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哪怕前方荊棘遍布,也阻擋不了我前進的步伐|貴州...

2020-12-24 天眼新聞

 

我是省農科院科研處的科技人員王陽博,今年27歲。時光如流沙般從指間溜走,一轉眼,我掛職結束回到貴陽也快一年時間了。幾天前,我還在和鄉間脫貧路上奮鬥的夥伴們商量,今年一定要再回瑤山,回到那個魂牽夢繞的地方,重拾昔日的回憶,再見鄉親父老們因收穫而喜悅的笑臉。  2018年1月,省農科院決定派出121名科研人員(工作人員)奔赴全省121個鄉鎮,為我省決勝脫貧攻堅添磚加瓦。對於工作人員不多的農科院,這是一個艱難而又偉大的決定。看著這份文件,看著有我名字的名單,我激動萬分,我的申請得到了組織的同意,我也能下到基層,為脫貧攻堅戰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2018年2月,我來到荔波縣瑤山瑤族鄉。初來乍到的我,曾以為自己從小在農科院長大,對農業還是比較了解,但事實卻是「我不看根就認不出姜,不看果就認不出花椒、百香果。」甚至語言上連荔波話都一知半解,更聽不懂瑤話和布依話。為了克服重重困難,掛職期間,我通過不斷學習以及每日到群眾家走訪交流,在農業知識上、溝通能力上、管理能力上都獲得了不小的提升。  兩年期間,我積極宣傳好黨的扶貧惠民政策,聆聽群眾所盼所想。為了鄉裡的種桑養蠶、易地扶貧搬遷、環境衛生整治、安全飲水等來來回回奔波於鄉間的8個村,直接下到群眾家裡,幫助群眾耕地、插苗、搬家、清理環境衛生等。   

之後我又到拉片村包組包戶,個人直接包保的貧困戶10戶,非貧戶7戶。期間為了全面實現「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積極宣傳務工就業信息、教育資助政策,同時為他們推薦就近務工,介紹種桑養蠶、養牛、養雞等增收的方法,帶農科院專家直接授課指導,解決牛犢死亡較多的問題。  鼓勵他們勤勞奮進,在「扶志」方面下功夫。對於家裡無勞動能力的困難群眾,及時聯繫民政部門進行民政救助,應保盡保;對家中有部分勞動力但又不適宜外出務工的,提供護林員等公益性崗位。在我的努力下,完成了包保戶全數脫貧、滿意度100%的任務,獲得了群眾的一致認可。   

我包保的非貧戶蘭正偉家,剛開始對脫貧攻堅隊意見頗深。為此,我按照鄉裡提出的「三同」工作法(同吃、同住、同勞動),我空閒時間都會到他家和他共進晚餐、促膝長談,為他一遍遍講解黨的脫貧攻堅政策,幫助解決家中大大小小的問題。通過我的不懈努力,最終他對我們攻堅隊充滿感激,積極支持配合我們的工作。甚至在其小女兒出生後,讓我為他女兒取名為蘭天羽。   在瑤山瑤族鄉扶貧的這兩年,我深刻認識到了,無論再大的困難,只要懷揣一顆堅持的心,哪怕荊棘遍布,也阻擋不了我們前進的步伐。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王維維 整理

編輯 徐然

編審 楊儀 施昱凌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荊棘遍布,卻無法阻擋我前行的腳步|都勻市水務局...
    我是盧之常,都勻市水務局派駐歸蘭鄉翁奇村駐村工作隊隊員。2018年3月,我成為了一名駐村幹部。三年來的扶貧工作中的點點滴滴,種種經歷,所見所聞,給予了我人生中不可多得的財富,也為我留下了人生難忘的一頁。
  • 「我的扶貧故事」陳仕群:儘管荊棘遍布 也阻擋不了前行的腳步
    由於有些貧困戶是白天出去幹活不在家,晚上去晚了人又睡覺了,所以我們只能在早上10點之前或傍晚的時候入戶走訪,了解每一戶的情況。沒有農村工作經驗的我,一開始的時候不知道怎麼與群眾交流,他們對我很陌生,也不信任我,很多具體情況都不會給我說。我就在村裡面翻閱每戶的檔案資料,慢慢的熟悉每家每戶的情況,再去找他們核實。
  • 人爭百二秦關,「馬」踏萬裡河山,看誰敢妄想阻擋我的步伐
    本周《我是唱作人2》第六期中,藝興為我們帶來了全新舞臺《馬》,藝興說:這首歌,寫給曾經一匹世上最好的馬,那遠望故鄉草原廣闊和戰場烽火塵沙裡,真正的英雄和英雄的烈馬。圖片來源@張藝興工作室《馬》歌曲新穎,立意明確,和前幾期的歌曲是完全不一樣的風格,張藝興歌曲裡的「駕」和「籲」用得恰到好處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五味」扶貧路丨荔波縣甲良鎮堯並村駐村...
    我拿著電話,心情沉重,身為家中的獨子卻不敢向母親承諾一個歸期。即使我思念成疾,卻只能堅定地值守在扶貧陣地,全力幹好了手中的脫貧攻堅工作才能安心回家見父母。  哪裡有群眾的呼聲我便立刻往哪走,只要是利民之事我便銘記於心。扶貧之路處處充滿激情。酸,是當我用心付出卻不被理解時的味道。在工作中,我遇到了形形色色的問題,但群眾的不信任和不理解是最為傷心傷情的。
  • 「我的扶貧故事」在扶貧路上勇敢前行丨晴隆縣稅務局工作人員宋紹文
    在村指揮所、村支兩委、其他駐村幹部的支持下和小寨組所有幫扶責任人的全力配合下,我迅速轉變自己的工作角色和職責定位,我用最短的時間完成小組內所有農戶的遍訪,初步了解各家各戶的基本情況。參與環境衛生大整治雖然指揮所同事和我介紹過當地的一些情況,但是我對當地的民族習慣還是知之甚少。最開始走訪的時候,我說話做事處處小心翼翼、束手束腳。
  • 「我的扶貧故事」法治扶貧 律師在路上丨貴州黔信律師事務所專職...
    我叫許劍,是貴州黔信律師事務所專職律師,我所有幸參加貴州省司法廳和貴州省扶貧辦法律援助+精準扶貧項目,我定期抽出時間前往威寧縣石門鄉法治扶貧,石門鄉位於威寧縣與雲南省昭通市交界處,是全省最偏遠的鄉鎮。一次,我了解到當地有一名幼兒園一名學生在課外活動時意外受傷,家長已就糾紛請求當地司法所協商處理,為了給幼兒園一名學生意外事故開展調解工作,顧不上長途驅車疲憊,到達後連夜與石門鄉司法所工作人員交流開展調解事宜。
  • 「我的扶貧故事」我是貧困群眾的「參謀長」|黎平縣巖洞鎮扶貧工作...
    我深知這一崗位責任重大,承擔著指導鎮村兩級開展扶貧工作的重要職責,既是工作綜合協調機構,也是參謀機關。「打鐵還要自身硬」,為了更好地勝任這份工作,我迅速開展學習、掌握扶貧政策,按照俯下身子、捲起袖子、邁開步子要求,堅持走村入戶調查研究,為鎮黨委政府全面部署扶貧工作收集了珍貴的一手資料。
  • 「我的脫貧故事」來路布滿荊棘 亦有繁花相送丨安龍縣灑雨鎮下龍村...
    在國家扶貧政策的幫扶下,獲得了國家助學貸款、國家助學金、精準扶貧教育補助等教育資助項目,解決了後顧之憂,讓我有更多精力投入到學習中,順利完成學業。幫扶幹部到韋力(左二)家走訪。從我讀書以來,因為父親過世比較早,所以我從讀初中一直到高中到大學,都是我母親很辛苦的一個人在家通過務農來送我讀書。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當好貧困戶的「家長」|錦屏縣鍾靈鄉黨委書記...
    在開展脫貧攻堅以來,作為鄉黨委書記的我,時刻牢記肩上的擔子,始終把「民本」二字鐫刻於心,始終帶頭奔赴一線主動作為,聚焦「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脫貧思路,把解決貧困人口問題當作脫貧攻堅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用實幹加巧幹詮釋共產黨人的初心,以關心和關愛書寫幹群關係的魚水之情。
  • 「我的扶貧故事」黃智龍:小鳳 往前走是希望
    為了深入展示貴州監獄打贏脫貧攻堅戰的艱苦奮鬥歷程,大力宣傳監獄系統幹部職工在脫貧攻堅戰中的精彩故事,激勵廣大幹部職工進一步堅定脫貧攻堅的信心,為堅決奪取脫貧攻堅戰最後勝利營造輿論之聲,貴州監獄在「兩微一網」同步推出: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系列報導,講述扶貧工作中的感人故事。
  • 「我的扶貧故事」一名教師的扶貧路丨興仁市潘家莊鎮扯尼姑村扶貧...
    我是興仁市潘家莊鎮王家寨學校的一名教師,2017年9月,接到通知,全縣教職工要參與扶貧工作。身為教師的我,從此就踏上了扶貧之路,開始了扶貧生涯,有了許多精彩的故事,更有不少的收穫和感悟。我所包保的是興仁市潘家莊鎮扯尼姑村核桃寨組代家洪戶。
  • 「我的扶貧故事」為了全村脫貧,我成了「不孝之子」丨湄潭縣馬山鎮...
    我叫付華,是湄潭縣馬山鎮白巖村支部書記。脫貧攻堅工作期間,「關愛獨居老人,打擊不孝子女」是攻堅的重中之重。可是我卻成了在扶貧幹部隊伍中一直深藏著的一位正宗「不孝子」。白巖村是湄潭縣級貧困村之一,全村所轄七個組,總人口3116人。
  • 「我的脫貧故事」扶貧解鎖了我們的新生活丨黔西縣新仁鄉小寨村...
    我叫楊玉秀,是貴州畢節市黔西縣新仁鄉小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   2016年,幫扶幹部楊紅衛第一次來到我家,那也是我第一次知道黔西縣城市投資發展有限公司這個單位。因為是新面孔,楊紅衛到村工作後少不得被不認識的村民詢問情況,過了不久,便常常看到他帶著一群人穿梭於小寨村各個村民組,看房子安不安全、問是否吃得飽穿得暖、問有沒有什麼無法解決的困難,很快大家便熟絡起來。
  • 「我的扶貧故事」當好扶貧路上的「知心朋友」丨錦屏縣鍾靈鄉鄉長...
    自從脫貧攻堅戰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打響之後,我就很清楚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的這條道路註定不平凡,只有沉下心,彎下腰,換位思考,把群眾的事當做自己的事,兌現群眾的想法,把群眾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民生工作抓牢抓細抓實,以服務人民為中心,我堅信沒有完不成的任務和做不好的工作。
  • 「我的扶貧故事」能加入這場脫貧攻堅戰,我很榮幸丨長順縣田哨村...
    「貧困不除、愧對歷史,群眾不富、寢食難安,小康不達、誓不罷休。」這是縣裡派駐脫貧攻堅一線動員大會的結束語,出發之時,這些錚錚誓言依然在我腦海裡久久迴旋不能散去。我叫楊松,是長順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局一名普通的工作員。
  • 「我的扶貧故事」四年堅守,我把異鄉當故鄉|萬山區謝橋街道石竹...
    四年前,26歲的我從三尺講臺走到扶貧一線,成為萬山區謝橋街道石竹社區的一名駐村幹部。「青春總要有些不凡,平凡的青春顯得太平靜。」這是我開展駐村工作以來,時常勉勵自己的一句話。初來石竹,向前看是村頭,向後看是村尾,向兩邊看是山川、是河流,一個人走在狹窄的道路上處處是荊棘,到處一片陌生的景象。
  • 「我的扶貧故事」不忘初心 扶貧路上見真情丨羅甸縣逢亭鎮新光村駐...
    我叫李秀婷。2018年11月,剛剛大學畢業幾個月的我就回到了生我養我的家鄉——貴州黔南羅甸縣逢亭鎮。第一天到鎮上報到,就馬不停蹄地跟著駐村工作隊的同事來到逢亭鎮新光村,成為了逢亭鎮新光村的駐村工作隊隊員。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的1460多個日日夜夜丨劍河縣岑松鎮脫貧攻堅...
    我叫楊蒸,是劍河縣岑松鎮人民政府的工作人員,脫貧攻堅期間,任岑松鎮脫貧攻堅指揮部辦公室副主任。我經歷的扶貧故事,和眾多奮戰在一線的戰友們的故事大同小異,無非就是些拋家棄子、廢寢忘食、日以繼夜之類的東西,寫得人多了,也就不免落入俗套。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的暖心故事丨榕江縣水尾水族鄉林業站...
    我叫潘永光,是榕江縣水尾水族鄉人民政府林業站工作人員。經常有朋友問我:「你們這些幹部在村裡扶貧都幹了些什麼,有效果嗎?」對此,我曾也心存疑慮。如今,我可以很肯定、驕傲地回答他們:「我們做了很多實事,成效當然顯著!」
  • 「我的扶貧故事」孩子明白了我工作的意義丨冊亨縣高洛街道坪秧村...
    對於和孩子在同一所學校的我來說,孩子的這句話讓我感到愧疚。  我常常對孩子說:「孩子,我是一名扶貧工作人員,要將黨和政府的溫暖帶給每一位群眾,要確保每個貧困戶都能達到『兩不愁、三保障』的標準。而我又是一名教師,學生的教學工作也不能放下,兩邊都要做,兩邊都要做好,這樣才能不辜負黨和人民對我們的囑託……」這是我給孩子的種種理由,但對於我的解釋他總是嗤之以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