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省農科院科研處的科技人員王陽博,今年27歲。時光如流沙般從指間溜走,一轉眼,我掛職結束回到貴陽也快一年時間了。幾天前,我還在和鄉間脫貧路上奮鬥的夥伴們商量,今年一定要再回瑤山,回到那個魂牽夢繞的地方,重拾昔日的回憶,再見鄉親父老們因收穫而喜悅的笑臉。 2018年1月,省農科院決定派出121名科研人員(工作人員)奔赴全省121個鄉鎮,為我省決勝脫貧攻堅添磚加瓦。對於工作人員不多的農科院,這是一個艱難而又偉大的決定。看著這份文件,看著有我名字的名單,我激動萬分,我的申請得到了組織的同意,我也能下到基層,為脫貧攻堅戰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2018年2月,我來到荔波縣瑤山瑤族鄉。初來乍到的我,曾以為自己從小在農科院長大,對農業還是比較了解,但事實卻是「我不看根就認不出姜,不看果就認不出花椒、百香果。」甚至語言上連荔波話都一知半解,更聽不懂瑤話和布依話。為了克服重重困難,掛職期間,我通過不斷學習以及每日到群眾家走訪交流,在農業知識上、溝通能力上、管理能力上都獲得了不小的提升。 兩年期間,我積極宣傳好黨的扶貧惠民政策,聆聽群眾所盼所想。為了鄉裡的種桑養蠶、易地扶貧搬遷、環境衛生整治、安全飲水等來來回回奔波於鄉間的8個村,直接下到群眾家裡,幫助群眾耕地、插苗、搬家、清理環境衛生等。
之後我又到拉片村包組包戶,個人直接包保的貧困戶10戶,非貧戶7戶。期間為了全面實現「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積極宣傳務工就業信息、教育資助政策,同時為他們推薦就近務工,介紹種桑養蠶、養牛、養雞等增收的方法,帶農科院專家直接授課指導,解決牛犢死亡較多的問題。 鼓勵他們勤勞奮進,在「扶志」方面下功夫。對於家裡無勞動能力的困難群眾,及時聯繫民政部門進行民政救助,應保盡保;對家中有部分勞動力但又不適宜外出務工的,提供護林員等公益性崗位。在我的努力下,完成了包保戶全數脫貧、滿意度100%的任務,獲得了群眾的一致認可。
我包保的非貧戶蘭正偉家,剛開始對脫貧攻堅隊意見頗深。為此,我按照鄉裡提出的「三同」工作法(同吃、同住、同勞動),我空閒時間都會到他家和他共進晚餐、促膝長談,為他一遍遍講解黨的脫貧攻堅政策,幫助解決家中大大小小的問題。通過我的不懈努力,最終他對我們攻堅隊充滿感激,積極支持配合我們的工作。甚至在其小女兒出生後,讓我為他女兒取名為蘭天羽。 在瑤山瑤族鄉扶貧的這兩年,我深刻認識到了,無論再大的困難,只要懷揣一顆堅持的心,哪怕荊棘遍布,也阻擋不了我們前進的步伐。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王維維 整理
編輯 徐然
編審 楊儀 施昱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