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遺君和毒Sir都說《八佰》是「近十年最好的國產戰爭片」。
我對電影知之甚少,文字水平有限,給不出專業評價,就說說觀影感受吧。
我帶了一包紙巾進電影院,出來只剩下兩張。
但我不想用單薄的「感人」兩個字,來評價這部影片。
在一群戰士的捨生取義面前,觀眾的眼淚太過廉價。
這部片子裡除了感人之外還有更多值得我們思考的東西。
有時候,我們太過於讚美一腔熱血赴死的勇氣,反而忽略了複雜真實的人性。
《八佰》中塑造了非常多的小人物。他們各有特色,但是在戰爭面前,他們表現出了人性中最真實的一面——怕死。
無論是耿直的農村娃端午,還是油滑的老算盤,亦或是一直和母親相依為命的絕戶羊拐,被稱為慫包的老鐵……
當真正的槍炮響起,他們的第一反應是躲,是逃。
老算盤有個銅錢,比他身上的傳家寶還寶貝。
當端午、羊拐、老鐵和老算盤一起被派去在日軍的眼皮子底下去修復防禦工事。
羊拐說先去兩個人,他率先出去,留下一句,「讓年輕的留下吧。」
端午才十幾歲,按照羊拐的意思,應該留下來。但老算盤和老鐵都不想去。
老算盤拿出自己的銅錢,有字的那面朝上,老鐵出去,沒字的朝上老算盤出去。結果是有字的一面朝上。老鐵眼神不好,但還是拿起銅錢仔細的看,發現銅錢兩面都是字。
老鐵打了老算盤幾下,兩人對視半天,依然誰也不想出去。
最後端午出去了。
端午沒有氣憤,也沒有鄙視。
都是怕死之人,他們彼此理解。
若不是事關性命,誰又願意這樣算計著活呢。
用老算盤的話說,總有人會活下來,為什麼不能是自己。
總有人會死,他除了打算盤根本不會打仗,為什麼就一定要去送死?
這樣的想法很慫,很孬種,會被人看不起,但好死不如賴活著。
如果可以活著,哪怕再難,總好過去白白送死。
蘇州河對岸租界裡遊過來的三個年輕人,他們一腔熱血,要和四行倉庫的「八佰壯士」共同戰鬥。
可是當日軍密集的火炮響起,他們哭爹喊娘,想要回對岸去。只是,那一條蘇州河沒有回頭路,一腔熱血難以抵擋敵軍的炮火,什麼都不懂的他們,瞬間殞命。
怕死是最真實的人性,這並不丟人。
我們也無需苛責一個普通人的懦弱,要怪就怪戰爭。
《八佰》中多個讓人落淚的場面,印象最深的有三個。
一個是端午和小湖北的叔叔被日軍抓獲,當眾凌遲。叔叔嘶喊著讓端午照顧好小湖北。
他們都是普普通通的湖北農民,以為過來就是打掃戰場,卻不得不上戰場,正面對敵。
叔叔想盡各種辦法帶他們躲,逃,最後和他們走散了,租界內不允許他進入,他成了日軍練兵的活靶子。
一個是日軍開著先進的防彈裝置進入四行倉庫,手榴彈無法打中。
為了守住倉庫,幾個士兵身上綁著手榴彈,大喊著自己的名字,從倉庫跳下,和日軍同歸於盡。
21歲的陳樹生,留下一封血書「捨生取義,兒所願也」,至死沒有留下一張照片。
還有個沒有報上名字戰士,只喊了一句「娘,孩兒不孝了」。
他們本是一群無名之輩,在生命的最後一刻,報上自己的姓名。
就像是荊棘鳥,一生一次歌唱,是在生命最後的一刻。
戰爭堅持了四天,特派員來通知團長謝晉元帶領軍隊撤退到租界。
一條蘇州河,一座生死橋。
這條撤退的路,有人向生的方向走,有人留在死地。
羊拐和老鐵隔著鐵門,做最後的告別。
他們說著保重,幻想著有下輩子要怎麼活。
13歲的小湖北不肯撤退,他說他是朱元璋的後人。
他說,老一輩的人都說了,因為朱氏子孫不爭氣,明朝才丟了江山。所以他不退,他要守他心裡的江山。
老鐵護旗時清唱的一曲《定軍山》,那是我們普通人的氣壯山河。
團長謝晉元不肯退,但是軍令如山,他不得不退。
特派員一句扎心的「戰爭的背後都是政治」,讓人無奈又無力。
大局之下,個人意願又算得了什麼?
這「八佰壯士」的生死抵抗,不過是做給國際社會的一場表演。
但這場用生命完成的表演,讓全世界知道,他們還在,上海還沒有淪陷,中國還有希望。
他們是一顆顆火種,會點燃身後四萬萬民眾麻木的靈魂,喚醒沉睡在人們身體裡的民族氣節。
終有一天人們會明白,這不僅僅是軍人的戰爭,這是所有中國人的戰爭。
待到那時,人人不懼死,倭寇何敢來犯!
我們此刻在影院裡流下的感動感恩的淚水,是給那些為我們如今的和平付出生命的人的。
若有一天,歷史重演,這淚水幻化成不畏生死的勇氣,那麼這淚水是無價的。否則這淚水就廉價得不值一提。
當然,我希望我們永遠有廉價的淚水可流,不枉先人們用生命換來了和平。
我也希望,我們永遠有源源不斷的勇氣,為後輩守護和平。
國民革命軍第99師524團奉命固守蘇州河畔四行倉庫的這場四天四夜的戰爭,可以說是歷史上唯一的一個被圍觀的戰爭。
一條蘇州河,隔開了地獄和天堂。
此岸四行倉庫,炮火硝煙,腥風血雨。對岸是各國租界,歌舞昇平,河清海晏。
戰爭第一天,對岸的人看熱鬧一樣,對戰況漠不關心。
小孩子在路邊玩耍,女人們圍在桌邊打麻將,討論吃喝錢糧,賭場照舊生意興隆,人們為戰鬥結果設了賭局,戲班子唱念做打咿呀不停……好一番盛世太平啊!
到了第二天,日軍發射了毒氣彈,人們慌了,子彈打不過蘇州河,但毒氣可以飄過來。
於是大街上能關的門都關了,熱鬧不看了,開始心驚膽戰了,那一刻他們似乎開始明白了,對岸那些人,是在為他們抵擋日軍的炮火。
各國媒體守在河邊,日夜觀察戰況,報童滿大街喊著報紙上關於對岸戰況的頭條。
第三天,戰況更為慘烈,不知道多少戰士綁著手榴彈跳下樓與日軍同歸於盡。
人們動容了,他們開始擔憂,眼裡開始有了淚水。
看見日軍的進攻路線,成群的人在河這岸舉著牌牌提示,募捐車整日巡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為這場戰鬥捐錢捐物。
為了河兩岸順利通話,曾經的街頭混混、賭場小弟,一個個豁出命來,接力一般,抱著電話線軸,幾乎每一米死一個人,最終將將電話線送了過去。
第四天,所有人大撤退,他們站在橋對岸,緊張又期待,他們伸出雙手,像是等待親人一般,迎接那些冒著炮火拼命跑向他們的戰士。
這四天之中,此岸人的生命,一個個長眠,彼岸人的生命,一個個覺醒。
這場用生命和鮮血,詮釋的表演,終於有了實際的意義。
《八佰》這部影片,從籌備到上映,歷經十年。
2011年導員管虎開始籌備。
2013年該片立項。
2015年開始搭建影片布景的現場,耗時一年,1:1還原了1937年淞滬會戰時的蘇州河兩岸。
2017年9月開機。
2018年4月正式殺青。
接下來的三年時間裡,三次被撤檔。
終於定檔8月21日全國上映,可以說半個娛樂圈都在為《八佰》做宣傳。
點映一周票房2.3個億,給疫情期間低迷的影視行業,打了一劑強心劑。
我想,十年磨一劍,也應該就是如此吧。
《八佰》是基於歷史事件改編的影片,但是部分內容與歷史不符,存在爭議。
電影不是紀錄片,更不是歷史,是加工後的藝術。
拋開電影的歷史真實性不談,《八佰》的好口碑和高票房不是沒有道理的。
影片中很多細節讓驚嘆。
影片開篇字幕上一句「待我成塵時,你將見我的微笑。」既切合了影片的主題,也拔高了影片的文學性。
既已成塵,又何來微笑?
因為一個我死去,另一個我重生。
「待我成塵時,你將見我的微笑」出自魯迅的《墓碣文》。
這是五卅運動之後,魯迅寫的一篇散文詩,文章借一具沒有心的屍體,來隱喻魯迅先生的自我剖析,並表達出魯迅先生摒棄消極情緒,繼續堅持作戰的決心。
這句詩,細細咀嚼,有一種悲壯的安詳。
影片中那隻從洞中鑽出來的老鼠,屍體頭上的烏鴉。
這兩個意向,老鼠是我們,是那些貪生怕死的懦弱之輩,他們躲躲藏藏,膽戰心驚的活。
烏鴉是窺視戰局的黃雀,是侵略者。
烏鴉和老鼠同樣的警覺,但一個踩在死難者的頭上,逡巡著整個大地,藏在深深的地下洞穴,難見天日。
最讓人感到氣憤的,承載著國外媒體的飛艇。(有網友說這並不是歷史事實)
日本人是侵略者,他們毫無人性的攻擊是他們的立場。
中國人是守城者,我麼誓死抵抗是我們的立場。
這個飛艇上的外國媒體,他們代表著國際的立場——觀望。
他們觀望這場專門為了贏得國際社會關注的戰鬥,並且無動於衷。
是一個真正的看客,冷血麻木。
他們是隱形的侵略者,是螳螂後面的黃雀。
當局想用一場戰爭來贏得國際社會的支持,卻換來他們的冷眼旁觀。
俗話說自助者天助,永遠不要期待別人會因為你的無助來幫助你。
大到一國,小到一人,都是如此。
最後懦弱的人變得勇敢,怕死的人不再直面死亡。
人們終於明白,這場戰爭是每一個中國人的,誰也躲不開,逃不掉。
他們逃避、怕死,是因為他們以為逃還有活的機會。
但當他們只剩下死路一條的時候,死又有什麼可怕的。
逃,是為了讓自己活著,衝,為了讓別人活著。
勝利終將會到來,他們也終將會歸於塵土。
他們生非人傑,死非鬼雄,但是他們活過,為我們今天的和平奉獻過。
最後,附上魯迅的《墓碣文》原文。
《墓碣文》
我夢見自己正和墓碣對立,讀著上面的刻辭。那墓碣似是沙石所制,剝落很多,又有苔蘚叢生,僅存有限的文句——
……於浩歌狂熱之際中寒;於天上看見深淵。於一切眼中看見無所有;於無所希望中得救。……
……有一遊魂,化為長蛇,口有毒牙。不以齧人,自齧其身,終以隕顛。……
……離開!……
我繞到碣後,才見孤墳,上無草木,且已頹壞。即從大闕口中,窺見死屍,胸腹俱破,中無心肝。而臉上卻絕不顯哀樂之狀,但蒙蒙如煙然。
我在疑懼中不及回身,然而已看見墓碣陰面的殘存的文句——
……抉心自食,欲知本味。創痛酷烈,本味何能知?……
……痛定之後,徐徐食之。然其心已陳舊,本味又何由知?……
……答我。否則,離開!……
我就要離開。而死屍已在墳中坐起,口唇不動,然而說——
「待我成塵時,你將見我的微笑!」
我疾走,不敢反顧,生怕看見他的追隨。
(一九二五年六月十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