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汕頭市「新農人」陳燕鵬有了新的身份——汕頭職業技術學院保稅產業學院電子商務班特聘講師,為大三學生講授「國內電商實戰」課程。這是深化校企合作、促進產教融合的有效探索,亦是陳燕鵬為培養發掘更多鄉土青年人才的主動實踐。
今年35歲的陳燕鵬,2010年從部隊退伍後回到汕頭創業。十年來,他做電商,拍電影,搞農業,玩直播,一直在創業的道路上作新的嘗試,取得新的突破。2019年9月,榮獲「汕頭市勞動模範」榮譽稱號;2020年1月,榮獲汕頭市市級鄉土人才「青年農民能人」稱號。
陳燕鵬作宣講。張偉煒 攝
實際上,陳燕鵬所從事的領域看似「跨界」,但始終不離農村農業這一主陣地。「我希望通過我所做的,讓更多人重新認識農業工作者,把『農民』當成一份職業,帶動更多的年輕人回到農村創業。只有這樣,農村才能發展得更好。」他說。
十年艱辛創業成電商達人
十年前,陳燕鵬剛退伍回到汕頭後,為了儘快熟悉社會發展變化,選擇從一名快遞員做起。心懷創業夢想的他,用一個星期時間快速熟悉市區大街小巷,著手謀劃開網店自主創業。
「當時電子商務剛興起,電商平臺上什麼都有賣,但是賣農特產品的相對較少。」陳燕鵬心想,很多在外潮汕人心繫家鄉美食,加上老家金灶鎮是一個農業大鎮,很多農產品可以賣。於是,他在網上銷售鹹菜、菜脯、橄欖菜等潮汕特色美食及新鮮水果。
沒有人教,他就自己摸索,客服、攝影、美工、採購、打包等所有環節都是自己一個人完成,一步一步把網店開起來。創業的第一年,他還繼續兼職當快遞員,把辛苦賺來的錢用於創業資金周轉。
在陳燕鵬的不懈努力下,網店經營步入正軌,團隊不斷壯大,營業額逐年攀升。正當業務風生水起時,他發現,隨著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消費者對農產品品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不少消費者網購水果時,最擔心的就是「農藥殘留」問題。這促使他萌生了轉型做種植端的想法。
而在參與拍攝電影《爸,我一定行的》期間,陳燕鵬感受到家鄉金灶鎮良好的生態環境和淳樸的民風,加上國家對三農領域的大力支持,讓他更加堅定了返鄉創業的念頭。
「不管電商市場玩法怎麼變,電商企業都需要找到好的貨源,做高品質的產品就不愁銷路。」陳燕鵬說。2016年12月,他成立潮陽區速農種養專業合作社,出任合作社理事長,以土地流轉的方式,在金灶鎮集中300多畝地,經營種植楊梅、油柑、百香果等名優水果,並註冊品牌商標「陳小豬」,著手種植綠色安全的農產品。
為了這第二次的創業,陳燕鵬不惜賣掉位於市區繁華地區的商品房,在家鄉200畝閒置荒地上嘗試種植黃金百香果。為此,他經常到外地學習前沿的專業技術理論,並「手把手」將種植新技術傳授給農民。
十年艱辛創業,陳燕鵬的網店逐漸發展成長為頗具規模的電商公司,年營業額超1000萬元。其水果種植基地年產量70多萬斤,產值超500萬元。
踐行「吃水不忘挖井人」反哺理念
「常懷感恩之心,常念相助之人。」這是陳燕鵬的信條。
「我算是最早一批享受到國家政策,輸送到院校培訓學習的新型職業農民。」陳燕鵬感慨道,他有幸到華南農業大學學習,並藉此機會與華南農業大學共建牛哥驛站鄉村振興服務站,得到華南農業大學全產業鏈服務支持。而先後3次參加團省委組織的「領頭雁」培訓班,則讓他認識到全省更多優秀的創業青年,他們相互之間分享經驗,探討商業模式,使他認清自身的優勢劣勢,在創業道路上能夠發揮所學所長。
這些年來,陳燕鵬回歸農村、紮根農村,憑藉自身的不懈努力,示範帶動家鄉現代農業的發展。在此期間,他堅持「吃水不忘挖井人」的反哺理念,依託專業合作社助力脫貧攻堅,積極履行社會責任。至目前,輻射帶動基地周邊農民種植生態水果,解決農村30個勞動力常年務工,50人季節性務工,帶動全鎮建檔立卡的貧困戶就業增收達100人以上,農民務工年平均收入達到4.8萬元。
今年初,受疫情影響,金灶鎮桑葚銷量受阻,面臨著巨大的銷售壓力,陳燕鵬整合周邊的合作社及桑葚果農抱團發展,對已成熟的桑葚進行收購併開展線上線下銷售,助力掀起一股接力助農熱潮,幫助農戶銷售桑葚100多噸。
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大背景下,陳燕鵬還藉助新媒體平臺推介本土農產品,結合短視頻、直播帶貨等新媒體營銷手段,助力打造金灶鎮農產品電商交易、宣傳平臺,幫助農民群眾實現增產增收。
如今,陳燕鵬以百香果園為重心,每天堅持早晚到果園幹活,其餘時間除了經營電商公司之外,還積極學習了解新政策並參加培訓。傍晚,在回棉城的路上,沿途他還將成熟的百香果分發給位於金灶、關埠、西臚、河溪、棉城等地30多家水果店、便利店及社區團購點。「目前已在潮陽本地區建立自銷渠道,接下來將努力擴大到周邊地區。」他說。
而從9月開始,每周四下午,陳燕鵬將到汕頭職業技術學院保稅產業學院電子商務班授課,為大三學生講授電商課程。「我準備以農村電商發展為主線,分享更多實戰經驗,教他們如何創業與運營。」他說,將把學生分成若干個團隊,讓他們在分組PK中找到優劣勢,更快成長為懂農業、愛農業、愛農村的新農人,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注入新的動力。
寒來暑往,在陳燕鵬的時間表裡,八小時工作制的界限早已模糊,能完完整整地休個節假日,已成為奢侈的想法。他告訴記者,自己心中謹記:「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奮鬥本身就是一種幸福!」
南方日報記者 黃嘉鋒
【作者】 黃嘉鋒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