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當怕死的人敢於去死

2020-09-03 來人間湊熱鬧

拾遺君和毒Sir都說《八佰》是「近十年最好的國產戰爭片」。

我對電影知之甚少,文字水平有限,給不出專業評價,就說說觀影感受吧。

我帶了一包紙巾進電影院,出來只剩下兩張。

但我不想用單薄的「感人」兩個字,來評價這部影片。

在一群戰士的捨生取義面前,觀眾的眼淚太過廉價。

這部片子裡除了感人之外還有更多值得我們思考的東西。


​1 怕死是最真實的人性

有時候,我們太過於讚美一腔熱血赴死的勇氣,反而忽略了複雜真實的人性。

《八佰》中塑造了非常多的小人物。他們各有特色,但是在戰爭面前,他們表現出了人性中最真實的一面——怕死。

無論是耿直的農村娃端午,還是油滑的老算盤,亦或是一直和母親相依為命的絕戶羊拐,被稱為慫包的老鐵……

當真正的槍炮響起,他們的第一反應是躲,是逃。

老算盤有個銅錢,比他身上的傳家寶還寶貝。

當端午、羊拐、老鐵和老算盤一起被派去在日軍的眼皮子底下去修復防禦工事。

羊拐說先去兩個人,他率先出去,留下一句,「讓年輕的留下吧。」

端午才十幾歲,按照羊拐的意思,應該留下來。但老算盤和老鐵都不想去。

老算盤拿出自己的銅錢,有字的那面朝上,老鐵出去,沒字的朝上老算盤出去。結果是有字的一面朝上。老鐵眼神不好,但還是拿起銅錢仔細的看,發現銅錢兩面都是字。

老鐵打了老算盤幾下,兩人對視半天,依然誰也不想出去。

最後端午出去了。


端午沒有氣憤,也沒有鄙視。

都是怕死之人,他們彼此理解。

若不是事關性命,誰又願意這樣算計著活呢。


用老算盤的話說,總有人會活下來,為什麼不能是自己。

總有人會死,他除了打算盤根本不會打仗,為什麼就一定要去送死?

這樣的想法很慫,很孬種,會被人看不起,但好死不如賴活著。

如果可以活著,哪怕再難,總好過去白白送死。


蘇州河對岸租界裡遊過來的三個年輕人,他們一腔熱血,要和四行倉庫的「八佰壯士」共同戰鬥。

可是當日軍密集的火炮響起,他們哭爹喊娘,想要回對岸去。只是,那一條蘇州河沒有回頭路,一腔熱血難以抵擋敵軍的炮火,什麼都不懂的他們,瞬間殞命。


怕死是最真實的人性,這並不丟人。

我們也無需苛責一個普通人的懦弱,要怪就怪戰爭。

​2 相比戰士們的捨生取義,觀眾的眼淚不值一提

《八佰》中多個讓人落淚的場面,印象最深的有三個。

一個是端午和小湖北的叔叔被日軍抓獲,當眾凌遲。叔叔嘶喊著讓端午照顧好小湖北。

他們都是普普通通的湖北農民,以為過來就是打掃戰場,卻不得不上戰場,正面對敵。

叔叔想盡各種辦法帶他們躲,逃,最後和他們走散了,租界內不允許他進入,他成了日軍練兵的活靶子。



一個是日軍開著先進的防彈裝置進入四行倉庫,手榴彈無法打中。

為了守住倉庫,幾個士兵身上綁著手榴彈,大喊著自己的名字,從倉庫跳下,和日軍同歸於盡。

21歲的陳樹生,留下一封血書「捨生取義,兒所願也」,至死沒有留下一張照片。

還有個沒有報上名字戰士,只喊了一句「娘,孩兒不孝了」。

他們本是一群無名之輩,在生命的最後一刻,報上自己的姓名。

就像是荊棘鳥,一生一次歌唱,是在生命最後的一刻。


戰爭堅持了四天,特派員來通知團長謝晉元帶領軍隊撤退到租界。

一條蘇州河,一座生死橋。

這條撤退的路,有人向生的方向走,有人留在死地。

羊拐和老鐵隔著鐵門,做最後的告別。

他們說著保重,幻想著有下輩子要怎麼活。


13歲的小湖北不肯撤退,他說他是朱元璋的後人。

他說,老一輩的人都說了,因為朱氏子孫不爭氣,明朝才丟了江山。所以他不退,他要守他心裡的江山。

老鐵護旗時清唱的一曲《定軍山》,那是我們普通人的氣壯山河。


團長謝晉元不肯退,但是軍令如山,他不得不退。

特派員一句扎心的「戰爭的背後都是政治」,讓人無奈又無力。

大局之下,個人意願又算得了什麼?

這「八佰壯士」的生死抵抗,不過是做給國際社會的一場表演。

但這場用生命完成的表演,讓全世界知道,他們還在,上海還沒有淪陷,中國還有希望。

他們是一顆顆火種,會點燃身後四萬萬民眾麻木的靈魂,喚醒沉睡在人們身體裡的民族氣節。

終有一天人們會明白,這不僅僅是軍人的戰爭,這是所有中國人的戰爭。

待到那時,人人不懼死,倭寇何敢來犯!


我們此刻在影院裡流下的感動感恩的淚水,是給那些為我們如今的和平付出生命的人的。

若有一天,歷史重演,這淚水幻化成不畏生死的勇氣,那麼這淚水是無價的。否則這淚水就廉價得不值一提。

當然,我希望我們永遠有廉價的淚水可流,不枉先人們用生命換來了和平。

我也希望,我們永遠有源源不斷的勇氣,為後輩守護和平。

​3 看四天戰爭直播的觀眾,後來怎樣了?

國民革命軍第99師524團奉命固守蘇州河畔四行倉庫的這場四天四夜的戰爭,可以說是歷史上唯一的一個被圍觀的戰爭。

一條蘇州河,隔開了地獄和天堂。

此岸四行倉庫,炮火硝煙,腥風血雨。對岸是各國租界,歌舞昇平,河清海晏。

戰爭第一天,對岸的人看熱鬧一樣,對戰況漠不關心。

小孩子在路邊玩耍,女人們圍在桌邊打麻將,討論吃喝錢糧,賭場照舊生意興隆,人們為戰鬥結果設了賭局,戲班子唱念做打咿呀不停……好一番盛世太平啊!

到了第二天,日軍發射了毒氣彈,人們慌了,子彈打不過蘇州河,但毒氣可以飄過來。

於是大街上能關的門都關了,熱鬧不看了,開始心驚膽戰了,那一刻他們似乎開始明白了,對岸那些人,是在為他們抵擋日軍的炮火。

各國媒體守在河邊,日夜觀察戰況,報童滿大街喊著報紙上關於對岸戰況的頭條。

第三天,戰況更為慘烈,不知道多少戰士綁著手榴彈跳下樓與日軍同歸於盡。

人們動容了,他們開始擔憂,眼裡開始有了淚水。

看見日軍的進攻路線,成群的人在河這岸舉著牌牌提示,募捐車整日巡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為這場戰鬥捐錢捐物。

為了河兩岸順利通話,曾經的街頭混混、賭場小弟,一個個豁出命來,接力一般,抱著電話線軸,幾乎每一米死一個人,最終將將電話線送了過去。

第四天,所有人大撤退,他們站在橋對岸,緊張又期待,他們伸出雙手,像是等待親人一般,迎接那些冒著炮火拼命跑向他們的戰士。

這四天之中,此岸人的生命,一個個長眠,彼岸人的生命,一個個覺醒。

這場用生命和鮮血,詮釋的表演,終於有了實際的意義。


4 待我成塵時,你將見我的微笑

《八佰》這部影片,從籌備到上映,歷經十年。

2011年導員管虎開始籌備。

2013年該片立項。

2015年開始搭建影片布景的現場,耗時一年,1:1還原了1937年淞滬會戰時的蘇州河兩岸。

2017年9月開機。

2018年4月正式殺青。

接下來的三年時間裡,三次被撤檔。

終於定檔8月21日全國上映,可以說半個娛樂圈都在為《八佰》做宣傳。

點映一周票房2.3個億,給疫情期間低迷的影視行業,打了一劑強心劑。

我想,十年磨一劍,也應該就是如此吧。


《八佰》是基於歷史事件改編的影片,但是部分內容與歷史不符,存在爭議。

電影不是紀錄片,更不是歷史,是加工後的藝術。

拋開電影的歷史真實性不談,《八佰》的好口碑和高票房不是沒有道理的。

影片中很多細節讓驚嘆。


影片開篇字幕上一句「待我成塵時,你將見我的微笑。」既切合了影片的主題,也拔高了影片的文學性。

既已成塵,又何來微笑?

因為一個我死去,另一個我重生。


「待我成塵時,你將見我的微笑」出自魯迅的《墓碣文》。

這是五卅運動之後,魯迅寫的一篇散文詩,文章借一具沒有心的屍體,來隱喻魯迅先生的自我剖析,並表達出魯迅先生摒棄消極情緒,繼續堅持作戰的決心。

這句詩,細細咀嚼,有一種悲壯的安詳。


影片中那隻從洞中鑽出來的老鼠,屍體頭上的烏鴉。

這兩個意向,老鼠是我們,是那些貪生怕死的懦弱之輩,他們躲躲藏藏,膽戰心驚的活。

烏鴉是窺視戰局的黃雀,是侵略者。

烏鴉和老鼠同樣的警覺,但一個踩在死難者的頭上,逡巡著整個大地,藏在深深的地下洞穴,難見天日。


最讓人感到氣憤的,承載著國外媒體的飛艇。(有網友說這並不是歷史事實)

日本人是侵略者,他們毫無人性的攻擊是他們的立場。

中國人是守城者,我麼誓死抵抗是我們的立場。

這個飛艇上的外國媒體,他們代表著國際的立場——觀望。

他們觀望這場專門為了贏得國際社會關注的戰鬥,並且無動於衷。

是一個真正的看客,冷血麻木。

他們是隱形的侵略者,是螳螂後面的黃雀。


當局想用一場戰爭來贏得國際社會的支持,卻換來他們的冷眼旁觀。

俗話說自助者天助,永遠不要期待別人會因為你的無助來幫助你。

大到一國,小到一人,都是如此。


最後懦弱的人變得勇敢,怕死的人不再直面死亡。

人們終於明白,這場戰爭是每一個中國人的,誰也躲不開,逃不掉。

他們逃避、怕死,是因為他們以為逃還有活的機會。

但當他們只剩下死路一條的時候,死又有什麼可怕的。

逃,是為了讓自己活著,衝,為了讓別人活著。

勝利終將會到來,他們也終將會歸於塵土。

他們生非人傑,死非鬼雄,但是他們活過,為我們今天的和平奉獻過。


最後,附上魯迅的《墓碣文》原文。

《墓碣文》

我夢見自己正和墓碣對立,讀著上面的刻辭。那墓碣似是沙石所制,剝落很多,又有苔蘚叢生,僅存有限的文句——

……於浩歌狂熱之際中寒;於天上看見深淵。於一切眼中看見無所有;於無所希望中得救。……

……有一遊魂,化為長蛇,口有毒牙。不以齧人,自齧其身,終以隕顛。……

……離開!……

我繞到碣後,才見孤墳,上無草木,且已頹壞。即從大闕口中,窺見死屍,胸腹俱破,中無心肝。而臉上卻絕不顯哀樂之狀,但蒙蒙如煙然。

我在疑懼中不及回身,然而已看見墓碣陰面的殘存的文句——

……抉心自食,欲知本味。創痛酷烈,本味何能知?……

……痛定之後,徐徐食之。然其心已陳舊,本味又何由知?……

……答我。否則,離開!……

我就要離開。而死屍已在墳中坐起,口唇不動,然而說——

「待我成塵時,你將見我的微笑!」

我疾走,不敢反顧,生怕看見他的追隨。

(一九二五年六月十七日)

相關焦點

  • 電影「八佰」觀後感
    電影「八佰」觀後感  昨天,佩戴口罩、掃健康碼、測量體溫,我和兒子今年第一次去電影院,看了期待已久的電影「八佰」,影片根據抗戰史上真實戰例斷壁殘垣的場景讓人驚心動魄,團防局遭遇日冦,一觸即潰,怯懦怕死的特寫畫面,給觀者痛惜的真實感。就是這樣的散兵遊勇一旦被堅守「四行倉庫」部隊收容,經過血與火的淬鍊,變身勇敢的戰士,成為抵抗外敵侵入,為國捐軀、不怕犧牲的英雄。
  • 《八佰》:八佰的佰,是有血有肉,佰人的佰
    其次在所傳遞的思想上,《八佰》與《1917》所呈現的一致的是:撤退,留命。可《1917》的側重點在於如何衝破重重困難將這個軍令傳達到前線;而《八佰》所表現的,則是極具我國特色的「官僚形式主義」。在謝晉元接到上級命令要求撤退時,第一反應是拒絕,即便他也清楚的知道,他們守不住,上海也終將淪陷,可他還是想戰鬥到最後一刻,十分具有中國特色的英雄主義精神。
  • 電影《八佰》:有一種精神,叫向死而生
    電影《八佰》裡「八百壯士」,可能就是先生說的少數,他們身上有一種精神,叫向死而生。斯人已逝,精神永生!電影《八佰》再現的是1937年10月26日至30日,國民黨中央正規軍為保存實力,實行戰略撤退,留下國民黨中國國民革命軍第三戰區88師524團的一個加強營。
  • 跪著生或站著死——看電影《八佰》有感
    總有一些人選擇跪著生,也總有一些人選擇站著死。 總有一些人在掙扎中吶喊,也總有一些人在沉默中等待。 《八佰》電影上映快兩個月了,一直提不起看的興趣,但最近確實劇荒得厲害,於是在這麼一個百無聊賴的周末下午,我一個人走進了電影院。 沒想到的是,電影開始後沒幾分鐘,我已淚流滿面。
  • 八佰:國難當頭,小人物亦是英雄
    根據真實歷史事件改編,由著名導演管虎執導,再加上眾多影帝的加持,這部電影從官宣以來就備受矚目,而且作為復工之後的第一批院線電影,《八佰》的火爆程度可想而知。,很多人還沒有真正經歷過戰爭,不敢上陣殺敵,雖然在外人眼中看來,他們都是貪生怕死之輩,但這確實是最真實的一種體現,就算在抗戰時期,也並非都是敢於報國的義士,愛國之心也不是生來就有的。
  • 《八佰》:一部非典型中國式戰爭片 國產英雄越來越敢於正視人性了!
    時隔40餘年,管虎導演的這部《八佰》上映,時間不同、名字不同,裡面對英雄的詮釋也不同。從《八佰》裡面的人物來看,一改往日抗戰英雄的「高大全」、視死如歸形象,增添了諸多更具個性的小人物形象,有散兵遊勇、有懦夫、有逃兵,最終,這些小人物在民族危亡、大是大非面前,實現了自我成長與救贖,毅然舉起槍,對準來犯之敵,保家衛國。
  • 「瑜不掩瑕」的《八佰》,影評分享
    八佰是不是好電影?
  • 觀電影《八佰》,看古今中外——電影《八佰》觀後感
    觀電影《八佰》,看古今中外——電影《八佰》觀後感這幾日去電影院看了正在熱播的電影《八佰》,感觸頗深,今天把感受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小歷史就不好,看了這部電影我才知道,八佰壯士其實只有四百多人,《八佰》以一群臨時應召、本意去打掃戰場卻無意中被併入阻擊部隊的「保安團」為主視點,由一開始的怕死畏戰到最後拿步槍與敵機「單挑」的無所懼怕,由遇到敵襲就各自逃命的一盤散沙到最後全副武裝的鋼鐵城牆,電影的整個過程一方面是與日軍作戰、另一方面也是非正規部隊的成長過程、他們在迷茫怯懦中逐漸找回民族大義的過程
  • 《八佰》,憑什麼是你火?
    終於,把《八佰》看完了,時隔大半年,淚灑電影院,為了一部飽受爭議的戰爭片》裡不僅有真正的戰士,也有各色不像戰士的戰士,他們懦弱,怕死。槍炮聲停,老鐵抓住老算盤,哭著說出怕死的理由:「你幫我跟俺兒說,爹不怕死,活著都是為了他!」再到目睹端午的死去,老鐵終於在退無可退時,無畏的爬上樓頂,孤身而戰。
  • 八佰,悲矣!壯矣
    《八佰》另一個難拍的是,要表達什麼?電影落腳點在哪?四行倉庫保衛戰,激戰4天4夜,最終國軍損失9人情況下,殺敵200餘人。《八佰》絕不是主旋律電影,沒有波瀾壯闊的史詩,只有可歌可泣的鐵血男兒。能看出《八佰》的野心,它想寫戰爭中最普通的人。向死而生的悲壯!
  • 影評《八佰》,先烈已去、信念永存
    近期《八佰》熱映,但是我看到的不是《八佰》的影評。更多的是華誼兄弟能否靠著《八佰》翻身的新聞。說實話,我不在乎華誼兄弟是否翻身。我更在乎這是否是個好片。受華誼兄弟負面新聞影響,筆者其實一直如鯁在喉,直到昨天才動身看了這部電影。
  • 電影《八佰》,為何要叫八佰?真正的原因硬漢落淚,哭到不能自己
    01 致敬,並居安思危電影《八佰》一場戰爭片,仿佛身臨其景,置身於中。向片中的英雄們致敬,看電影《八佰》,居安思危,今日的和平,國泰民安來之不易。《八佰》:賺盡眼淚,究竟靠的是什麼秘密武器?看完這部電影,深刻思索。
  • 《八佰》敗矣:不是因為愛國還是黨派,而是過於零碎和頹廢|王刃
    為《八佰》首映,馬雲現身華誼,華誼老大王中軍作陪, 希望借《八佰》能逆勢挽救華誼。上海市民隔蘇州河像看電影一樣觀看,四行倉庫抗日保衛戰,經中外媒體報導,第一次正面豎起中華民族敢於抵抗外辱抗擊日本的的形象,史稱「八百壯士」。
  • 《八佰》,不一樣在哪裡?
    片中主要是以「小湖北」的眼睛去看白馬,他想像中的白馬銀甲趙子龍,只有背面,沒有正面。在電影中,關二爺是兄弟義字,趙子龍「不一樣,護著國呢」(李晨演的山東兵語),是忠心衛國的象徵。但趙子龍的形象對普通一民(尚非普通一兵)小湖北來說是模糊的。直到小湖北看到端午哥哥在眼前吐著血慢慢死去。端午哥哥跟自己一樣,來到上海只是來打掃戰場的,並不知道被命運突然插隊,裹進四行倉庫成為「八佰」的一員。
  • 《八佰》登頂20年全球票房冠軍
    據燈塔專業版數據,《八佰》中國內地票房累計28.83億人民幣,登頂20年票房全球冠軍!《八佰》是一部中國大陸戰爭片,由我們不歌頌戰爭,我們試著去理解當年的英雄之死。它也在埋下一顆『覺醒』的種子。就像影片中,戰士們用一次次以身許國,打動了對岸的普通民眾一樣,《八佰》同樣會成為一顆種子,讓更多人明白,是無數先烈的抗戰,讓如今的我們得以享有現在的一切。
  • 《八佰》戰爭電影的目的都是反戰
    《八佰》上映四天,目前票房已超9億大關,去影院看過《八佰》的觀眾,很大一部分人對影片質量是肯定的。我也首映當日就先睹為快。確實被戰爭的殘酷和悲壯所震撼到。從上映幾日的趨勢看《八佰》無疑是2020年國產電影最有價值的一部。
  • 八佰影評:有些人應該去人民英雄紀念碑前以死謝罪
    什麼叫與子同袍豈曰無衣什麼叫仗打成這樣,中國的軍人都應該去死!豬肉燉粉條,就讓炮灰團連在一起,生是炮灰團的人,死是炮灰團的鬼?正因為平時絕大多數觀眾看的都是抗日神劇,沒有經歷過像《我的團長我的團》這樣影視劇的洗禮,所以面對著八佰中矯揉造作的煽情片段會感動的流淚,看到影片中的戰鬥場景覺得真實,看完影片後生出只是對這些八佰烈士的敬意
  • 《八佰》讓人肅然起敬的小人物
    其實有關《八佰淞滬會戰的尾聲,《八佰》是最後的倔強。民族不屈,恰恰是一場小人物的成長經歷。民,國之根本!>這幫雜軍的各懷心思,貪生、怕死420人的保衛戰八佰人,其實就是一個人!一個築起民族之魂的人!
  • 八佰電影簡介
    八佰的真實歷史事件四行倉庫保衛戰發生於1937年10月26日至11月1日,參加這場保衛戰的中國士兵被稱為「八百壯士」,他們抵抗了日軍的多次輪番進攻,這次保衛戰的成功,重新振奮了因淞瀘會戰受挫而下降的中國軍民的士氣。
  • 《八佰》:真正的勇士,敢於面對那些"八嘎牙路"
    今天終於來看了這部輿論沸騰的《八佰》。先談談我的觀影感受。可能是因為過久沒有去院線看電影,也可能是電影煽情過力,一整場下來,就是心情久久難以平復。整個人的情感完全被調動起來,沉浸在悲壯的氛圍中,以至於無暇顧及電影的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