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來詞過度使用傷害漢語純潔性? 專家:杞人憂天

2021-01-08 中國新聞網

外來詞過度使用傷害漢語純潔性? 專家:杞人憂天

  「為了響應關於保護漢語純潔性的評論,我決定即日起不再使用WiFi、USB等詞彙,而改用無線保真、通用串行總線等說法。另外,請大神指點JAVA該怎麼說?」

  這幾日,有關「外來詞過度使用傷害漢語純潔性」的說法甚囂塵上,更指長此以往,「漢語不再是單獨能夠表情達意的語言體系,只懂漢語不懂英語的人看不懂寫不了,只懂英語不懂漢語的人同樣看不懂寫不了」。雖然相關觀點的主旨是倡導提高翻譯水平,建立權威的外來語譯名審定機構,可此舉仍遭到眾多網友的吐槽。網絡中甚至出現《保持漢語純潔性說話指南》之類的調侃帖,「你的騰訊即時通信軟體號(QQ號)是多少?」「今天環境空氣中空氣動力學當量直徑小於等於2.5微米的顆粒物(PM2.5)又爆表了」……難道我們真要這麼說話嗎?

  武漢大學中文系教授、著名文學評論家樊星接受本報採訪時,直指這種說法是「杞人憂天」。常年與青年學子打交道的他說:「實際上,哪怕不懂英語的人,都無師自通使用WiFi了,何必要用更複雜的中文說法呢?」語言學裡存在用腳投票的現象,人們會自動選取、吸收方便表達的詞語。

  學界認為,我國歷史上有三次大規模吸收外來語言的時期。第一次是在漢唐時期張騫通西域後,我們今天說的葡萄、苜蓿、胭脂,大象、鴕鳥、胡椒都是外來詞;晚清到五四運動時期,著名的「德先生」「賽先生」也來自於外來詞;第三次是改革開放後,其中既有高爾夫(golf)、巴士(bus)之類音譯詞,也有把cartoon(卡通)譯為動畫片,laser(鐳射)譯成雷射的意譯詞。所以樊星評價「漢語的所謂純潔性根本就是想像」。

  不可否認,某些外語詞和外來語「零翻譯」的快速引入,會造成一些問題,但只需修正翻譯方式(如音譯、意譯)即可,一味排斥、矯枉過正是逆潮流而動的。樊星指出,身處多元文化時代,過度保守不僅不是保護、尊重自己的文化,反而顯得不自信。截至2013年 11月,已經有 120多個諸如「Tuhao(土豪)和「Dama(大媽)」之類的詞被收入牛津詞典,最近連「No zuo no die(不作就不會死)」這種中式英語都已被成功錄入美國在線俚語詞典,這足以證明,語言文化應該是兼收並蓄的。

  - 觀點

  「在抗美援朝戰爭期間,鄭維山將軍大膽地在美軍視為固若金湯的密蘇裡防線前200米處潛伏3500人和200門大炮,潛伏一晝夜一舉殲滅敵兩個加強團,拉平了三八線,迫使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在板門店和平協議上簽字。邱少雲正是在這場戰鬥中犧牲的戰鬥英雄。」

  ——大家都知道邱少雲,可鮮有人知鄭維山。昨日,《快馬加鞭未下鞍》作者陳澤華及鄭維山之子鄭敬做客崇文書城,為讀者講述這位鐵血戰將的傳奇經歷。該書全方位、多角度再現了鄭維山的一生。(記者楊揚 實習生陳雙虹)

  「看到原來的文字,經常會不好意思,覺得十年前的自己很是稚嫩,當然也看得出那時的文字很是意氣風發,完全不像現在成熟了之後的自己,多了幾許禁錮。」

  ——郭敬明新作《守歲白駒》和《懷石逾沙》將於下月初面世,但很快遭遇「炒冷飯」的質疑。原來,早在2003年郭敬明出版過兩本散文集《愛與痛的邊緣》和《左手倒影,右手年華》,新作中的內容很多來自於此。對此出版方解釋:「新作是精心篩選了之前兩本書中的精粹文章,並對原文加以增補新編,炒飯也應該是蛋炒飯。」郭敬明也表示,歷經十年之後再看自己的文字確實有所感嘆。

  (記者田然 實習生陳雙虹)

  「《詩經》涉及了各個方面的文化知識,飽含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是古代貴族學習的一門教材。」

  ——昨日,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駱玉明做客武漢圖書館,為讀者帶來名為「《詩經》的文化精神」的講座。原來,古人學習《詩經》等於學習一門高雅語言,它可使人言語得體;它還是一份很好的品德教材,讓人懂得尊師重道、孝敬長輩等道理;《詩經》裡有很多花草、鳥獸的名稱,它還是一部自然科學的教材……通過駱玉明的講解,讀者們這才知道,《詩經》竟具有這麼多價值。(記者楊揚 實習生陳雙虹)

相關焦點

  • 讓所謂的「漢語純潔性」隨風去吧
    從捍衛漢語「純潔性」的角度看,使用更傳統老式的表達自然也更利於理解幾十年前書籍和資料。這在某種意義上的確更利於延續某些傳統文化。這方面也有例子,法國人對法語的重視與熱愛是世人皆知的。法國著名作家加繆的名言「我的祖國是法語」是法國人談及法語時經常引用的話。這種熱愛,甚至還使得法國通過多種行政手段,著力減少英文和其它外來語對法語的影響。
  • 滬政協委員籲減少"屌絲"等網絡語言汙染 加強漢語保護
    正在召開的政協上海市第十二屆委員會第三次會議上,上海市政協委員呼籲減少網絡語言汙染,加強對漢語的保護。    「語言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最典型的特徵和最珍貴的文化載體,許多國家和民族為了保持本國或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十分注意保護自己語言的純潔性。」
  • 典故 | 杞人憂天
    杞人憂天【出處】(戰國・鄭)列禦寇《列子・天瑞》。【釋義】杞:周代諸侯國名,在今河南省境內;憂:憂慮。杞國有個人怕天塌下來,而整日寢食不安。比喻無中生有,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據的憂慮和擔心。後來,他因憂慮過度而去世了。
  • 李蘭娟給美國專家上課全程漢語,網友:幹得漂亮!想聽自己去翻譯
    李蘭娟院士又衝上熱搜了,這次同樣是讓我們自豪的原因,美國請她跨國遠程視頻,傳授一下中國的抗疫經驗,李蘭娟明明可以說一口流利的英文,但是這次上課卻堅持用「江浙」口音的漢語來給大家上課,而美國專家只能認真聽講,仔細做筆記,還得帶翻譯來幫忙。這一舉動讓無數國人感動,覺得李蘭娟院士幹得漂亮!
  • 不能讓過度投餵傷害野生動物
    因為遊客過度投喂,導致遊弋在杭州西湖上的鴛鴦被撐死了很多隻。消息傳出後,引發了關於如何投餵野生動物的討論。與此同時,北京野生動物救護中心通過冬季調查發現,北京各大公園也存在遊客過度投餵鴛鴦的現象。該禁止還是該疏導?對此專家表示,人類與野生鳥類應和諧相處,即便有良性互動也需要科學引導。
  • 每個使用漢語拼音的人,都該記住他的名字
    1958年全國人大通過了一個採用國際性拉丁字母的《漢語拼音方案》,就是他主要負責制訂的。當今天用漢語拼音拼寫人名和地名,已經在全世界推廣使用時,當人們讀書、識字、上電腦、打手機都離不開漢語拼音時,人們給予周有光的讚譽是「漢語拼音之父」。但他自己總結人生卻說:「原來,生活就是一朵浪花。」
  • 杞人憂天成語故事
    後來,他因憂慮過度而去世了後來的人就根據上面這個故事,引伸成「杞人憂天」這句成語,它的主要意義在喚醒人們不要為一些不切實際的事情而憂愁.頭頂藍天,卻整天擔心藍天會崩塌下來;腳踏大地,卻成天害怕大地會陷落下去。「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憂之。」
  • 國外漢語專家竊聽我軍通訊,但在30天後報告上級:他們不說中國話
    實際上戰爭中的各國都會對其他國家進行監聽,在二戰期間,中國軍隊的情報也曾經被其他國家監聽過,甚至這個國家還專門請漢語專家來竊聽我軍通訊,但是在30天之後這些專家向上級匯報:他們不說中國話。這是為什麼呢?實際上竊聽我國情報的國家不是別人,正是美國。
  • 【成語典故】杞人憂天
    杞人憂天(qǐ rén yōu tiān)。
  • 成語"杞人憂天"用英語怎麼說?
    「杞人憂天」,「杞」是「古代地名(the name of an ancient state)」,「憂」的意思是「擔憂、焦慮(worry)」。「杞人憂天」字面意思是杞國人擔心天會塌下來(The man of Qi was afraid that the heavens were about to fall on him),比喻缺乏根據或不必要的擔心和憂慮(unnecessary worry,excessive anxiety),與英語俗語「meet trouble half-way」意思相近,表示「to worry, grow anxious
  • 英國學者:漢語是伊甸園最初使用語言
    漢語是伊甸園最初使用的語言?1669年,英國語言學家約翰·韋伯出版了《中華帝國的語言是原初語言》一書。
  • 漢語的微秒,漢語是世界上最先進的語言!
    ,但在英語論文中則找不到一個漢字,中國的物理學專家可以憑藉他在中學時代的化學基礎知識通讀化學專家的論文。只有阮次山在一次『大時代,小故事』中談到漢語的思維速度比英語快。但是,他又提出一個問題;既然由於漢語使用了『聲』使得漢語的思維速度比英語快,那麼,由於廣東話中的聲比普通話多,是不是廣東話的思維速度比普通話更快呢?廣東話雖然使用的聲調多於普通話,但是,廣東話有兩個缺點,第一、它的文字規劃得不好,文字表達欠佳,且有閉音節的聲音存在。
  • 杞人憂天?可以理解
    ————————————————    杞人憂天?可能理解       高洪珠杞人憂天恐地之後被古今中外當成了笑料我覺得這不公平難道天不值得憂?附:《杞人憂天》原文則註解    杞人憂天    先秦:佚名  杞國有人憂天地崩墜,身亡所寄,廢寢食者。  又有憂彼之所憂者,因往曉之,曰:「天,積氣耳,亡處亡氣。若屈伸呼吸,終日在天中行止,奈何憂崩墜乎?」  其人曰:「天果積氣,日月星宿,不當墜耶?」
  • 每日詞摘 ||杞人憂天
    今天蔣老師要講的故事叫做「杞人憂天」。「杞」是周代諸侯國名,在今天來看是河南杞縣一帶。杞國有一個人怕天塌下來,這個成語經常用來比喻不必要的或者缺乏根據的憂慮和擔心。    春秋時期,杞國有一個人一天到晚都擔心天會突然塌下來,地會突然陷下去,這樣自己就會無處安身了,房子沒了,家也沒了。因為這種擔心他睡不著覺,吃不下飯。
  • 真正傷害我們皮膚不是化妝,而是過度卸妝
    那麼化妝對於我們皮膚的傷害真的很大嗎?我給出的結論是:不正規的化妝品對皮膚的傷害肯定是巨大的,而正規的化妝品對於皮膚的傷害是微乎其微的,但同時的確不利於皮膚的修復,例如皮膚屏障受損、炎症痘痘等。如果你本身是一個痘痘肌,使用比較厚重的粉底、遮瑕,這一定是會惡化炎症的,所以經常化妝的人,只要本身皮膚底子差,即使他每天認真護膚,修復的速度也會慢於常人。過度卸妝對於皮膚的傷害是巨大的只要皮膚存在健康問題,我都不建議大家經常性化妝,不僅化妝品不利於皮膚的修復,更可怕的後續卸妝會給我們皮膚屏障帶來巨大傷害!
  • 對明星的過度保護無異於傷害
    他的及時道歉當即被網友接受,一方面是因為他勇於認錯,態度誠懇,另一方面也道出了事件的主因,主辦方對明星的保護明顯過度。無獨有偶。日前葛優在參加新片宣傳時遭遇同樣尷尬。護送他進場的工作人員頻頻作出「伸手護主」的誇張動作,葛優看不下去:「不用這麼攔著,沒有人。」
  • 一問到底:過度照射紫外線會對人體產生哪些傷害?
    一問到底:過度照射紫外線會對人體產生哪些傷害?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過度的照射紫外線會對人體造成哪些傷害呢
  • 莫言韓寒郭敬明都被他「抓過小辮」,畢生捍衛漢語尊嚴的人走了
    多年來,它不僅被編輯出版人奉為寶典,更深刻地影響了當代的語文生活,成為漢語文化品質的「捍衛者」。從2012年起,《咬文嚼字》每年歲末都要發布「年度十大流行語」,以嚴肅活潑的姿態持續關注和記錄當代漢語的流變。譬如2019年的十大流行語包括「硬核」、「區塊鏈』、「我太南了」、「996」、「融梗」、「檸檬精」、「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等等,使得漢語語言的生成變異,密切交融於社會與文化的發展。
  • 阿衰:「杞人憂天、自取滅亡」成語巧用,阿衰是有名的烏鴉嘴?
    今天繼續和小夥伴們分享《阿衰online》中的爆笑小故事,這一次,阿衰「杞人憂天、自取滅亡」成語巧用,阿衰是有名的烏鴉嘴?漫畫中的阿衰被兩個成語難倒了,這兩個成語的使用也是對大臉妹赤裸裸的諷刺啊。話說回來,阿衰不會的這兩個成語「杞人憂天」和「自取滅亡」,小夥伴們都知道是什麼意思嗎?杞人憂天,該成語本意指杞國有個人怕天塌下來,後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據的憂慮和擔心。自取滅亡,意思是所作所為把自己引上絕路,自己招致滅亡。所以,我們中華成語蘊含著豐富的文化氣息,學好成語也是很重要的哦!
  • 使用吸油紙會傷害皮膚嗎?
    這時候我們可能會選擇使用吸油紙來維持面部的清潔。那麼問題來了,很多人說吸油紙越吸越油,同時還會吸走面部的水分,導致面部毛孔粗大。吸油紙真的會傷害皮膚嗎?今天就給大家分析一下。吸油紙的錯誤用法頻繁使用因為吸油紙能給大家一種清爽的感覺,所以有很多人只要臉上出一點點油,就要用它吸乾淨,這是錯誤的。過度的清潔或者控油,讓皮膚缺少油脂保護屏障受損,就會刺激皮脂分泌更多的油來保護自己,這也是皮膚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