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線上的生命守護者——記蘭大一院體外生命支持中心團隊

2020-12-28 瀟湘晨報

原標題:生死線上的生命守護者

——記蘭大一院體外生命支持中心團隊

15-20分鐘,能為一名重症患者建立ECMO。ECMO,在新冠肺炎疫情中被人們所廣泛熟知。它一般指體外膜肺氧合,俗稱「人工肺」,主要用於對重症心肺功能衰竭患者提供持續的體外呼吸與循環,以維持患者生命。也就是說,它能替代患者的心肺,維持生命狀態,讓患者的心肺得到休息,給原發疾病的恢復爭取時間。這樣一項技術,在西北運用得不多。

如果搶救順利,心臟恢復跳動,大多患者1-2周就能脫離ECMO,生命回到正軌。

這樣一系列操作,為患者贏得的是無數個15-20分鐘,更多的1-2周。

在蘭大一院體外生命支持中心,有這樣一群人,他們藉助ECMO救治,在生死線上全力搶救重症患者,成為重症救護中的生命守護者。

「人工肺」不治病但救命

12月3日9時,蘭大一院心內科監護病房(CCU)裡安靜的環境和醫護人員忙碌的腳步和諧共存。這裡收治的是心臟疾病的重症患者,除了醫療儀器發出規律的聲響,幾乎聽不到更多的聲音。

在其中一間病房,兩名重症患者正在藉助ECMO機器進行著體外生命支持。他們是蘭大一院體外生命支持中心救治的第105、106名患者,短短半個月前,這個中心救治的患者剛剛破百例。

早在2015年,蘭大一院心內科就已經開始為開展ECMO救治做著準備。據蘭大一院副院長白明介紹,醫院每年都有很多心血管疾病的重症患者,由於心功能較差,就算及時開通血管,依然死亡率較高。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有ECMO的輔助,治療效果就會有很大提高。

當年開始,蘭大一院心內科就開始派出醫護人員到國內外學習ECMO治療的先進技術。

2018年,藉助甘肅省衛建委的項目支持,蘭大一院心內科有了第一臺ECMO機器,三年多的準備工作,離實現還有一步之遙。

蘭大一院體外生命支持中心負責人盧安東的表述更為通俗:ECMO不治病,但卻救命!它像是醫生的助手,為進一步的搶救和治療贏得了時間和機會。

從第1例到第106例

2019年3月,蘭大一院心內科接診了一名40多歲的患者。患者大面積心梗,傳統的治療方法效果一直不理想。

面對這麼年輕的患者,白明和同事們想盡一切辦法,想挽留他的生命!科室裡,有ECMO機器,也有經過培訓的醫護人員,他們大膽地決定:搏一把!

2019年3月14日,在甘肅心血管醫院院長、心臟中心主任張鉦和白明的帶領下,蘭大一院體外生命支持中心為這名患者開展了甘肅省首例體外膜肺氧合(ECMO)聯合主動脈內球囊反搏泵(IABP)支持下的高危複雜經皮冠脈介入手術。插管後不久,病人的生命體徵就趨於平穩。

從建立ECMO,到醫護人員攜手開展後期的維護,經過精心治療,這名患者最終順利出院。

白明說,ECMO救治,難度不在插管,而是在建立之後的維護,以及對患者生命體徵的觀察。

這一點,心內科監護病房護士長宋莉深有體會。「護理一個ECMO救治患者,工作量比護理重症患者的10倍還要多。」開展ECMO治療,護士24小時都需要在患者身邊,要隨時觀察儀器的運行、分析治療效果,稍不留意後果不堪設想。

「這需要我們變被動為主動,運用護理綜合知識、判斷性思維進行護理。」宋莉說。

在這個重症病房,護士每天兩班倒,12小時一班, 4小時不間斷地關注著ECMO救治的患者。宋莉說,在這裡,患者從護理到生活照料,全部由護士完成。忙起來,下午四五點才能吃上午飯。

400多天,100多例患者。最多時,一個月有15名患者接受ECMO救治。他們中,年齡最大的86歲,最年輕的不過20歲出頭。

雖然起步較晚,但是這個中心救治的患者中,大約有58%的患者存活出院,這一救治水平與國際持平,體外心肺復甦存活率比肩國內高水平醫療機構。

嚴謹的團隊有著科學的治療態度。

白明說,不同的疾病,經過ECMO救治後存活率不同,比如複雜性冠心病的存活率就較高。心臟驟停的患者,死亡率接近100%,現在經過ECMO救治,生存率能夠達到20%-30%。

「小E戰隊」的千裡轉診路

隨著蘭大一院體外生命支持中心團隊技術日趨成熟,ECMO的應用範圍也越來越廣:急性心梗心源性休克、重症暴發性心肌炎、中毒、肺栓塞、膿毒症、心臟外科手術後低心排血量症候群等疾病,都能看到ECMO的身影。

這支團隊力量也越來越強,從最初的兩三名醫生,已經發展成為現在的近30人的團隊。同時,蘭大一院重症、急診、兒科等學科緊密協作,也讓團隊的支持越來越多。

2019年7月,這支團隊不再滿足於救治本院患者,而是將「觸角」伸向了更遠的地方。藉助全省各地建立的胸痛中心,不斷有重症患者的信息傳遞過來,團隊決定,帶著ECMO轉運患者!

他們為ECMO準備了大大的箱子,把耗材轉入旅行箱,還開發出了釣魚包的新功能——裝插管,這一切都是為了乘坐高鐵等交通工具時方便攜帶。

為了贏得搶救時間,他們經常什麼交通工具快捷,就坐什麼。無論是白天還是深夜,每當急救電話響起,半小時內2-3名醫護人員組成的小團隊就能準備完畢,他們親切地把這個團隊稱為「小E戰隊」。

在全省的13個市州,都留下了「小E戰隊」的身影。他們帶著設備趕到當地醫院,進行病情評估後,如需要ECMO救治,團隊成員就為患者建立ECMO,經過短暫的觀察,在病人生命體徵平穩的情況下,又星夜兼程用救護車轉運回蘭州進行進一步救治。

最遠的一次,團隊遠赴玉門市,為患者建立好ECMO後,又轉運病人回到蘭州,來回行程近2000公裡。盧安東說:「我們出診自己沒有行李,帶的都是設備。而且也沒有什麼休息日,電話一響,馬上出發。」一年多來,團隊赴全省各地為22名患者建立ECMO,這些患者全部安全轉運回蘭大一院接受進一步治療。

今年,蘭大一院體外生命支持中心獲省衛健委批准,成立了甘肅省心血管重症及ECMO技術聯盟,團隊成員馬不停蹄地在2個月時間裡,完成了省內63家醫院的考察、籤訂協議授牌、ECMO技術推廣及宣講。

盧安東說,甘肅地形狹長,轉診起來很耗費時間,而對重症患者來說時間就是生命。我們希望通過聯盟成立,通過我們的培訓和技術支持,經過3-5年時間幫助省內部分醫院建立ECMO中心,為患者的救治贏得更多的時間。

責任編輯:呂庚青

原文連結:gansu.gscn.com.cn/system/2020/12/09/012508609.shtml

【來源:省衛健委】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援甘扶貧幹部突發重病,蘭大一院「生死時速」成功救治
    患者為蘭大一院醫護人員送上錦旗 金奉乾攝新甘肅·每日甘肅網記者 金奉乾1月11日,冬日的蘭州寒氣襲人。然而,蘭大一院心外科病房裡卻暖意融融,醫護人員為即將康復出院的扶貧掛職幹部徐作鵬送上了濃濃的祝福。今年40歲的徐作鵬是中國工商銀行總行幫扶甘肅臨夏州永靖縣掛職幹部,幾天前,在為山區貧困群眾發放金融社保卡的路上突發疾病,當時胸痛難忍,在當地醫院診斷為主動脈夾層後,經臨夏州政府、中國工商銀行甘肅省分行、蘭大一院等多方快速協調下,全力暢通「綠色通道」爭分奪秒地與死神賽跑。最終,蘭大一院心外科專家歷時9個多小時急診手術,成功挽救了這位年輕扶貧幹部的生命。
  • 揭秘鍾南山院士帶領的國家隊ICU:做有溫度的生命守護者​
    從外觀上看,這棟樓確實有些舊;上到8樓,一出電梯,「英東廣州危重症監護醫學中心」的牌子便映入眼帘。為了感謝霍英東的支持,監護室命名為英東廣州危重症監護醫學中心。2002年12月18日該中心改造後投用,第三天——22日,廣醫一院便接收了從河源市轉來了一位危重肺炎病人,成為廣州市報告的首例非典病例。
  • 解密防護門後的ICU:這裡不是鬼門關,而是生命重啟地_新聞中心_中國網
    解密從非典到新冠 搶救成功率超八成2002年,霍英東先生捐資1000萬港元,幫助當時已經成立呼吸重症監護室(簡稱RICU)但設備仍很簡陋的廣醫一院升級改造,建成全國規模最大、設備最先進的重症監護中心之一,監護室命名為「英東廣州危重症監護醫學中心」。
  • 揭秘ICU|這裡不是鬼門關,是生命重啟地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今年2月,新冠肺炎危重患者、73歲的石奶奶轉入廣醫一院ICU時病情已惡化,劉曉青果斷決定給她上ECMO。為此,ICU護理團隊專門組織了「託舉班」,護士們24小時輪流為她託起腹部,即使是夜間,一雙雙手也不曾放鬆。21天後石奶奶成功脫離「魔肺」,5月25日出院那天,她已能自行下床行走。鍾南山(左)、黎毅敏(右)和劉曉青組織廣醫一院ICU團隊救治危重新冠肺炎患者。
  • 2020中國醫師節:致敬偉大的白衣戰士 致敬生命的守護者
    長期以來,廣大醫務工作者弘揚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於奉獻、大愛無疆的精神,為生命護航,譜寫了一曲曲大愛之歌。2020年「最美醫生」是全國醫務工作者的傑出代表,也是新時代最可愛的人。面對醫學難題,1974年,丁文祥在上海新華醫院建立我國首個小兒心胸外科,帶領團隊自主研發了國產小兒人工心肺機,並成功為一名幼兒實施低溫體外循環下室間隔缺損修補術。從此,眾多患兒獲得新生。  「徹底消滅肝包蟲病,是我此生最大的心願。」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肝臟外科主任醫師王文濤說。  有一名藏族姑娘,飽受肝包蟲病折磨。
  • 市一醫直擊重症醫學科:與死神賽跑 讓生命重啟
    這裡是ICU,生死的最後一道門。 走進這扇門,生命有多脆弱,感知得真真切切。 「神器」當關,百病莫開 在ICU裡,生死尤為具象。心率、呼吸、心電圖、血氧飽和度……每一組數據裡都隱藏著生與死。而那些插在病人身上長長短短的管線,也像是一條條生命連接線,連著一臺臺先進設備,連著生的希望。
  • 【技術創新】上海兒童醫學中心成功實施一例在非體外循環支持下的...
    【技術創新】上海兒童醫學中心成功實施一例在非體外循環支持下的「彎刀症候群」糾治手術 2020-12-21 11:3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曾祥軍:心尖上的舞者 毫釐間搭救生命
    心血管外科手術被視作外科手術中的「金字塔」,因為毫釐之差,生死在轉瞬之間。從醫20餘年,株洲愷德心血管病醫院副院長、心血管外科第一主任曾祥軍早已習慣這種心驚肉跳的工作節奏。完成湖南省首例全胸腔鏡心臟手術、完成株洲首例自主急診冠狀動脈搭橋手術……這些年,作為一名心尖上的舞者,他用持之以恆的匠心和仁心,為無數患者解決「心病」,幫他們重燃生命的希望。
  • 生命至上!鍾南山院士為廣醫一院抗疫主題展揭幕
    「仁愛精誠 生命至上」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抗疫主題展於8月27日正式拉開帷幕,鍾南山院士出席揭幕儀式。據介紹,主題展現場匯集了在這場戰「疫」中上百幅紀實影像作品,及各類抗疫見證實物,從不同側面展示了廣醫一院和鍾南山院士團隊為國家乃至國際抗疫做出的努力。
  • 探訪|河北醫大一院:以愛補「心」,點亮生命之光
    先心病救助辦公室主任霍林峰說,「別看辦公室只有幾個人,但我們身後有一個近百人的愛心救助團隊,全力開展先心病的普查、診療、救助工作。」從2005年起,醫院聯合省婦聯啟動全國第一輛先心病愛心普查車,正式拉開先心病愛心救助工作的序幕。河北醫大一院先心病愛心救助團隊隨之組建,他們中既有知名專家,也有80後中堅力量,更有90後年輕的醫護人員,平均年齡33歲左右。
  • 溫馨提示:蘭大一院門診掛號實行全預約 甘肅省人民醫院分時段預約...
    蘭大一院門診就診須知門診掛號實行全預約尊敬的病患及家屬:根據我省新冠肺炎疫情管理要求,為最大限度防止院內感染,我院將採取如下管理措施:感謝您的理解與支持!為了應對疫情防控工作的新形勢,切實保障您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據疫情防控相關法律法規和通知文件要求,結合我院實際情況,現將就診須知及陪護相關內容告知如下:一、門診就診須知1、請您採用多種形式進行預約掛號,按選擇的預約時段到醫院就診,避免排隊聚集造成交叉感染
  • 解密防護門後的ICU:這裡不是鬼門關,而是生命重啟地
    解密  從非典到新冠 搶救成功率超八成  2002年,霍英東先生捐資1000萬港元,幫助當時已經成立呼吸重症監護室(簡稱RICU)但設備仍很簡陋的廣醫一院升級改造,建成全國規模最大、設備最先進的重症監護中心之一,監護室命名為「英東廣州危重症監護醫學中心」。
  • 《姐姐的守護者》:生命的權利屬於誰?
    ——————————————分割線———————————————爸媽,長大後,我可能要做很多的選擇題,但有些事情,我覺得不能因為你們老了,就為你們做選擇,這個選擇權應該在你們手上。就是說,人總是會有老的一天,會有一天,躺在病床上,一句話也說不出來。假如你們有一天也這樣,您們會選擇繼續維持自己的生命,還是…我會尊重你們的決定。
  • 哈醫大一院完成經心尖TAVI手術
    近日,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心外科專家團隊成功挽救了張大媽的生命。現已年逾八旬的張大媽,患風溼性心臟病20餘年。今年開始老人反覆出現胸悶氣短、雙下肢水腫等心衰症狀,前往多家心臟外科中心求治均因年事已高、自身病情較重,而不敢貿然接手。此時,反覆的心臟功能衰竭,造成患者胸腔積液「潮漲潮落」,胸悶、氣短、不能平臥等症狀,折磨得老人痛苦不堪。最終,她和家人輾轉來到哈醫大一院心外科病房。
  • 秉承仁術百年 護佑生命安康——武漢市中心醫院探索以健康為中心的...
    上世紀60年代體外循環心臟直視手術第—次用於臨床獲得成功。         今年11月20日,武漢市中心醫院與洪山區人民政府籤訂正式協議,按照現代化綜合性三級甲等醫院標準建設武漢市中心醫院楊春湖院區(洪山區人民醫院)。新院區設置床位1000張,預計兩年後投入使用,百年老院從此開啟「一院多區」發展新格局。
  • 他在生死線上救回一條生命
    他在生死線上救回一條生命 2020-10-24 12:2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蘭大一院胸外科完成單孔胸腔鏡聯合單孔腹腔鏡食管癌三野...
    作為甘肅省胸外科醫療質量控制中心、甲等重點專科、省胸外科緊密型專科聯盟牽頭單位、甘肅省胸外科國際合作基地,蘭州大學第一醫院胸外科致力於應用新技術解決臨床難題,此前完成了國內首例全腔鏡食管癌手術,並創造了達文西機器人食管癌根治術患者術後走回病房的奇蹟。該科獨創的管狀吻合器輔助嵌套吻合技術,極大降低了食管癌手術的嚴重併發症。
  • 鹹陽市第一人民醫院:人命關天 搶救生命是唯一選擇!
    、日復一日......然而,平靜的生活在一個月前的早晨被打破,他被疾馳而來的私家車撞飛,被緊急送往市一院神經外科一病區。鹹陽市第一人民醫院神經外科第一時間為他開通「綠色通道」,在多學科聯合實施緊急救治後,被送入神外重症監護室接受進一步治療,開始新一輪的生死挑戰.....當機立斷打通生命之門「一名頭部受傷的危重患者馬上送到,準備接病人......」此時還沒到上班時間,電話聲打破了神經外科一病區的寧靜。
  • 【人物】韓睿:生命的守護者①
    一個救贖的行動者,一個俗世的青年傳「教」士,一個渴望通過關懷緩解痛苦讓心靈找到回家之路的守護者,援助人。祝願他幸福平安!其次,他算得上是一個奉獻的人,雖然和韓大哥接觸不多,但不得不佩服他為公益事業所作出的努力與犧牲,讚一個。此外,韓大哥是一個有主見的人,沒有主見想必很難在公益這條路上走下去,因為你的行動有時候並不得到理解支持。韓大哥,有著很多閃光點,親切和善,溝通能力強,包容性強,有組織力和團隊的凝聚力。
  • ...行走的防疫尖兵——記蘭大二院檢驗醫學中心分子診斷組負責人潘...
    他們是行走在刀尖上的防疫尖兵,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檢驗科醫生。蘭大二院檢驗醫學中心的分子診斷室是抗擊疫情的關鍵地點,主任檢驗醫師潘雲燕就是檢驗醫學中心分子診斷組負責人,這個看似外表柔弱的女子,面對新冠疫情繁重的檢驗任務,她帶領總計18人的團隊一直奮戰在抗擊疫情一線,10個月的堅守、300多天不間斷工作、180000多人份標本檢測,如果說這次疫情防控是一次大考,那麼潘雲燕和她的團隊所做的工作就是給出一個「參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