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話題流量助力成為大眾娛樂文化,這可能是小眾文化的受眾最不願接受的一點。
讓自由不妥協的搖滾放在節目裡進行競演,要風格也要考慮規則,這也是看《樂隊的夏天》最糾結的地方。
最近一期總決賽,到了七選五的淘汰時刻,在公布第一輪演出分數後,主持人表示為了決賽更慎重,需要進行二次投票,所有投票者權重相同,再選出本場最喜愛的樂隊。
第一輪投票
原本排名第七的盤尼西林在第二輪投票獲得最高票數,兩輪投票數相加,盤尼西林以第五名的成績順利晉級。九連真人、旅行團樂隊最末兩位被淘汰。
第二輪投票
二次投票的賽制真的讓現場樂迷選擇更慎重嗎?讓競技更公平嗎?
有評論者提出的很多人給出了同情分,想挽留即將被淘汰的樂隊而導致結果的偏斜只是一方面的問題。
另一方面,這其實直接指示出來了節目本身存在的一些矛盾。
首先,突然在決賽就「慎重」起來,更改投票方式,那麼對往期節目中淘汰或沒淘汰的樂隊來講,是不是就不太「慎重」?
另外,第二輪投票這種重複統計反而是為公平性減分,少數服從多數的投票,看的還是個人偏好,具體到這一期來說,方言演出的九連真人在接受程度上明顯偏低,被淘汰的危險係數就大大增加。
這也是《樂夏》最矛盾的地方,評判搖滾的標準是什麼,由誰說了算,連節目自己都無法說清楚,或者說拿出一條清晰的標準。
很顯然,主創已經注意到這個情況,在平衡人氣與專業這個問題上,節目增加了專業樂迷的權重。但改變權重似乎也破壞了公平性,一旦擴大了權重,那就什麼都由這一個人說了算,其實在音樂真人秀裡,觀眾並不反感這種「獨裁」,比如《好聲音》這類節目,導師都手握大權,做到極致也不失為服眾的一種方式。
另一種情況,就是乾脆重在人氣選擇,評委不參與任何刪選,早前有真人秀的鼻祖《美國偶像》,近來比如《創造101》。
但最怕的就是在應該講專業的時候,談人氣投票;在說人氣熱度,又講專業評審,兩邊都想討好,結果把平衡木踩翻了。
其實《樂夏》被大家津津樂道的一點,就是它弱化了比賽的性質,所有人統稱為「樂迷」,沒有導師帶隊的說法。這是這檔節目為了平衡專業性和人氣度做出的創新。
嘉賓設置上,有大家信服的權威專業張亞東,也有代表普通觀眾的馬東,以主持人身份來自黑,讓觀眾尋找認同。
超級樂迷做出專業的音樂品評,主持人調動娛樂氣氛,整體基本達成把音樂評價傳遞到觀眾,但又不顯得過於幹涉勝負的效果。
希望Click#15在歌詞方面有突破
這種改變最大的作用就是突出節目中真正的主角,搖滾。
真人秀毫無疑問要吸引最大觀眾的受眾,我們最常見的音樂類節目,形式上無論是競技選拔,還是強調創作演唱,內容都是流行音樂。而關於樂隊的綜藝,早前也有《中國樂隊》和《超級樂隊》,但收視和口碑都涼涼。
近年的確有綜藝節目都集中在小眾領域,火爆的有《中國有嘻哈》《這!就是街舞》,冷門撲街的如《即刻電音》,如何在綜藝裡,平衡專業性和娛樂性是最大的難點。
都需要帶量明星
我們在聊《樂夏》的時候,也常常地把它認為是綜藝節目在垂直領域的一次細化。
但實際上,這裡出現了一個倒果為因的情況,總製片人牟頔的出發點並不是為了要填補一個綜藝領域的空白,促成節目的,就是她和應聘的小姑娘聊天時,那些關於樂隊的鮮活故事觸動了自己。
這份情緒先打動自己,才能感動別人,跳出類型化和公式化的辦法,就是捕捉最心動的那一刻。和嘻哈、街舞這些走俏的小眾文化相同的地方是,搖滾也講究個性,夠燃,但不同的地方是,搖滾在國內還有更深的時代背景,它的自由、真實,又可以擊中多少饑渴的觀眾。
新老樂隊,不同年齡段嘉賓的搭配,就是讓觀眾既能獲得樂隊表演的新鮮感,也能使一些人勾起懷舊的意味。
我們喜歡在屏幕上看到那些難得的有銳度的人,樂隊的演出好看,彼此互撕的勁兒也好看。有一期旅行團樂隊就直言這些樂評人、製作人組成的專業評委可以換一批人了。
能看到對權威最直接的質疑,這在其他節目裡還真不多。特別是在最不羈、最反抗的搖滾樂身上,這點最突出。
畢竟大家誰又服誰呢?
《樂夏》成功地把小眾樂隊推向主流視野,但當這種有點神秘的,地下屬性的小眾文化,被推到了大眾面前時,在某種程度上,其實它們就已經失去了那種最迷人的反叛和小眾的特質。
當市場在後面趕著你,樂隊的那些個人特質也就勢必要做出一些權衡,就好像旅行團在節目中表示,現在自己寫歌的時候都會想到這麼寫臺下的觀眾應該會有很好的反饋。
這不僅是個如何做才能不讓自己被淘汰的問題,也是一個如何權衡市場誘惑的問題。大家都喜愛的新褲子不也是在一次次嘗試如何轉型?
即便是在節目裡,最不講究迎合的搖滾樂也需要把一些鋒芒顯露的歌詞再「柔和」化。伴隨著節目播出的而火熱的,並不是那些搖滾的態度、吶喊、反抗,而更多的是網絡上的八卦話題,誰沒被彭磊拉黑、陳輝怎麼保養,製造CP,總結金句,最近這一期,也玩起了大家最深惡痛絕的懸念梗。
因為臉上了熱搜的陳輝
總之,搖滾的自由風格本身和綜藝迎合觀眾娛樂心態的本質,就是天然矛盾的。
這種對抗能給我們帶來看點,比如桀驁不馴的歌手,他們毒舌、直接、大膽,選手之間相愛相殺,與臺下評委又大膽互嗆,觀眾喜歡他們對規則的反抗,這種衝突和話題也能保證收視率。
但是,節目再弱化競技性,也不能免去真人秀的套路,為了增強對抗性,還是要把風格迥異的樂隊進行排行,終極的懸念還要和下一期「純享版」大聯歡放在一起播出。
最重要,也最諷刺的是,具有反抗性的搖滾樂隊也必須遵守規則,適當地妥協,這樣做存在的危險,就是損失掉樂迷真正喜愛的鋒利和真實。
《樂夏》讓那些「地下」的樂隊終於出圈,這讓樂迷感到多欣喜,那也同樣讓他們多痛苦,看著網絡八卦包裹著的節目,只是覺得這更像一個商品。在三萬個樂隊裡的選拔出的三十個樂隊,我們不知道其他更多的樂隊,這個夏天過得如何。
如果這檔綜藝帶來的熱血和懷舊的話題,讓更多的觀眾開始關注樂隊和搖滾,或者能讓非樂迷的人,放下一點關於他人、關於搖滾的偏見,那對於這個樂隊、或者個體來說,才是最實際和最重要的,也是《樂夏》最成功的地方。
毫無疑問,《樂夏》在今夏掀起了巨浪,但這波巨浪註定沒有辦法成為持久的浪潮。
它留在我們記憶裡最多的關鍵詞,是對中國搖滾黃金時代的懷念,是對年少輕狂的追憶,是對理想世界的觸不可及,是搖滾青年們也要面對中年危機的無可奈何。
同時它實實在在暴露出中國搖滾的本質問題,那就是今天的這個時代,只允許出現茶杯內的風暴,只能欣賞玻璃櫥窗裡精心排練好的叛逆。大多數人的內心,不僅不搖滾,而是怕搖滾。再多來100個彭磊,也沒辦法。
合作郵箱:irisfilm@qq.com
微信:hongmomgs
看完暑期檔最感人的一部電影,我們和它的導演深談了一番
有人完整統計了昆汀電影中的暴力和死亡,結果是……
看來嶽雲鵬很難摘掉「爛片之王」的帽子了,除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