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生死線上的生命守護者
——記蘭大一院體外生命支持中心團隊
15-20分鐘,能為一名重症患者建立ECMO。ECMO,在新冠肺炎疫情中被人們所廣泛熟知。它一般指體外膜肺氧合,俗稱「人工肺」,主要用於對重症心肺功能衰竭患者提供持續的體外呼吸與循環,以維持患者生命。也就是說,它能替代患者的心肺,維持生命狀態,讓患者的心肺得到休息,給原發疾病的恢復爭取時間。這樣一項技術,在西北運用得不多。
如果搶救順利,心臟恢復跳動,大多患者1-2周就能脫離ECMO,生命回到正軌。
這樣一系列操作,為患者贏得的是無數個15-20分鐘,更多的1-2周。
在蘭大一院體外生命支持中心,有這樣一群人,他們藉助ECMO救治,在生死線上全力搶救重症患者,成為重症救護中的生命守護者。
「人工肺」不治病但救命
12月3日9時,蘭大一院心內科監護病房(CCU)裡安靜的環境和醫護人員忙碌的腳步和諧共存。這裡收治的是心臟疾病的重症患者,除了醫療儀器發出規律的聲響,幾乎聽不到更多的聲音。
在其中一間病房,兩名重症患者正在藉助ECMO機器進行著體外生命支持。他們是蘭大一院體外生命支持中心救治的第105、106名患者,短短半個月前,這個中心救治的患者剛剛破百例。
早在2015年,蘭大一院心內科就已經開始為開展ECMO救治做著準備。據蘭大一院副院長白明介紹,醫院每年都有很多心血管疾病的重症患者,由於心功能較差,就算及時開通血管,依然死亡率較高。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有ECMO的輔助,治療效果就會有很大提高。
當年開始,蘭大一院心內科就開始派出醫護人員到國內外學習ECMO治療的先進技術。
2018年,藉助甘肅省衛建委的項目支持,蘭大一院心內科有了第一臺ECMO機器,三年多的準備工作,離實現還有一步之遙。
蘭大一院體外生命支持中心負責人盧安東的表述更為通俗:ECMO不治病,但卻救命!它像是醫生的助手,為進一步的搶救和治療贏得了時間和機會。
從第1例到第106例
2019年3月,蘭大一院心內科接診了一名40多歲的患者。患者大面積心梗,傳統的治療方法效果一直不理想。
面對這麼年輕的患者,白明和同事們想盡一切辦法,想挽留他的生命!科室裡,有ECMO機器,也有經過培訓的醫護人員,他們大膽地決定:搏一把!
2019年3月14日,在甘肅心血管醫院院長、心臟中心主任張鉦和白明的帶領下,蘭大一院體外生命支持中心為這名患者開展了甘肅省首例體外膜肺氧合(ECMO)聯合主動脈內球囊反搏泵(IABP)支持下的高危複雜經皮冠脈介入手術。插管後不久,病人的生命體徵就趨於平穩。
從建立ECMO,到醫護人員攜手開展後期的維護,經過精心治療,這名患者最終順利出院。
白明說,ECMO救治,難度不在插管,而是在建立之後的維護,以及對患者生命體徵的觀察。
這一點,心內科監護病房護士長宋莉深有體會。「護理一個ECMO救治患者,工作量比護理重症患者的10倍還要多。」開展ECMO治療,護士24小時都需要在患者身邊,要隨時觀察儀器的運行、分析治療效果,稍不留意後果不堪設想。
「這需要我們變被動為主動,運用護理綜合知識、判斷性思維進行護理。」宋莉說。
在這個重症病房,護士每天兩班倒,12小時一班, 4小時不間斷地關注著ECMO救治的患者。宋莉說,在這裡,患者從護理到生活照料,全部由護士完成。忙起來,下午四五點才能吃上午飯。
400多天,100多例患者。最多時,一個月有15名患者接受ECMO救治。他們中,年齡最大的86歲,最年輕的不過20歲出頭。
雖然起步較晚,但是這個中心救治的患者中,大約有58%的患者存活出院,這一救治水平與國際持平,體外心肺復甦存活率比肩國內高水平醫療機構。
嚴謹的團隊有著科學的治療態度。
白明說,不同的疾病,經過ECMO救治後存活率不同,比如複雜性冠心病的存活率就較高。心臟驟停的患者,死亡率接近100%,現在經過ECMO救治,生存率能夠達到20%-30%。
「小E戰隊」的千裡轉診路
隨著蘭大一院體外生命支持中心團隊技術日趨成熟,ECMO的應用範圍也越來越廣:急性心梗心源性休克、重症暴發性心肌炎、中毒、肺栓塞、膿毒症、心臟外科手術後低心排血量症候群等疾病,都能看到ECMO的身影。
這支團隊力量也越來越強,從最初的兩三名醫生,已經發展成為現在的近30人的團隊。同時,蘭大一院重症、急診、兒科等學科緊密協作,也讓團隊的支持越來越多。
2019年7月,這支團隊不再滿足於救治本院患者,而是將「觸角」伸向了更遠的地方。藉助全省各地建立的胸痛中心,不斷有重症患者的信息傳遞過來,團隊決定,帶著ECMO轉運患者!
他們為ECMO準備了大大的箱子,把耗材轉入旅行箱,還開發出了釣魚包的新功能——裝插管,這一切都是為了乘坐高鐵等交通工具時方便攜帶。
為了贏得搶救時間,他們經常什麼交通工具快捷,就坐什麼。無論是白天還是深夜,每當急救電話響起,半小時內2-3名醫護人員組成的小團隊就能準備完畢,他們親切地把這個團隊稱為「小E戰隊」。
在全省的13個市州,都留下了「小E戰隊」的身影。他們帶著設備趕到當地醫院,進行病情評估後,如需要ECMO救治,團隊成員就為患者建立ECMO,經過短暫的觀察,在病人生命體徵平穩的情況下,又星夜兼程用救護車轉運回蘭州進行進一步救治。
最遠的一次,團隊遠赴玉門市,為患者建立好ECMO後,又轉運病人回到蘭州,來回行程近2000公裡。盧安東說:「我們出診自己沒有行李,帶的都是設備。而且也沒有什麼休息日,電話一響,馬上出發。」一年多來,團隊赴全省各地為22名患者建立ECMO,這些患者全部安全轉運回蘭大一院接受進一步治療。
今年,蘭大一院體外生命支持中心獲省衛健委批准,成立了甘肅省心血管重症及ECMO技術聯盟,團隊成員馬不停蹄地在2個月時間裡,完成了省內63家醫院的考察、籤訂協議授牌、ECMO技術推廣及宣講。
盧安東說,甘肅地形狹長,轉診起來很耗費時間,而對重症患者來說時間就是生命。我們希望通過聯盟成立,通過我們的培訓和技術支持,經過3-5年時間幫助省內部分醫院建立ECMO中心,為患者的救治贏得更多的時間。
責任編輯:呂庚青
原文連結:gansu.gscn.com.cn/system/2020/12/09/012508609.shtml
【來源:省衛健委】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