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末冬初的季節,天氣越來越冷,心源性猝死、肺心病及心肌梗死等心臟疾病高發,對人體構成嚴重威脅。因此辨別出哪些症狀是心臟不好,了解何時就醫和採取相應的治療措施,正確的預防心臟病,就顯得尤其重要。本期我們特別邀請上海遠大心胸醫院孫寶貴教授為大家答疑解惑。
■專家介紹
孫寶貴
主任醫師、教授、國務院政府津貼享受者、上海遠大心胸醫院副院長。曾任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分會、中華醫學會電生理與起搏學會等12家國內學會的委員、常委、副主任委員或主任委員。承擔和參加各種科研項18項,共獲省市級科研成果獎9項,國家專利5項(3項獲上海市優秀髮明專利獎)。
擅長冠心病、心肌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疾病的診斷和治療,尤其在心臟起搏、心臟電生理和射頻消融術,以及PCI等介入性心臟病治療手段方面有特殊專長。
寒冷季節易發心臟疾病
進入秋冬季節,醫院的心血管病人在不斷增加。調查顯示,氣溫每下降10℃,心臟病發作風險就會上升7%。上海遠大心胸醫院孫寶貴教授指出,天氣寒冷,人體首先保證重要臟器如腦、心、肺、肝的供血,皮膚等周圍血管收縮,血壓升高,心率增快,增加心臟負擔,容易誘發心臟疾病。
天氣嚴寒,大家對通風不太重視。孫寶貴教授表示,秋冬季窗戶緊閉,室內的有害氣體沒有有效排出去,新鮮空氣無法流入室內,容易引發心臟病的症狀,甚至發生更嚴重的問題如心源性猝死等。
出現哪些症狀
我們應該想到心臟不好
孫寶貴教授有豐富的臨床工作經驗,他指出,如果出現以下幾個徵兆就要警惕是心臟出現問題,要及時去醫院檢查治療。
1、乏力。心臟病患者容易乏力,因為心臟血射出的少,全身供血都不好,有時候肺淤血,氧氣缺乏,也會引起乏力,尤其是平時活動能力挺強的人,一有心臟病了就明顯感覺乏力。
2、胸悶氣短。活動後容易氣短,氣不夠用;有的人心肌缺血特別明顯,或是心衰後都會感覺胸悶。
3、疼痛。常見的有心絞痛,心臟的疼痛一般不會太短也不會太長,特別短的往往不是心臟病,往往是神經痛,針刺樣的,一下一下沒有了,心臟疼痛一般3-5分鐘多見,當然也有長的和短的,如果說疼的很厲害,超過半小時了,那可能就是心梗了。如果醫生檢查不是心梗,那就是其他疾病了。
4、高血壓、心律失常、心衰等引起的頭暈、心慌、心悸。如果出現這些症狀,就要警惕心臟病併發症的發生。
警惕心臟疾病發出的信號
但不必聽風就是雨
上述心臟病症狀應予以重視,但是這些症狀有可能是正常的生理反應,也有可能是其他疾病引起的,如果不客觀分析或及時就診,有些人會誤以為自己患上了心臟方面的疾病。如何分辨哪些症狀是心臟不好呢?上海遠大心胸醫院孫寶貴教授為我們一一解答。
胸痛、心悸就一定是心臟病嗎?
孫寶貴教授認為這需要客觀分析,心臟在左側,如果胸痛,可能是心臟問題,也可能是其他問題引起的,他還舉起手放在左側胸口,指出從這裡到後背經過的器官都可能引起胸痛,如肋骨、肺臟、胸椎、胸膜和神經等。他表示,有人做過研究,胸痛,真正是心臟疼的只有20%,剩下的都是其他原因。
孫寶貴教授進一步分析,心慌心悸有可能是早搏、心動過速、房顫等心臟疾病的症狀,但也有可能只是一種正常的生理反應,比如平時不大喝酒的人喝了酒或是喝酒喝醉了,心臟也會砰砰砰得跳。
孫寶貴教授提醒大家,出現胸痛、心悸等症狀,不能確定原因的,應及時去醫院就診。
年輕人心跳加速是心臟病變的信號嗎?
孫寶貴教授從誘因和病理狀態解釋了這個問題。一是有誘因的,有的年輕人心跳加速是正常反應。比如參加面試、突然受到驚嚇、劇烈運動和跳舞等,還有些年輕人熬夜,第二天就有心悸的感覺,這是由於神經調整,心臟跳得快,這是人體正常反應,年輕人心跳加速,很少是因為心臟出了問題。二是病理狀態引起的心跳加速,這種情況下要區分是心臟病還是非心臟病引起的。有些人心跳加快,是非心臟病引起的,比如甲狀腺機能亢進,心臟跳得很快,消瘦,吃的多,眼睛突出。如果是心臟病引起的,有時候是心跳加速,有時候心跳緩慢,都需要注意。
感冒後心跳加快,這是心臟出問題了嗎?
感冒了覺得自己心跳加快,有真假之分。假的心跳快,是指摸脈搏心跳並不快,只是因為感冒後渾身不舒服,就是感覺心跳快,但並不一定是事實。真的心跳快,這種情況也要分析,比如發燒了,心跳必然快,溫度升高1度,心跳增加10次,這不要緊,是由於感冒引起的症狀,感冒好了,不發燒了,心跳就正常了。但如果是感冒引起的心肌炎,或是原來就有心衰,感冒後心跳加快,必須要及時去醫院就診。
預防心臟疾病因人而異
有症狀一定要做檢查
孫寶貴教授特別提醒,預防心臟疾病要根據不同的情況,採取不同的方式和組合,不要強調某一個方法,不同的人給不同的預防方法,這樣才是合理的,絕沒有單一的方法就能解決所有問題。只有如此,才能做出正確的診斷,達到精準治療的目的,才能避免心臟病的發作,避免心臟病引起的意外。
比如三高人群就要控制和治療原有的疾病,預防心臟病;平時不喜歡動的人,要適當的運動;有的人太內向、偏執,要做心理方面的疏導,多融入社會,多與人交往,避免精神因素引起的心臟疾病;長期酗酒的人要戒酒,避免酒精中毒性心肌病;喜歡吃肥肉的人,要預防心臟病,就要控制體重,健康飲食。
心臟疾病的早期,要加強預防,必要的時候進行治療,治療後康復,但所有的前提是判斷與心臟有無關聯。孫教授在臨床工作時,有時候遇到一些患者,讓他們做超聲等檢查,他們不願意做,讓醫生直接開藥。孫寶貴教授建議,有症狀的人,醫生讓你去做檢查,千萬要去做一下,這個很重要。現代醫學藉助器械的檢查,是醫學發展多年的成果,這個能證實醫生的判斷準不準確,不做的話診斷是不明確的。孫教授說他必須診斷清楚,否則不給開藥。不是所有的心臟疾病都需要吃藥的,比如心跳太慢,裝個起搏器就好了,不需要吃藥。還有的時候沒有心臟病,也不需要吃藥,一旦吃藥後,就覺得自己有心臟病,容易引起情緒焦慮。
新民網出於傳遞健康資訊的目的刊登此文,不代表本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