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的很大一部分是接受,接受分道揚鑣,接受世事無常,接受孤獨挫折,接受突如其來的無力感。
——盧思浩
我的成長,是突然有一天發現,越來越多意外搶在明天之前到來。
五年前,「猝死」這樣的字眼於我而言還算陌生,而這幾年,卻頻頻從新聞或親友口中看到聽說,在惋惜的同時也暗自心驚:怎麼一個比一個年輕?
最近1個月,網紅博主飛機上心臟驟停去世、某網際網路公司員工猝死、《巴啦啦小魔仙》主演心梗猝死……而他們,都是不滿30歲的年輕人。1月9日,央視新聞發布的話題#年輕人猝死的三大導火索#迅速爬上熱搜,引發了熱議。
「能讓我猝死的只有工作」
「前陣子胸口痛嚇死人了,真的不要熬夜!」
「怕死是真的怕死,但還是會熬夜」
看著話題下的留言,我想起兩個月前在另一個話題#打工人#下的狂歡,那時候的我說,「狂歡過後,打工人還是那個打工人,兢兢業業上班,認認真真生活,看清了生活的真相,卻沒有停止前進。」
兩個話題的對比,讓人們不得不重視這個問題,打工人的內核是平凡人的不懈奮鬥,但這奮鬥有個前提,我們都得是健康的打工人。
以前總說「怕死不是真英雄」,但現在的年輕人啊,安姐卻希望你們「怕死」一點,人生沒有二周目,命只有一條,請務必珍惜。
從發病到死亡多長時間才能認定為猝死呢?具體的量化時間目前尚無公認的統一標準,世界衛生組織認為的時間是6小時之內,但這僅是一家之言。目前公認的是發病1小時內死亡者多為心源性猝死。
猝死是最可怕的疾病。在人類所有的疾病中,就其突發性、緊急性、嚴重性、惡性程度和後果而言,世上沒有任何一種疾病能夠與猝死相比。患者猝然而死,無論是患者本人還是他(她)的家人及朋友,都將始料不及,有時發病後患者甚至無法留下一句話。這就是猝死為什麼是世界上最可怕的疾病的原因。
而我們曾經以為只是新聞而已的猝死,其實離我們並不遠,如報導中所說:「我國每年有60萬人猝死,其中43%的人在40歲以下。這些人表面上看不出毛病,但其實他的身體已有一定的病變基礎,比如潛在血管問題、心臟問題等,就像地底下的炸彈,給它一個導火索就能引爆。」
這三大導火索恰恰命中了很多年輕人的死穴:熬夜、酗酒,以及情緒波動。
一 熬夜
當代年輕人有句流行語:「熬最狠的夜,用最貴的眼霜」 ,十分真實。
他們有的是為工作肝腦塗地被迫加班熬夜,有的是沉迷看小說打遊戲等娛樂活動不能自拔,還有的是二者兼有,無論工作加班到多晚都不肯放下手機乖乖睡覺……
反正年輕嘛,累了休息會兒,還能再戰!殊不知,90%年輕人的猝死都與熬夜有關。
熬夜會帶來身體的疲勞和交感神經的興奮,進而造成心跳加快,也就是我們說的心慌心悸,嚴重的時候還會出現冠狀動脈痙攣,進而引發心肌梗死。這種心梗,就有可能導致猝死。
二 酗酒
喝酒在年輕人看來,也不是個事兒,很多人覺得只有年紀大了才要慢慢戒酒。
於是高興何以慶祝?喝酒,悲傷何以解憂?喝酒。只要酒喝得夠多,我就是最快意人生的仔!
殊不知酗酒是致命的殺手。
大量飲酒會導致心肌嚴重的損傷、心率增快、血壓增高、心肌舒張功能異常,甚至會引發酒精性的心肌病。最嚴重可能會增加猝死風險。
三 情緒激動
年輕人的情緒問題不久前上過熱搜,人們生活和工作中的負面情緒如果得不到正確釋放,而是長期累積,長久的鬱悶會造成心理壓抑,最後會對你的生活甚至身體狀況產生極大的影響。
壓力之下,情緒容易失控,人們會焦慮甚至憤怒。當人處於憤怒的情緒當中的時候,心臟發作的風險是平時的4.7倍,而腦卒中的風險則是平時的3.6倍。
既然已經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我們當然要自救,最大程度降低「猝死」風險。
避免熬夜 控制工作節奏,合理安排休息時間,以免過度勞累給心臟造成負擔。當然如果工作和身體不能兼得,建議辭職保平安。
清淡飲食 三餐不僅要正常吃,還要吃得營養,吃得清淡,避免高油高鹽高糖食物。喝酒的次數要儘量減少,更別提酗酒了。如果是工作不得不喝,還是那句話,辭職保平安。
注意保暖 為何要保暖,主要是保護我們的心血管。人體受寒冷的刺激,血管收縮,同時機體交感神經興奮性增高,兒茶酚胺分泌增多,使心率加 快、心臟負荷加大、耗氧增加,心肌容易缺血引發心肌梗死 。儘量在空調環境下工作,如果公司空調都不讓開,辭……我覺得應該沒有這種公司。
良好心情 在產生壞情緒之前,告訴自己,沒有什麼比自己的身體更重要。只要情緒夠好,「猝死」就追不上咱!
做到上述幾點,能極大降低重壓之下的年輕人猝死的風險,但事無絕對。情感上我們都希望意外不要降臨在身邊人和自己身上,但理智告訴我們,得為這種風險添加一份保障。
平安i康保·綜合意外,就是針對各類意外的一項強有力保障。生活差旅各類意外,最高保障50萬元,上班交通意外、加班過勞猝死能報銷,不僅意外醫療費能報銷,意外住院每天還能領津貼。
平安i康保·綜合意外有保險責任30萬版和50萬版,保保們可根據自身情況選擇不同的版本。
意外最能促使人成長,但我們都希望這樣的意外不要到來。過健康的生活,保護好自己才有能力愛我們所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