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克·易卜生(1828–1906年),挪威戲劇家。他對寫作主題的選擇和創新的寫作技巧和結構處理都使他成為了近代戲劇的先鋒。易卜生為審視社會和心理問題方面提供了新的激發性方法,還擺脫了19世紀的寫作傳統,開始使用口語化散文體進行寫作。曾長期擔任劇院編導,1864年丹麥和普魯士戰爭爆發後長期僑居羅馬等地。
1850年,易卜生前往首都克裡斯蒂安尼亞(今奧斯陸)參加醫科大學入學考試,因希臘文、數學和拉丁口語成績不佳,未被錄取。在席捲歐洲各國的資產階級革命洪流的激蕩下,易卜生結交了文藝界的一些有進步思想傾向的朋友,積極地為《工人協會報》等刊物撰稿,參加了挪威社會主義者馬爾庫斯.特蘭內所領導的工人運動,並和兩位朋友合作,出版諷刺周刊《安德裡媽納》。他還以《覺醒吧,斯約的納維亞人》為題,寫了一組十四行詩,號召挪威和瑞典共同出兵支援丹麥,抗擊普魯士侵略者。他在第一部歷史劇《卡提利那》(1850)中,一翻舊案,把羅馬歷史上的「叛徒」寫成一個為維護公民自由而鬥爭的優秀人物,劇本既反映了1848年的革命,也表現了他個人的反抗精神。這個劇本由他的一位朋友集資出版。1851年秋,他為卑爾根劇院創作了一首序曲,得到劇院創辦人、著名小提琴手奧萊.布爾的賞識,被聘為寄宿劇作家,兼任編導,約定每年創作一部新劇本。1852年,他奉派去丹麥和德國各地劇院參觀。他在卑爾根劇院創作的劇本有《仲夏之夜》(1853)、《勇士之墓》(1854)、《埃斯特羅的英格夫人》(1855)、《索爾豪格的宴會》(1856)和《奧拉夫.利列克朗》(1857)。這期間易卜生參加編導的劇本不少於145部。他在戲劇創作方面的實踐經驗,可以和莎士比亞、莫裡哀媲美。
1857年,易卜生轉到首都劇院擔任編導。翌年和蘇姍娜.託雷森結婚。1862年,劇院破產,他不得不借債度日,但仍孜孜不倦地進行創作。他在這所劇院先後寫 出了《海爾格蘭的海盜》(1858)、《愛的喜劇》(1862)《覬覦王位的人》(1863)等劇本。提倡自由戀愛、反對舊式婚姻的《愛的喜劇》,遭到社會上保守勢力的惡毒攻擊,他為此感到痛心。同時,1864年丹麥和普魯士之間的戰爭,引起他對整個半島的獨立前途的憂慮。於是他決定出國遠行。就在這一年,他離開挪威到義大利;瓢泊異鄉,瘧疾纏身,又有家室之累,使他債臺高築,生活極為窘迫。他懷著絕望的心情寫了一部詩劇《布蘭德》(1866),這是他旅居國外的第一個創作成果。以後又寫了《彼爾.英特》(舊譯《彼爾.京特》,1867)。這兩部劇本都表現了「個人精神反叛」的主題。通過《布蘭德》,他譴責資本主義社會的醜惡現實,痛斥宗教道德,並提出了他自己的道德理想,憤激地鼓吹精神上的極端個人主義,表現出不妥協的精神:「或者得到一切或者一無所有。」
1864年以後的27年間,易卜生一直僑居在羅馬、德勒斯登、慕尼黑等地。1873年,他寫了《皇帝與加利利人》,在劇中提出了溝通情緒和精神的「第三境界」的概念。1874和1885年,他曾兩度回挪威作短暫的逗留。《玩偶之家》(1879),女主人公娜拉偽造父親的籤字向人借錢,為丈夫海爾茂醫病。丈夫了解原委後,生怕因此影響自己的名譽地位,怒斥妻子下賊無恥。當債主在娜拉的女友感化下主動退回借據時,海爾茂又對妻子裝出一副笑臉。娜拉看透了丈夫的自私和夫妻間的不平等,不甘心做丈夫的玩偶,憤然出走。
恩格斯曾指出,娜拉是有自由意志與獨立精神的"挪威的小資產階級婦女"的代表。劇本提出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倫理道德、法律宗教和婦女解放等問題,但沒有也不可能作出解決。《玩偶之家》演出後,引起了激烈的反響。娜拉要求個性解放、不做"賢妻良母"的堅決態度,遭到上流社會的責難和非議。但易卜生並沒有在責難面前退卻,他繼續創作問題劇,揭露社會問題。1891年,易卜生以名作家的身份回到他的祖國。他後期創作的《建築師》(1892)和《當我們死而復醒時》(1899),是自傳性質的作品。1900年中風。長期臥病後於1906年5月23日去世。挪威議會和各界人士為他舉行了國葬。
黃浦劇場曾在2017年7月與易卜生國際、上海師範大學國際戲劇工作室,在挪威王國外交部及挪威駐滬總領事館的支持下,呈現了易卜生的一大劇作《冬季歸來》。此次,作為2017——2018國際原版戲劇展映季「女性悲劇四部曲」的重要篇章,易卜生的另一重要劇作《海達·高布樂》即將在下月初呈現,其製作班底為英國國家劇院,當代比利時著名戲劇導演伊沃·凡·霍夫親自執導,是一次不容錯過的絕佳體驗!
易卜生在談論《海達·高布樂》這部作品時說,「我並不想在這部劇作中探討所謂的問題。最重要的是我要描述人,人的情感,人的命運 。」他給觀眾呈現了能力和欲望之間、意志與限制之間的矛盾,把人類整體與個體的種種悲劇和喜劇雜糅為一體。「現狀是什麼」與「現狀應該是什麼」之間的斷裂,是易卜生眼中困擾現代人的一個根本問題;集中體現這一問題的海達也正是所有現代人的寫照。
海達貴為高布樂將軍的女兒、大家閨秀,卻嫁給了在她眼裡平庸又無趣的學者泰斯曼;她渴望擁有一個品位高尚的社交圈子,可是目之所及卻只有和法官布拉克的曖昧與糾纏;她在才華橫溢、放蕩不羈的浪子勒夫伯格身上寄託著自己也解釋不清的情感和期待,卻又一步一步把他帶向毀滅。海達所期望的世界必須是美的世界。當她發現美在自己的生活裡遙不可及之時,她會如何呢?
當代比利時著名戲劇導演伊沃·凡·霍夫再度攜手英國國家劇院
復排易卜生名劇《海達高布樂》
露絲·威爾遜傾情主演史上最難以評判的女性
英國國家劇院現場呈現
《海達·高布樂》
Hedda Gabler
(英文對白,中文字幕)
「我沒有生活的天賦。」
剛剛結婚,就已經厭倦,海達渴望的是自由……
在傑出劇作家易卜生的另一部塑造了複雜女性形象的作品《海達·高布樂》中,女主人公海達剛剛和丈夫蜜月歸來,他們的關係就已經陷入了麻煩。丈夫是平庸又無趣的學者,絲毫不能理解海達的生活品位,她懷念起從前戀人的才華橫溢和放蕩不羈,卻最終選擇得不到就將其毀滅,喪失了所有生活希望的海達也隨之自殺。
「海達的內心有深邃的詩意,然而她身處的環境讓她恐懼。」這是易卜生對海達的理解,她似乎不追求真,也不追求善,只追求自己所認定的美;她比《玩偶之家》裡的娜拉更偏執,比《欲望號街車》裡的布蘭琪更決絕,卻讓人們意識到,道德評判不是理解世界、理解人的唯一方式。
當代著名戲劇導演伊沃·凡·霍夫(Ivo van hove)與英國國家劇院合作出品的《橋頭風景》曾在此前席捲奧利弗獎與託尼獎,此番再度合作《海達·高布樂》令人期待。2004年導演曾在紐約排演過此劇(女主由瓊尼·米歇爾Joni Mitchell飾演),當被問及觀眾對於新版本的新期待是否將構成挑戰,凡·霍夫似乎並不以為意:「跨越時代的命題總會有新的闡釋空間。」
導演為這版《海達·高布樂》選擇了全新的班底,編劇派屈克·馬貝爾(Patrick Marber,代表作《醜聞筆記》、《親密》)創作的全新版本將給帶有十九世紀後半葉沒落貴族烙印的海達帶來當代闡釋。曾憑藉電影《簡愛》獲得英國電影學院獎提名、憑藉美劇《情事》獲得金球獎的露絲·威爾遜(Ruth Wilson)將出演海達·高布樂。
佳作即將呈現,火熱銷售中!
點擊文末閱讀原文,立即購票!
地址:北京東路780號
地鐵:1.2.8號線 人民廣場站
8.12號線 曲阜路站
公交:18路 318路 537路 930路 952路 46路 46路區間 108路 312路 19路 21路 64路316路 14路
訂票電話:021-63512638-817
↙ 點擊「閱讀原文」,進微店~買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