定朝(?-1057)唯一存世的作品,其周壁橫木上並懸掛有千姿百態的52尊雲中供養菩薩像。此外,堂內門板還裝飾《九品來迎圖》扉繪,描繪阿彌陀佛坐在天眾間歡迎往生者投胎西方淨土的情景。值得一提的是,《來迎圖》的表現內容,至鎌倉時代之後一變而成為立姿如來乘踏祥雲、率眾迎接亡者的場面,展品《阿彌陀三尊來迎圖》便是類似作例(圖10)。另有描繪阿彌陀佛自層層山巒後方現身的《山越阿彌陀圖》(京都國立博物館藏),此般富於戲劇性和臨場感的表現,無疑更豐富了日本淨土美術的內涵。


圖9:京都平等院鳳凰堂,日本平安時代(11世紀)

圖10:《阿彌陀三尊來迎圖》,日本南北朝時代(14世紀),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蘇玲怡,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畢業,曾參與臺北故宮、臺北歷史博物館等文物多媒體及藝術教育製作案。期待能以深入淺出的方式為古文物發聲,讓中國藝術與大眾的距離更為靠近

圖 | 東京國立博物館、臺北故宮、本刊資料室

參考書目與延伸閱讀

東京國立博物館等編集,《特別展 御在位六十年記念日本美術名寶展》,東京:東京國立博物館,1986

町田甲一著、莫邦富譯,《日本美術史》,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8

李欽賢,《日本美術史話》,臺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3

辻惟雄監修,《日本美術史年表》,東京:美術出版社,2002

辻惟雄著,蔡敦達、鄔利明譯,《圖說日本美術史》,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6

日本e國寶網站:http://www.emuseum.jp

日本美術之最:

東京、九州國立博物館精品展

展覽時間:12.10—2017.3.5

展覽地點:臺北故宮南部院區

典藏專輯 | 怪萌屬性的土偶帶你巡禮古日本

典藏專輯 | 從唐風到國風:日本貴族的藝術品味

典藏專輯 | 武家的崛起:從武家物語到幕府寶藏

典藏專輯 | 市民的創造:京都·江戶雙城記,藝派風雲變幻

典藏專輯 | 傳承與創新:歐風衝擊下的日本近代美術

更多精彩內容請參閱

《典藏·古美術》中國版12月號



相關焦點

  • 典藏專輯丨武士的崛起:從武家物語到幕府寶藏
    掌握軍事資源的他們逐漸在政治上有一席之地,成為和公家(處理朝廷政務的貴族)對立的強大勢力,形成日後主導日本史的武家。隨著天皇繼承登基的問題浮現,武家對朝廷而言日益重要。1156年,剛登基的後白河天皇遭到崇德上皇的眼紅,崇德上皇意圖篡奪政權,各有擁護者的雙方最終爆發衝突,史稱「保元之亂」。後白河天皇在源義朝、平清盛等人的協助下,鞏固自己地位權力,而後雖退位給二條天皇,但仍有幹預政治的特權。
  • 典藏專輯丨市民的創造:京都·江戶雙城記,藝派風雲變幻
    日本裝飾性藝術代表   琳派若以時代角度觀之,江戶在藝術上有多元、多面向的發展,其中包括繪畫、版畫及陶瓷器等,而這些發展都直指日本美術中重要的議題——裝飾性及工藝性。要說此一時期的日本繪畫代表,莫過於琳派。
  • 典藏專輯 怪萌屬性的土偶帶你巡禮古日本
    日本重要文化財一道亮光緩緩從地平線照射而出,太陽緩緩而上,這裡是日出之國──日本。文化曙光 繩文時代日本列島成形於距今2萬年前,冰河退卻、自然環境的改變讓生活在此的人們開始以漁獵為生。根據《日本書紀》(日本留傳最久的正史,完成於7世紀末至8世紀初,主要記載了神代至持統天皇間的歷史),埴輪的出現可能跟垂仁天皇(神武天皇后第11代天皇)的慈悲心有關。垂仁天皇見當時人殉時殉葬者哀嚎不絕、連綿數日,加上殉葬後屍骨受到犬、鳥啃食,於心不忍,因而在其皇后日葉酢媛命去世時,命人製作大量人、馬、動物等造形的土器以代替殉葬者,這樣的習俗也就代代相傳。
  • 典藏專輯 真言足跡:日本、中國、臺灣的空海大師
    空海一生傳奇不斷,就連出生日期都曾被議論為不空三藏入滅之日,也就是公元774年6月15日。然而在目前所知的記錄中,皆未指出空海的誕生之日為何。不過,從其出生日期的附會說法,可知空海與中國唐代密教的密切關係,以及之後回國開創真言宗等經歷,對後人的影響之深。
  • 專欄|盲詩人的貴族畸形悲情詩——《日出處天子》
    《日出處天子》中的聖德太子 聖德太子的魅力對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日本少女漫畫家產生過至關重要的影響特別是在日本少女漫畫的發展期,不少少女漫畫家對少女漫畫缺乏底韻深感不安,承受著已趨成熟的少年漫畫的巨大壓力
  • 日本日蓮宗日持上人顯彰會伊藤通明會長一行拜會中國佛教協會
    鳩摩羅什三藏是中國佛教古代譯經的傑出代表,在中國佛教界和中國學術界有著深遠影響,他所翻譯的《妙法蓮華經》受到了日本日蓮宗的崇拜和信奉,他當年的譯經場所——中國陝西西安草堂寺,也是日本日蓮宗的祖庭。中國佛教協會與日本日蓮宗及日持上人顯彰會之間的友好往來不斷,自1980年首次訪問以來,日本日蓮宗已經對中國佛教協會進行過12次友好訪問;自日蓮宗日持上人顯彰會成立以來,伊藤通明長老曾多次率團來中佛協訪問交流;演覺法師也有幸曾於1992年隨團到日本日蓮宗進行友好訪問。
  • 遊學日本:日蓮法華
    智顗大師所創立的天台宗,是漢傳佛教的第一個重要宗派,對佛教的中國化影響深遠。作為天台宗根本經典的《妙法蓮華經》自然隨之廣為流傳,號稱「經王」,即經中之王。9世紀初年,日本兩大留學僧最澄與空海,都曾到天台寺取經,學成後回國分別創立日本兩大佛教宗派:天台宗和真言宗,當時日本正值平安時代(784-1192),故稱「平安二宗」。
  • 了解一下,戰後臺灣美術史
    戰後臺灣美術史(簡表1945-2012)作者 | 蕭瓊瑞編輯 | 陌生編輯部註:本文系臺灣著名美術史研究學者蕭瓊瑞先生著作《戰後臺灣美術史1945-2012》之附錄《戰後臺灣美術簡表了解戰後臺灣美術史發展脈絡增進兩岸文化藝術交流與傳播1945日本昭和天皇透過無線電廣播,宣讀投降詔書臺灣結束50年9個月的「日治時期」中國國民政府在重慶成立
  • 典藏專輯丨故宮90,與時俱進:專訪臺北故宮博物院馮明珠院長
    臺北故宮去年參觀人數達到540萬人次,名列全球第七大受歡迎博物館,透過國際借展亦可知,各國對於故宮典藏之濃厚興趣。2014年赴日本舉辦「神品至寶展」;2016年將赴舊金山亞洲博物館展出「帝王品味」,屆時也將赴休斯敦美術館;將在大阪東洋陶磁館舉辦一特展、大阪市立美術館也向故宮借展書畫,而澳洲博物館也希望能向故宮借展,日本富士美術館、韓國國家博物館也表示邀展意向。
  • 日本國土交通省結合VR技術與3D城市模型支持日本城市數位化轉型
    根據日本媒體VRInside報導,日本國土交通省正在推廣一個名為PLATEAU的項目,旨在通過城市3D模型來對城市活動數據進行管理,監控城市動態,以支持城市的數位化轉型。在PLATEAU的官方網站上,日本國土交通省介紹了由日本松下公司開發的「針對步行街開發的城市發展與人流量數據可視化」項目,作為城市數位化的一個用例模範。 由松下開發的這一項目通過VR對新大阪站附近的區域進行了可視化,展現了未來該區域的人流量狀況以及城市空間的規劃,是一個用3D模型來研究未來中央新幹線投入運營後城市演變的工具。
  • 【解讀】阿修羅——日本佛教藝術的C位偶像
    神保町擁有超過200家書店,在一家非常小的書店裡,我遇到了一本名為「興福寺」的書,此書是由全球最頂尖的佛像攝影師——小川光三所拍攝,佛像之精美,攝影手法之高超令我開始沉迷於日本佛教美術,於是便就有了做一個有關日本美術公眾號的想法。我並非佛學與美術學出身,若文章有錯誤或不嚴謹的地方,歡迎大家指正。
  • 典藏專輯 公主的雅集:臺北故宮蒙元皇室與書畫鑑藏文化特展
    圖6:高克恭,《青山白雲》,元代宗教藝術上,因蒙元皇室所支持的藏傳佛教蓬勃發展,此次展出的《達壟寺勘布札希貝唐卡》代表藏式的繪畫風格。新穎元素的組成在織品上也可以見到,例如傳宋緙繡《開泰圖》(圖7)。坡石、雲水、花草,通幅充盈,色澤鮮麗,喜氣洋洋陳韻如為臺北故宮書畫處副研究員公主的雅集:蒙元皇室與書畫鑑藏文化展覽時間:10.6-12.26(11.15更換部分展件)展覽地點:臺北故宮北部院區陳列室202、208、210、212典藏專輯
  • 美術史研究三題議
    就這個問題,本期「學術月刊」邀請了四位從事美術史論研究的專家,從美術史的圖像研究、區域美術史研究、美術史的方法論、傳統畫論的方法等幾個方面做了較為深入的探討。 美術史研究三題議 鄭工 帶著溫度的近距離美術史敘事——20世紀中國美術史寫作與研究方法論三題 于洋 敘事與重構——「新史學」視域下的區域美術史研究
  • 深圳遠望數碼城 深圳遠望數碼城地址在哪
    深圳遠望數碼商城是廣東省深圳市中很大的一個專門售賣數碼產品的商城,在裡面可以找到你需要的數碼產品,一些剛剛來深圳的小夥伴可能還不清楚深圳遠望數碼商城在哪,所以下面就來為大家介紹一下深圳遠望數碼商城
  • 伍佰《電影歌曲典藏》
    伍佰《電影歌曲典藏》2000年09月29日10:33:20     專輯名稱:電影歌曲典藏  藝  人:伍佰&China Blue   出版公司:滾石唱片      9年後,這張收錄了伍佰從1992-2000年創作的電影歌曲合輯《電影歌曲典藏》於9月28日正式發行。專輯中的很多作品至今都還令人懷念不已,包括:「少年也安啦」、「無聲的所在」、「臺北孤兒」等。另外,還收錄有今年伍佰為自己首度挑大梁主演的電影《順流逆流》譜寫了兩首配樂歌曲「我的名字」和「殺手驪歌Adios Cucaracha」。
  • 佛教神話中的二十諸天,聽聞者多,知之者少,他們都是誰?(上)
    帝釋天不管是在二十諸天還是天龍八部中的地位都非常高,佛教神話中有一座聖山叫須彌山,構築了整個世界,形成了三千大千世界,山上有三十三天宮殿,而帝釋天就住在須彌山的頂上——忉利天。所以帝釋天又被稱作忉利天主。帝釋天地位僅次於大梵天,他統領須彌山上的所有眾神,時刻提防著阿修羅王的發動的戰爭,帝釋天武力值爆表,主要職責是護衛佛陀和須彌山。日天日天也叫做日宮天子。
  • 公傳與私傳的日本佛教
    日本佛教是北傳佛教的一支,對佛教的發展有著重要的貢獻。日本佛教的最大特點是與中國佛教有著直接的淵緣。佛教在日本的初傳,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私傳,另一種叫公傳。據史料記載私傳屬於中國渠道傳過去的,也是最早傳入日本。
  • 禮敬諸天 | 佛教中的二十四諸天
    在佛教中,大毗婆沙論卷九十八載,大梵天,梵名Maha^brahma^ -deva 。位於色界初禪天之第三天。又稱梵天王、梵天、梵王等。身長為一踰繕那(由旬)半,壽量為一劫半。又阿含及諸大乘經中,常載此王深信佛法、助佛教化等事,每值佛出世,大梵天王必先來請轉法輪,於會座參法聽受,常以法義與佛問答;後與帝釋天同受佛之付囑,護持國土,為佛教二十四護法諸天第一位,為顯密二教所共尊崇。
  • 【遠望社論】停止扭曲228 臺灣才有和平
    就在1945年9月9日(日本投降的7天後),經過美國佔領軍麥帥總部核准,一架水上飛機從橫濱飛抵臺灣;由於機上滿載臺幣紙鈔,已無座位,隨機返臺的鹽見俊二甚至全程趴在臺銀紙幣上面。而在臺日人返日前必須花掉這些鈔票,否則形同廢紙!據鹽見俊二所述,總督府預先付給了在臺日本官員直至1946年3月的薪餉和退職金,對日資企業也採相同措施。
  • 馬科斯新作《士林典藏》┃探討文房木作小件的典範價值
    (《士林典藏》)這就是馬科斯和妻子黛比20年前進入這個市場時的情形。剛剛涉足此道的馬科斯,盼望可以經營一些自己所能收藏到的頂尖品類。這些精美的小木作即刻吸引了他們,在一些同道的幫助下,他們有緣收藏到了不少非凡的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