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時期的顏真卿,寫出來的楷書,風格差別很大。
如果你是初學者的話,最好還是從他的早期作品《多寶塔碑》開始。在這本字帖裡,顏真卿還是以法度為重。特別是在用筆和結體方面,相對規範平正,適合初學者去把握。
如果你有了一定的基礎,想要更好地體會顏真卿的那種古拙和厚重的話,光多《多寶塔碑》就不夠了。你可以嘗試一下類似《麻姑仙壇記》這樣的晚期作品。在這裡,顏真卿的個人風格表達得更為鮮明,結體寬博,線條厚重沉穩,「篆籀」氣息十足。
當然了,越是成熟的顏真卿,學習的難度越大。如果你不能從深層次去理解其中的筆意,僅僅照著點畫形態在那描畫的話,是很難寫出顏真卿的那種味道的。
早年的顏真卿就好學了嗎?也不是。當規矩和法度約束到一定程度的時候,考驗的就是實打實的功力了。這就像踢正步,如果你想要做到類似儀仗隊那樣的整齊劃一、絲毫不差的話,必須要日復一日地千錘百鍊。
學顏真卿的名家高手有很多,只不過,很多人在學習顏真卿的時候,都是取其筆意,求其神韻,類似何紹基等人。
有沒有專門學習早期顏真卿的高手呢?今天就給大家介紹一位,清代書法高手郭轍,老老實實學顏真卿,這是硬實力。
首先介紹一下,郭轍(1762-1855),在清代,書法學顏真卿。說實話,在清代,他算不上是多出名的書法家。客觀地說,他的書法造詣,還沒達到自出新意、獨具面貌的程度。
大家看下面這個片段,用筆精到,結體工整,很明顯,這就是學的早年的顏真卿,無論是用筆還是結體,都有一些類似《多寶塔碑》的意思。
郭轍的這種字好不好?當然是很好,或者說,從細節上就能看出人家的功力之深。當然了,能達到這種水平的高手,在明清時期還有很多。總體來說,這就是典型的「館閣體」的一種表現。
為什麼郭轍寫得如此老實?從某種程度上講,就是受到科舉制度的影響。人家寫字,主要是考慮實用,主要是為了應試的需要。個人風格先別談,先把字寫工整了,先把筆畫寫精到了,這樣才能在科舉考試中取得一個比較高的卷面分。
話說回來,不光明清時期有館閣體。大家想一下,為什麼唐代楷書也那麼工整精到?說白了,同樣也是受到「以書判取士」的影響。為什麼到宋代就開始「尚意」了?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就是考試不再那麼要求卷面分了。考試都不考了,還寫那麼規整幹什麼?
回過頭來再說說郭轍的書法。你可以說他的字沒個性,你可以說他的字沒新意,可是呢,這種基本功卻是每個書家自出新意之前必做的功課。如果您也是一名初學者的話,建議大家收斂一下自己的個性,先像郭轍這樣,把基本功打紮實了再說。