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寶典】《道德經》全文及譯文(全81章)

2021-02-19 修行圈

傳播上古智慧、靈性與科學、修行、養生、生活。公眾號後臺點擊「往期精彩」,在內容頁上面的搜索框輸入關鍵詞,即可搜到您想了解的文章。這裡有最全的優質內容和資料,給予修行路上更多的啟示與幫助。

《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的哲學作品,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道德經》主題思想:道法自然。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現在也被越來越多的企業家推崇學習。

在當今的社會上,壓力在不斷的增加,我們的生活節奏不斷的加快,但是滋養我們心靈的場所特別少,我們需要一個能夠指引靈魂的燈塔——《道德經》。道德經全文5162字,建議每天誦讀2-5章。

(一)

【解釋】 道,可以說出來的,就不是永恆的道;名,可以叫出來的,就不是永恆的名。無,是天地原始的名字;有,是產生萬物的名字。所以常從「無」中,去觀察道的奧妙。常從「有」中,去觀察道的運行。這兩者是同一個來源,只是名稱不同。都可說是含義深遠。深遠再深遠,就是一切奧妙的總門。

(二)

【解釋】 天下都知道美的就是美的, 就是因為有醜的了。都知道善的就是善的,就是因為有惡的了。所以,有和無互助產生,難和易互相形成,長和短互相包容,高和下互相包容,音和聲互助諧和,前和後互助跟從。因此,聖人以無為處理事務,實行無言的教導,萬物自己發生變化而不為它開頭。生長了萬物,而不據為己有,撫育了萬物而不自恃己能,成功了而不居功。正是因為不居功,所以功績不會失去。

(三)

【解釋】 不推崇有才能的人,免得人民競爭,不珍視難得的貨物,不讓看到人民去當盜賊。不讓看到可以引起貪慾的事物,使民心不被擾亂。因此聖人治理天下,使天下人心裡空空的,吃得飽飽的,沒有爭強逞能的志向,身體棒棒的,經常使人民沒有心智和欲望使那些有心智的人也不敢妄為。用無為的原則辦事,就沒有辦不成的事。

(四)

【解釋】 不推崇有才能的人,免得人民競爭,不珍視難得的貨物,不讓看到人民去當盜賊。不讓看到可以引起貪慾的事物,使民心不被擾亂。因此聖人治理天下,使天下人心裡空空的,吃得飽飽的,沒有爭強逞能的志向,身體棒棒的,經常使人民沒有心智和欲望使那些有心智的人也不敢妄為。用無為的原則辦事,就沒有辦不成的事。

(五)

【解釋】 天地無所謂仁慈,任憑萬物自生自滅;聖人無所謂仁慈,任憑百姓自生自滅。天地之間不正象個風箱嗎?雖然空虛,但不短缺,越拉動它風量越多。說的多了就行不通了,還不如保持適中的態度。

(六)

【解釋】 空虛是永恆存在的,這叫做深奧的母性。深奧的母性。是天地的根源。它連綿不斷地存在著,其作用無窮無盡。

(七)

【解釋】 天長地久。天長地久所以能夠長期存在,因為它生存不是為自己,所以能夠長久生存。因此聖人把自己放在後面,反而站在前面,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得到保全。這不正是它不自私嗎?所以能達到自私的目的。

(八)

【解釋】 最上等的善要象水一樣。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與之爭奪,停留在眾人討厭的低洼低方,所以最接近道。居住在善於選擇地方,存心善於保持深沉,交友善於真誠相愛,說話善於遵守信用,為政善於有條有理,辦事善於發揮能力,行動善於掌握時機。正因為他與事無爭,所以才不會招惹怨恨。

(九)

【解釋】 端的滿滿的,不如適可而止。磨的尖尖的,銳利難保長久。金玉滿堂,不可能長期守住。因富貴而產生驕傲,就會給自己帶來災害。成功了就急流勇退,這才合乎自然的道理。

(十)

【解釋】 精神與形體合一,能不分離嗎?聚集精氣達到柔順,能象嬰兒嗎?洗清雜念,深入內省,能沒有缺點嗎?愛民治國,能不耍小聰明嗎?五官與外界接觸,能甘於示弱嗎?什麼都明白,能不妄為嗎?生長萬物養育萬物,生長萬物而不據為己有,養育萬物而自己無所仗恃,統領萬物而不自居為,主宰,這就是最深遠的德。

(十一)

【解釋】 三十根條幅集中在車轂的周圍,車轂中間有了穿軸的空洞(無),才有車的作用。揉摶粘土作器具,當器具中有空虛的地方才有器具的作用。開鑿門窗建造房屋,當房屋中有空虛的地方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只提供條件,「無」(空虛)才起到作用。

(十二)

【解釋】 五光十色,使人眼花;過多的樂聲是人耳聾;過多的美味使人口傷;縱情的起馬打獵,是人心放蕩發狂;保存珍貴的東西使人提心弔膽。因此聖人只為吃飽,不貪求耳目的享受,所以要拋棄那些取得這些。

(十三)

【解釋】 受到寵愛或汙辱都感到驚恐,重視身體就象重視大的禍患。為什麼說受到寵愛或汙辱都感到驚恐呢?受寵本來就是卑下的,得到它當然驚恐,失去它也感到驚恐,這就叫做寵辱若驚。什麼叫做重視己身就象重視大的禍患?我之所以會有大的禍患,是因為我有個身體,如果我沒有這個身體,我還有什麼禍患呢?所以能夠以貴己身的態度去對待天下,才可以把天下交付給他;能夠以愛己身的態度去對待天下,才可以把天下委託給他。

(十四)

【解釋】 看它看不見,叫做「夷」,聽它聽不到,叫做「希」,摸它摸不著,叫做「微」,這三種現象,無法追究。因為它們是混為一體的。它上面並不光亮,下面也不陰暗,它連綿不絕,難以形容,復回歸於沒有物體的狀態。這叫做沒有形狀的形狀,沒有物形的形象,就叫做「恍惚」。迎著它看不見它的頭,跟著它看不見它的尾,拿著古時的道理來駕御今天的事物,能認識古時的道理,才可以說認識道的規律。

(十五)

【解釋】古時善於為士的人,細微深遠而通達,深遠得難以認識。正因為難以認識,只能勉強加以形容:謹慎啊,象冬天趟水過河,警惕啊,象害怕四鄰圍攻,恭敬啊,象當客人,和藹啊,象冰將融化,樸質啊,象為雕琢的素材,空曠啊,象深山幽谷,渾厚啊,象江河的渾水,誰能使渾水不渾?安靜下來就會慢慢澄清。誰能長久保持安定?變動起來就會慢慢打破安定,保持此道的人不會自滿。正因為不自滿,所以能去舊換新。

(十六)

【解釋】 儘量使心靈空虛到極點,堅守清淨。萬物都在生長發展,我看到了往復循環的道理。萬物儘管變化紛紛,最後都各自回到他的根本。返回根本叫做靜,也叫使命。使命叫做常,認識了常叫做明。不認識常,而輕舉妄動,必定有兇險。認識了常才能寬容, 能寬容才能大公,能大公才能天下歸從,天下歸從才能符合自然。符合自然才能符合道,符合道才能長久,終身不遇危險。

(十七)

【解釋】 最好的統治者,人們僅僅知道有他,次一等的人們親近他讚美他,再次一等的,人們害怕他,最次的,人們看不起他,統治者不值得信任,人們自然就不相信他!最好的統治者是多麼悠閒啊,他不輕易發號施令,事情辦成功了,老百姓都說我們本來就是這個樣的。

(十八)

【解釋】 大道被廢棄了,才顯示出仁義。聰明智慧出現了,才有狡詐虛偽。家庭不和睦了,才看得出孝慈。國家昏亂了,才出現忠臣。

(十九)

【解釋】 拋棄了聰明和智慧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利益;拋棄了仁和義,人民才 能恢復孝慈的天性;拋棄了巧和利,盜賊就能自然消滅。這三條作為法則是不夠的,所以要使人們的認識有所從屬:保持樸素,減少私慾。

(二十)

【解釋】 拋棄學問才能免除憂患。應諾與阿斥,相差有多少?善良與醜惡,相差有多少?人們所怕的,就不能怕。自古以來就是如此啊,還沒有個盡頭!眾人都興高採烈,好象參加盛大的宴席,好象春天去登臺眺望美景。唯獨我自己淡淡的無動於衷,好象還不會發笑的嬰兒。疲倦啊,象是無家可歸!

眾人都有餘,只有我好象什麼也沒有,我真是愚人的心腸啊,混混沌沌啊!人們都是那麼清醒,我卻混混迷迷,人們是那麼精明,我卻什麼也不知道。遼闊無邊啊,象大海,無盡無休啊,象大風。.眾人都有能耐, 唯獨我愚笨無能。我和人們都不一樣,是因為我以得了道為貴。

(二十一)

【解釋】 大德的形態,與道一致。道這個東西,是恍恍惚惚的沒有固定的形體。惚啊恍啊,惚恍之中卻有形象;恍啊惚啊,恍惚之中卻有實物;深啊遠啊, 深遠之中卻有精氣,這種精氣是真實可信的。從古到今,它的名字不能廢去,根據它才能認是萬物的開始。我怎麼會知道萬物的開始的情況呢?原因就在於此。

(二十二)

【解釋】 委屈才能保全,彎曲才能伸直,低洼才能充盈,破舊才能生新, 少取才有收穫,多取反而迷惑。因此聖人用這一原則作為天下事理和模式。不固執己見,才能看的分明;不自以為是,才能是非昭彰;不自我誇 耀才顯得有功, 不自高自大才能保持長久;正因為不與人爭,所以天下就沒有人能爭得過他。古時所說的委屈才能保全等話,怎麼能是空話呢!真正能全部得到它。

(二十三)

【解釋】 少說話是合乎自然法則的。所以,狂風颳不到一個早晨,暴雨下不到一整天,是誰使它這樣的?是天地。天地(的狂風暴雨)尚且不能持久,何況於人呢?所以凡是從事於道的人:求道的就與道相同。求德的就與德相同,求失的就與失相同。與道相同的人,道也樂意得到他;與德相同的人,德也樂意得到他;與失相同的人,失也樂意得到他。不值得信任的, 當然就有不相信的事情發生!

(二十四)

【解釋】 掂起腳跟是站不穩當的;故意跨大步是走不遠的;固執己見的是看不分明的;自以為是的是看不清是非的;自我炫耀的是顯不出功勞的;自高自大的是不能長久的。從道的觀點來看,應當說是剩飯贅瘤。誰都厭惡它, 所以有道的人不這樣做。

(二十五)

【解釋】 有一個混然一體的東西,出生在天地之前。無聲啊,無形啊,不依靠外力而永遠存在。不停地循環運行,它可以算做天下萬物的根本。我不知到它的名字,把它叫做道,並勉強給它起個名字叫做大。大到無邊叫做逝去,逝去叫做遙遠,遙遠可返回本原。所以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中有四大,而人是四大之一。人以大為法則,地以天為法則,天以道為法則,道以自然為法則。

(二十六)

【解釋】 重是輕的根本,靜是動的主宰。因此,聖人終日行走不離開輜重。雖有豪華的生活,卻不沉溺在裡面。為什麼身為大國的君主,卻輕率地對待天下的事情呢?輕率必然喪失基礎,妄動必然喪失主宰。

(二十七)

【解釋】 善於行路的,不留轍跡;善於言談的,不留話柄;善於計算的,不留籌碼;善於關閉的不用鎖具卻不能打開;善於捆綁的,不用繩索卻不能解脫。因此,聖人總是善於救人,所以沒有廢棄的人;總是善於用物, 所以總是沒有廢棄的物;這就叫做內在的聰明。所以,善人是惡人的老師, 惡人是山熱病的借鑑,不尊重他的老師,不愛護他的借鑑,雖自以為明智 而實際上很糊塗。這就是精深奧妙的道理。

(二十八)

【解釋】 知道什麼是雄強,卻安守柔弱,甘作天下的溝溪。甘作天下的溝溪,永恆的德就不會離失,回復到初生的嬰兒的狀態。明知什麼是明亮,卻安守黑暗,甘作天下的模式。甘作天下的模式,永恆的德就不會丟失,回復到最終的真理。明知什麼是榮耀,卻安守卑辱,甘願作天下的川谷。甘作天下的川谷,永恆的德才可以充足,回復的純樸,純樸分散就成為器具,聖人們用它們是發揮他們的長處。所以,大的器具是完整的。

(二十九)

【解釋】 打算治理天下用妄為的辦法,我看他是得不到什麼的。天下詩歌神聖的東西,是不能妄為的。妄為的人要失敗,想據為己有的要丟失。所以一切事物有前行的有後隨的,有輕噓的有急吹的,有強壯的有瘦弱的,有小挫的有全毀的。所以聖人要去掉極端的奢侈的過分的措施。

(三十)

【解釋】 用道輔助君王的人,不用兵力在天下逞強,這事容易得到報應:軍隊駐過的地方,就會長滿荊棘。大戰之後,必定有荒年。善於用兵的只求有個 好結果就行了,不敢用兵來逞強。有好結果了,不要自高自大,有好結果了不要誇耀,有好結果了不要驕傲,有好結果了要看成是出於不得已,有好結果了不要逞強。事物壯大了就會衰老,這就叫不和乎道的原則,不和乎道的原則必然消亡。

(三十一)

【解釋】 兵器是不吉利的東西,誰都厭惡它,所以有道的人不仰仗它。君子平時以左邊為上,打仗時就以右邊為上。兵器是不吉利的東西,不是君子的東西,不得已而用它,看輕一些為好。勝利了也不要看成是美事。如果看成美事,就是喜歡殺人了。

喜歡殺人的人,就不可能得志於天下了。吉慶事以左邊為上,兇喪事以右邊為上。偏將軍在左邊,上將軍在右邊,就是說用辦喪事的規矩來處理。戰爭殺人眾多,要帶者悲痛的心情參與,就是戰勝了也要用辦喪事的規矩來處理。

(三十二)

【解釋】 道永遠沒有固定的名稱。樸雖然小,天下沒有誰能支配它。到侯王的如果能守著它,萬物將會自動歸從。天地之氣相合,就會下雨。人們沒有指使它,它卻自然均勻。開始有制度就要有名稱,名稱既然有了,就要適可而止。知道適可而止可以避免危險。比如道為天下所歸,就像江海為一切河流所歸一樣。

(三十三)

【解釋】 能認識別人的叫做智,能認識自己的叫做明。能戰勝別人的叫做有力,能戰勝自己缺點的叫做剛強。知道滿足就感覺富有,堅持力行的就是有志氣,不迷失本性的就能長久,死而不被遺忘的就是長壽。

(三十四)

【解釋】 萬物依靠它生存而它從不說什麼,成功了它不據為己有。養育了萬物而不自以為主宰,經常沒有欲望,可稱為渺小;萬物想它歸附而它不自以為主宰,可以稱之為偉大。因為它到底不自以為偉大,所以才成為偉大。

(三十五)

【解釋】 誰要掌握了道,天下人都要向他投靠。都來投靠也不會互相傷害,大家都和平安泰。音樂與美食,能使行人停步。道要說出來,卻淡的無味。看它看不見,聽它聽不到,用它用不完。

(三十六)

【解釋】 想要收斂它,必先擴張它;想要削弱它,必先增強它;想要廢棄它,必先興盛它;想要奪取它,必先給與它。這叫做精深的預見,柔弱會戰勝剛強。魚不能離開水,國家的好武器不能拿出來給人看。

(三十七)

【解釋】 道是無為的而沒有一件事不是它所為的。侯王如果能保持無為這一原則,萬物將自動向他歸化。歸化後如果有欲望發作,我就用「無名之撲」來鎮服他。無名之撲也就是根絕欲望。根絕欲望可以安靜,天下自然就會穩定。

(三十八)

【解釋】 上德不表現為有德,實際上是有德。下德自以為有德,實際上是沒有德的。上德無所表現不故意表現他的德。下德有所表現並故意表現他的德。上仁有所表現,但非故意表現他的仁。上義有所表現,並故意表現他的義。上禮有所表現而得不到響應。就伸出胳膊強迫人家來響應。

所以失去了道以後才有德,失去了德以後才有仁,失去了仁以後才有義,失去了義而後才有禮。禮這個東西,是忠信的不足是混亂的開始。有先見之明的人,是道的虛華是愚昧的開始。因此,大丈夫立身淳厚而不居於貧薄,存心樸實,而不在於虛華。所以要捨棄後者採取前者。

(三十九)

【解釋】 自古以來凡是得到一的:天得到一就清明,地得到一就安寧,神得到一就有靈,窪坑得到一就充盈,萬物得到一就繁衍滋生,侯王得到一就能為天下的首領。他們都是從得到一才能達到的境界,天不能保持清明,恐怕要破裂;地不能保持安寧,恐怕要廢棄;神不能保持靈驗,恐怕就要消失;窪坑不能保持充盈,恐怕要枯竭;萬物不能繁衍滋生,恐怕要滅絕;侯王不能保持高地位,恐怕要垮臺。所以,貴以*為根本,高以下為基礎。所以,侯王自稱為「孤家」.「寡人」「不* 」。這不是以*為根本嗎?難道不是這樣嗎?所以,追求過多的榮譽就沒有榮譽,不想做高貴的美玉,要做堅硬的基石。

(四十)

【解釋】 向相反的方向變化是道的運動,示弱是道的運用。天下萬物生於能看得見的「有」,而「有」卻生於看不見的「無」。

(四十一)

【解釋】 上士聽了道的道理,就努力去實踐;中士聽了道的道理,覺得好象是有道理又好象沒道理;下士聽了道的道理,就哈哈大笑。不被嘲笑那就不是真正的道了!所以古人說過:明顯的「道」好象暗昧,前進的「道」好象後退,平坦的「道」 好像高低不平,崇高的「德」好像低洼的川谷,潔白好象汙垢,廣大的「德」好像有不足,剛健的「德」好像是怠惰,質地純淨好像是渾濁。最大的方形反而沒有邊角,重大的器具往往製成得很晚,最大的聲音聽來反而無聲,最大的形象看來反而無形。「道」幽隱而無名,只有「道」,才善於使萬物得以完成。

(四十二)

【解釋】 道產生統一體,統一體產生對立的兩個方面,對立的兩個方面產生第三者,第三者產生萬事萬物。萬物內部都包含著陰陽兩個對立的方面,它們在交衝中得到和諧。人們所厭惡的就是「孤家」.「寡人」.「不* 」這些詞兒。而王公們卻用這些詞兒稱呼自己。所以,一切事物貶損它它卻得到增益;增益它它卻受到貶損。人們所教導我的,我也用來教導別人:「強暴的人不得好死」。我要把這句話作為教人的宗旨。

(四十三)

【解釋】 天下最柔弱的東西,能駕御天下最堅硬的東西。無形的力量能進入沒有空隙的東西裡面。我因而認識到無為的好處。無言的教導,無為的好處,天下的事很少能夠比上得上它。

(四十四)

【解釋】 名聲與身體相比哪個親切?身體與財產相比哪個重要?得到和喪失相比哪個有害?所以,過分的吝惜必招致更大的破費,豐厚的儲藏必有嚴重的損失。知道滿足就不會遭到侮辱,知道適可而止就不會遇到危險,可以長久安全。

(四十五)

【解釋】 最完美的東西好象是空虛的,它的作用不會窮竭。最挺直的好象彎曲,最靈巧的好象笨拙,最好的口才好象說話遲鈍。急走能戰勝寒冷,安靜能克服炎熱,清淨無為可以做天下的首領。

(四十六)

【解釋】 天下有道時,戰馬都用來耕地;天下無道時,懷孕的馬也要在戰場上生駒。最大的災禍是不知道滿足,最大的罪過是貪得無厭。所以,知道滿足為滿足永遠是滿足的。

(四十七)

【解釋】 不出大門,就能知道天下的事理。不望窗外,就能看到天道。走出去越遠,知道的道理越少。所以聖人不需要通過經歷就能知曉,不需親見就能明了,不去做就能成功。

(四十八)

【解釋】 求學問天天增加,求道天天減少,減少再減少,以至於達到無為的境地,雖然無為而沒有不是他所為的。治理天下不要經常進行幹擾。如果經常幹擾,就不可能治理好天下。

(四十九)

【解釋】 聖人沒有固定的意志以百姓的意志為意志。善良的人我善待他,不善良的人我也善待他,就可以使人向善。講信用的人我信任他,不講信用的人我也信任他,就可以使人守信用。勝任治理天下,和和氣氣使天下百姓心思歸於渾樸。百姓都注意他們自己聽到的和看到的,聖人使百姓們都回復到嬰兒般的狀態。

(五十)

【解釋】 從出生到死亡。長命的佔十分之三,短命的佔十分之三,本來可以長命的,卻過早死去的也佔十分之三。這是為什麼?因為想長命,生活過於優厚。聽說善於保護生命的人,在陸地上行走不會遇到 牛和老虎,在戰爭中不會遭到殺傷。牛永不上它的角,老虎用不上它的爪,兵器用不上它的刃。這是為什麼?因為他不到有死亡危險的地方去。

(五十一)

【解釋】 道生長萬物,德養育萬物,種類區分萬物,環境形成萬物。因而萬物沒有不尊重道而珍貴德的。道所以被尊重,德所以被珍貴,就在於它不加幹涉而順應自然。所以道生長萬物,德養育萬物,使萬物得到生長和發育,使萬物得到安定和保護,使萬物得到養育和繁殖,生養了萬物而不據為己有,幫助了萬物而不自以為有功,當萬物之長而不自以是主宰,這就是最深遠的德。

(五十二)

【解釋】 天下事物 都有個開頭兒,要把這個開頭兒當作天下事物的根本。已經得知了萬物的根本,就能認識萬物。既然認識了萬物,還必須堅守著萬物的根本,就一輩子沒危險。塞著窟窿,關閉門戶,終身不生疾病,敞開窟窿,濟了他們的事,終身不可救治。觀察細微叫做明,保持柔弱叫做強。用它的光亮返照內在的明,不給自身帶來災殃,這就是熟習常道。

(五十三)

【解釋】 假如我有點知識,我就在大道上行走,怕的是走邪路。大路很平坦,而人卻喜歡走捷徑。朝政很腐敗,農田很荒蕪,倉庫很空虛,而穿著錦繡衣服,帶著鋒利寶劍,吃厭了精美飲食,佔有過多的財富,這就叫做強盜頭子。多麼不和乎道呀!

(五十四)

【解釋】 善建的不可拔除,善抱的不會脫落,子孫遵照這個道理祭祀永不斷絕。用這個道理修身,他的德就會純真;用這個道理治家,他的德就會有餘;用這個道理治鄉,這鄉的德就會久遠;用這個道理治國,這個國的德就會豐厚;用這個道理治天下,天下的德就會普及。所以,從個人去認識個人,從家去認識家,從鄉去認識鄉,從國去認識國,從天下去認識天下。我怎麼會知道天下是這樣的呢?就是用這種方法。

(五十五)

【解釋】 含德深厚的人,好比是個嬰兒。毒蟲不蟄他,猛獸不傷他,惡鳥不抓他,筋骨柔弱而小拳頭握得很牢固。不知道男女交合是咋回事,而小生殖器常常勃起,這是精力充沛的表現。整天號啼而喉嚨卻不沙啞,這是淳和之極的表現。認識淳和的道理叫做常,認識到常的叫做明。貪求生活享受叫做災殃,欲望支配精氣叫做逞強。事物過分壯大就會衰老,可說是離開了道,離開了道就要早亡。

(五十六)

【解釋】 真懂得的不隨便亂說,隨便亂說的不是真懂得。塞著穴洞,關閉門戶,挫去鋒芒,解脫糾紛,含光耀,混同垢塵,這就叫做「玄同」,所以,不可能對它親近,不可能對他疏遠。不可能使他得利,不可能使他受害。不可能使他尊貴,不可能使他下*。所以被天下所重視。

(五十七)

【解釋】 用正大光明的方法治國,用奇譎詭異的方法用兵,以不擾民來掌握天下。我怎麼知道會是這樣的呢?就是因為:天下的禁令越多,人民就越貧困;民間的武器越多,國家就越混亂;人們的技術越巧,奇怪物品越多;法令越分明,盜賊就越多。所以聖人說:我無所作為人民自然順化。我好靜,人民自然端正,我不加幹擾,人民自然富裕,我沒有貪慾,人民自然淳樸。

(五十八)

【解釋】 政治寬鬆,人民就淳樸。政治苛刻,人民就狡詐。災害啊,幸福就在它身邊,幸福啊,災害就藏在裡邊。誰知它最後會怎麼樣?它沒有定論。正常的可能變為反常,善良可能變為妖孽。人們的迷惑,由來已經很久了!因此聖人雖是方正的但不是切割的,雖是鋒利的,但不傷人,雖是坦直的,但不放肆,雖是光亮的到不刺眼。

(五十九)

【解釋】 治理人.事奉天都不如吝嗇為好由於吝嗇,可說成是早作準備。早作準備可說成是重積德。重積德就無往而不勝。無往而不勝這種力量是無法估計的。這種無法估計的力量,可以管理國家。有了治國的根本,治理方可以長久。這就叫做根扎得深.柢生的牢.這是延長生命的道理。

(六十)

【解釋】 治理大國好象煎小魚(或者做小菜)。用道來治理天下,鬼也不起作用。不是鬼不起作用,就是它起作用也不能傷人。不是它起作用也不能傷人,聖人也不傷人。這樣雙方互不傷害,所以能彼此無事。

(六十一)

【解釋】 大國要居於江河的下流,這是天下百川所歸附的地方,自居於雌性地位。雌性經常以安靜戰勝雄性,就在於她安靜而居下。所以,大國對於小國謙下,就可取得小國的信任。小國對大國謙下,才能取得大國的信任。所以,謙下可以信任人,謙下可以被人信任。大國不過分要求領導小國,小國不過分要求事奉大國,大國小國都適當的滿足自的要求,大國應特別注意謙下。

(六十二)

【解釋】 道是萬物的主宰,是善人的法寶,惡人也受它的保護。美好的言詞能換取人們的尊敬,善良的行為可以見重於人。即使有不懂為善的人,怎能把他們拋棄呢?所以樹立天子,設置大臣,雖然先獻美好的玉石,後獻珍貴的車輛,還不如把道作為獻禮。古時所以為什麼要重視這個道?不是說有求即能得,有罪即能免嗎?所以被天下所重視。

(六十三)

【解釋】 把無為當作為,把無事當作事,把無味當作味。不管大小多少,要用德來報答怨恨。打算克服困難要從容易處入手;實現遠大理想要從細小處開始。天下的難事必須從容易處做起;天下的大事必須從細小處做起。因此聖人始終不做大事,所以才能完成大事,輕易答覆別人的要求,勢必要失信,把事情看得很容易勢必會遇到很多困難。因為聖人遇事總是看得困難些,所以最終就沒有困難了。

(六十四)

【解釋】 局面安定時容易維持;事變還沒有跡象時容易解決;事物脆弱時容易溶解;事物細微時容易消散。要在事件發生前就把它安排妥當,要在禍亂未發生以前就加以治理。合抱的大樹是由小樹苗長成的;九層的高臺是積累的泥土築起的;潛力的遠行是從第一步開始的。有為就會有失敗,有得就會有損失。

因為聖人無為,所以就不會失敗:無得,所以就無失。人們做事往往在快成功的時候失敗。當事情快要辦完的時候還能象開始時那樣謹慎,因此聖人的欲望就是沒有欲望,不重視稀有的貨物;聖人的學問就是沒有學問,以補救眾人常犯的過錯。用以輔助萬物自然發展不敢去妄加幹涉.

(六十五)

【解釋】 古代善於為道的人,不是教導人民知曉智巧偽詐,而是教導人民淳厚樸實。人們之所以難於統治,乃是因為他們使用太多的智巧心機。所以用智巧心機治理國家,就必然會危害國家,不用智巧心機治理國家,才是國家的幸福。了解這兩種治國方式的差別,就是一個法則,經常了解這個法則,就叫做「玄德」。玄德又深又遠,和具體的事物復歸到真樸,然後才能極大地順乎於自然。

(六十六)

【解釋】 江海所以能夠成為百川河流所匯往的地方,乃是由於它善於處在低下的地方,所以能夠成為百川之王。因此,聖人要領導人民,必須用言辭對人民表示謙下,要想領導人民,必須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他們的後面。所以,有道的聖人雖然地位居於人民之上,而人民並不感到負擔沉重;居於人民之前,而人民並不感到受害。天下的人民都樂意推戴而不感到厭倦。因為他不與人民相爭,所以天下沒有人能和他相爭。

(六十七)

【解釋】 天下人能說「我道」偉大,不像任何具體事物的樣子。正因為它偉大,所以才不像任何具體的事物。如果它像任何一個具體的事物,那麼「道」也就顯得很渺小了。我有三件法寶執守而且保全它:第一件叫做慈愛;第二件叫做儉嗇;第三件是不敢居於天下人的前面。有了這柔慈,所以能勇武;有了儉嗇,所以能大方;不敢居於天下人之先,所以能成為萬物的首長。現在丟棄了柔慈而追求勇武;丟棄了嗇儉而追求大方;捨棄退讓而求爭先,結果是走向死亡。慈愛,用來徵戰,就能夠勝利,用來守衛就能鞏固。天要援助誰,就用柔慈來保護他。

(六十八)

【解釋】 善於帶兵打仗的將帥,不逞其勇武;善於打仗的人,不輕易激怒;善於勝敵的人,不與敵人正面衝突;善於用人的人,對人表示謙下。這叫做不與人爭的品德,這叫做運用別人的能力,這叫做符合自然的道理。

(六十九)

【解釋】 用兵的人曾經這樣說,「我不敢主動進犯,而採取守勢;不敢前進一步,而寧可後退一尺。」這就叫做雖然有陣勢,卻像沒有陣勢可擺一樣;雖然要奮臂,卻像沒有臂膀可舉一樣;雖然面臨敵人,卻像沒有敵人可打一樣;雖然有兵器,卻像沒有兵器可以執握一樣。禍患再沒有比輕敵更大的了,輕敵幾乎喪失了我的「三寶」。所以,兩軍實力相當的時候,悲痛的一方可以獲得勝利。

(七十)

【解釋】 我的話很容易理解,很容易施行。但是天下竟沒有誰能理解,沒有誰能實行。言論有主旨,行事有根據。正由於人們不理解這個道理,因此才不理解我。能理解我的人很少,那麼能取法於我的人就更難得了。因此有道的聖人總是穿著粗布衣服,懷裡揣著美玉。

(七十一)

【解釋】 知道自己還有所不知,這是很高明的。不知道卻自以為知道,這就是很糟糕的。有道的聖人沒有缺點,因為他把缺點當作缺點。正因為他把缺點當作缺點,所以,他沒有缺點。

(七十二)

【解釋】 當人民不畏懼統治者的威壓時,那麼,可怕的禍亂就要到來了。不要逼迫人民不得安居,不要阻塞人民謀生的道路。只有不壓迫人民,人民才不厭惡統治者。因此,有道的聖人不但有自知之明,而且也不自我表現;有自愛之心也不自顯高貴。所以要捨棄後者(自見、自貴)而保持前者(自知、自愛)。

(七十三)

【解釋】 勇于堅強就會死,勇於柔弱就可以活,這兩種勇的結果,有的得利,有的受害。天所厭惡的,誰知道是什麼緣故?有道的聖人也難以解說明白。自然的規律是,不鬥爭而善於取勝;不言語而善於應承;不召喚而自動到來,坦然而善於安排籌劃。自然的範圍,寬廣無邊,雖然寬疏但並不漏失。

(七十四)

【解釋】 人民不畏懼死亡,為什麼用死來嚇唬他們呢?假如人民真的畏懼死亡的話,對於為非作歹的人,我們就把他抓來殺掉。誰還敢為非作歹?經常有專管殺人的人去執行殺人的任務,代替專管殺人的人去殺人,就如同代替高明的木匠去砍木頭,那代替高明的木匠砍木頭的人,很少有不砍傷自己手指頭的。

(七十五)

【解釋】 人民所以遭受饑荒,就是由於統治者吞吃賦稅太多,所以人民才陷於飢餓。人民之所以難於統治,是由於統治者政令繁苛、喜歡有所作為,所以人民就難於統治。人民之所以輕生冒死,是由於統治者為了奉養自己,把民脂民膏都搜刮淨了,所以人民覺得死了不算什麼。只有不去追求生活享受的人,才比過分看重自己生命的人高明。

(七十六)

【解釋】 人活著的時候身體是柔軟的,死了以後身體就變得僵硬。草木生長時是柔軟脆弱的,死了以後就變得幹硬枯槁了。所以堅強的東西屬於死亡的一類,柔弱的東西屬於生長的一類。因此,用兵逞強就會遭到滅亡,樹木強大了就會遭到砍伐摧折。凡是強大的,總是處於下位,凡是柔弱的,反而居於上位。

(七十七)

【解釋】 自然的規律,不是很像張弓射箭嗎?弦拉高了就把它壓低一些,低了就把它舉高一些,拉得過滿了就把它放鬆一些,拉得不足了就把它補充一些。自然的規律,是減少有餘的補給不足的。可是社會的法則卻不是這樣,要減少不足的,來奉獻給有餘的人。那麼,誰能夠減少有餘的,以補給天下人的不足呢?只有有道的人才可以做到。因此,有道的聖人這才有所作為而不佔有,有所成就而不居功。他是不願意顯示自己的賢能。

(七十八)

【解釋】 遍天下再沒有什麼東西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堅克強卻沒有什麼東西可以勝過水。弱勝過強,柔勝過剛,遍天下沒有人不知道,但是沒有人能實行。所以有道的聖人這樣說:「承擔全國的屈辱,才能成為國家的君主,承擔全國的禍災,才能成為天下的君王。」正面的話好像在反說一樣。

(七十九)

【解釋】 和解深重的怨恨,必然還會殘留下殘餘的怨恨;用德來報答怨恨,這怎麼可以算是妥善的辦法呢?因此,有道的聖人保存借據的存根,但並不以此強迫別人償還債務。有「德」之人就像持有借據的聖人那樣寬容,沒有「德」的人就像掌管稅收的人那樣苛刻刁詐。自然規律對任何人都沒有偏愛,永遠幫助有德的善人。

(八十)

【解釋】 使國家變小,使人民稀少。即使有各種各樣的器具,卻並不使用;使人民重視死亡,而不向遠方遷徙;雖然有船隻車輛,卻不必每次坐它;雖然有武器裝備,卻沒有地方去布陣打仗;使人民再回復到遠古結繩記事的自然狀態之中。國家治理得好極了,使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適,過得快樂。國與國之間互相望得見,雞犬的叫聲都可以聽得見,但人民從生到死,也不互相往來。

(八十一)

【解釋】真實可信的話不漂亮,漂亮的話不真實。善良的人不巧說,巧說的人不善良。真正有知識的人不賣弄,賣弄自己懂得多的人不是真有知識。聖人是不存佔有之心的,而是盡力照顧別人,他自己也更為充足;他盡力給予別人,自己反而更豐富。自然的規律是讓萬事萬物都得到好處,而不傷害它們。聖人的行為準則是,做什麼事都不跟別人爭奪。

 修行圈往期內容推薦 

▶  道德經和金剛經的秘密

▶  修內功必讀《道德經》

▶  呂純陽高維解讀《道德經》

▶  《道德經》中隱藏的驚天秘密

▶  崑崙仙派珍藏的八千字道德經(收藏)

▶  人體奧秘:《道德經》中洩露了關於生命的天機

▶  奇怪男子躲山洞20年,痴迷研究《道德經》

▶  很多的修煉秘密,隱藏在《道德經》和《黃帝內經》!

- The End -

修行圈平臺內容由多個不同門派、不同領域和法脈的修行者編寫或提稿。這些內容僅作公益性分享、研討、參考之用,不一定代表修行圈運營者意見,亦不一定完全正確,請客觀思考,不盲從,不排斥。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郵件聯繫:wwyt2018@163.com ,我們一定會及時更正。

隨 喜 打 賞

長按上方二維碼支持工作室

- 萬物一體工作室 -

「修行圈」旨在傳遞心性的智慧,了悟人生,與自然和諧共生;集眾家智慧合為一體,用全息立體的思維和角度思考人和自然萬物的奧秘,傳承、創新東方智慧,共創美好新世界。不定期推送 東方智慧修行啟示修煉秘法易經風水法術、中醫養生、靈性科學人體奧秘古今秘史修學資料等大量相關內容。私人微信:qiongli_wlz

修行人的公眾號

窮理|無為|自然|簡單

 長按二維碼關注  開啟智慧大門 

- 關於修行最全的內容都在這裡 -

從歷史信息可以查看公眾號往期更多的好文章。後臺回覆你想要了解的內容,會根據所需把內容推送在文章裡;回覆你想要的任何學習資料,會不定期提供相關資料,回復「資料」即可下載。轉發分享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持!

相關焦點

  • 老子《道德經》全文譯文及翻譯講解
    《老子》,又稱《道德真經》《道德經》《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釋者、傳抄者的集合體)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 《道德經》全文及譯文,弘揚經典,啟迪智慧
    第六章穀神不死,是謂玄牝(pìn),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譯文虛空神秘的「道」,是永恆存在不會消亡的,這叫做玄妙的母性。玄妙的生育之門是萬物的根源。「道」綿綿不絕、若隱若現地存在著,作用卻是無窮無盡的。第七章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 《老子五千言》(道德經)全文及譯解
    尹喜深感老子講的內容無比重要,懇請老子寫下來以傳後世。於是,老子寫下了五千言。尹喜為了不讓老子五千言失傳,親自操刀刻簡,使老子之說得以傳世,稱為《老子》。至於稱老子五千言為《道德經》,是道教發展之後才出現的。先秦的韓非作《解老》、《喻老》。司馬遷《史記》說言道德之事五千言。東漢順帝時張道陵作《老子想爾注》。
  • 九維易:《道德經》全文,快收藏吧
    《道德經》全文【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jiào)。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譯文〗【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è)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hè),前後相隨。
  • 道德經 | 第二章:有無相生
    問:若從修行方法來看,是不是按照第二章所說,「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師:首先是「道」,第一章第一個字,「道」。修行,首先必須要開悟,要見道,你才能夠具備道的心境,才能明白道的境界。見性之後,知道了本來是怎麼樣,然後當進入世間,世間是有分別的,有善惡等等對待,那麼看見這些分別對待的時候,你不要著相,不要執著,守住你的本來,不被境轉。
  • 體道——《道德經》第一章謬解
    譯文,這裡就不錄了,網上很容易可以查得到。下面的文章,參閱了河上公、王弼等史上大師以及當代陳鼓應先生的著作。中國沒有哲學這個說法,見過很多次。但是對於這個說法,我是很不能認同的。中國沒有分類出來的專業哲學家,這個觀點,可以勉強接受。因為中國的哲學都隱藏在了文學裡。舉個簡單的例子。唐朝洛陽詩人王灣,有首詩《次北固山下》,我們看看其中幾句。
  • 【道篇340】《姬氏道德經》與《老子道德經王弼注》對比學習之八
    【按】本學習公眾號【道篇】前期陸續轉發關於歷代各版本《道德經》,本期起按照《姬氏道德經》關於81章順序,對比學習《老子道德經王弼注》。供大家參考。
  • 《孝經》全文及譯文
    《經·大雅·文王》篇中說過∶『怎麼能不思念你的先祖呢?要稱述修行先祖的美德啊!』"   【讀解】這一章書,是全部孝經的綱領。它的內容,就是開示全部孝經的宗旨,表明五種孝道的義理,本歷代的孝治法則,定萬世的政教規範,列為一經的首章。有一天,孔子在他的家裡閒坐著,他的弟子曾參,也陪坐在他的一旁。
  • 《道德經》第六十七章,「三寶」是踐行「道」的最好方法
    老子在《道德經》第六十七章中說,「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
  • 《道德經智慧》 | 臺灣知名學者馬叔禮解讀國學經典《道德經》
    他的《道德經》更是集其思想精華於一書。《道德經》共81章,前37章為《道經》、後44章為《德經》,書中提出「大道自然無為」的思辨,對世間萬物規律進行了深刻的詮釋。《道德經》是一部蘊藏著豐富人生哲理的經典著作,其思想深邃,內容博大精深。馬叔禮老師解讀老子智慧,揭示華夏文明獨特的宇宙觀,暢談人文與自然的關係。
  • 佛道一如道德經 (第10章)
    解析:這一章與實修有直接關係,比較難懂。什麼叫"載營魄抱一"?"載"就是保持、持守,"營魄"就是我們的身跟心,"抱一"就是合一、守一。一般的解釋就是要我們身心合一,或者身、心、靈合一。這種解釋是學術派的臆測,是非常膚淺的。
  • 了了講解道德經第二章
    全是上主,了了是上主的彰顯,聽道的全都是上主的彰顯。任何一處都是上主,沒有別的東西。所以,沒有人在這裡做事,沒有行為(無為),只有上主。道德經就是這樣的,能夠滋養各種理解層次的人。你要覺悟要開悟,你也能在這裡找到動力、找到究竟真相;你只是想修身養性,你只是想養生,你也會在這裡找到,因為修身養性永遠是指修心。當你的心能夠往這個地方去努力去做到,你的身體還會不好嗎?你還會不長壽嗎?還會不快樂嗎?所以每一個層次的人都能夠在這裡取到營養。這就是經典給我們這個世界的光明,給這個世界的大智慧。
  • 《道德經》第七十章:為什麼我們做不到老子講的道理?
    今天我們一起來讀《道德經》第七十章,看看有哪些值得我們學習的思想:原文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而懷玉。譯文我的話很容易理解,很容易施行。
  • 《中庸》全文、注釋及譯文
    《中庸》全文、注釋及譯文
  • 心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全文注音和譯文
    剛接觸佛學的人都會選擇心經,因為心經全文字數少,在修行時會覺得更容易。其實心經只是字數少,但它的每個字都有一定的深意,所以剛開始修心經的師兄,可以多看看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全文注音和譯文這方面的內容,這樣會讓師兄對經文有一定的認識和了解,而且在念誦時也不會把經文念錯。
  • 05《道德經》第五章:尚無為,任自然.
    師:這五者的關係,第三十八章有專門論述。「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後義,失義而後禮」,以及「絕聖棄智、絕仁棄義」(第十九章)「大道廢,有仁義」(第十八章),都是告誡人們要循道守德,而不是「失道背德」,再去追求「仁義禮」。師:聲明:《道德經》討論的「道與德」,是哲學概念,並不是儒家宣傳的仁義道德。
  • 【1142】《大愛道比丘尼經》(下)白話譯文
    釋迦牟尼佛告知比丘尼:出家求道,滅斷陽之欲望,陰之習氣已然完盡,既然如此,隆重勸進建立大乘,修行遵循道德,精進修習佛的禁戒。行走如佛行、安住如佛住、目視如佛視,不要以虛幻危險(為真),拋棄去除俗世之網,端正修行精進度脫。可勉於轉生女身,而受金剛志,作福一日受無量功德。不要以美麗裝飾幽妙的姿色,育養媚色迷惑丈夫。
  • 鄭耀東:《道德經》系列註解二
    道德經全文及注釋(第一章至第三十三章)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常從無形處觀察宇宙本原奇妙,常從有形處觀察宇宙本原表現)【總結】:從古至今,註解「道可道」何止千家言論,各抒己見各有獨論,再多註解也是「道上解道,名上強名」,再多強辯爭論,無非拆文斷字遊戲,不如無為處之,我今不做文飾奇言,只以易理解之直譯方式闡述,老子在本章提出道德經最重要核心概念「道」並通過描述道不能言盡,闡述和命名。表達道之深淵玄奧。
  • 《金剛經》全文講解及譯文(收藏)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全文第一品 法會因由分如是我聞,一時當時與佛陀共同生活的人有一千二百五十人之多,他們都是修行很有成就的出家人,有的甚至已證到羅漢果位及菩薩果位。記得講經那天的上午,釋迦牟尼佛眼看就到中午了,所以就批上袈裟,拿著盛飯的缽,到舍衛大城去化緣在城裡不分富貴貧賤,一家一家的化緣,化緣完了,就回到原來的地方吃飯。
  • 道德經第二章
    這是第二章,所以我們也理解《道德經》的排序,是把最重要的內容放在最前面。那這種一對一對的概念是如何出現的呢?這是天下人在生活之中自然發現的。如小朋友上學了,在幼兒園還處於懵懂期,到了小學、中學就逐漸開始有了一種認識,用眼睛、用耳朵,還用心靈,去對周圍的人物進行判斷比較。比如:看同性,個子高矮、胖瘦;看異性,好看難看;看人品,有善良有惡;看學習,有聰明有愚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